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发展自有它的逻辑性。
中国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一个新的政治势力——绅商开始崛起,迅速凭借其雄厚的财力从体制外走向体制内,开始在政治舞台上不断要求扩大自身的权益。
这一阶层主要由这样几部分人构成:
1.取得功名的未仕士子;2.退职在籍的官员、因军功致显或保存虚衔的还乡人员;3.因捐纳而获得职衔的商人和举办实业的人士。
随着绅商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又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并开始向政治舞台进军,企图谋求更大的利益和发展。特别是到新政的后期,代表地方士绅利益的国内立宪派与清廷的矛盾和冲突更趋激烈,二者斗争不可避免。
这是因为,庚子之役后,全面变革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时代主题。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生,逆之者亡。在这样的局面面前,除了继续改革外,清政府已经别无选择。但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家财政已经告罄。问款,清政府无钱可赔;举办各项新政,地方官无钱可筹。整个社会能凑集巨资和承办大型事业者,唯赖于商。在这种情况面前,清政府一改过去之犹豫,在1901年,宣布将“通商惠工”作为基本的国策。紧接着,1903年,清政府又成立了商部,旨在以行政手段保护市场而不与商民争利。同时,清政府又参照英、日商法,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具有商法性质的《商律》,规定民间可以自由经商和集资创办各种与官办、官商合办企业地位平等的公司,并享有国家一体保护的权益。
为了鼓励人们投资商业,清政府还出台政策,根据商人出资办实业的情况给予相当的官衔,以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清末出现了一个民间投资的热潮。据史料记载,仅1905—1910年期间,国内新设厂矿万元以上资本的就有209家,总资本约7525万元,绅商阶层由此形成。
随着绅商的崛起与经济利益及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射到政治领域,希望参政议政,更多地涉及到国家的政治事务。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代表绅商利益的团体——立宪派集团应运而生。
就国内立宪派集团而言,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人物是张謇。这是因为在20世纪初叶的国内政坛上,他是一位对传统政治结构的现代转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起过真正的重大促进作用的人物。而其他一些著名人士,如梁启超、康有为等,当时一直在国外从事舆论宣传活动,其影响在国内并不显著。
张謇作为东南各省众望所归的士绅领袖,因为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的连续打击,对于政治颇有灰心之感。清末新政初期,他并不对朝廷政治的改革抱有多么大的希望。但是,随着绅商阶层地位的提高与经济利益的需要,张謇决定一改初志,积极投身到清末立宪运动的行列之中。1905年以前,他对立宪的期望并不是特别的急切。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兴起之后,他方才意识到条件已渐趋成熟,对立宪的热情和信心因此大增,从此反复奔走、劝说,终于促成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当时三位在全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总督,跟张謇均有私人关系)联衔上奏,请定12年后实行宪政。
1906年底,张謇采取“得尺则尺,得寸则寸”的缓进方针,进一步与上海名流人物倡议成立了国内最早、最大的政治团体“预备立宪公会”。接着,在张謇的带动下,各地立宪团体纷纷产生。这样,在清末这场政治动员的高潮中,绅商们对政治改革的期望值正在迅速上升。历史将会表明,他们就要成长为清末中国政坛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