璟莎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塑造社会成员的健康人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高社会文明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引导和改善个体、群体、社会的情感和行为,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促进国民心理健康,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途径和办法也很多,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无疑是最经济、最有效,而且也最能持续、意义最深远的途径和办法。
因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知识的产物,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精神高度,取决于阅读的高度和水平。
阅读对人类个体及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先贤哲人们的论述已有很多,具体到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建设来讲,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养锻炼宁静平和心态
我们现在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人们生活在一种变动不居,高速流动的社会,信息很多,选择很多,可能性也很多,三十难立,四十更惑,五十不知所处。“佛系们”内里心灰意冷,嘴上一切随缘;“朋克们”孜孜不倦熬夜,勤勤恳恳养生。人们感受到各种新的变化、新的事物,又不敢坚信、不能确认,热情里掺杂着怀疑,生活中伴随着各种焦虑、浮躁、麻木和孤独。面对这种普遍的心理问题,我觉得首先是要创造一种条件,营造一种环境氛围,让人们能够先安静下来。古人讲“静为躁君”,认为“静”是浮躁社会中,焦虑情况下保持清醒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所以,安静、宁静是古今中外贤人达士最普遍的一种追求,也是一种极高境界的修养。佛家说“静能生慧”,儒家讲“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都应该是这个意思。
自古以来,帮助人们入静的办法很多,太极、瑜伽的调心调息,气功中的静功,禅修中的静坐冥想等等,甚至医学上运用药物助人入静。通过阅读,锻炼培养平和宁静的心境,是一种积极主动且富有内涵的办法,也是最易普及,最为简捷有效且无副作用的办法。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困扰、烦恼,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手捧书卷,他们的心就会慢慢地安静下来,进而感受到安逸和享有。甚至有些书中的词句,我们要大声地、反复地朗读出来,才能慢慢地唤醒那些沉睡的美感、灵感。
当然,阅读,不仅仅只是读,重要的是要运用自己的力量去领悟;入静,也并非只是表面的安静或平静,关键是要让心静下来,为内心的独立思考创造一种外在的环境和客观条件。心静则明,不是自然就明的,这里要有一个条件,就是思考。
二、助力思考促进心智成长
读书可以培养宁静平和的心态,但不能仅限于此。读书,一定要与新知识、新信息的吸收,与深入思考结合,才能够有所收获,才能日进有功。我们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迷茫、焦虑、困惑乃至痛苦等等,很多情况下还是源于我们的无知、固执和偏激。我们看不清自己,认不清现实。我们没有足够的新知识、新信息、新的思维方式来正确处理身与心、己与人、个人与社会、身心与自然等种种关系,诸多事提不起来,又难于放下。有吸收、有思考的阅读,加之必要的书写摘录,并将书中所学随时运用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之中,不仅会丰富自己的生命,还可以改变别人对你的观感。阅读能够让人们在冷静思考中进行自我探索,准确认识自身的缺陷和局限,重新定位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继续前行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情况,以获得心灵的成长,增强心理自由度。使我们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接受矛盾、挫折,为积极主动处理好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命题奠定新的坚实基础。
古人反复强调读书学习一定要有思考在里面,“学而不思则罔”,只读书不思考,不仅不能持续读下去,甚至会陷入新的迷茫。所以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习包括学和习两个方面,“学,效也,习,鸟数飞也”,要想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知识来提升、服务自己,就要像鸟练习飞翔一样,不断地动手动脑,思考习练,并透过你的脑、手等投入的心力所积累出来的能量,可以被感受到对己、对人乃至对自然对生命的敬意。
三、分享人生体验、经验,促进精神成长
