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纪连海评点史记(共2册)
63246900000006

第6章 《史记·齐太公世家》

第一节 周师齐祖姜太公

【原文】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彨,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译文】

太公望吕尚,是东海边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吕尚。

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西伯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与太公谈论后西伯大喜,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有人说,太公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商纣无道,太公就离开了。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周西伯。有人说,吕尚乃一处士,隐居海滨。周西伯被囚禁在羑(yǒu)里时,西伯之臣散宜生、闳(hóng)夭久闻吕尚之名而召请他。吕尚也认为“听说西伯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西伯,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西伯。西伯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虽然吕尚归周的传说各异,但大旨都认为他是文王武王之师。周西伯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吕尚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遵法太公的基本策略。周西伯为正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的文王。西伯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评点】

看过电视剧《封神榜》的朋友对姜子牙的印象应该是非常深刻的。姜老先生鹤发童颜,白须飘飘,身穿八卦仙衣,手拿打神鞭,胯下“四不像”,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更厉害的是姜老爷子在兴兵伐纣的过程中总有各路神仙帮忙。最后姜太公兴周灭纣,斩将封神,完成了元始天尊托付给他的千秋大业,青史留名,万世流芳!

历史上真实的姜太公是什么样子?他老人家一大把年纪是如何成功实现理想的呢?他真是隐逸山间化外之人吗?

一、不遇于时,隐于屠肆

在民间,姜子牙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名气要超过文王、武王和周公。他在民间的名声,不是来源于史书的记载,而是来源于民间传说和神话小说、戏曲等。

姜子牙的名号很多。

他的先祖任过四岳的官职,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际被封于吕国或申国。他姓姜,因为祖先封在吕国,以封国为姓,所以称为吕尚。

姜太公姓姜,吕氏,名望,字子牙,师是官名(太师),尚父是尊称,也单称尚,太公是齐人对始封之君的尊称。把以上这些元素进行不同的组合,便形成了吕望、姜望、姜尚、吕尚、太公、姜太公、吕太公、太公望、太公尚、吕牙、姜牙、姜子牙、师尚父等不同的称呼。

太公的家乡在哪到现在依然还是个谜。

争姜太公是“我们这儿的人”的大概有十多种说法。在这十多种说法中,我觉得有三种说法应该说还是比较有可信度的。这三种说法靠谱缘由都是两种。因为在历史上记载,姜太公就是两个地儿的人,一种说的是姜太公是东海人,另外一种说姜太公是河内人。这个东海在哪儿呢?东海这个地儿,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的秦楼街道。很准吧?就在这条街道上。这是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这个东海不在海边,在内陆。在哪儿呢?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境内的姜斋镇。这是关于东海的两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河内。这个河内一般而言,很少有人争,河内这个地儿是在河南省卫辉市太公泉镇。所以我经过考证认为,这三种说法还稍有价值一点儿。那么在这三种说法当中,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姜太公是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人。

这么有名的太公,前半生的日子过得可不怎么如意呢。

传说,他生活十分潦倒、坎坷多磨。32岁时,因为商朝战争不断,他为了躲避战祸,跑到山上修道,经过四十年的苦修,直到72岁才出山。出山后,因为年纪大又没有一技之长,只好暂时投靠在朋友的家中。为了谋生,他曾经编制竹篓或把小麦磨成面粉拿到市集上贩卖,也开过饭铺、卖过牛马猪羊、为人算过命,等等,可是每次都支持不久就失败了,因此经常受到妻子的奚落与冷嘲热讽。

后来他在纣王手下担任下大夫的职务,可是纣王荒淫酒色、暴虐无道,命令他监造鹿台。姜子牙看了图样,发现这鹿台高四丈九尺,上造琼楼玉宇、殿阁重檐,且要以玛瑙砌成栏杆,宝石妆成栋梁。姜子牙见到纣王如此役使百姓、荒唐无度,末日必将不远,于是对妻子说:“我不忍见万民遭殃。娘子!你和我前去西岐,将来必有腾达之日……”可是他的妻子嫌他没本事,好不容易熬到一个小官也做不好,就不愿跟他在一起了。姜子牙不得已只好独自一人逃到西岐了(西岐就是后来的周国)。

这正应了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二、垂钓渭水,终遇明主

我们知道姜子牙成名很晚,是大器晚成的典范。在商周时代人类的平均寿命是很短的,老姜能活到八十多岁,本身就是奇迹。他等待六十多年才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才等来了接自己的那辆马车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就冲这份韧性,就冲这份忍耐,我就要向姜老爷子致以崇高的敬意!

