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逸趣名人(上)
63812400000002

第2章 先秦名人轶闻

孔子上“修辞”课

有一天,孔子在授课时,表扬仲弓说:“雍也,可使南面。”学生们有些不解,孔子怎么给仲弓这么高的评价呢?因为“南面”是“君王”的借代词。古时君王坐北朝南,“雍也,可使南面”,等于说,仲弓这个人将来可以当一国之君。其中一位不服气的学生说:“雍也,仁而不佞。”他说,仲弓这人确实仁慈宽厚,但他不善于说话,怎么能成为君王呢?

孔子借此话题,转到了“修辞立其诚”的话题上,他说:“为什么要夸夸其谈呢?《易经》上说,君子进德修业要讲忠信,修辞立其诚,才能立身处世。为什么要搞花言巧语那一套呢?”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少了一个‘诚’字,就好比大车没有轴,小车没有平衡木,怎么能进步呢?同学们要好好思考我这个比喻。”

孔子说:“今天我要点名批评宰予同学,他在上课的时候睡大觉,被我发现了,他不认错,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讲他打瞌睡的理由。宰予平时说话,头头是道,还说老师讲的‘修辞立其诚’非常正确,可是,他连打瞌睡这样小小的过失都要作掩饰、讲理由,我看这个宰予啊,就好比是腐朽透了的烂木头,那是很难雕刻出艺术品来的;他又好比是一堵粪土砌成的墙,那是不可能粉刷、美化的。”

孔子说:“你们要记住我的一句话,‘恶乎佞者’,就是说,我最讨厌的就是那些花言巧语的‘佞者’,比如子路吧,他就是这们的‘佞者’,他经常为自己的错误狡辩,不过,他后来有了醒悟,向我作了检讨。”

孔子说:“在这里,我要赞扬南容同学,他常说‘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这是个很好的做人的比喻,南容同学绝不说脏话,而且重视改正错误,我喜欢他,所以,我决定把侄女嫁给他!”

同学们热烈鼓掌。孔子说:“修辞立其诚,各位好自为之,下课。”

孟子童年的故事

孟子名轲,邹人。关于孟子小时候的生活,有“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的故事。

孟子和母亲起初住在市郊,孟子见商贩做生意,他也学着商人的样,向人讨价还价。孟母怕孩子学坏,便搬到乡村。他家附近有许多坟墓,孟子看到葬死人和扫墓的活动,他便学样,把沙土石头作祭品,摹仿大人的祭祀形式,整天在坟前坟后忙个不停。雷母怕孩子学坏,便搬到一所学校旁边去住,希望孩子有个好的环境。果然,孟子天天看见学生上学读书,他也学样,开始努力读书。但没多久,孟子见其他孩子逃学,他也逃学,玩耍成性。孟母生气了,便当着孟子的面把织布机的纱和布剪了下来。孟子说:“这不是半途而废么?”孟母道:“读书好比织布,要坚持不懈、孜孜不倦才能成功。你现在如此贪玩,我还织布干什么呢?”孟子被母亲的这个比喻感动了,便立志学习,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奇才怪杰庄周

庄子名周,是古代中国的奇才怪杰,是一位超人。

庄子学问渊博,文笔汪洋,天资聪慧,胸怀旷达。他把对追名逐利,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但他的无为,不是叫人浑浑噩噩、庸庸碌碌、随波逐流、无所作为的“混世哲学”。

庄子的名篇《逍遥游》中写道: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巨大,不知有几千里。鲲变成鸟,这鸟的名字叫鹏,它奋翼而飞,其翅膀就像盖天的一大片云……

蝉和斑鸠讥笑大鹏说:“我们奋起而飞,碰到榆树、枋树就停在上面,有时没力还飞不到,掉到地面上就是了,何必高飞九万里面去呢?”

庄子讲寓言故事,都用修辞上的比喻,他以大鹏自比,把那些追名逐利者比喻为斑鸠。庄子的比喻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人喜欢以鲲鹏自喻,以示志向之高远,前途之广阔无量。中国人的名字用“鹏”字很多,足以证明喻体“在鹏”的象征意义。

庄子认为,自然朴素是自然美。砍木雕成栋梁,又给刻上各咱图案,人们认为那样是艺术美,但它作为树木,却失去了自然美,这叫“失性”。庄子还讲了个“东施交颦”的故事:

西施因心口痛而捧心皱眉,她的领里有个丑女看见了以为是一种美态,回去后便学西施的动作,手捧心,皱着眉。有钱人见丑女如此,都关门不敢出行,怕被她的“郊颦(皱眉)”吓坏,穷人见了她那个样子,吓得携妻带子走开。

庄子认为,西施的美是一种很自然的美,丑女“效颦”是不懂西施美的原因。庄子认为,美与丑都出于自然。

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惠子说:“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本无生;非徒(只,仅仅)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这就是说,人本是自然的物,本无生,因气而变有形之人,今死即又归于自然,所以他鼓盆而歌。

庄子快要死了,他的弟子想厚葬他。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齐全)哉?”弟子说:“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说:“露天让乌鸦老鹰吃,土埋被蚂蚁吃,从乌鸦嘴里抢宋给蚂蚁,为什么这么偏心呢?”

