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纪连海评点史记(共2册)
63246900000004

第4章 《高祖本纪》

第一节 少时无赖儿,却有凌云志

【原文】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译文】

高祖,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名邦,字季。父亲刘太公,母亲刘媪。先前,刘媪曾经在大泽的堤上休息小睡,梦见与天神相遇交合。这时候天空雷电交加,天色阴暗。太公正好去寻找刘媪,看见有蛟龙在刘媪身上。此后刘媪便怀了孕,生下一子,便是高祖。

高祖这个人,高鼻子,一副龙的容貌,一脸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干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到了成年以后,出任官吏,当了泗水亭亭长,对官署中的官吏,没有不加捉弄的。他喜欢喝酒,好女色。常常到王媪、武负那里去赊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武负、王媪看到他身上常有龙出现,觉得很神奇。高祖每次去买酒,留在店中畅饮,买酒的人就会增加,售出去的酒达到平常的几倍。等到看见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到了年终,这两家就把记账的简札折断,不再向高祖讨账。

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

【评点】

汉高祖刘邦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草根也能当皇上”的奇迹,就是他始创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果要选一个大器晚成,并在短时间里成就大功业的帝王代表,当首推汉高祖刘邦。高祖在沛县起兵反秦的时候,已经48岁,如果放到现在都快赶上内退的年纪了。他基本上属于一穷二白闹革命,可在短短八年的时间里,就拥有天下,真非常人所为。

后世之人对这位布衣天子的一生充满好奇,从他的出生到早年经历,无一不让人浮想联翩。那么,这位真实地生活在传说中的布衣天子,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他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多姿多彩的人生际遇?今人又该如何看待这一切呢?

一、出生奇异,相貌非比寻常

汉高祖刘邦,字季,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东)人。

他原来的小名叫刘季,一年四季的季,即位以后,改了个名字叫刘邦。这个刘季也不是什么名字,季是什么呢?季是古人的排行,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叫“季”。也就是说刘季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刘小,只要一看这个名儿我们就知道刘邦是个穷孩子,连个正经八百的名字都没有,只有个代号。正如朱元璋小名叫朱重八,一看就是苦大仇深的穷苦人。但是刘邦比朱元璋要强很多,刘邦的老爸人称刘太公,至少是个小地主,不然的话不会被称为“太公”,刘邦的老妈人称“刘媪”,实际就是刘老太的意思。刘邦因为出身平民,当年是连名字都没有的。

大家知道,但凡皇帝,出生的时候免不了都要有一些异状,翻开二十四史,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什么梦日入怀了,什么与神人遇了,什么满屋红光了,一片异香了,等等,非如此不能显得这位皇帝是上天安排到人间的。

刘邦的出生也不例外。史载,刘邦不是他父亲的亲生骨肉。刘母(刘媪)当年在一个大湖旁休息时,不知不觉睡了过去,做起了梦,梦里和一位神仙哥哥相遇。当时天空雷电交加、天昏地暗,刘邦的父亲太公见刘媪还未归来,便前去寻找,竟看见一条蛟龙伏在刘媪身上盘桓。回家后,刘媪就怀上了孩子,这孩子便是刘邦。

刘小这孩子生得神奇,长得自然也不能和普通孩子一样。长得有什么奇特之处呢?“高鼻子,一副龙的容颜”,“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想象不出“龙颜”该是什么样呢?反正就是奇怪,就是不一般啦。

貌奇者必有奇遇必建奇功。貌奇主要是指体形异常高大,面容特别俊美,肌肤分外白皙,有时甚至是五官或肢体有着明显的奇异特征,等等,让人一见觉得他们与众不同而顿生惊奇爱慕之心,或是觉得他们友善仁慈,愿意与之亲近。刘邦当属体形高大、容貌异于常人者,后文说吕太公自幼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而“敬重之”,自愿将女儿许配给他。

后来刘邦果然积聚力量,经过多年艰苦征战,最后登上帝位,建立汉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道路上立下了丰功伟绩。

真有那么神吗?未必。只不过是一场造神运动罢了。

《史记》中的几位重量级的帝王,如秦皇、汉武,都没有像刘邦这样传奇,为什么偏偏刘邦的人生中会有如此多的奇闻逸事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政治需要,二是时代限制。

刘邦布衣出身,草莽起家,三年亡秦,四年灭项,七年得天下,成为大汉帝国开国之君。如果不搞一番造神运动,让天下百姓知道他刘邦绝非平常之人,那后果就会相当严重,所以,刘邦在夺取天下后,大力倡导君权神授之说,极力演绎着自己天生龙种、真龙天子的身份,潜台词无非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凭借武力夺得天下的!

