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迈向成功的境界:国学智慧新启示
62983000000003

第3章 乾卦第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君子自强铸大业

乾卦的核心思想是不忘初心,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砥砺前行。乾卦精神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品质。

【原文】

乾:元,亨,利,贞。

【译文】

乾卦: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

【原文】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译文】

《彖传》说:太伟大了,象征万物创始的乾卦。万物依赖它而开始生长,它们统统属于上天。云在飘行,云行雨施,滋润万物,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各具形态而不断发展。太阳运行不息,《乾卦》的六爻位置也应时而变,其变化发展反映了自然变化的发展。自然界有其固有的变化规律,万物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保持阴阳平衡,不断壮大发展。上天最伟大之处是开创万物,使天下邦国达到和谐安宁的状态。

【原文】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

《象传》说:天道刚健,运行不止。君子观此卦象,应该效仿天道的精神法则,坚定理想,自强不息,执着追求。

【原文】

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文】

初九:潜藏的龙,无法施展。

《象传》说:“潜藏的龙,无法施展”,因为初九阳爻处在一卦的下位,所以压抑难伸。

【原文】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译文】

九二:龙出现在大地上,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

《象传》说:“龙出现在大地上”,喻指君子走出了压抑的低谷,正开始谋划新的人生阶段。

【原文】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译文】

九三:有才德的君子始终是白天勤奋努力,夜晚戒惧反省,虽然处境艰难,但终究没有灾难。

《象传》说:“君子整日勤奋刻苦”,反复行道,持之以恒,不辍不懈。

【原文】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译文】

九四:龙也许跳进深潭,没有灾难。

《象传》说:“龙也许跳进深潭”,表示可以有所作为而没有灾难。

【原文】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译文】

九五:龙飞腾在空中,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

《象传》说:“龙已经飞腾在空”中,意味着君子已经到了大展宏图之时。

【原文】

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译文】

上九:升腾到极限的龙会有灾祸之困。

《象传》说:“升腾到极限的龙会有灾祸之困”,这是警诫人们刻意追求崇高、盈满是不可能长久保持的。

【原文】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文】

用九:出现一群龙,谁也不自居首领位置,则无过亢之灾,这是吉祥的现象。

《象传》说:六爻全阳,是正能量汇聚之处。天下的英才集中一起,各展其能,各现其德,各得其位,这正是和谐光明的天德的集中反映,无须有头目。

导读启示

《周易》六十四卦,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集中体现了阴阳哲学的基本原理,乾坤两卦是进入《周易》哲学殿堂必经的门户。乾卦是六十四卦之首,是八卦的纲领,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源头和肇始;同时,乾卦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和文化之本。乾卦的核心思想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乾卦蕴含着无比博大的中华正能量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时代精神,反映出中华先祖开天辟地、无畏艰辛、义无反顾和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和道德风尚。乾卦的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去拼搏奋斗,不断进取和开拓创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磅礴壮丽的历史篇章和时代颂歌。

学生运用

自强不息,胸怀大志,是一个成功者的特质,是指引人们勇往直前的路标。《易经》的乾卦精神十分深邃博大,留给我们无限的启迪。作为莘莘学子,不能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易经》是最伟大的传统文化精粹,学习《易经》的乾卦精神可以启迪和激励人生。可以说,乾卦精神是学生们修身立德的最好导师,通过学习乾卦精神,了解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核心,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人生使命感,从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奋发图强,自强不息,日新其德,崇德广业。正如九三爻所提到的“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要求学生身体力行,自律自强,警醒鞭策自己,不断去修正升华自己,为民族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处世运用

乾卦提出了“元亨利贞”的思想,而“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赋予了道德规范的含义。是天道的本质,揭示出乾卦具有万物创始的刚健和谐力量。只要保持刚健乐观和贞正自强,必然会得到亨通顺利、祥和有益。乾卦告诉我们,立身处世待人处事,应要秉持贞正品质,诚意正心,坚持正见,不存邪念,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毫不动摇。通过乾卦来培养自我品德,以德御才,德才兼备,只有这样才能感化他人,才能累积善缘,增加福报,促进事业的健康发展。

管理运用

《彖传》通过对卦辞的解释,把“元亨利贞”概括为四个哲学范畴,称为乾之四德。这四德思想论述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并且推天道以明人事,启示人们根据对天道的认识来确立社会政治管理的理想目标。因而,乾卦的《彖传》实际上是《易经》管理哲学的基本纲领。乾卦精神提倡果断刚健、积极有为的理念,如果能够将乾卦思想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管理上,将会对事业产生良性和谐的发展。乾卦的核心管理理念是要求人们做到果断迅速,处理事情要斩钉截铁,不能犹豫不决;遇事不拖泥带水,敢于直面各种困难,不消极,不回避,应机立断,在管理行为中始终坚持,贯彻落实。