为了就近观察周西伯昌的动静,等待晋见机遇,姜子牙隐于秦岭,钓于蟠溪。这里山势挺拔,古柏参天,蟠溪河畔,有一座古钓鱼台,台下是深约两米的潭水,台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相传姜子牙就在此隐居垂竿。

八十高龄的姜子牙隐居在蟠溪河边,每日在泉边的一块大石头上垂钓。这块石头现在叫跪钓石。跪钓石上有两道深半拃、长约一尺的凹痕,传说是姜子牙钓鱼时留下的膝印,名曰跪石骭印。

作为千古第一钓翁,姜子牙在中国钓鱼史上的地位无与伦比,使他获此殊荣的并不是钓术有多么高超,而是他的不钓而钓。

姜子牙钓鱼的特点是:用直针做钓钩,从不挂钓饵,后来形成这样一个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地过着,姜子牙还是天天在渭水河边钓鱼。

一天,周文王打算出去打猎,占卜的结果说:“出猎所获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能够辅佐你成就霸业的人才。”周文王又回想起梦中先人说过的话“圣人出现之日,就是周拯兴之时”,于是满心欢喜地外出打猎。

不经意中,文王就来到了渭水之滨,到那儿一看,有一个老头搁那儿直钩钓鱼呢,便上前与他交谈起来。姜子牙不失时机地告诉文王自己的身世、治国安邦的道理,两人谈得非常投机。

文王还发现这个钓鱼的穷老头对五行数术及用兵之法有很深的造诣。文王非常高兴,也不隐瞒,讲了自己的身份,说:“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你把周族兴盛起来。您正是我要找的那个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经很久了。”说罢,周文王用最隆重的礼节款待他,并把他让上自己坐的马车,请他一起回宫。

因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后世又叫他“太公望”。

就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周文王找到了能够辅佐他的姜太公,姜太公终于找到了明主。

关于姜尚是怎么归周的,司马迁记录了另外两个版本:

一是姜尚曾是纣王的臣民,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因看到纣王的昏庸而离商归周。

二是周文王被纣王拘留,周大夫散宜生招来隐居海滨的姜尚为他出主意。姜尚认为文王贤能,善养老人,提出以美女奇货献给纣王,赎回了周文王。

三、助周灭商,奉为周师

周文王从羑里返回邦国后,姜太公出谋划策,辅佐他内修文治,外树武功,为伐纣灭商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根据历史文献,周文王当时采取的策略,主要是表面上对商纣无比恭顺而暗中则积极进行反商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对内推行德政,修德爱民,如开仓赈济鳏寡孤独等;对外一方面争取虞、芮等小国的拥护,一方面则出兵灭掉崇、密须、犬夷等商朝的附庸国;同时,大力兴建丰邑,使周的势力悄悄向东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逐渐蚕食和削弱了商纣的统治,使周的势力范围得以极大地扩展,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切,大多出自姜太公的谋划,正所谓“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继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周本纪》)。

此后,姜太公继续辅佐周武王完成文王未竟的事业,参与策划和指挥了反商伐纣的军事行动,为西周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齐太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九年的时候,曾经进行过一次反商伐纣的军事演习,在盟津(即孟津,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结成了反商大同盟,这次并没有真正展开伐纣的军事行动。不过,通过这次试探性的会盟,姜太公实际上是协助武王成功地组织了一次伐纣的军事演习,联合诸侯,结成了反商大同盟。

两年后,商纣王残忍地剖杀了贤臣比干,囚禁了贤臣箕子,进一步暴露了其暴虐无道的本性,武王伐纣的时机终于到来了。

可是,出师前进行占卜的结果却不吉利,而且暴风雨大作,大臣们都感到恐惧。只有姜太公不迷信龟兆和天象,说“枯骨死草,何知吉凶?”(《论衡·卜筮》),认为枯死的龟骨和蓍草哪里知道什么凶吉,坚决劝武王出兵。

于是,武王出师伐纣,在牧野与商纣进行了大决战。武王会集诸侯兵力,四千辆战车陈师于牧野,纣王也发动大军前来拒敌。武王先派尚父带领百名勇士冲入敌阵挑战,然后以大部队冲向纣王的部队。最终纣王大败,登鹿台自焚身亡。

可见,在武王伐纣从谋划、决策、出征到败敌的全过程中,姜太公都表现出超人的胆识和才智,不仅是文治武功兼具的领兵主帅,而且也是身先士卒的战场勇士。

牧野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太公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才干和超人谋略,推翻了商王朝愚蛮残暴的统治,帮助周天子建立了西周。

四、治国有方,创建伟业

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北)。

姜尚东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

一日,太公率旧部兵马来到离齐地不远的一座山下。天色已晚,太公下令就地扎营,埋锅造饭,歇息一宿,明日就可到达营丘。

山脚下有一个小山村,太公下令不准骚扰百姓。

兵将们解甲松带,卸马喂料。太公却是思绪万千,建国伊始,施政方略,千年大计,如何实施。

太公信步走去,来到山村村头,忽听到柳荫处两位老者在乘凉闲谈。太公不便打扰,便转身离去,听到老者话语,不由得又站住了脚。

老者甲说:“老哥,你听说了吗?村外驻扎的军队是去齐地的,那为首的老人是新来的齐国国君,就是赫赫有名的灭商兴国的姜子牙姜太公。”

老者乙说:“我看不像,姜子牙姜太公雄才大略,怎会在离齐地半日路途之地安营夜宿,毫无建国紧迫之感。”

老者甲说:“这有什么,休息一夜,明日不就轻松到达营丘了吗?”