二、能屈能伸,豪杰本无赖

且说刘邦出生了,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太公跟刘媪自然特别宠爱,老大、老二年龄也都大了,也很珍爱这个小弟弟,于是就把他宠得不成样子。

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喜欢结交三教九流的朋友,“好酒及色”,终日游手好闲,除了不干正事儿什么事儿都干,是典型的小混混儿。

他的哥哥和嫂子不愿与其同过,刘邦的父亲只好把长子一家分出另过,刘邦仍随父母居住。刘邦长到弱冠之年,仍是不改旧性,父亲就斥责他说:“你真是个无赖,什么时候才能像你哥哥一样买地置房!”刘邦并未觉悟,还是经常带着一伙狐朋狗友到哥哥家白吃。嫂子被吃急了,就厉声斥责,刘邦也不以为然。一次,刘邦一伙又赖在哥哥家蹭饭,嫂子急中生智,用勺子猛劲刮锅,弄出了震天的响声,刘邦一听,以为饭已吃完,自叹来迟,只好请朋友回去。等他送走朋友,回头到厨房一看,锅灶上正热气腾腾。刘邦这才知长嫂使诈,受了刺激,从此不再回来。

刘邦长大后做了泗水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他嗜酒,可总没钱买。没钱买不等于喝不到,刘邦有他自己的办法:赊!他向开酒馆的武负、王媪两位女老板赊酒。喝醉了,就躺在酒馆里呼呼大睡。武负、王媪常常看见熟睡的刘邦身上隐隐约约有一条龙在盘桓,异常惊讶。更令人不解的是,每次刘邦在她们两家赊了酒,这一天的生意往往都超好。到了年底,她们也不向刘邦要酒钱,还将之前的酒债一笔勾销了。

刘邦的这种无赖本性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楚、汉两军对峙时,项羽曾把刘邦的父亲拿到军中,想以此要挟刘邦。项羽此举虽不太正大光明,但两军对垒,似乎也情有可原。一次,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推到阵前说:“你如不撤兵,我就把你的父亲烹了。”两军将士本以为刘邦会十分为难,情感也都倾向刘邦这一边,谁知大家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了,人家刘邦根本就不在乎,竟然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们俩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若把你爸爸煮了来吃,请把肉汤分一杯给我喝(分我一杯羹)。”面对这样的无赖,项羽能有什么办法呢?只得把刘邦的父亲放了。

刘邦当上皇帝后,依然耿耿于他老爹曾骂他的话,不忘揶揄他老爹:“爹,当年你说我不如我二哥刘仲有出息,你看看现在谁的家业大啊?”在场大臣哄然大笑。

三、仁厚豁达,志向颇高远

不必干活,有的是时间,手头上虽不是很宽裕,但比别人轻松得多。没吃过苦的孩子,花钱较大方,所以更受人欢迎,跟在旁边起哄的喽啰兵必然不少,人多势众自然喜欢往热闹的地方鬼混,沛县的县城便成了“刘季党”经常出没的地方。

党人多,人力资源丰富,不管做什么事都较方便,加上刘邦个性豁达,输人不输阵,为了面子什么也可答应下来。

无赖刘邦快30岁的时候,做了泗水的亭长,时间一久就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在亭长这个官位上,刘邦整整待了十八年。所以在沛县“打混时期”,还算是蛮风光的。

若想做成一件事或混出一个名堂来,永远不要靠一个人花百分之百的力量,而是要靠一百个人,花每个人百分之一的力量。也有人这样说:“35岁以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建立你的人脉资源网。”也有人说:“得人脉者得天下。”刘邦也许不懂得这话,但在沛县混出来了不少兄弟,而这些人也成了他日后打江山的中坚力量,如卢绾、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

那时的刘邦虽然职位低下,但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

有一年他去咸阳服徭役,恰巧看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哇塞,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这句话泄露了他心中的秘密,表明他渴望成为一名威震四方的豪杰。

也许正是有了这样的人生目标,刘邦才凭借自己能屈能伸、趋利避害、大厦倾于前而不惊的大将风度,不拘一格的用人术,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气度,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终于也达到了秦始皇的高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第二节 时势造英雄,变身为“沛公”

【原文】

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令。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译文】

于是樊哙跟着刘季来到沛县。沛县县令又后悔了,恐怕刘季发生变故,就关闭城门,派人防守(不让刘季进城),打算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恐惧,翻过城墙依附刘季。刘季用帛写了一封信,射到城上,告诉沛县父老说:“天下苦于秦朝的暴政已经很久了。现在父老为沛令守城,但各国诸侯都已起事,一旦城破,就要屠戮沛县。如果沛县父老共同起来杀死沛令,选择子弟中可以立为首领的做领导,以响应诸侯军,那就能保全身家性命。不然的话,父子全遭杀害,死得毫无意义。”父老们就率领子弟共同杀了沛令,打开城门,迎接刘季,想让他做沛县县令。刘季说:“天下正在混乱当中,诸侯都已起事,如果推选的将领不胜任,就会一败涂地。我不是吝惜自己的生命,只怕才劣力薄,不能保全父兄子弟。这是件大事,希望另外共同推选一位能够胜任的人。”萧何、曹参等都是文官,看重身家性命,怕事情不成,秦朝会诛灭他们的全族,所以都推让刘季。父老们都说:“我们平时听到刘季许多奇异的事情,看来刘季是该显贵的。而且又经过占卜,没有比刘季更吉利的。”这时刘季再三谦让,大家都不敢担任,最后还是立刘季为沛公。在沛县衙门的庭院里祭祀黄帝和蚩尤,又用牲血衅鼓旗。旗子一律红色,因为刘季所杀蛇是白帝的儿子,杀蛇的是赤帝的儿子,所以崇尚赤色。于是少年子弟和有势的官吏,如萧何、曹参、樊哙等人,都为沛公征集兵员,集合了两三千人,攻打胡陵、方与,回军固守丰邑。

【评点】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发生,我们可以推测,刘邦这辈子,娶上吕公之女为妻,当个泗水亭亭长,老婆孩子热炕头地过完自己的人生,仅此而已。

但这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时代的大潮把刘邦推到了风口浪尖,历史注定要塑造英雄的,没有什么不可能!

