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疾病防治技术
62990600000001

第1章 家禽病毒性传染病

【项目导读】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禽病毒性传染中常见的鸡新城疫、禽流感等病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

【知识目标】掌握鸡新城疫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

掌握鸭瘟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掌握本地区禽流感的典型症状和治疗方法

掌握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和防制措施

【技能目标】熟悉鸡新城疫的治疗方法

熟悉鸭瘟的预防措施

熟悉本地禽流感的防制措施

熟悉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源与传播途径和流行特点

任务一 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亚洲鸡瘟”。常呈急性败血性症状,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稀便、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死亡率高,对养鸡业危害重大。

一、流行特点

(1)各品种、年龄鸡均易感。

(2)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可达90%以上。

(3)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春秋两季较为常见。

二、诊断

(一)流行病学和临诊症状的诊断

本病对鸡特别易感,流行特点是具有高度接触性传染,易感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达90%以上,自然感染仅见于鸡和火鸡,鸭、鹅和野禽有抵抗力,但可以带毒。非典型新城疫多发生在免疫鸡群,以二免前后鸡发病最多,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于典型新城疫。具有特征性症状,病鸡体温升高,嗉囊胀满,内积有多量酸臭液体,呼吸困难,并有“咯咯”叫声,翅和腿麻痹,病程长者有神经症状,头颈向一侧或向后扭曲。产蛋母鸡感染新城疫时,主要表现为产蛋量急剧下降,几天内由80%降到40%~45%,软壳蛋明显增多,死亡很少,仅见有拉稀。产蛋恢复到正常时间不一,短者2~3周,长者2个月。

(二)病理学诊断

本病病理变化主要特征为各器官黏膜充血和出血,肠道黏膜和浆膜以及腹部脂肪明显出血,腺胃乳头和黏膜出血,盲肠扁桃体出血和溃疡,这一病变具有诊断意义。非典型新城疫多见不到这些典型的病理变化,只要多剖检一些病鸡,就能见到鸡新城疫固有病变,直肠段黏膜出血和盲肠扁桃体出血比例增多,因此一定要结合实验室工作才能确诊。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与病毒毒力、侵入鸡体内的病毒数量以及个体的抵抗力有关,人工感染为2~5d,自然感染时潜伏期一般为3~5d,毒力弱的可延至20d。根据临诊表现和病程长短,病鸡的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三种类型。

1.最急性型

多见于流行初期,突然发病,常无特征性症状而突然死亡,多见于雏鸡和中雏。

2.急性型

在发病初期体温升高,一般可达43~44℃,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消失,渴欲增加。病鸡不喜走动,独栖一隅,羽毛松乱无光泽,垂头缩颈,翅膀下垂,冠和肉髯发绀,眼半闭或全闭,似昏睡状态。产蛋母鸡出现产蛋下降或停止,而且软壳蛋增多,蛋壳颜色变浅(褐色蛋)。随着病情延长,病鸡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吸气时常伸展头颈开口呼吸,时常发出“咯咯”的叫声。嗉囊胀满,内充满多量酸臭液体及气体,将病鸡倒提起,酸臭液体即从口中流出。口腔和鼻腔分泌物增多,病鸡为了排出其中的黏液,时时摇头和频频吞咽。病鸡常出现下痢,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的稀粪,有时混有少量血液。有的病鸡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两腿麻痹,站立不稳,共济失调或做圆圈运动,头颈向后仰翻或向下扭转,有时置于背部上。最后体温下降,不久在昏迷中死亡,1月龄的鸡病程较短,成年鸡病程较长,病死率都很高。

3.亚急性或慢性型

初期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不久后症状逐渐减轻,同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病鸡翅膀和腿麻痹,表现为跛行或站立不稳,头颈向后或向一侧扭曲。有的病鸡貌似正常,但受到惊吓时,突然伏地转圈,动作失调,反复发作,终致瘫痪或半瘫痪。有的病鸡因吃食受到影响逐渐消瘦,最终死亡。此型多发于流行后期的成年鸡,病死率比较低。

近几年来,在免疫的鸡群中发生新城疫,往往表现亚临床症状或非典型症状,发病率比较低,一般在10%~30%,病死率也低,一般在15%~45%。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系统障碍,当呼吸道症状减轻时,亦趋向于康复,少数病鸡遗留头颈扭曲。产蛋鸡(周龄大的)感染新城疫,主要表现产蛋下降,还伴有呼吸道症状,病死率很低。

