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坦率明确地表达意愿
人在有自信的时候,是可以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的。
自信的人,与羞怯的人相比,可以用更加直接的措辞,坦率表达自己的意愿。面对讨厌的东西,就说“讨厌”。想拜托别人帮忙,就说“拜托了啊”。
羞怯的人因为缺乏自信,就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意愿。他们说话会绕弯子,会使用间接的表达方式,借口多。所以对方常会不知道他想说什么。
因为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自然也无法与人很好地交流。
“没有啦,我其实哪边都可以……”或是“你觉得可以的话那就那样吧”,总之他们不会明确说出自己的想法。
给某个羞怯的日本人做观光向导的美国人,在做向导的过程中会忍不住说“请饶了我吧”。
一问,原来是完全无法搞清楚对方到底是不是想去某个景点。
羞怯的人会很怕自己给人添麻烦,怕被认为是厚脸皮的人。
在这种不安之下,他们无法明确说出“想要这样做”之类的话。
若想要与人进行有效沟通,首先要对自己的话有自信,同时也要清楚自己和对方的关系。
自己现在,是在与家人对话,与恋人对话,与昨天刚认识的人对话,与今天初次见面的生意伙伴对话,与尊长对话,还是与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对话,一定要清楚与对方的关系。
而羞怯的人难以做到。他们不太能把握社交的距离。
更糟的是,羞怯的人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太想让对方看看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反倒表现得对对方没有兴趣。
这就无法进行很好的沟通了。
由于太过于担心自己被讨厌,会说些没有必要的借口,常常令人弄不清楚他们想说什么。
对方并没有问这些,却开始絮絮叨叨地说起来。
羞怯的人就是这样勉强自己。
觉得冷的时候,连“好冷”都说不出。
想吃乌冬面时,连“想吃乌冬面啊”都说不出。
不满就这样在羞怯的人心里积攒起来。
羞怯的人无法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因为意愿得不到表达,对方无法得知,便只能被无视,这样一来又会感到受伤。
羞怯的人也是想要试图沟通的。但他们太想被人喜欢,就会勉强自己,结果无法实现沟通。
比如学校里有位老师,明明生病发着烧,却勉强着自己给大家上课。
但这时候教室里有人窃窃私语,这位老师就会觉得学生很讨厌。
“我发着烧呢。你们给我安静点!”其实这样说会管用的。
但羞怯的人做不到,他们做不出有效的表达沟通。
与人约了见面,因为喜欢那个人,想着要在约定的时间之前到达,早早地就去了。
对方按时赴约,并没有感受到自己早早到达的诚意,就会觉得受伤。
这样的事情日积月累,就变成了敌意。他们并不是生来便具有攻击性的。
羞怯的人,面对这个人也勉强自己,面对那个人也勉强自己,但是却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回应。
羞怯的人啊,你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情说出来才可以。丢脸就丢脸好了,请开口吧。
世界就是从这里打开的。
说出自己的意见,并不是强加主张于他人。
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向别人说明而已。
是把该说的事情说出来。
当然说出无视别人的话就是任性妄为了。
想委婉地提醒对方自己的牺牲
所谓交流,一定要让对方明白自己。
如果对方能够懂得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人际关系也不会变得奇怪。
自己明明带了三明治来。结果对方问“自己便跟着不要吃饭团?”便去吃饭团了。
对方说“很奇怪是吧”,自己也会跟着说“是好奇怪啊”。
“我这个是价值1000日元的苹果”,明明这样说就可以了,非要说“800日元是不是有点便宜呀”。
他们吞吞吐吐,做些没有必要的努力。
因为他们想要被认可,消耗了不少精力,却都是白搭。
比如,他们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做出的牺牲。
就像苹果田里,苹果说:“今年有好多台风,总算走到这里了……真是费了不少力气……”
经过数年,它发现周围的人并不明白自己。或者是,认为大家并不明白自己。
“大家到现在也不明白我。”出于这样的想法,它开始强调自己的牺牲。
羞怯的人,尽管也会照顾别人的感受,却不受喜爱,会给人冷淡的印象。
——明明在苹果园里,却以为是在梨园里。