秦末那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让刘邦在历史的转角处被老天爷恩赐了一回,刘邦的时代就如约而至了。

一、犯罪亡匿,被逼上梁山

一年,亭长刘邦奉命押送一批犯人到骊山修秦始皇陵。当时,征发到骊山修秦始皇陵的刑徒被称为“骊山徒”。刘邦一行人出发没多久,就有“骊山徒”开始逃跑。走到丰邑西边的大湖丰西泽时,刘邦押送的“骊山徒”已逃亡过半。丰西泽仍属沛县境内,离骊山还远得很哪。刘邦心想,按这么个逃亡速度,到不了骊山,这些犯人就都跑光了,到时候自己这个亭长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的!依照严苛的秦律,只有死路一条。与其到骊山去送死,不如自己也逃吧。于是,刘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丰西泽把剩下的“骊山徒”全放了,还对他们说,你们走吧,我也就此消失。刘邦的纵徒之举得到了剩下的“骊山徒”们的盛赞,有十几位壮士反倒表示愿意跟着他干。就这样,刘邦带着这些人在芒砀山正式落草了。

关于刘邦丰西泽纵徒的确切时间,史料中没有记载,史学界有人推测此事应该是发生在始皇三十五到三十七年间。总之,事发于秦始皇晚年就对了。

丰西泽纵徒之后,刘邦和随行之人一块儿喝了场酒,然后找落草之所。经过湖边时,刘邦让一人到前面探路,那人回来之后说,前面有条大蛇挡着路,过不去。刘邦醉醺醺地说:“壮士行,何畏?”然后走过去拔出佩剑,挥剑将大蛇斩为两段。又走了几里地,刘邦酒劲儿越发上头,便靠在路边睡了过去。后面的人赶上来,看见一个老太太在哭。问她哭什么,老太太只说:“有人杀了我孩子。”众人又问她:“您儿子为什么被杀?”老太太说:“我儿子是白帝子,化为一条蛇,挡住了赤帝子的路,结果被赤帝子杀了。”听老太太这么一说,大家都感到很奇怪,有人认为老太太在胡说八道,想打她,老太太竟突然消失了。刘邦醒来以后,大伙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刘邦一听,“心独喜”,而那些跟随他的人也对他敬畏起来。

刘邦在芒砀山落草之后,老婆吕雉和其他人常常来找他,神奇的是居然每次都能找得到。刘邦觉得奇怪,询问吕雉。吕雉说:你在的地方上空总有一团云气,只要循着这股云气找,就一定能找到你的。刘邦听后,心里一阵暗爽。此后,这件事渐渐传开来,沛县的年轻人听说了,便有很多人表示愿意跟随刘邦。没过多少日子,刘邦的势力就大了起来,他也被当地人称为沛中的豪杰。

二、乱世出头,机遇眷顾豪杰

刘邦的人生无论多么传奇,丰西泽纵徒事件都将他逼进了死胡同,他只能用逃亡隐藏的方式,蛰伏在芒砀山中,过着亡命天涯的生活。

但吉人自有天相,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件发生了。正因为这个突发事件,蛰伏于芒砀山的刘邦凭空得到一块垫脚石,从死胡同里翻墙而出,迎来了他人生中重见天日的重大转机。那么,这个拯救了刘邦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它就是,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仿若星星之火,立即燃起燎原之势,各地痛恨秦王朝残暴统治的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当时的天下,那才叫一个乱啊!

沛县县令面对各地地方主官屡有被杀的状况慌了神,为了自保,便想要举兵反秦,加入起义联盟。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沛令并不是识时务,不过为势所逼。各路义军势如破竹,已经攻陷了很多地区,要是沛县也遭到攻击,不用说,肯定城陷人亡,他这个沛令也就到头了。所以,要想保住富贵,只有一个办法:跟风,起义。于是,他便将副手萧何、曹参一帮人叫来商量。

萧、曹二人对沛县县令说,你原本是秦国的官员,现在却要率领沛县人反秦,我们担心你驾驭不了大局,大家不听你的怎么办?不如召集流亡在外的逃犯,一下子就能有支几百人的队伍,再利用他们的力量劫持众人。众人看你势力大,“不敢不听”,岂不更好?县令一听,是个办法。而此前刘邦“亡匿隐”的消息早已传开,萧何、曹参提出的主张其实就是要召刘邦回来。陡然开窍的县令立刻派人找樊哙,再通过樊哙去找刘邦(樊哙和刘邦是连襟兄弟)。

与此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刘邦手下的人马已有好几百号了。一听樊哙说县令召自己回县城,自然乐不可支,心想这真是正想瞌睡就有人递了个枕头呢。

