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之际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大改革、大变局的时代。其时诸侯争霸、百家争鸣。“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如此风云际会,使得这个时代诞生了中华民族文明史当中最为璀璨的一批思想家。这些先贤们的智慧或隐或显,不同程度上改造了我们的民族,启发了我们的智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打上了独一无二的思想印记。他们的思想千年不朽,我们的民族血脉也由此而千年不衰。
谈到中国古典哲学,就必然无法忽视《老子》。虽然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今,儒家思想始终居于“显学”地位,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老子》思想虽然没有获得儒家般崇高显赫的地位,但始终以“微明”的方式隐藏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脉动当中,谓之:“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因此,要想搞懂中华文明,就必然需要搞懂中国古典哲学;要想通盘全面地搞懂中国古典哲学,就必读《老子》。然而在我当初开始学习《老子》之时,越读越发现无论是河上公、王弼,还是现代的前辈学者,他们在解读和诠释《老子》之时,往往或多或少过于靠近儒家思想,似乎背离了《老子》本义。那么《老子》本义究竟如何呢,通过我的学习和思考,我认为,《老子》哲学与儒家哲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老子》以“朴素的客观唯物主义思想”为核心,而儒家哲学在多数情况下更偏向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因此,要想真正地认识和理解《老子》思想,就必然需要以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因此,就有了本书的创作主旨。
在以往前辈学者的研究当中,有人提出《老子》思想是“朴素唯物主义”。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定义是不够准确的。阅读本书可知,《老子》五千言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向我们表达了其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内涵。因此,我将《老子》思想以“朴素的客观唯物主义思想”论之,而非以“朴素唯物主义”称之。我们也不能苛求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为我们建立一套完美无缺的、符合现代科学精神的客观唯物主义思想哲学,故而称其“朴素的”。
本书在提到“老子”时,多使用书名号而非直称其人名,是因为“老子”其人究竟是谁这个问题在目下的学界仍然没有定论。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老子》或《道德经》版本,无论是郭店简本、马王堆帛书本,还是河上公本、王弼本,皆有很多字句不同,甚至存在很大歧义。毕竟从《老子》写成时代至今的两千余年的历史过程中,因为技术手段所限和历史剧变影响,我们今天看到的任何一个版本的《老子》都肯定不是最初成文时的模样。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当承认,无论我们今天所认识的《老子》全文当中有多少是历史传承过程中后人的删减增订,其主旨基本没有偏离原文初成之时的思想。因此,本书在原文的注释和校订时根据作者学习思考的心得,在注释中进行了说明,尝试将一些明显存在问题的字句尽可能还原回《老子》本义。然而本人学识尚浅,谬误之处恳请读者多多提出高见。
薛飞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