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是中国古代优伶的发展大势,此处所谓的“聚合”有两层涵义:一是古代优伶队伍向某一种表演艺术形态的聚合,二是优伶的个体素质对于多种表演艺术要素的融合。
中国古代优伶在宋元之前,虽然也有不少一专多能的杰出艺人,但总体上来说,基本上还是顺应着各自的表演技艺分散发展而来,音乐、舞蹈、歌唱、百戏杂技、调笑戏谑,这多种表演艺术类型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融合与交叉,但似乎还没有出现一种表演艺术形态能够真正地将这多种艺术要素汇聚起来。宋杂剧的出现,开始呈现了这种融合的趋向,一直到成熟形态的中国戏曲艺术的诞生,这种融合才真正得以实现。古代戏曲艺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使中国古代业已形成的多种表演艺术要素从简单的、不规则的夹杂和穿插走向了全面的、整体性的融和。同时,宋元以后,戏曲艺术占据了中国古代表演艺术的主体,由此以后,优伶聚合于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这一广阔领域之中。而优伶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了戏曲演员的专称(当然,在宋元以后,从事其他表演艺术的优伶也不在少数,但主体地位已由戏曲演员所占据)。
古代戏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系统,它的成熟的艺术形态和艺术体制至少包括如下四个方面: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和地方戏。“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最早形成的成熟的艺术形态,一般认为,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年的浙江温州一带,所以也称之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先是一种活跃于民间的村坊小戏,后来被吸收到温州城市中来,并逐渐地为广大市民所喜爱。一般地说,南戏形式比较灵活自由,风格比较轻柔缓慢,有着南方的气息、南方的格调,它的表现内容也大都是男女之间的缠绵情爱。但在艺术形式上则相对地比较粗糙和稚嫩。现在流传下来的南戏著名剧本有《赵贞女》《王魁》《张协状元》等。南戏的演员开始是一些“畸农市女”,进入城市以后,逐步地为人所重,出现了“良家子弟”和“戾家子弟”两种不同的演剧队伍,所谓“良家子弟”是指一些有一定身份的业余演剧者,“戾家子弟”则是专业的演剧者,这种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戏曲演员的轻蔑。
当南戏还在东南沿海一隅颇为流行的时候,北方的杂剧也走向了成熟。元杂剧一般分为前后两期,大致以十四世纪为分界线,前期的活动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活动中心在杭州。元代是一个短命的时代,但杂剧艺术却是放射出了夺日的光华,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剧本创作兴盛,一时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一批名家以其生花妙笔描摹时代情状、揭露社会黑暗、讴歌爱情理想、抒发兴亡之感。杂剧是元代文学的骄傲,更是中国古代表演艺术史上的瑰宝,元代夏廷芝《青楼集》曾记载了元代优伶一百五十余人,其中大部分是杂剧艺人,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艺人在此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她们天赋丽质,且又技艺精湛,著名演员如珠帘秀、天然秀、曹娥秀、顺时秀、燕山秀等,真是万花竞秀,精采纷呈。由于元代政治黑暗和民族政策的压迫,大批文人沦落下层,于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便与优伶结下了颇为深厚的友谊,一大批剧作家以“书会”为组织,撰作剧本,指导演出,有的更如关汉卿那样“偶倡优而不辞”,粉墨登场。这种两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密切交往促进了优伶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元杂剧是北方的艺术,它那高亢的音乐、激越的情感与南戏的柔美风致是大异其趣的。随着元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南移,杂剧也由北向南,杭州成了它的活动中心。也许是北杂剧与南方风情的不协调,杂剧由此走向衰微。元末“荆,刘、拜、杀”四大南戏的出现,标志了南戏在一度被北杂剧掩蔽下的重新崛起,而《琵琶记》的问世及其在社会上的强烈反响更是表明了南戏艺术重振雄风的不可阻挡之势,一种新的戏曲艺术形态由此取代了北杂剧的地位。
取代北杂剧地位的是“传奇”,传奇一般用来指称明清演唱南曲的戏曲作品,它继承宋元南戏而来,在明初剧坛上有广泛的影响。在明代中叶,南曲就有“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四大声腔,明中叶以后,昆山腔逐渐风靡大江南北,基本上主宰剧坛。昆山腔俗称“水磨调”,腔调缠绵舒徐、委婉细腻,流利悠远,深得文人雅十喜爱,而余姚腔、弋阳腔等则大都活跃于民间,文人墨客对其颇多鄙视,也较少注意。昆腔传奇的剧本创作非常兴盛,明清两代的剧本可渭汗牛充栋,著名的如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和洪汍《长生殿》等,由于昆腔传奇的文人化趋向,昆腔演员也向细腻精致一路发展,著名艺人层出不穷。清中叶以后,随着文人剧作的寥落,传奇趋向衰微,而活跃于民间的各种地方戏得以蓬勃发展,并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主流,更为重要的是,元明起来一直以文人剧作家为主宰的剧坛,由此以后被广大的优伶所取代,优伶从此成了中国戏曲史上的主体。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从成熟形态的南戏算起,历经五百余年,它不仅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剧作家和戏曲作品,同时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出色的戏曲演员。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是中国古代优伶史上占据主体地位的艺术创造群体,他们推进了中国古代表演艺术的发展进程。在戏曲艺术这一广阔的艺术天地中,他们以其辛勤的耕耘,精湛的技艺和高远的追求促成了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中国古代优伶从分散走向聚合,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表演艺术的发展进程和历史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