于是乎,刘邦兴致勃勃,带着他的一班人马,浩浩荡荡开进沛县。

三、形势突变,更能见真胆略

正当樊哙领着刘邦豪气冲天赶回沛县之时,殊不知,县令却起了变化。原来这位县太爷本打算自保,所以才听从了萧何、曹参的建议。樊哙走后,他想来想去,还是担心自己这个秦国县令的身份到时候不被造反者们承认。刘邦手下数百之众也让他深感恐惧,一旦刘邦来到沛县,自己寡不敌众,恐怕驾驭不了这个逃犯,害怕刘邦回来会抢了自己的位置,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改变主意,关闭城门,并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可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当初提出建议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与刘邦联手的充分准备。县令一变卦,他们立马翻城而逃,投奔刘邦去了。

面对突发事件,刘邦不慌不忙,当即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墙上。这封信是写给沛县百姓的,信里说,天下百姓受秦的苦已经好久了!现在沛县百姓为沛县县令守城,而天下的形势却是“诸侯并起”,早晚会杀到沛县来的。如果杀了沛县县令,选一个可胜任领袖之人,响应天下诸侯,则可保家室完整,要不然,只能全家一起等死了。

这封信一传到城里,即刻得到沛县百姓的积极响应,沛县的年轻人一齐动手,杀了沛县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欲以为沛令”。

刘邦当然这个时候是推辞了,他怎么说呢?他说:现在我们天下已经大乱了,到处都在揭竿而起,如果我们这个领导人选得不得当的话,一败涂地。我刘季不是不愿意出来为大家做事,是我能力太差,怕不能保全家乡的父老乡亲啊。此等大事,希望推举更能胜任的人。

那么这个时候是不是非刘季当头不可呢?不是,因为这时候还有两个能人,一个是萧何,一个是曹参,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政府的一级官员。刘季是一个亭长,这个亭长最后还是失职的,但是萧何和曹参都是文化人,文化人是不敢造反的。萧何和曹参怕起事不成功,引来灭族的大罪,于是两人联袂推荐刘邦做领袖。

沛县百姓平日早就听说过有关刘邦的许多传奇,而且占卜的结果也是刘邦最吉。所以,尽管刘邦屡次推让,不去担当,但是大家都不敢做带头人,于是立为沛公(沛县县令,依照楚国习俗县令称“公”)。

刘季说好,大家既然推举我,我就来挑这个头。于是刘季自封为沛公,因为他是沛县的领袖,叫沛公。由此我们得出了刘邦崛起的原因的第一个结论,就是出身虽差,运气绝好。

就这样,刘邦把机遇逮了个正着,凭着萧、曹的力荐,自身的胆识,百姓的拥戴以及一些技术含量并不算太高的小伎俩,成了沛县义兵的头儿。这是刘邦人生命运正式转变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刘邦终于从一个全国通缉的逃犯摇身一变成了义军领袖,这就叫天赐良机!

刘邦之所以成功“变身”,虽是时代使然,更重要的是他敢于担当。如果说萧何、曹参二人不敢带头谋反是因为考虑个人得失的话,而刘邦的这次挑头则体现了他的敢作敢为。

刘邦靠自己的赤诚终于走出了他崛起的第一步,为他后来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这突如其来的机遇,刘邦可能还得乖乖地蛰伏在芒砀山上,可能会被秦国剿灭,以其个人之力和追随他的百十号人,想要推翻强大的秦国,成为新帝国的开国皇帝,可能就有点痴心妄想了!

第三节 仁爱之心尽显,与民有约咸阳

【原文】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灞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灞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灞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译文】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灞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轵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灞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之所以把军队撤回灞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订一个规约。”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评点】

话说陈胜、吴广首举义旗之后,举国上下积极响应的人那是相当的多,数以千计的武装集团,应运而生。

这些集团,大致有三种选择:一是自立为王,比如陈胜、吴广;二是立人为王,比如项梁,立楚怀王熊心为王;三是加盟连锁,比如刘邦投奔项梁。

刘邦自从沛县起兵开始,一路坎坷,走得并不顺当。刘邦选择投奔项梁,这是他当时最为明智的选择,不但得到了领导资助的十员战将、五千士兵,而且还成为项军的一分子,更重要的是,还给他的命运带来了大机遇。

一、奉命西征,曙光初现

在陈胜被车夫庄贾杀死后,项梁便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做了楚王,定都盱眙(现在江苏盱眙),后来和章邯率领的秦军展开了激战,开始几次都取得了胜利,项梁更加骄横狂妄,别人的话也听不进去,结果被得到援兵的章邯偷袭,大败后被杀。

在项梁死后,章邯觉得楚国不会再构成大的威胁,于是章邯兵团遂将主攻目标锁定为北面的赵国,并在钜鹿城下和当地义军打得不可开交。赵王歇不得不放下架子,向各地诸侯王公们发出求救信号,于是一时间多支援军从四面八方向钜鹿围拢而来。

楚王熊心一生没做过什么大事,但却做了两个重要的决定:救赵和灭秦。一个北上一个西进,派谁去?谁敢去?谁有能力去?历史又一次将机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头上。

熊心派一路大军由宋义和项羽率领北上,直接救援;一路大军则让刘邦率领西进关中,牵制秦军,策应北路援军。

楚王和众将约定:谁先入定关中谁就做天下之王。但大家都对做王没抱什么大的希望,因为当时的秦军还很强大,将领们都不愿意冒险西进和秦军决战。项羽为了给叔叔报仇,要求和刘邦一起西进关中,但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大家觉得项羽做事比刘邦要残忍得多,而且又年轻没有经验,刘邦则是个长者,宽厚仁慈,威望较高,所以,最后决定只让刘邦一人领兵西进关中。

为什么获准西入秦关的是刘邦而不是项羽呢?