四、病理变化

鸡新城疫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全身败血症,对呼吸道和消化道影响最为严重。口腔和咽喉附着黏液,咽部黏膜充血,偶有出血。嗉囊壁水肿或附着一层像米糠样的渗出物,嗉囊内充满酸臭液体及气体。腺胃黏膜乳头的尖端或分散在黏膜上有出血点,特别是在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更为明显。腺胃黏膜肿胀,肌胃角质层下有出血斑,有时形成粟粒状不规则的溃疡。

小肠前段出血明显,尤其是十二指肠黏膜和浆膜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和坏死,这种坏死呈岛屿状隆起于黏膜表面。在慢性或非典型病例中,直肠黏膜的皱褶呈条形状出血,有的在直肠黏膜上可见黄色纤维性坏死点。

呼吸道病变见于鼻腔及喉内充满污浊的黏液和黏膜充血,偶有出血。气管内积有大量黏液,气管环出血明显,支气管和肺没有见到明显肉眼变化,有时可见肺淤血或水肿。心冠和腹部脂肪可见出血。

产蛋母鸡的卵泡和输卵管显著充血,卵泡膜极易破裂以致卵黄流出腹腔引起卵黄腹炎,肝、脾无特殊病变,肾多变现充血及水肿,输尿管内积有大量的尿酸盐。脑膜充血或出血,而脑实质无眼观变化,仅于组织学检查时,见有明显的非化脓性脑膜炎病变。

五、防制

鸡新城疫防治,需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即杜绝传染源,开展经常性消毒,加强检疫,定期对健康鸡进行免疫接种,建立免疫检测等。

(一)平时的卫生防疫措施

1.杜绝病原侵入鸡群

控制和消灭新城疫流行,最根本的措施是杜绝新城疫病毒侵入易感鸡群,这就需要有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防止带毒鸡(包括鸟类)和污染物品进入鸡群,进出鸡场的人员和车辆必须经过消毒,饲料来源要安全,严禁从疫区引进种蛋和雏鸡。

2.严格执行消毒措施

消毒是防止新城疫传播的一项重要措施,目的是为了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特别是大型养殖场,应该具有完善的消毒设施。

3.合理做好鸡群的免疫接种

鸡场一旦发生新城疫,应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疫情扩大。首先采取隔离饲养,报告兽医检查,经诊断为新城疫后,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划定疫区进行封锁。其次,紧急接种新城疫疫苗,接种顺序为:假定健康鸡群→可疑群→病鸡群。实践证明,即使是病鸡群,紧急接种疫苗后也可能降低死亡率。必要时,可以采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进行注射,也能控制本病的发展,待病情稳定后再接种疫苗。最后,采取紧急消毒,对鸡舍以及用具等用5%~10%漂白粉、2%烧碱溶液或抗毒威等进行彻底消毒,待消毒30min后再清扫。垃圾、粪便和剩余饲料经无害化处理,进行第二次消毒。对严重疫区内病死的鸡尸体和内脏及排泄物等应深埋或焚烧,疫区内最后一只病鸡死亡或扑杀后2周,对被污染区域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后,方可解除封锁。

任务二 禽流感

一、病发症状

禽流感的症状依感染禽类的品种、年龄、性别,并发感染程度、病毒毒力和环境因素等而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

常见症状有病鸡精神沉郁,饲料消耗量减少,消瘦;母鸡的就巢性增强,产蛋量下降,有轻度至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和大量流泪;头部和脸部水肿,神经紊乱和腹泻。

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可因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

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单独或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出现。有时疾病暴发很迅速,在没有明显症状时就导致死亡。

禽流感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其长短与病毒的致病性、感染病毒的剂量、感染途径和被感染禽的品种有关。

二、传播途径

由于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种从呼吸病到严重性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综合病症,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禽流感病毒主要引起禽类的全身性或者呼吸系统性疾病,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发病情况从急性败血性死亡到无症状带毒等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带病体的抵抗力及其感染病毒的类型及毒力。

禽流感主要在鸟类中间传播,偶可感染至人,其临床表现与人类流行性感冒相似,但禽流感症状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疫苗接种无效,与普通流感有一定区别。