老者乙说:“你想不到,姜太公不可能想不到,东边东夷莱侯早有夺取营丘之心,听说姜太公来做齐国国君,肯定前来争夺营丘。用兵之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兵贵神速,只争朝夕。难道姜太公不懂这些吗?我说,这个人绝对不是姜太公。”

姜太公听了老者对话,大吃一惊,心中暗说:“若无老者话语,姜尚误国矣。”

姜太公飞步回营,急令全军兵将立即披挂,饭未熟,水未开,弃之不用,催动兵马火速向营丘飞奔。

天将黎明,姜太公的军队到达营丘东面的淄河西岸,只见对面莱侯的军队已经渡水到河中央。那时的淄河水又宽又深,莱侯的兵将在齐腰的水中走得很慢。

姜太公见此,急令弓箭手放箭,把水中的莱侯兵将射死大半儿,其余的退了回去。

莱侯叹曰:“姜子牙真乃神人也,昨晚快马来报,姜子牙在百里之外安营歇息,如何来得如此神速?看来营丘不可争也,还是退兵吧。”莱侯率领军队退走了。

姜太公进入营丘,安排就绪,自责道:“我一生谨慎,却一时麻痹,险些误了大事。多亏两位老者话语提醒,真乃路人皆我师也。”

姜尚不但可以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能够建设一个新世界。

《史记》载,太公到了齐国,修治政务,依照当地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商工各行业,加上鱼盐的利益,人民多归向齐,齐的地方逐渐扩大了。

他治国有方,率领子孙在齐地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春秋首霸齐桓公

【原文】

桓公之中钩,佯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兵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雠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斋祓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译文】

桓公当时被射中衣带钩之后,装死以迷惑管仲,然后藏在温车中飞速行进,也因为有高氏、国氏二大家族为内应,所以能够先入齐国即位,派兵抵御鲁军。秋天,齐兵与鲁兵在乾时作战,鲁兵败逃,齐兵又切断鲁兵的退路。齐国写信给鲁国说:“子纠是我兄弟,不忍亲手杀他,请鲁国将他杀死。召忽、管仲是我仇敌,我要求活着交给我,让我把他们剁成肉酱才甘心。不然,齐兵要围攻鲁国。”鲁人害怕,就在笙渎杀死子纠。召忽自杀而死,管仲要求囚禁。桓公即位时,派兵攻鲁,本欲杀死管仲。鲍叔牙说:“我有幸跟从您,您终于成为国君。您的尊贵地位,我已无法再帮助您提高。您如果只想治理齐国,有高傒和我也就够了。您如果想成就霸王之业,没有管夷吾不行。夷吾所居之国,其国必强,不能失去这个人才。”于是桓公听从此言,就假装召回管仲以报仇雪恨,实际是想任他为政。管仲心里明白,所以要求返齐。鲍叔牙迎接管仲,一到齐国境内的堂阜就给管仲除去桎梏,让他斋戒沐浴而见桓公。桓公赏以厚礼任管仲为大夫,主持政务。

桓公得到管仲后,与鲍叔、隰朋、高傒共同修治齐国政事,组织基层五家连兵之制,开发商业流通、渔业盐业优势,用以给赡贫民,奖励贤能之士,齐国人人都欢欣。

【评点】

在齐国的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齐桓公称霸时期,最杰出有为的君主当数齐桓公。他曾是宫廷斗争的幸运儿,最后却难逃宫廷斗争的苦海。他受命于危难之际,重任在肩,扶齐国大厦于将倾。他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谈到齐桓公的霸业,人们就不能不联想到他的宰相管仲,是管仲出谋划策,辅佐桓公称雄中原,因此,历史上总是把齐桓公与管仲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把他们共同开创的业绩称作“桓管霸业”。

一、弃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

齐桓公,名小白。僖公次子,襄公之弟,齐国第十六代君主。他的政权不是自然承袭在风和日丽之下,而是谋划争夺于刀光剑影之中。

齐国的王位,自太公姜尚之后,历十三帝传至齐襄公,其间内乱迭起,外患杂错,民不聊生,国无宁日。

襄公时期,朝纲失常,政局混乱,不得不靠滥杀稳定秩序了,结果闹得众叛亲离,襄公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值此良机,积有宿怨的公孙无知联合连称、管至父作乱,杀襄公而自立,此事发生在公元前686年。次年春,无知又被渠丘大夫雍林所杀。连锁性政变导致齐国出现了无君的局面。

历史就这样给公子小白带来机会,这也是他耐心等待的时机,自然是不会轻易放过的。当齐国的大贵族高氏和国氏偷偷派人到莒国召公子小白回国的时候,急不可待的公子小白就匆匆上路,日夜兼程地向齐国进发。他担心哥哥公子纠会抢先一步夺走国君的地位,他的这种担心是对的。