楚怀王及诸大臣都认为:秦地百姓“苦其主久矣”,如果派一位“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不骚扰秦地百姓,应当可以顺利拿下关中。项羽性格太强悍,“今不可遣”;刘邦是“宽大长者,可遣”。

大家说还是要派一个厚道人,这样秦的军民就不会顽抗,一想来一个厚道人,可能还对我们有一些什么好处,可能就投降了,这样就比较容易打下来,所以不让项羽去打秦,让刘邦去打。

刘邦幸遇人生中第二个贵人楚王熊心。他像项梁一样,赏识刘邦,提携刘邦,在关键时刻替刘邦拨开满天乌云,引导他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二、出师不利,幸遇高人

刘邦西进也不顺利,但是他这个时候身边来了一个重要的人,这个人叫作郦食其。

郦食其这个人是陈留高阳人,陈留在哪里呢?就是现在河南省的陈留县。郦食其,60岁,身高八尺,非常狂妄,谁都不放在眼里,一县的人都称他为狂生,但是这是一个有计谋的人,他一直在关注国家形势的变化。当时起义军一拨一拨从陈留经过,郦食其经过观察发现这些将领都不行,唯独对刘邦情有独钟,他觉得刘邦这个人能成大事。所以,他主动求见刘邦。

《资治通鉴》有这样的记载:

刘邦到了高阳的旅舍,派人召郦食其来见。郦食其到了后,就进去拜见刘邦。刘邦当时正随随便便地叉开两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郦食其进去后只是两手高拱行见面礼而不跪拜,并说:“您是想要帮助秦朝攻打诸侯国呢,还是率领各路诸侯击败秦朝?”刘邦骂道:“没见识的儒生!天下人都因秦朝的暴政困苦受累已经很久了,所以各国相继起兵攻秦,怎么说是帮助秦朝攻打诸侯国呢?”郦食其说:“如果确是要聚集群众,会合各路正义之师去讨伐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该傲慢无礼地接待长者!”于是刘邦忙停止洗脚,起身整理好衣服,请郦食其于尊位就座,并向郦食其道歉。

郦食其和刘邦见面以后,刘邦看出这是个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因而非常高兴,就请他吃饭,吃完饭以后就说,先生有什么计策教我吗?郦食其说主公打算下一步怎么办?刘邦说,我是奉了怀王的命,西进攻秦,我当然是要继续西进了。郦食其说,不行,你看看你的人马,散兵游勇,乌合之众,不足万人,就你这么一支队伍,这么一标人马居然就想去和强秦叫板,那你不是羊入虎口吗?刘邦说,那你说应该怎么办呢?郦食其说,止陈留,什么叫止陈留,你把陈留拿下来,陈留这个地方历来是天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而且粮草极其丰厚,如果能够把陈留拿下来的话,你的军队会扩充,你的粮草会补充,然后你在这儿住一段时候,养精蓄锐,然后再去攻秦。刘邦说,陈留我怎么把它拿下来?郦食其说不要急,陈留县县令是我的朋友,我去劝降。刘邦说,好吧,你去劝降吧。

郦食其就进了陈留县城,找到陈留县的县令劝降。县令说,那不行,秦法是很苛刻的,我要是背叛,我是灭族的罪,这个事情不能干,郦先生不要再说了,今天晚上住一宿,明天你回去,该干啥就干啥去。郦食其晚上就住在陈留县,半夜起来杀了陈留县县令,然后拎着陈留县县令的头,翻出陈留县城,跑到刘邦军中。

第二天,刘邦军队开向陈留县,然后用一根竹篙把陈留县县令的脑袋挑起来,对陈留人喊话:你们看,你们县令的首级在此,还不投降吗?陈留县的一城人马上投降。刘邦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陈留,就很顺利地向西进军,而且很快就进入了关中。

三、退军灞上,约法三章

西进途中,刘邦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了诸多争战,而且尤为重视与秦国人民的和睦相处。他下令部属不得掠劫秦国城池,扰乱百姓生活,因此军团受到了秦国人民的普遍欢迎。

刘邦步步进逼,眼看胜利在望。

秦二世三年十月,刘邦破咸阳,驻军灞上。灞上在哪里呢?在现在西安市长安区的白鹿原。陕西有一个作家叫陈忠实,写过一本书就叫《白鹿原》。

这个时候,赵高已经谋杀了秦二世,立子婴为帝,子婴不敢再称皇帝了,他改称秦王。当刘邦的军队来到的时候,子婴见大势已去,于是穿着白色孝服,脖子上挂了一块丝巾表示要自杀,将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跪在路旁献城投降,秦王朝至此灭亡。刘邦取得了灭秦斗争中的重大胜利。

咱们知道刘邦这个人的特点是“好酒及色”,是喜欢酒肉和女人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秦皇宫里面有多少酒?有多少肉?有多少女人?一个从边远地方来的这么个乡巴佬进了秦始皇、秦二世的皇宫看见那么多的酒,那么多的肉,那么多的美女,他会怎么样?