阅读在帮助人们止息心中浮躁烦闷,放下焦虑,冷静思考的同时,还会将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对书本中各种人生经历、经验的分享上来。古人讲,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说实在的,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古今中外书本中有各种不同的生命方式,他们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界的理解、认知和体验,他们的探索奋斗、付出牺牲,为我们积累了那么丰富深厚的知识、文化和精神资源。通过阅读,借鉴他们的体验经验,转化为我们思想中的养分,灌溉我们的生命,使我们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做到自知自觉,保持自尊自信;参照成功人士对人生的精细设计,让我们的成长有经久一致的定向,始终为一定的目标而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学习古圣先贤文人雅士分享的所悟所得,能让我们站在伟人巨人的肩膀上面,极大地拓展自己的眼界视野,从而拥有直面现实、正确对待处理困难挫折乃至灾难的勇气和能力;有承认别人、限制自我、接纳众人的胸怀;有经久一致的人生哲学,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等等。
我们在阅读的那些经典中看到,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严肃的道德困境、人生困局,代表的都是人类每时每刻的真实生活状态,时而遇到一个绝佳机会,时而遭受一个致命打击,时而立于巅峰,又一下子跌落谷底。但在那些大师圣人的心中,没有恐慌,没有悲苦,他们的灵魂始终肃穆安详。他们在世俗生活中独立自由,在精神生活及大自然面前保持耐心和谦卑。分享这些自我救赎的美德,一定会给我们的精神成长注入新鲜又营养的源头活水。
卢梭于1870年写过一本名为《新爱洛伊丝》的书,里面全是情书。在当时的巴黎,一时洛阳纸贵。据一位神父描述,他每读一遍这本书就会哭一遍。有时候与朋友们一起读,满屋子里的人都读得痛哭流涕,更有甚者因此把感冒都给治好了。卢梭还有一本书叫《爱弥儿》,里面有两个有趣的话题。一个是写怎么带小孩的问题,里面提倡母乳喂养,导致当时法国很多贵妇人把奶妈都给辞退了;另一个是讲,无论什么人,哪怕是国王,都应该有一门手艺。结果路易十六学会了修锁。分享这些人生的体验经验,使我们的生命会更务实,也更灵动有趣。
四、推动人格塑造,关怀生命意义,升华出人生境界之大美
古今中外读书人的目标理想,就是要通过学识、涵养、思想的切磋、修炼、推进,来追求一种人生的境界。一般来讲,总是要设定若干阶段性目标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通过“格物”“致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不懈的努力,不断超越原来的目标、超越自己以进入新的境界。这是一种在精神层面上对生命、生活、生存方式的升华。中国古代所谓“孔颜乐处”“安贫乐道”“天人合一”等等,都是读书学习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读书学习的根本任务,或者说目标,是寻求人们如何能够从心灵的奴役状态过渡到自由状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一般来讲,人们生来就处于奴役状态之中,在经过后天长期的学习、思考和生产、生活实践之后,大多数的人都能够逐步脱离奴役状态而达到相对自由的状态。这个过程,从个体层面讲,是一个终生的和永不停息的过程。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每个人的生命史,其实就是他自己的学习史、创造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他一边在不断地雕琢、创造自己,一边也在欣赏自己。就像一块顽石,有的人不能使它“成器”,而有的人却能把它雕琢成一件伟大的作品,差别就在于学习思考的深度广度。
读书学习的最高境界,当然主要是纯净人的气质,升华人生境界。我们读古代的神话传说,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那些充满诗意的顽强、坚韧、自信、对峙、对抗等等,会让人产生一种高贵的行为欲望;你读《诗经》,其中的雎鸠黄鸟、蒹葭白露、习习谷风、菲菲雨雪,似万家炊烟间回家的秘曲,一呼一应,就知道是自己人,有情人;你读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诗、词,万千诗人大都表达的是床头山水,而曹氏父子表达的是天地生命,所以史家说“天下三分月色,两分尽在曹家”:你读《千家诗》,其中对天性天籁的唤醒,使人产生的联想,会把人的心灵提升到清纯而又高迈的境界:你读唐诗,其中的诗句,如玉杵叩扉,叮叮当当,一下子打开你的心扉,会让你觉得,虽是凡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滚;你读佛家经典,其中谈论人生与生命的课题,简洁明了,开篇即讲,穿衣吃饭即是道,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一悟即至佛地。觉悟人生就要奉献人生,以身心解脱心态为众生服务,每一天都有事做,每一天都是人生的好日子。你把书读到此种境界,你还会寂寞孤独无助吗?
人的一生,要时时处处面对进退、取予、执着、放弃等等的选择。身心健康,学识丰富的人确定进退取予、执着放弃的价值,以他的人生目标为标准,合于标准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合于标准者,泰山也可以变成毫毛;合于标准时,能够严肃认真,执着追求;不合于标准时,能够泰然豁达,毅然放弃。读书学习达到很高境界的人,会同时兼有严肃与豁达之心胸,而且还能做到自然本色、恰到好处,犹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在什么环境,是什么样的人,学习生活有没有源头活水,言行风采有没有天光云影,让人一见就觉得优雅阳光,和谐完整,这才是读书学习的至高境界,才是艺术的和审美的人生。
(作者简介:赵璟莎,女、理学博士,中国咨询海外咨询集团,咨询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