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新读
62983900000002

第2章

“道”可道[1],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3]无,欲以观其妙[4];常有,欲以观其徼[5]。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6]。

同,谓之玄[7]。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一种可以探究和学习的哲学思想,但不是人们寻常或一般认识中的道理和思想理论。

[2]“名”可名,非常名:“道”的哲学思想当中的各种定义和概念是可以用各种词汇来描述或表达的,但其意思不同于人们日常普遍的认识。名,指定义、定理、定律,非名字、名称之意。

[3]常:恒常的、处于常态化的。与第一句的“常道”“常名”所指的“一般化的”“平常的”意思不同。

[4]妙:奇妙、奥妙。引申为抽象的自然规律和法则。

[5]徼:边界、界限。引申为具象的形态。

[6]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两个哲学元素同样都是出自于“道”,但其定义和概念却截然不同。

[7]同,谓之玄:同,指“有”“无”处于一种交融的、纠缠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之为“玄”。与前一句中的“同出”所表达的“共同出自于”或“同样出自于”意思不同。玄,象形,象征丝线互相缠绕,用于形容“有”“无”两者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

在开篇的头一句话,《老子》就开宗明义地提出:“道可道,非常道”,这便是告诉我们,虽然“道”是真理,但《老子》五千言本身却并非“道”的全部和本质。《老子》尝试探究和引导我们这些后继之人认识真正的“道”,但作为人类的我们终究太过渺小,即使老子本人也无法突破这一藩篱,因此“道”也就不可“名”、不可定义,虽是伟大的“众妙之门”,却始终“玄之又玄”。

相传我们今天见到的传世版本《老子》,乃是由魏晋时期王弼重新编排各章顺序,并作注解的。据马王堆出土帛书版本的《老子》来看,最初的《老子》并未如传世版本一样分为九九八十一章,各章之间的顺序也有所不同。但我们通过阅读全文来看,传世版本将“道可道”篇作为第一章还是颇为恰当的。本章作为全书开篇,第一句话就直接点题,为全文主旨打下基础,并且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在《老子》所处的时代,正值先秦百家竞相争鸣之际,道家学说虽然在后世千年流传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但从其诞生开始却从未成为被社会广泛接受和采纳的主流思想学说。因此《老子》开篇首句即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道”是可以探讨、可以研究、可以学习、可以一定程度上定义的,但“道”的哲学思想所阐述的内容和定义却是区别于人们寻常认识的主流思想和学问的(非常道);“道”的哲学思想中,相关的概念、定义和名词,也是区别于人们寻常认识的主流思想和学问的(非常名)。因此《老子》之“道”就是“非寻常之道”,《老子》文中的各种定义和理论也就是“非寻常之名”了。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在先秦时代,《老子》之“道”与当时社会当中的寻常之道已经有所区别,而我们现代人更要避免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语义去理解老子用古代汉语写就的五千言。

那么,《老子》及以其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如何启发我们认识“道”呢?这就要从“无”“有”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着手。《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可以说是脱胎于《周易》,后者的核心——阴阳辩证统一——哲学观。具体到《老子》哲学中,就是“无”与“有”这两大基本哲学元素构成的辩证与统一的哲学观。“无”是一个抽象概念,往往被人们忽视。与之对立形成辩证的“有”是一个具象概念,代表一切具体的、容易被我们日常认知的事物。因此在学习道家哲学的过程中,首要的课题就是学会正确认识这种辩证思想,并把上述两个最基础的概念推而广之,代入到一切事物中去。与辩证思想当中的对立关系同等重要的另一点,即辩证关系构成的统一性。“有”“无”不但象征着一切事物都隐含着的对立关系,同时两者又统一起来构成万事万物。辩证与统一这两者之间形成了更高一层的大一统关系。这就是《老子》思想的基本核心。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语境中,天地万物既用以泛指一切事物,又各自有其特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如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人朴素的宇宙观认为天地万物乃是由所谓“元炁”分解而诞生(与这种传统思想不同,《老子》并没有直接探讨“元炁”的概念)。天地万物指自然界当中的一切有形的、具体的事物。于是《老子》开篇第二句就明确提出了道家哲学独有的宇宙观的基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说,天地开端于“无”这个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之后才出现了以“有”为代表的具象具体的万物。宇宙衍化发展的过程乃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

《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所谓“妙”者,奇妙、奥妙之意。与抽象的“无”之“妙”相对的概念是“有”之“徼”,即有形、具象的事物。如何理解?我们举一个例子:苹果从树上掉落到地面上,这一过程是有形的、具象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即“有”。而支配这种现象的自然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却是无形的、抽象的、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即“无”。当然,今天的人们都明白苹果落地这一现象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发挥作用,但这是因为牛顿发现了这一定律并使之成为人人皆知的知识,而非这一定律本身是一个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可以说,在《老子》哲学中,“无”即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和法则,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支配着一切实体实质的事物,即“有”。这就是后文所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接着《老子》又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就是说,“有”“无”这两大基础性的概念共同出自于“道”这个更大的哲学概念。而“道”的另一个代称即“玄”。“同,谓之玄”,这个“同”需要理解为“结合起来”或“合并起来”,这种状态就称为“玄”,这个“玄”就是指“有”“无”结合而形成的纠缠态势和关系,而非玄妙、玄奥、玄乎,万不可将其含义延伸到神秘主义,甚至陷入封建迷信的歧途。“有”“无”这两个基础哲学元素在一切事物、一切领域中相互结合并推动事物的发展前进,小到苹果落地,大到宇宙生成,因此《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