刘邦凭借自己与诸侯有约定,便以“关中王”自居。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恋恋不舍,准备在宫中住下,享受享受。他的手下大将樊哙劝他注意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刘邦根本听不进去,樊哙又厉声斥责说:“秦宫奢丽,正是败亡的根本,请您立即还军灞上!”刘邦竟然显出了其无赖的本色,央求樊哙说:“我觉得困倦,你就让我在这里歇一宿吧!”樊哙见自己说不动刘邦,只好出去找来了张良。

张良说:“沛公,不要住在这里,这是谁住的地方?这是暴秦的君主住的地方,难道你想建立第二个暴秦吗?樊哙的话虽然说得不中听,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还是退出秦宫,还军灞上吧,我们还是住到白鹿原去吧。”这一次劝说刘邦听了。

刘邦这个人最大的优点是知错就改,在他想明白以后,就表现得非常大度,他不但不住在秦皇宫了,他还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不杀子婴,子婴投降了以后就成了他的俘虏,手下的将领都说要把他杀了,这不就是秦始皇的孽种吗?不杀他吗?刘邦说,不要杀他,人家投降了嘛。人家已经投降了,我们为什么要杀人家呢?这是不吉祥的,不要杀他。

第二件事情是刘邦还军灞上之后,便召集各县的父老豪杰,说:我知道秦地的人民已经忍无可忍了,今天我刘邦来了,我跟你们约法三章,哪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如果杀了人,那你要偿命,如果你是伤了人家,或者是你偷了人家的东西,根据你罪行的情况轻重,予以量刑。就这三条,杀人、伤人、盗,只有这三条我们治罪,其他的我们不管,这个就叫作“约法三章”,“约法三章”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出来的。

第三件事是谢绝犒赏。因为他“约法三章”以后,秦国的老百姓非常高兴,来了这么一个宽厚仁慈的人,于是就牵着牛、羊、猪,带着酒来了,要劳军。刘邦说,谢谢,谢谢,谢谢各位父老乡亲,我们有军粮,大家生活也不容易,苦日子过了很长时间了,我刘邦的军队怎么好意思来骚扰大家呢?大家千万不要害怕,我不是来征服你们的,我是来解放你们的。

可以想见人民该是怎样的欣欣然欢呼雀跃啊!刘邦这招实在是高,大家都希望刘邦留下来做秦王,就怕刘邦不肯留下来做秦王或者不能留下来做秦王,刘邦大得人心。

一个酒色之徒,居然忍住了自己的贪欲,这需要多大的忍耐力与意志力啊,胜利对于刘邦的考验远胜过生死考验,刘邦真的是让人刮目相看了。

退出秦王宫,还军灞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这么大的克制力,此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

从沛上起兵走到现在,刘邦经过无数历练,已经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领袖风范了。

第四节 楚汉风云变幻,刘邦反败称王

【原文】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榖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译文】

五年(公元前202年),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淮阴侯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与楚军正面对阵,他的部将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汉王领兵随后,绛侯周勃、柴将军跟在汉王的后面,项羽的军队大约有十万。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交锋,战事不利,向后退却。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相攻,楚军不利,淮阴侯乘势再次攻上去,大败楚军于垓下。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成,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羽为鲁公,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榖城。然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

【评点】

刘邦、项羽一同举起反秦大旗,曾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但为了夺得天下,兄弟反目成仇,在灭了秦以后,二人又经过了四年的打斗,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

刘邦在与项羽的交往中,几乎是逢项必败,但最后,刘邦怎么就战胜了项羽,夺得了天下呢?让人匪夷所思,但又在情理之中啊。

这节,有必要介绍楚汉之争的情况。

一、重用韩信,明修暗度反楚

按照楚怀王原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先入咸阳,理应做关中王,但项羽自恃功高,企图独霸天下。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徙于郴县(今湖南郴州)。四月,分封天下十八诸侯王,自立为西楚霸王,以刘邦为汉王。

刘邦被徙封汉王后,决定以汉中为基地,养民招贤,安定巴蜀,然后收复三秦。但是他手下的兵士们却都想回老家,差不多每天有人开小差逃走,急得汉王连饭也吃不下。

丞相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对刘邦说:“一般的将军有的是,像韩信那样的人才,简直是举世无双。大王要是准备在汉中待一辈子,那就用不到韩信;要是准备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准备怎么样?”