经商运用

《易经》文化启示人类,推天道以明人事,并顺应自然的规律来参赞天地之化育,促进事物的发展。在物资生产方面,可以“首出庶物”,促进物产丰富,经济繁荣;在社会政治方面,可以“万国咸宁”,促进政通人和,天下太平。乾卦通过从“潜龙”到“亢龙”这一事物发展过程栩栩如生的表达,揭示了很多奥妙深邃的自然法则和社会真理,反复告诉我们要善于隐藏实力和积蓄力量,然后伺机而为。当下时代,商海波澜,潮涨潮退,你来我往,波谲云诡,瞬息万变,你方唱罢我登场,今日繁华明白衰,多少英雄如烟灭,多少商贾的成败往往在一念之间,在须臾之间。深入学习乾卦精神法则,对于指导创业者如何把握时代商机、如何驾驭企业之舟具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必能达到“开物成务”“崇德广业”的理想境界。

故事案例

坚强不屈,海明威永不言败

让我们来认识几句脍炙人口和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名言: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

“没有失败,只有战死。”

“上帝创造人,不是为了失败。”

以上这些充满铿锵坚定、雄浑豪迈、坚强不屈的名言警句,其作者就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

纵观海明威的一生,有着非凡的经历,可谓是历经风霜苦难,饱啜尘世血泪,走过无数坎坷险阻。他14岁走进拳击场,在一次高强度的训练中,被击中了头部,伤了左眼,满脸鲜血,可他没有倒下;他19岁走上战场,穿过无数场战役的枪林弹雨,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即使有200多块弹片穿进他的身体,但也没让他倒下。在之后的人生里,他遇到无数次的退稿,无数次的失意困厄也无法打倒他。后来,历经两次飞机失事的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他又经历过三次离异,四次结婚,依然坚定从容地穿行于惨淡多变的人生之中。最后,因不愿成为无能的弱者,1961年7月2日,这位极不平凡的老人,将猎枪放进了自己的嘴里,扣动了扳机,轰然地离开了人世。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

海明威有硬汉之称,他的传世佳作《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有句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曾经激励过无数读者。当然,这也是海明威的人生思想和精神品质,通过对桑提亚哥的形象描绘,海明威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表现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回看海明威无比坎坷和峥嵘幻变的一生,他确实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史上难得的硬汉”。在他不平凡的一生中,他无畏于艰难困苦,不屈服于命运,敢于直面无比残酷的人生和苦楚的命运。他没有被困难和重重挫折吓倒,他总是以坚忍不拔的超强意志战胜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始终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矢志不渝,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屹立在人生的命运巅峰,为后人留下了一首首峥嵘的奋斗之歌,激励着人们为实现梦想而不断努力奋斗。

自强不息,司马迁发愤著史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高的民族道德情怀和精神意志,激励着华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勇往直前、顽强拼搏、不断进取,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和磅礴壮丽的时代。回首漫长沉厚的中国历史,涌现出了无数自强不息、披荆斩棘的仁人志士和英才俊杰。他们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就是一位杰出的炎黄骄儿。

司马迁(公元前135年—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十分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源远流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司马迁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

司马迁十九岁,被朝廷补为博士子弟。二十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

据史料载述,司马迁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到长安后,武帝对这个广闻博识、学问丰富的年轻人十分重视,命他为郎中,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说的厚实基础。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封泰山,司马谈以职任太史公而不能从行,愤懑而死。临终前,他难过地对司马迁说:“我死以后,你必为太史。做了太史,莫忘了我的遗愿。今大汉兴盛,海内一统,上有明主贤君,下有忠臣义士。我身为太史,而未能记载,愧恨不已。你一定要完成我未竟之业!”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令,使他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处石室金柜收藏的文史经籍,诸子百家,及各种档案史料。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造成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秦历以十月为一岁之始),一月的日数为二十九点五三天,一岁一年一的日数是三百六十五点二五天,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也是甲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此后,他秉父遗志看手准备编写《太史公记》(《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大将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怒,斩杀了李陵的家人。而因为此事,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而激怒了汉武帝。盛怒中的汉武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解,是在故意贬低当时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顺利的李广利,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判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

在当时的刑法制度中,如果人被判了死罪,可以拿钱进行赎罪。但由于司马迁只是一个低级朝廷官员,俸禄很少,没有什么积蓄,拿不出大量的钱财来赎罪,最终只好以腐刑来代替。

腐刑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一种奇耻大辱,是对人性尊严和生理严重的摧残。处于这种情况下,司马迁只好负重含污,发愤著书,完成父亲的夙愿。

从此,他埋首奋发著述,经过近二十年的无比艰辛笔耗,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中家之言”的巨著——《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至东汉末年才被称为《史记》。

《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恢宏先河。《史记》有本纪十二,列传七十,此外还有世家三十、表十、书八,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三千年间史事。

司马迁在《史记》里不仅记载了大量史实,并且要“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要从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中探索出一些道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来。因此,他不只是一个史事的整理者,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文中叙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宫刑的过程;抒发了忠而见疑、无辜受刑的悲愤,暴露了汉武帝的专横残忍及当时的酷吏政治;最后,表达了自己发愤著书、创作《史记》的决心。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