三、治疗与防制

本病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应立即上报上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果断采取扑杀销毁、隔离封锁、环境消毒、强制免疫等措施。

对于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以采取抗继发感染、缓解症状、增强免疫力等辅助措施,目的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感染。用药后可降低死亡率,但不能使感染率降低,并且病鸡仍能排出病毒。

对于禽类来说,最可能的病毒来源是其他感染禽类,因此预防禽流感的基本方法就是将易感禽群与感染禽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分开,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消毒、隔离措施,防止本病的传入。

任务三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一、相关介绍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针对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其特征是气管发生啰音、咳嗽和打喷嚏,以及呼吸道黏膜呈浆液卡他性炎症。雏鸡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流涕,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产蛋鸡产蛋减少,质量变劣。肾病变型,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国际兽疫局(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二、症状

此症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6h或更长,人工感染为18~36h。病鸡突然出现呼吸道症状,并迅速波及全群为本病主要特征。

4周龄以下病鸡全身衰弱,精神不振,食欲减少,羽毛松乱,昏睡,翅下垂;常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喷嚏,咳嗽,啰音;个别鸡鼻窦肿胀,流黏性鼻汁,眼泪多,逐渐消瘦。康复鸡发育不良。

5~6周龄以上的鸡,突出症状是啰音;产蛋鸡产蛋量下降,并产软壳蛋、畸形蛋或沙壳蛋。

肾性毒株感染鸡,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出现,或呼吸道症状消失后,病鸡沉郁,持续排白色或水样下痢,迅速消瘦,饮水量增加。雏鸡死亡率为10%~30%,6周龄以上鸡死亡率在0.5%~1%。

三、防制措施

(一)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实施卫生消毒,降低饲养密度,避免鸡群拥挤,注意温度、湿度变化,避免过冷、过热。鸡舍要注意通风换气,防止有害气体刺激呼吸道。给予清洁饮水及优质全价饲料,并补充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和矿物质,增强鸡只抗病力。在空栏时应对全场进行彻底清洗消毒,进雏后定期带鸡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和尘埃污染,以减少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同时,应严格执行隔离、检疫等卫生防疫措施,减少对鸡群不利应激因素。

(二)免疫接种

1.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较常用H120弱毒疫苗作为基础免疫;H52弱毒疫苗适用于后备蛋鸡和重鸡的加强免疫,不能用于初次免疫接种;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弱毒活苗;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多价油乳剂灭火苗;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多价油乳剂灭活苗。

2.免疫程序

后备蛋鸡和种鸡的免疫程序是:1~5日龄用H120或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苗滴眼滴鼻首免;3~4周龄用H120或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苗滴眼滴鼻二免;35~50日龄用H52饮水;16~18周龄用H52饮水或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油乳灭活苗注射。

任务四 鸭瘟

一、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和特征性病变,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作出诊断。但在新发病地区,还需要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

二、病源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针对鸭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高热,两腿发软无力,下痢,口渴,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三、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危害鸭,各种年龄的鸭都易感染,但成年鸭的发病率较雏鸭高;鹅也易感染,发病率较鸭低。病鸭是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另外还可经交配、眼结膜和呼吸道黏膜感染传播;水也是很好的传播媒介;吸血昆虫亦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鸭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两季居多。

四、治疗

每只成年鸭每次肌肉注射聚积胞1~2mL,3d1次,用药2~3次,这种方法对鸭瘟人工接种病例的治愈率为66.6%;对混群感染病例的治愈率为83.3%;临床防治病鸭的治愈率为90%~96.1%。

五、预防

(一)综合措施

不从疫区引进种鸭,如必须引进时,一定要严格检疫,并隔离饲养2周,证明其健康后,才能与原来的鸭群混合饲养。禁止健康鸭群到鸭瘟流行区放牧。定期用10%石灰乳或5%漂白粉溶液对鸭舍及其用具等进行预防性消毒。一旦发生鸭瘟,应迅速对鸭群进行全面检疫,并采取全面封锁、隔离、消毒和紧急预防接种等措施。

(二)预防接种

鸭瘟鸡胚化弱毒活疫苗安全有效,2月龄以上的鸭,按瓶签注明的头份,加生理盐水稀释,每只鸭肌肉注射1mL,注射后3~4d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9个月。2月龄以下的雏鸭使用时,以50倍液浓度稀释疫苗,腿部肌肉注射0.25mL,免疫期为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