于是,汉王举行拜将仪式以后,再接见韩信,说:“丞相多次推荐将军,将军一定有好计策,请将军指教。”

韩信谢过汉王,向汉王详详细细分析了楚(项羽)汉双方的条件,认为汉王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发兵东征,一定能战胜项羽。汉王越听越高兴,只后悔没早点发现这个人才。

三个月后于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乘齐王田荣起兵反楚的有利时机,以韩信为大将,向东进军,终于爆发了楚汉战争。

刘邦乘项羽无暇西顾之际,于八月出故道,迅速还定三秦,继续东进,楚军主力困于齐地,无法脱身。刘邦乘隙进驻洛阳,同时,以项羽放杀义帝为由,率诸侯联军共五十六万人进据楚都彭城。

项羽得知彭城失陷的消息后,亲自率精兵三万人回师彭城。在楚军突然袭击下,汉军五十六万乌合之众一败涂地,刘邦仅得与数十骑突围。

汉王退到荥阳、成皋(都在今河南荥阳县)一带,收集散兵。这时候,萧何从关中调来一支人马,韩信也带着军队来见汉王,汉军才又振作起来。

彭城之战后,楚汉双方便进入了长达两年零四个月的相持阶段。

刘邦利用反间计除掉了项羽的谋士范增,又用缓兵之计,与项羽定了“鸿沟之盟”,划定了楚河汉界。

项羽于是放了之前被他捉到的太公、吕后,接着把自己的人马带回彭城。而汉王刘邦,则用了张良、陈平的计策,不出两个月,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一齐会合,由韩信统领,追击项羽。

楚、汉双方一场最后决战就开始了。

二、决战垓下,刘邦凯旋称王

公元前202年,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

项羽没法突围,只好仍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小心防守,准备瞅个机会再出战。

这天夜里,项羽进了营帐,愁眉不展。他身边有个宠爱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见他闷闷不乐,陪伴他喝酒解闷。

到了定更的时候,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得呼呼直响,风声里还夹着唱歌的声音。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由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净是楚人的歌,唱的人还真不少。

项羽听到四面到处是楚歌声,不觉愣住了。他失神似的说:“完了!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吗?怎么汉营里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项羽跃马率领八百骑兵趁夜突围。第二天早晨,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而去,刘邦命令灌婴率骑兵火速追击。项羽在渡过淮河后,身边只剩下了一百人,到达阴陵时,因为迷路走入大泽之中。从大泽出来后,项羽向东撤退,在东城被灌婴的骑兵追上。项羽随从只有二十八人了,和汉军激战三次,杀伤几百汉军后,项羽拒绝了渡江回江东以图东山再起的建议,横剑自刎,至此楚汉战争结束。

项羽一死,平楚战争进行得非常顺,只有一个地方宁死不降,就是鲁县。因为项羽生前曾经被楚怀王封为鲁公,所以鲁地的人要为项羽守节,宁死不降。刘邦后来听说是鲁县的人为项羽守节,他最后怎么办呢?把项羽的人头用大竹竿挑着,让守城的人看看,证明项羽确实死了,这样鲁地的人才最后投降了,招降以后,刘邦以鲁公之礼,安葬项羽。

刘邦为他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葬礼,还亲自跑到项羽的墓前大哭一场,这个大哭一场,不好猜测。

项羽死了,刘邦称王的道路被铲平,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登基称帝,揭开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历史的序幕。

第五节 知人善任,高祖成其帝业

【原文】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译文】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评点】

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仅用七年时间,就成功完成了由一介布衣到贵为天子的华丽转身,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刘邦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能屈能伸、处变不惊、坚韧不拔等优良品质外,最重要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呢?

一、知人善任得天下

刘邦胜利以后,宴请百官,刘邦提出来一个问题:“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

这时候就有两位大臣,一位叫高起,一位叫王陵,出列说实话了,说:“我们认为,陛下这个人很傲慢,不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很仁厚,也很体贴人。”这是实话了,是当着刘邦的面说的话。“但是为什么像陛下这样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个仁而爱人的项羽丢了天下,我们认为是这个原因,陛下每打下一个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分给那些功臣,得到了什么好处呢,也分给我们大家,所以我们乐意拥护您,您就得了天下。”

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你们看到一方面,没看到另外一方面。

他说:“在指挥部制定战略方针,然后指挥远方的战场取得胜利这个方面我不如张良;在治理一个国家,保证后勤的供应方面,我不如萧何;在带领军队去作战,每战必胜,这个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我们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那边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刘邦认为,会用人是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这应该是刘邦的肺腑之言。

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领导艺术。

他知人善任,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会带兵的韩信,他敢放手给兵;善于谋略的张良,在他手下能够运筹帷幄;会管账的萧何,他能放手给钱。

《史记》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上(刘邦)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这段文字道出了刘邦的能耐,不善将兵没关系,“善将将”才是高境界,他把自己的幕僚群臣紧紧团结起来,如上面提到的被后人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韩信,另外还有陈平、王陵、樊哙、周勃等,真是数不胜数,这帮子人均是独当一面的当世豪杰,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勇气、毅力乃至生命、血汗,撬动了历史的巨轮。

所以,刘邦能以区区草莽之身,在七年之内,与群雄逐鹿中原,一路过关斩将,亡秦灭项,遂一匡天下,荣登九五之尊。

二、君臣双赢成佳话

在刘邦尚未得天下之前,他们是怎样的一帮子人呢?赵翼《廿二史答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有一形象的写照:

“汉初诸臣,唯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即步卒)。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挽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这俨然是一幅破烂陈旧的布衣市集图。

对于这样一幅满是尘垢的图画,一般人是连看它一眼都不太愿意的。但汉高祖刘邦得到这幅图画的时候却是如获至宝。只见他轻轻地拂去上面的尘埃,细细地品赏,令他感到分外惊喜的是:上面画着的每一个平民布衣就如同一个个方向标一般,指引着他前进的征程。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一群衣衫褴褛的亡命之徒,竟然在这样的一个乱世遇到知己,得到赏识,得到重用,试问谁还不死心塌地、披肝沥胆?