此时,鲁国也已派人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同时,还另派管仲率军去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上守候,拦截公子小白回国。管仲直到莒国的边境,正好碰见鲍叔牙和公子小白的队伍向齐国匆匆赶去。管仲一见心中发急,便暗暗拿出弓箭,对准公子小白射去。只见小白中箭,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下,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立即送信给鲁国。鲁国得到这个消息,觉得已经没有人和公子纠争位了,送公子纠回国的队伍就走得不那么急了。谁知道管仲射中的是公子小白的带钩。公子小白吓了一跳,又怕再来一箭,就故意大叫一声,咬破舌尖,摔在车下,连鼻子带门牙都摔出血来了。等大伙儿一哭,他才睁开了眼睛,松了一口气。鲍叔牙叫人抄小道继续使劲地往齐国跑,日夜兼程地赶到齐国的首都临淄。这时候,公子纠和管仲还在路上。齐国的大贵族国氏和高氏等立即立公子小白为国君,称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派军队去抵抗鲁军,把鲁军打得一败涂地,退归鲁国的道路也被齐国切断。

鲍叔牙送信给鲁国国君说:“公子纠是齐国国君的兄弟,齐国国君不忍心亲自杀他,请鲁国杀掉他;管仲和召忽是齐国国君的仇人,齐国国君要亲自杀掉他们解恨。如果不答应的话,齐国的军队就要打到鲁国。”

鲁国没有办法,只得杀了公子纠,并把管仲放在囚车上,押送去齐国。齐桓公为什么要把管仲弄回齐国?原来,这是鲍叔牙的主意,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一定要杀死他,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却劝他说:“当君主的应当把眼光看得远大点。如果大王只想治理好一个齐国,那么我和高氏、国氏来协助您就够了。如果大王想称霸诸侯,就非管仲不可。管仲的才比我高多了,大王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使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齐桓公是一个有鸿鹄大志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又知鲍叔牙与管仲是知心朋友,相知甚深,一肚子对管仲的怨气就烟消云散了。他就派鲍叔牙到边境上去迎接管仲,管仲一到临淄,齐桓公沐浴三次,亲自迎管仲在郊外,拜管仲为宰相。

二、任人唯贤,终成霸业

齐桓公有志于霸业,很早就懂得不拘一格收罗人才,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他任用管仲。

管仲之所以能够当上宰相,这与他的好朋友鲍叔牙有很大关系。他们年轻时曾秘密约定辅佐齐建立霸业。当时在公子纠处当师傅的管仲对当小白师傅的鲍叔牙说:“齐国必定是由纠或小白当上君主,其他公子不配继承。很幸运,我们在这两个优秀的公子身边当师傅。不管谁继承王位,我们都要合力辅助君主。”结果,公子纠失败,桓公即位,因此鲍叔牙召来管仲,救了他的命,并且推荐他为宰相,遵守了彼此的约定。

而他们两个的友谊被后人认为是做朋友的最高境界,称之为“管鲍之交”。

可以说没有管鲍之交,就没有管仲的横空出世;没有齐桓公的宽阔胸怀和任人唯才,也不会有管仲改革和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任用管仲,也颇费了一番周折。管仲是一个俘虏,一来就要委以重任,自然会遭到众人的反对。为此,齐桓公想了个办法,跟手下的大臣们说:“我想要任命管仲为国师,同意的进门后向左走,不同意的进门后向右走。”(《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这一分化、孤立反对派的招数挺灵验,管仲顺利地被委以重任。

很快,管仲就跟鲍叔牙、隰朋、高傒一同治理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很快就受到齐国各界人民的欢迎。

管仲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逐渐强盛起来,不久,就使得齐国登上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齐桓公好贤的名声远播各国,以至于后来在管仲、鲍叔牙、隰朋等人死后,晋公子重耳在国内待不住的时候先是跑到邻近的狄国,接着商议后又跑到齐国,并且想长久住下去,不愿意离开(《史记·晋世家》)。

三、重用佞臣,死时凄凉

齐桓公称霸以后,又过了六年,贤相管仲生了重病,眼看不治,齐桓公很着急,亲自去看望他。

桓公问他:“大臣中谁可以继承您的位置呢?”管仲说:“君主应该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臣子,您应该知道得很清楚。”

齐桓公有三个近臣,分别是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人,深得桓公的宠信。齐桓公就问:“易牙怎么样?”管仲说:“他杀了自己的儿子来迎合君主,不近人情,不可任用。”

齐桓公又问:“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他背叛了自己的父母,来迎合君主,别有用心,也不能用。”

齐桓公又问:“那竖刁怎么样?”管仲说:“他为了君主而阉割了自己,另有私欲,更难以信任。”

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意见,还是亲近、重用了这三个佞臣,于是这三个佞臣,终于包揽了朝政大权。

桓公一共有三个正夫人,但都没有儿子。此外,齐桓公还有许多宠爱的妾。这些妾给他生了十多个儿子,其中有公子姜无诡、公子姜昭等。管仲在世的时候,齐桓公把公子姜昭立为太子,并把他托付给宋国国君宋襄公照顾。

管仲死后,齐桓公的儿子们开始互相钩心斗角,都想继承齐国国君的位置。冬季里的一天,齐桓公去世。他的宠臣易牙带兵冲入宫中,与竖刁一起杀死了许多大臣,拥立公子姜无诡做国君,太子姜昭逃奔宋国。