最开始被人说“你是一个烂苹果”,之后也总听到这样的话。
因此并不知道其实会有人认为“你是一个很棒的苹果”。
如果不把精力浪费在没用的地方,或许可以做出很厉害的事情呢。
羞怯的人,越是宣扬自己的价值,越是令人讨厌。
作为苹果的我,曾经在梨园里待过。周围的人对我不置可否。
后来虽然到了苹果园,仍然像是在梨园里时那样说话。
其实在苹果园里的大家,是知道苹果的价值的。
一旦停止无谓的浪费精力,人就可以做出很厉害的事。
“如果你吃了这个苹果我会很开心的”,明明这样说就好,出口却成了“你不怎么吃苹果之类的吧”。
羞怯的人,他们并没有真正和当下身边的人接壤。他们的内心仍停留在过去——被不认可自己的人所包围。
但是现在,他们周围的人已经不是那些人了,现在的人会因为你是你而认可你。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点。
不清楚人际关系中的“距离感”
羞怯的人对人的看法,往往来自强势的父母。因此他们觉得人可怕,几乎就是理所当然了。
神经衰弱的人以及羞怯的人,从小就不曾体会过“亲昵感”。没有感受过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无间。
只有明白什么是亲密无间,才能对人际关系中的“距离感”有概念。比如一件事情因为是父母所以可以去做,换了是其他人那可不行之类的思路,是距离感形成的基础。
但是由于小时候,他们没有与父母那样亲密地相处过,就会缺乏距离感方面的概念,甚至会希望初次见面的人可以亲密地对待自己。
神经衰弱的人以及羞怯的人,会想要初次见面的人可以像父母一样对待自己。
有句话说,“欺凌是从家庭开始的。”羞怯的人性格的形成,也是源自家庭。
有“女性恐怖症”的人会去和路过的女性搭讪,正是因为他们害怕人,也无法把握人际关系中的距离感。他们对距离感没有概念,只是循着自己内心的冲动行事。
这个冲动的核心,是孩提时期的愿望。
他把自己儿时的愿望强加在了陌生人身上。
美国社会学教授吉尔马丁(Brian Gilmartin)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羞怯的人(the love-shy man),往往由于他们急切地表现出自己的欲望而使女性感到异样。
他们并不懂得二人之间现阶段是怎样的关系。
在确定关系之前,他们的心里已经走得很远了。
一般人会想“这种类型的话,应该是要这样比较好吧”。这样想着去缩短两人间的距离。
而羞怯的人,他们只接触过长期而稳固的关系(permanent binding relationship)。
初次见面时要说适合与初次见面的人说的话才行。但是由于不理解人和人的距离,就无法自然地与人交往。
“怎样才能追到那个女生呢?”羞怯的人是无法开心地去琢磨这样的问题的。
下次会在会议上碰见,穿个稍微抢眼点儿的西服吧。可以坐在她斜前方,亲切地和她打个招呼。
如果她那边对自己感兴趣了,就先装作不知道好了。对方一定会有点儿慌的,这时再忽冷忽热一下,看看情形约她出来。
羞怯的人可无法享受思考这些事情。
“那个女人第一次见面时为什么那样对着我笑呢?她一定是对我有意思。”下次见她时要注意一下西服领子和坐姿。然后想想怎么追到手,花时间去实行。
这种事羞怯的人是万万不会去做的。
因为他们没有做这种事的余力,本来就不怎么与人打交道,没有这样的能力,也缺乏自己主动去做点儿什么的积极性。
如果中意的女性不立刻对自己表现出积极的反应,不主动提供邀约的机会,就会放弃。
而一旦他们真正开口邀约,会让人觉得十分突兀。
难以把握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也是年轻人们最近的困扰:“不知道要怎么交流比较好。”
不必考虑距离感这种问题的时候,就是上网了。
所以人们会觉得在网上交流很轻松。
有一个上过电视的这方面的专家说过:“如果是面对面时不能说的话,那么请也不要通过邮件之类的方式说。”虽然这样讲,但其实通过网络交友的那群人,往往面对面时也会说出不合时宜的话。
羞怯的人在朋友家。
“可以在这儿待到几点哪?”
“三点吧。”朋友说。
其实他很想说想待到四点的,却说不出“四点不行吗”之类的话。
如果对方说“啊,时间差不多了”,他就会立刻站起来。
“四点不行啊?”“不行呢。”“哦好吧。”明明就是这个程度的简单对话,他却做不到。
羞怯的人无法说出自己的想法。
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讨喜就不讨喜了,人有的时候就是要这样。
羞怯的人会珍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的喜悦。
没有可以安心地敞开心扉的对象
羞怯的人,一旦被问“为什么”就会感到不安。
人们有时并不是一定想知道为什么才问的。
人为什么会不高兴呢?
那是因为感觉上出现了“不一致”。
人们问“为什么”时,其实是想把这种“不一致”的空隙给填充上而已。说话就是这样的。
反过来,羞怯的人被告知“行不通”时,问不出“为什么不行呢?”