诸位,人常说机会难得,要不是刘邦扯大旗闹革命,只怕历史上会因此失色不少,而那些王侯将相也不过是乡野一匹夫而已。

萧何当他的文吏;曹参做他的监狱长;周勃搞他的编织,有红白喜事了去帮人家打打鼓、吹吹乐;樊哙杀他的猪狗;韩信怀他的才继续不遇;张良智谋高,也只能在大街上给人算卦混口饭吃;陈平在乡邑做个管理人,年龄大了跻身三老;夏侯婴喂他的马;灌婴贩他的布;张苍做他的通缉犯;周昌做他的亭长。如今我们提起这些人来,个个都是如雷贯耳,人人都是绝世人才,但是如果没有刘邦起义,他们什么都不是。

所以,与其说刘邦创造了一个时代,不如说他成就了一批人才,正是这些人才的作用,汉朝才能建立,才这么有生气。

刘邦成就了这些人,这些人成就了大汉王朝。

三、刘邦语录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英豪纷纷起兵抗秦。刘邦48岁起兵,56岁称帝,八年的时间,就成了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毛泽东曾感叹地说道:老粗出人物!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使自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而成为一个英雄。

从他的话语里、诗歌中,让我们领略他的英雄风采吧:

最含蓄的一句话:“啊,大丈夫就应当这个样子!”

这是刘邦赞叹秦始皇的话。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一次,出差到咸阳,正碰见秦始皇出巡,其威仪盛势让这个热血青年赞叹不已。刘邦的赞叹尽管含而不露,但显然话里有话,表面看他是赞叹秦始皇,可实际上抒发的却是自己远大的抱负。看来,有城府的刘邦和直性子人说的话,味道确实不一样。

最整景的一句话:“天下未定,连年苦战,成败还不可知,为什么要把宫殿建造得这么豪华?”

这是刘邦训斥萧何的话。刘邦为什么训斥萧何呢?原来,萧何负责建造未央宫,把宫殿建得富丽堂皇,刘邦觉得太奢华了,所以,不免动起“怒”来。但听了萧何“非壮丽不足以表达天子的尊重与庄严”的解释后,马上转怒为喜。显然,他的“训斥”无非是一些领导惯用的伎俩:作秀。他骨子里巴不得如此呢。

最无赖的一句话:“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烹杀你的爹,请分我一杯羹!”

这是刘邦对项羽说的话。在楚汉战争相持阶段,有一次,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抓来当人质,对刘邦说:“你现在如果不投降,我就杀了你爹。”但刘邦丝毫不为所动,一副无所谓的口气把项羽气得半死。如此的“隐忍”,真是前无古人,活脱脱的死猪不怕开水烫。

最虚伪的一句话:“贼射中了我的脚趾!”

这是刘邦自言自语的话。有一次,项羽提出要与刘邦单挑独斗,刘邦指着项羽历数了他十条罪状,项羽大怒,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但刘邦却握着自己的脚说了这句话。他之所以这么做,显然是为了不使项羽知道他受了重伤。如此的心机,怨不得项羽斗不过他!

最感人的一句话:“我的军中粮食很多,并不缺乏,我不愿意让民众破费。”

这是刘邦对秦地老百姓说的话。刘邦先于诸侯到了灞上后,废除秦法,安抚民心,将“约法三章”告谕众民,秦地的老百姓很高兴,争先恐后拿着牛羊酒食,献给刘邦,但刘邦不接受,他的这番话感动得秦地老百姓唯恐刘邦不做秦王。看来,刘邦仁而爱人,此心可鉴!

最精辟的一句话:“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就是他被我所擒的原因所在。”

这是刘邦对大臣们说的话。取得了天下的刘邦和大臣们讨论得到天下的原因,刘邦认为自己成功的关键在于会使用人才;在谈到项羽的失败时,他的这句话也说到了点子上。确实啊,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光杆司令怎么能打天下呢!刘邦用人上的这种自觉,确实比项羽高过一头。

最动情的一句话:“游子悲故乡,我虽然以关中为首都,常住在那,但万年以后,我的魂魄仍然乐于思念故乡!”

这是刘邦回到家乡沛县,与父老兄弟团聚时说的话。这句话最能体现刘邦人性的一面。此时此刻,恣意畅饮,谈笑取乐,回述从前旧事,瞻望漫漫人生,人的本性回归到了真实的自我,这时候的刘邦和从前那个喝酒欠账的刘邦似乎没什么两样,但语气虽然诚恳,毕竟流露的是高高在上。

最得意的一句话:“早先,您说我是无赖,不能治产业,现在我的产业和我二哥刘仲比,谁的多?”

这是刘邦对他父亲说的话。年轻时的刘邦,不愿意干庄稼活,游手好闲,可能没少挨老爹的骂。如今当皇帝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份产业确实值得炫耀,不知刘太公听了儿子的这句话,感慨如何?

刘邦的《大风歌》里有他的志向: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古人说:言为心声。刘邦之所以为刘邦,从他的话语里,从他的诗歌里,足见他的为人与见识,也足见他的王者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