齐桓公生病的时候,他的儿子们就开始拉帮结派,争夺君位。等到齐桓公去世后,更是互相攻打,闹得不可开交。因此宫中无人,齐桓公尸体也没有人敢装入棺材。结果,尸体在床上竟停放了六十七天,腐烂生蛆,蛆虫甚至爬出了门外。直到姜无诡登位,才装尸入棺,发出报丧的讣告,举行追悼仪式。

太子姜昭在宋国获得了宋襄公的同情。宋襄公号召诸侯联合出兵,平定齐国的内乱,护送太子昭回国即位。诸侯的联军直逼齐国,齐国人很害怕,就杀死了他们的国君姜无诡,同意拥立太子姜昭做国君,这就是齐孝公。由于政局混乱的缘故,齐桓公的尸体在他死后第十个月才得以安葬。

堂堂的一代霸主,死时竟是这样凄凉悲惨,不能不让人悲叹!

第三节 崔庆之乱,姜姓衰微

【原文】

六年,初,棠公妻好,棠公死,崔杼取之。庄公通之,数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崔杼怒,因其伐晋,欲与晋合谋袭齐而不得间。庄公尝笞宦者贾举,贾举复侍,为崔杼间公以报怨。五月,莒子朝齐,齐以甲戌飨之。崔杼称病不视事。乙亥,公问崔杼病,遂从崔杼妻。崔杼妻入室,与崔杼自闭户不出,公拥柱而歌。宦者贾举遮公从官而入,闭门,崔杼之徒持兵从中起。公登台而请解,不许;请盟,不许;请自杀于庙,不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争趣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墙,射中公股,公反坠,遂弑之。晏婴立崔杼门外,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门开而入,枕公尸而哭,三踊而出。人谓崔杼:“必杀之。”崔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三年十月,庆封出猎。初,庆封已杀崔杼,益骄,嗜酒好猎,不听政令。庆舍用政,已有内郤。田文子谓桓子曰:“乱将作。”田、鲍、高、栾氏相与谋庆氏。庆舍发甲围庆封宫,四家徒共击破之。庆封还,不得入,奔鲁。齐人让鲁,封奔吴。吴与之朱方,聚其族而居之,富于在齐。其秋,齐人徙葬庄公,僇崔杼尸于市以说众。

【译文】

六年(公元前548年),当初,棠公之妻美丽,棠公死后,崔杼娶了她。庄公又与她通奸,多次去崔家,还把崔杼的冠赏给别人。庄公的侍从说:“不能这样。”崔杼十分恼怒,借庄公伐晋之机,想与晋国合谋袭击庄公但未得机会。庄公曾经鞭打宦官贾举,贾举又被任为内侍,替崔杼寻找庄公的漏隙来报复仇怨。五月,莒国国君朝见齐君,齐庄公在甲戌日宴请莒君。崔杼谎称有病不去上朝。乙亥日,庄公探望崔杼病情,接着追嬉崔杼妻子。崔妻入室,与崔杼同把屋门关上不出来,庄公在前堂抱柱唱歌。这时宦官贾举把庄公的侍从拦在外面而自己进入院子,把院门从里边关上。崔杼的徒众手执兵器一拥而上。庄公登上高高的庭台请求和解,众人不答应;庄公又请求盟誓定约,众人也不答应;庄公最后请求让他到自己的祖庙里去自杀,众人仍不允许。大家说:“国君之臣崔杼病重,不能听你吩咐。这里离宫廷很近,我们只管捉拿淫乱之徒,没接到其他命令。”庄公跳墙想逃,被人射中大腿,反坠墙里,于是被杀。晏婴站在崔杼院门之外,说:“国君为社稷而死则臣子应为他殉死;国君为社稷而逃亡则臣子应随他流亡;国君为自己私利而死而逃,除了他的宠幸私臣,别人不会为此殉死逃亡的。”晏子等打开大门进入院内,把庄公之尸枕放在自己的大腿上抚尸而哭,起来后三次顿足以示哀痛,然后走出院子。别人对崔杼说:“一定杀死晏婴!”崔杼说:“他深得众望,放过他我们会争取民心。”

三年(公元前545年)十月,庆封外出打猎。当初,庆封杀死崔杼以后,越发骄横,酗酒游猎,不理政务。其子庆舍执政,内部已有矛盾。田文子对田桓子说:“动乱将起。”田、鲍、高、栾四家族联合谋划消灭庆氏。庆舍派出甲兵围护庆封的宫室,四家族的徒众共同击破庆氏之家。庆封归来,不能进家,逃亡到鲁国。齐人责备鲁国,庆封又逃到吴国。吴国把朱方之地赏给庆封,庆封与族人居此,比在齐国时还富有。此年秋,齐人移葬庄公,而把崔杼尸体示众于市以泄民愤。

【评点】

历史真的好像不安分的坏小孩,总是愿意跟人类搞恶作剧。

齐桓公死后,五公子争位的最后一位如愿的公子元齐惠公和他的儿子、孙子,不接受先辈的教训,宠幸佞臣崔杼、庆封,历史证明这是给后世乱政埋下的雷子。崔庆之乱阴错阳差地开场,崔、庆二氏双双位居左右相国之位,乱齐整整三十年。