建立信赖的第一步,就是问出来。
“那本棒球的书借我一下。”
“不行。”
“为什么不行啊?”这是很正常的对话。
羞怯的人问不出口。
其实问出来会轻松很多。
旁人对羞怯的人说:“怎么这么可怜的样子,问一下就好了啊。”
话说不出口的人,会因此吃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话说不出口的人,周围总是会有狡猾的人,会利用这点。
羞怯的人因为不善沟通,常被人误解。
“就是讨厌啊。”听到这样的话时,羞怯的人却会认为对方讨厌的是自己,但明明对方讨厌的是某一处具体的地方。
一个人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情,是要建立在对对方信赖的基础上的。
如果无法信赖对方,就无法建立真正的情感沟通。
所谓敞开心扉,在交流中,等同于将自己暴露在别人面前。
所谓信赖感,其实是知道对方即使了解了真正的自己,也不会抛弃自己的安心感;是即使暴露了自己,也不会受到伤害的安全感。
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安心感上的。这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就能做到的事情,因此羞怯的人无法与人好好地交流。
人前不能邋邋遢遢的,这会让人感到不愉快。这是社交礼仪。
但是,偶尔在亲近的人面前,其实是可以不加修饰的,这是没关系的。
和亲近的人可以进行亲密的交流,也就是所谓无话不谈。
然而人们并不是和谁都可以“无话不谈”。
人身上会有一些反社会的,或者是并不社会化的东西,而这些其实就是通过亲密的交流得到消化的。
而羞怯的人,并不认为面前的人可以接受像傻瓜一样的自己。
即使与社会的期望不一致,但这个人是可以接纳自己的。这样的安心感与自信息息相关。
当人们感到真正的自己可以被接纳时,就会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个性也会体现出来。
“说了这样的话会被嘲笑的。”若是有这样的害怕和不安,爱说话的人也会闭口不言。
羞怯的人,需要有真实的自己被接纳的经历。
但是,一般的人,即使冒着一点风险,也愿意展现自己。
而羞怯的人,会彻底规避这种风险。
当说“好像是吧”时,是在寻求爱
一位女士觉得面前男士的包很帅气。
于是她问:“之前见面时好像没见过这包,是第一次背出来吗?”
这位羞怯的男士是这样回答的。
“好像是吧。”
“是Bally(品牌名)的包?”
“好像是吧。”
怎么可能关于自己的包什么都不知道,这人真讨厌。这位女士想。
这位女士不会相信,一个人对自己拿着的包一无所知。
但其实真的有男性是不知道的。
这里就产生了认知上的“不一致”。
导致彼此之间有了误会,觉得对方是“讨厌的人”。
有的人对包毫无兴趣,有的人则是装作漠不关心。
上文这位女士显然认为这位男士是在装作不感兴趣。因此才觉得他是个讨厌的家伙。
即使非常确定是第一次背出来,不说“是啊,头一次背呢”,而选择说“好像是吧”的人是切实存在的。
“好像是吧”,就是别扭、腼腆的男性会做出的回答。
其实是想要得到爱。
说“或许……”也是在寻求爱。
“好像……”“或许……”里边隐含的,是希望得到对方的关心,希望被在意的一种感情。
但是,“好像……”“或许……”这样的反应,常常会让对方感到丧气。
“还是不奉陪了。”对方会在心里说。
会话也就在这里结束。
陷入一潭死水。
羞怯的人,在小时候,从未得到过直接的夸奖。身边的人并不是会坦率表达“好棒啊”的人。
在设法让别人更加理解自己这件事上,他们也缺乏努力。
上面提到的“好像是……”其实就是需要补充说明的。
“这包很赞啊。”
“啊,看起来不错吗?这是大概五年前买的呢。”
或者“真的吗?已经有些旧了呢。”都可以作为回答。如果不太明白对方的意图,也可以问“啊,什么意思?”有了这样的补充说明,误会就会解开。
如果对方觉得信息不足,上文的男性也意识到“一般人不会对自己的东西一无所知”这件事,可以补一句“这是之前买的”。
但是问题在于,自己认为是常识的事情,对方未必这样觉得。
上文的女性认为“不可能对自己的所有物一无所知”,但男性却并未对此做出任何补充说明。
这就容易使关系往糟糕的方向发展。
即使一方只是本能地做出反应,但有时也会令另一方感到异样,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毕竟人与人的价值观、生活习惯是存在差异的。
喜欢名牌的人,与不在意品牌的人对话,自然会产生误解。
比如前文的男性,嘴上说着“好像是Bally的吧……”,但在他眼里包只是包而已。
要不就会说“啊对,是Bally的”了。
如果是相亲,估计就到此为止了吧。
人与人不可能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这就更使羞怯的人觉得沟通是件困难的事。
羞怯的人往往难以忍受沉默,会觉得面前有人的话就一定得说点儿什么。
但他们即使是与恋人在一起,都会不知道说什么好,或是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
所以,如果是约会,就一定要有明确的方向。
可以在此基础上制订具体的计划。
这样才能略感安心。
这就是羞怯的人能做出的最大努力了。
如果约会不顺利,就会觉得,自己已经那么努力了,还是无法让对方满意。
其实努力的方向本就不该是如何制订行程,而是去好好倾听和理解对方。
羞怯的人会搞错努力的方向。
我们认识人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在工作中认识,有的有相同的爱好,有的是打工认识的。
但是由于羞怯的人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因此如果工作结束了,也就不会再和之前的人有什么交集了。
如果能够与别人敞开心扉、坦诚相对,即使不再有这些方面的接触,也不会与这个人彻底失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