这叫临死不惧,大义凛然。在庄子看来,死是自然过程,是一种自由发展的必然。庄子以无限宽广的胸怀去拥抱死神,如此想得开,是因为他把死看做是回归自然。

晏子的雄辩

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春秋战国时期齐景公的相国。

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早就听说晏子能言善辩,心中很不服气,便想借晏子使楚之机侮辱他,以显楚国之威。

楚王叫守门的士官在城东门旁挖一个洞,待晏子来时,关闭城门,叫他从洞里进来。

第二天,晏子来到东门,守城的把城门关了,叫晏子从洞里进入,并说:“你从洞里进入绰绰有余,不用开城门了。”晏子大笑,说:“这是狗洞,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则从狗门进,出使人国,则从人门入。”守城的不敢做主,便报告楚王。楚王听到转述的晏子的话,心里很不高兴,只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用类比法、婉曲暗示法,体现了言辞的力量。楚王不得不屈服。

但楚王仍不甘心,他接见晏子时就轻蔑地说:“你们齐国没有人吗?”(意谓:没人可派就派你这样的人么?)

晏子回答说:“我齐国人多,若众人一呵气,就变成云彩,众人出汗,则像下雨,人们走路肩碰肩,脚尖挨着脚跟,怎么能说没人?”

晏子的夸张、比喻和对人多的描述,是口舌大战的前奏,等于收起拳头,为下一次打出去作准备。

楚王道:“你们齐国既然那么多人,怎么偏偏派个小人出使我国?”。

楚王用卑语刺激晏子。晏子马上把收起来的拳头打出去,说道:“我们齐国有个规矩:有德行的人便振去有德行的国家,品行不好者,派到品行差的国家,我之所以到贵国,是因为我的品行差吧!”

这是影射和暗讽,是说楚国缺德。

楚王为侮辱晏子,演了一出滑稽戏,派卫兵押着一犯人从客厅走过。楚王问:“罪犯是什么地方人士?”卫兵答道:“齐国人。”楚王问:“犯了什么罪?”卫兵答道:“盗窃罪。”楚王转头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喜欢盗窃么?”

晏子说:“我听说,淮南有一种橘,移到淮北,就变成了味苦的枳。枝叶外形很相似,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呢?水土不一样。现在老百姓生于齐国并不盗窃,到了楚国就盗窃他人财物了,这是水土、环境使他这样的。”

楚王被晏子的人品决定于环境、决定于国度的论断镇住了,他无法回击晏子的论断。这便是类比修辞的逻辑力量。

有一次,齐景公心爱的马死了,景公大怒,下令肢解养马人。晏子说:“这个养马人还不知道自己犯什么罪就被肢解,必不服,让我数落他的罪行。”于是晏子对这养马人说:“国君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了,这是你的第一条死罪;你养的马又是国君最爱的马,这是你的第二条死罪;你使国君为了一匹马而杀人,要是老百姓知道,一定会说国君是暴君,这是你的第三条死罪,你快到牢房去等死吧!”

晏子明知养马人无罪,却说他有三条死罪,这是超常的语言形式,修辞学家叫“倒反”,晏子数落养马人的罪行,是反意正说,特别是第三条罪状,表面上是说养马人有罪,实际上是说国君有罪。

杨朱的不计小节

杨朱,战国时魏人,字子居,又称杨子。他的著名学说是利己主义,他的名言是: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但他的“不计小节”论不无可取。

杨朱有一次对梁王说:“治理天下易如反掌。”

梁五道:“杨先生,你有一妻一妾都管不好,你有三亩田地也种不好,却说治理天下易如反掌,这怎么叫我相信呢?”

梁工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他用杨朱治家和治国作一比较,来论证杨朱的话不可靠。

杨朱说:“陛下看过羊吗?一百多只羊聚在一起,牧童只拿一条长鞭子跟着,却指挥自如,要羊向东就向东,要羊向西就向西。假如要尧牵一只羊,要舜肩扛木棍,那天下就要大乱了……我听说,大得可以吞船的鱼,不会游到浅谷里;能高飞的大鸟,不会在肮脏的地方休息。为什么?是其心志远大的缘故。黄钟大吕这种音律,不能配合节奏复杂的舞曲。为什么?这是因为其音律十分单调。所以,处理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要成就大业,对小事就不能斤斤计较。”

杨朱用类比推理法表明他的“治理国家易如反掌”的观点,从修辞上说,其运用的逻辑(类比)手段是有说服力的,也正因为如此,杨朱的这一番论证成了名言,流传至今。

雄辩天才淳于髡

淳于髡是战国时代的雄辩天才之一,他是齐威王在稷下得到的学者。

有一次,淳于髡一日之内向齐宣王推荐七位贤才。齐宣王说:“千里之内要是有一位贤才,距离就算很近了,百代之间要是出一位圣人,时间就算短的了。而你竟在一天之内给我推荐七位贤才,未免太多了吧!”

淳于髡道:“不会吧!鸟嘛,羽翼相同的就住在一起;兽呢,脚相同的便住在一块儿,一起行动。如果要到招泽去找柴胡、桔梗,几辈子也找不到;但要是到沘黍、梁父等山的南边坡地去找,你便可以满载而归。世上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像我淳于髡就是贤士群体中的一个,大王若是从我这儿征用贤才,就像到河里舀水、用燧石取火一样容易。与我在一起的贤才何止七位!”

雄辩家都是修辞家,长于比喻和类推,列举事象进行推论也是一种比喻。淳于髡用的是“连比法”,即把所比的事象串在一起,形成逻辑链,叫齐宣王不得不心服口服。

有一次,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东郭逡是海内最敏捷的兔。韩子卢追东郭逡,绕着山跑了三圈,朝山上腾跃了五次。兔子力竭于前,凶狗困伏于后,双双因乏力而死。农夫看了,毫不费工夫便将狗、兔一起取回烹而食之。如今齐、魏两国长久作战,兵卒累乏,百姓困苦。而强大的秦、楚大国正欲拾取狗、兔之利,企图占有齐、魏。”

齐王听了深感恐惧。淳于髡的事理比喻,使齐王铭刻于心,取消了攻魏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