一、崔杼弑君

齐庄公姜光能够成功夺取君位,他的老师(太傅)崔杼当居首功,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位把姜光扶上君主之位的崔杼,又亲手除掉了自己的这个学生。这一戏剧性的结果完全是由于齐庄公做的一件荒唐透顶的蠢事引起的。

话说齐国有个美女叫棠姜,她是个风流俏寡妇。大夫崔杼爱她爱得发昏,也不避嫌将她娶了过来。可惜不幸得很,崔杼遇到了个特好色的老板——齐庄公。齐庄公这人是个独夫民贼,好勇斗狠,贪色无厌,他跟棠姜通奸,经常找借口到崔杼家里去。

有一次,齐庄公还把崔杼的帽子赏赐给身边的人,这样做就太过分了,这等于对外宣布:哎,不好意思,我把你老婆睡了。崔杼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愤怒的小宇宙终于爆发了!他跟宫里的宦官贾举暗中勾结,时刻准备着雷霆一击。贾举是齐庄公的司务长,曾经遭到庄公的侮辱和鞭打,所以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他们精心密谋了一个计划,挖好了陷阱,万事俱备,单等着齐庄公落入圈套。

公元前548年,夏六月,莒国来朝,齐庄公去陪客户吃饭,发现崔总理请了病假没来上班,齐庄公假意去慰问下属,背地里却跟棠姜幽会。棠姜躲进屋里,把门死死地插上。齐庄公就在外面抱柱而歌,企图勾引她出来。

这时候,贾举开始行动了。他把齐庄公的贴身侍卫,全都拦在了外面,并将大门上了锁。崔杼手下的那帮甲士一哄而上,将齐庄公团团围住。他们亮出十八般兵器,准备把齐庄公当生鱼片给切了。齐庄公吓得屎尿齐流,跑到一个高台上忏悔祷告:好汉爷爷饶命啊!众人不答应。齐庄公说,我写保证书还不成吗?众人还是不答应。齐庄公万般无奈只好说,好歹我也是一国之君,死得总该体面一点吧?要不我去太庙上吊吧?那里风水好。众人仍然不答应。狗急了还会跳墙呢,齐庄公也会,但他显然不能飞檐走壁,摔将下来,被一箭射中了大腿。齐庄公被乱刃分尸,剁成了肉酱。

当这一幕发生的时候,有个人在院外冷冷地看着。他是谁呢?晏婴。他缓缓地走了进来,抚尸痛哭。随从们就问了,庄公已经被杀了,我们要不要跟着一块儿死呢?晏婴说了一段极为经典的话:“国君要是为社稷而死呢,我们理所当然应该跟从;可他之所以落到今天这个下场,却完全是为了私欲。我想诸位就没有必要再牺牲了吧?”晏婴不愧为晏婴,毕竟不像后世的儒生那样迂腐。顺便插一句,晏婴是春秋时代仅次于管仲的名相。司马迁先生就曾大发感慨,倘若晏平仲还活着的话,我虽为其执鞭,也了无遗憾了。

周围的人劝崔杼杀了晏婴,崔杼到底还是把晏婴放了。他说:晏婴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啊,不如放了他,可以收买人心。

但人心并不是那么容易收买的,齐国的太史甲就在竹简上刻:崔杼弑其君。崔杼火冒三丈,杀之。没想到,太史乙接班后,又写上了。崔杼再杀之。可没想到,又冒出个太史丙来,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崔杼是杀不胜杀,也烦了,心说这计划生育是怎么搞的呀,是不是还有个太史丁啊?弑君就弑君吧。反正是他先不仁,我才不义的。

崔杼弑君这件事,并不是单纯的谋反。他是被逼疯的,既然君都不君了,臣又何必再臣呢?我们读《水浒传》,看到多少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他们错了吗?这个病根和毒瘤,就出在专制身上。

随后,崔杼又杀死了庄公的一些亲信,其中包括贾举,我想大概是为了灭口吧。

二、庆封作乱

崔杼和庆封是春秋时候齐国的大夫,齐庄公与崔杼妻有染,两人联合庆舍弑齐庄公,共立齐灵公的幼子杵臼为君,就是齐景公。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景公年幼,崔杼专横,独揽朝政大权,威势镇压齐国。庆封心中暗怀嫉妒,想杀崔杼以代相位。

当时崔杼家中,闹起废长立庶的家事,庆封乘隙诱引崔氏子弟,自相争夺,并以精甲兵器,帮助崔杼的嫡子崔成、崔疆刺死主谋的家臣东郭偃和棠无咎。

崔杼大怒,急忙往见庆封,哭诉家中发生的变故,庆封佯装不知,惊讶地说:“这两个孺子,怎敢这样目无长上呢?你若想讨伐,我当效力。”崔杼信以为真,感激地说:“如果你能为我除掉这两个逆子,以安崔家,我叫宗子崔明,拜你为父。”于是庆封便召集全家甲士,命令家臣卢蒲嫳带领前往,抄杀崔氏妻妾儿子全家,所有车马服器,也都搜取无遗,又烧毁门户房屋,然后带崔成与崔疆的首级,来回复崔杼,崔杼见两个儿子的头颅,既悲又愤,向庆封再三称谢,便登车回到家中,已是家破人亡,才知被庆封所害,悲痛至极,自缢而死。

