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的人生之路:陈先达自述
6331700000037

第37章 第一次出版哲学专著

我说的专著是指个人著作,即1987年第一次出版的《走向历史的深处》。在此之前,我参加过我所集体编写的几本书,一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书,据我所知在中国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叙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历史。本书出版于1982年11月,全书四十三万多字。我执笔前三章,并对全书进行审读和润色。此外,还有我与靳辉明合著的《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是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也是上世纪80年代初。这本书影响比较大,因为是第一次全面阐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著作,特别其中对人道主义、异化等重要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另外还有一本书,即全所大部分人参与合作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程》,这也是一本全国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作为统一整体来叙述的著作。现在很流行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问题,几十年前,我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的同仁就已按照这个思路著书立说了。

当然,其中还留下一个难题没有解决,即如何解决三个部分真正统一而不是分成三个部分论述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它是个国内第一部此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著作。由我主编,辛仲勤、靳辉明、奚广庆、郭继严任副主编。他们都是我们所的顶尖人才。辛仲勤逝世多年,可能只五十岁出头,英年早逝。辛的父亲当过西北农学院院长,是著名农学家,可辛仲勤朴实无华,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员,一点也看不出是名人之后。其他几位现在也已是耄耋之年。广庆做过官,当过司长,也早已退休。多年前就听说郭继严生病了,现在已久无音信。辉明按辈分属学生,实际上我们是朋友,是同事,也是合作者。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初创时,人才济济,正是黄金时代。复校后,原来的教员开始退休,现在仍然健在的已寥若晨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早已合并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比起原来所的范围小多了。我有时很怀念初创时代,怀念旧日的同事。

1989年,我和我的两位学生合作,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总览》一书。1990年8月,《被肢解的马克思》出版。这本书我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是一本理论著作,也是一本历史著作,它对当代西方各种企图肢解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我的几个学生协助我共同完成了这个工作。

真正属于我个人的第一本专著,是1987年这本《走向历史的深处》。这是日夜兼程的成果。本书以人类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历程为前导,着力研究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形成。论述马克思如何突破以往历史观的局限而走向历史的深处,即发现历史自身规律的过程,深刻揭示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在人类历史观变革方面具有的划时代意义。其中特别对《手稿》的重要范畴和思想理论价值、内在矛盾和通向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必然性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哲史领域产生较大影响,被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史教学指定为参考书,并有多篇书评予以高度评价。

《走向历史的深处》是一本具有历史特点的著作,必须尊重历史;它又是极具现实性的著作,必须立足现实。面对当代国内外,尤其是西方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或挑战,它既要较真实地再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历程,又要对近年来涉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讨论所提出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探源的一本专著,我力求全面理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范畴的来龙去脉,力求对马克思有关历史观的著作,尤其是其中一些重要著作,做中肯而简明的评介。这本书通过对马克思历史观精雕细镂,为读者提供了关于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历程的一幅完整的图像。从中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了解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范畴的萌生和形成过程,而且,还为弄清涉及唯物史观的一些争论的问题提供了比较明朗的背景。这本书1994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特等奖,1995年获原教委(现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此前,于1988年曾获人民大学优秀著作奖。书出版后,曾有多家刊物发表书评,如《唯物主义之光——读〈走向历史的深处〉》、《着力揭示科学历史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读〈走向历史的深处〉》等,均给予高度肯定。有些学校定为研究生必读书。此书是二十六年前出版的,成书则更早,现在有些学生或同行见到我仍然提到这本书,这对我是个极大的鞭策。

《走向历史的深处》是回校坐冷板凳坐出来的,以后又经过几年努力深化和加工,前后有六年之久。当时还不会用电脑,无论寒暑,一笔一划在稿纸上写。天道酬勤,此话不假。如果我回校后因“梁效”挫折而消极,结果完全是另一样的。我感谢太史公的《报任安书》,感谢他为一个读书人遭受挫折后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做了不朽的榜样。庄子只能作为如何安时处顺,如何对待名利和生命的一种选择,而不能成为失意者安藏灵魂的洞穴。我从庄子影响的消极围城中走出来,迎着崎岖的无人路径艰难前行,甚至是爬行。我终于爬出了洞穴,看到了太阳,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