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冲[1],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2]、帝[3]之先。
[1]冲:同“盅”。《说文》:器虚也。
[2]象:指天象、具象的宇宙万物。“天垂象,圣人象之”——《周易》。
[3]帝:帝王、君主。引申为形成完整制度的人类社会。“王天下之号也”——《说文》。
《老子》将“道”比喻为“盅”这个具体的容器。如同第一章所说的方法,“有,以观其徼”——盅这个看得见、摸得到、可以定义的具体的容器对应的就是“有”的具象概念。而盅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盛装水酒的工具,其真正发挥作用的地方却是“无”的中空的部分,因此“无,以观其妙”。这便是《老子》告诉我们的通过“有无辩证”来认识“道”的具体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古来很多前辈学者在阐释本章本字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盅”之“虚”的角度上,而忽略了“盅”之形。至少在本章来看,这种理解是不足的。
《老子》又接着论述:“盅”的外形和内虚共同构成“道”的“有无辩证”两个方面,这便是“道”之“体”。而正是“有”与“无”这两个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盅”才能够盛装水酒,这便是“道”之“用”。虽然《老子》以“盅”喻“道”,但真正的“道”却非“盅”这个具体实物所代表的“常道”,因此“道”的作用根本无所谓盈满,也永远没有尽头。其源远流长也就无所谓一般意义上的开端,正如后文所言:“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以“象”“帝”为代表的宇宙万物与人类文明出现之前,“道”就已经广泛地存在并发挥其用了。
本章的文眼乃器虚之“盅”,在接下来的一句,《老子》又用“渊兮”“湛兮”对这个“盅”进行了进一步的形容与阐释。“渊兮,似万物之宗”,《说文》曰:“渊,回水也”,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左右有表示水岸的“丿”“丨”两个笔画,中间笔画则像水的样子,合起来像一个中间有水的深潭。古文渊写作“囦”,会意字,从囗、水。渊本意指回旋的水,引申指深潭、深水,又引申指深邃、深厚。《管子·度地》云:“水出地而不流,命曰渊水。”“湛兮,似或存”,《说文》曰:“湛,没(mò)也”,沉没之意,又有清澈、明澈之意。因此我们能够想象,“道”是无远弗届、包罗万象的,同时又无比的清晰明澈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用感官去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