庆封逼杀崔杼之后,独揽大权,更加骄横。他嗜酒好猎,不听政令,让儿子庆舍代行政事。庆封把自己的财产和家室迁到宠臣家,整天在那里饮酒作乐、处理政务,那里简直成了朝廷,史称“国迁朝焉”。

齐国大臣田文子因此预言“乱将作”。于是,田、鲍、高、栾四大贵族相与合谋除掉庆氏。齐景公三年(公元前545年)十月,趁庆封出去打猎,四大贵族共同率领家丁包围并攻占相府。庆封回来,不得其门而入,逃往鲁国。齐人责怪鲁国,庆封只好逃到吴国,吴王赐朱方(今江苏镇江东)作为他的封邑,庆氏宗族聚集在那里,其富裕程度竟超过在齐国时,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富豪。后来庆氏的封地被楚人夺去,庆封也为楚人所杀。齐人移葬了庄公,把崔杼的尸体示众于市以泄民愤。

这就是乱臣的下场,不得好死。

三、评崔庆之乱

这次弑君事件被称为“崔庆之乱”,因为庆氏也是崔氏一党。这次事件非常有名,主要是因为在这次事件中发生了齐国太史及其两个弟弟因为在史书上直书“崔杼弑其君”而被崔杼杀死的事。太史的第三个弟弟还是这么写,崔杼知道自己不可避免会留下弑君的恶名,于是不再杀他。齐国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个太史氏的人因直书而被杀,也拿着竹简去准备记录弑君事件,听说已经记了下来才回去,可见当时的史官是很尽职而且很勇敢的。

另一个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出众的人是晏婴——就是使楚的晏子。当时齐庄公的亲信们或死难,或逃亡,晏婴并非齐庄公的宠臣,他独自站在崔氏之宫门外,既不赴死也不逃亡,而是等门开了以后进去按礼制对齐庄公的死表示哀痛,然后就走了。有人劝崔杼杀了晏婴,崔杼说他有民望,放了他可以得民心。后来,崔杼立齐景公,与国人在太庙结盟,盟辞是:“所不与崔、庆者。”这句盟辞省略了后一句“有如某某”,整个盟辞的意思是不附和崔氏、庆氏的人没有好结果——而晏婴仰天长叹盟誓说:“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这样就巧妙地免去了对崔杼的效忠。

齐国公室已日益衰微,大夫专权日益严重,并且屡屡发生子弑父、臣弑君、兄弟相残的现象。

在桓公死后,杀来杀去成了惯例,竟然完成了兄弟之间的五届政权交替,当初与太子争位的五位公子中竟有四位轮番登场,都圆了一把君主梦,也是春秋史上一大奇观!但是付出的是骨肉相残、群臣受难、百姓遭殃的代价。

兄弟、叔侄相残,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弑君篡位的换届中,那执行起来更是叫绝!前朝官员不管贤与不贤,在劫难逃者众,或惨死刀下,或出奔他国。

之后,齐国政局的动乱更向纵深发展,超越公族内部的、更大范畴的政权斗争,伴随着阴谋和血腥拉开了更为厚重的序幕,因它陷入了更加泥泞的无法自拔的嬖臣乱政的泥淖中。

春秋史上,崔杼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物。他跨越了惠、顷、灵、庄、景五个朝代,钻营政坛六十年左右,可以大权独揽钦定两代君主人选,可以定夺公子王孙的死活,可以叫齐国政坛三代血雨腥风,但是最终却落个家破人亡夫妻双双悬梁,还得暴尸市井的下场,却又原来是毁于自己的死党手中!难不成又是天意弄人?也可谓春秋史上一大景观也。

国人皆知齐之良相管仲与晏婴,殊不知这奸相崔杼的所作所为,也并非没有“以史为鉴”的价值!

第四节 田代姜权,历史的选择与疑问

【原文】

庚辰,田常执简公于俆州。公曰:“余蚤从御鞅言,不及此。”甲午,田常弑简公于俆州。田常乃立简公弟骜,是为平公。平公即位,田常相之,专齐之政,割齐安平以东为田氏封邑。

平公八年,越灭吴。二十五年卒,子宣公积立。

宣公五十一年卒,子康公贷立。田会反廪丘。

康公二年,韩、魏、赵始列为诸侯。十九年,田常曾孙田和始为诸侯,迁康公海滨。

二十六年,康公卒,吕氏遂绝其祀。田氏卒有齐国,为齐威王,强于天下。

【译文】

庚辰日,田常在俆(shū)州逮捕简公。简公说:“我要是早听田鞅之言,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甲午日,田常在俆州杀死简公。田常立简公之弟鳌为齐君,就是平公。平公即位后,田常为相国,专擅齐国大权,划割齐国安平以东广大国土为田氏封疆范围。

平公八年(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二十五年(公元前456年)平公死去,其子宣公积继位。

宣公五十一年(公元前405年)死,其子康公贷继位。田会在廪丘叛乱。

康公二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开始成为诸侯。十九年(公元前386年),田常曾孙田和开始成为诸侯,把康公流放到海滨。

二十六年(公元前379年),康公死,吕氏祭祀断绝。田氏终于占有齐国,到齐威王时,在天下称强。

【评点】

一、晏婴老去,陈氏初露峥嵘

时光荏苒,公元前530年,齐景公亲政以来,一晃又是三十年。

齐景公是个好命的国君,虽然即位的前三年遭遇了崔庆之乱的余波,后又有栾高执政十四年的混乱,但是再之后的三十年里,他却获得了齐国第二良相——晏婴相佐,不能说不是他的福气!

公元前530—前500年,是齐国政坛一个多世纪以来难得平静的三十年,是齐景公执政五十八年中最高枕无忧的三十年。虽然齐景公奢侈腐化、罔顾民生,百姓的苦难还是多多,复霸之梦依然时时在动,但是比起宫廷政变的血流成河、频频出兵的交相争霸来讲,算是幸福了许多。

但对于齐国的姜氏政权,在这相对平静的三十年,却有一股暗流在涌动,时刻在等待着井喷的瞬间。半个多世纪以来,陈氏家族施惠百姓,收买公族子弟,人心所向已势不可当,三十年前就曾因攻杀栾高政权而露过峥嵘,但至今并未再发难,这不能不归功于晏婴在位的时间。

然而一旦晏婴去世,齐景公跟他的齐桓公爷爷一样,身边的良相去了,自乱其政接踵而至。齐景公在失去晏婴这个正面的精神支柱之后,也像他的齐桓公爷爷一样,宠幸某人的基因再度泛滥,他最宠爱的幼子荼,充斥了他垂垂老矣的精神家园。齐桓公死前“废太子昭,立无诡”的闹剧,被他重演。

晏婴去后的第十年,齐景公寿终正寝。齐国政坛上,沉寂了四十年的政变烈火再度点燃,正像他的齐桓公爷爷一样,始作俑者,也是由他来承担。

齐景公“废长立幼”再掀宫廷波澜,跟他的齐桓公爷爷不一样的是,陈氏家族立刻伺机而出,紧锣密鼓地进行了换班夺权,眼看姜姓江山即将化为历史的尘烟。

陈氏家族又是何方神圣?他恁地会有如此之大的能量,颠覆了春秋第一霸主的政权?回眸历史,却发现正是霸主之祖齐桓公结下的“善缘”。

二、养精蓄锐,伺机而动

公元前672年,齐桓公十四年,舜的后裔陈国动乱,太子被杀,公子陈完(敬仲)奔齐。齐桓公求贤若渴地接纳了他,立刻任命他为卿,但有自知之明的陈完却婉言谢绝而任工正,即管理手工业的官员。后又娶监国大臣国懿仲之女为妻,跻身于齐国贵族之列,并改姓为田。(《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一个外来贵族,夹在齐国的国、高两大权贵之间,又历经后管仲时代的三子专权、后桓公时代的五公子争位,以及之后跨越三十年的崔庆之乱,一直到眼下的栾高之乱,唯陈氏家族临危不乱,如此高的人气是怎么维持的呢?

晏婴与晋国大夫叔向的一席对话,向后世解开了这个百年之谜。叔向问晏婴:“你们齐国怎么样?”晏子对曰:“齐国到末世了,我不敢说齐国是不是要归陈氏了!反正我看到景公抛弃了他的子民,百姓们都依附陈氏去了。比如他大斗借出,小斗收回来施惠于民。他所经营的山货木料、鱼盐蜃蛤的价格都不高于山林海边,只图方便百姓。百姓有了痛苦疾病,他知道了就会给予厚赏。可是宫室怎么做的?正相反啊,苛剥百姓无以复加啦,百姓痛心疾首哦!所以呀,这陈氏爱民如子,百姓归之如流水,想不让百姓归依都难啊!陈氏家族的列祖列宗们都到齐国来啦!”

这就是陈氏家族蓄势百年,一触即发的秘密武器。

晏婴所拜托的这个陈桓子,是陈公子完的第四代传人,庄公时代甚有宠,崔杼弑庄公时受宠者怎可幸免?他愣是没事,眼下正侍奉景公。

如今陈桓子羽翼丰满正式出山了。他旗开得胜,结束了十四年的栾高时代。

也是由于天赐良机。栾灶执政七年上去世,其子栾施继位。十年上高虿死,继承人高强年少。栾施欲治其家政,杀了高家家臣头子,另立新的家臣头子,驱逐了高强的其他兄弟,栾高内乱!

陈氏家族在祖上三代以道德文章为主打项目的百年功德之后,陈桓子这第四代传人则开始了另类行动。他先是挑拨离间,然后突然袭击,硬是打了个栾高措手不及,硬是逼其不得不弃家出奔,之后分掉其所有家产。

孔子也郑重记下这件事:十年春正月。夏,齐栾施来奔。左丘明则补充说明,栾高倒台,外姓贵族“陈氏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