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鼓吹:终结帝制的集结号
6513900000046

第46章 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

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是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江苏咨议局局长张謇带头发起的。

面对国内局势的动荡,张謇先同端方、雷奋、杨廷栋、孟昭常、许鼎霖等官员聚谈,决定请求清政府迅速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他们商定:组织内阁事,由端方约请各督抚联合上奏;速开国会事,由张謇约同各省咨议局发起请愿。因此,在江苏咨议局开会期间,张謇就以议长身份发起成立咨议局联合会,并邀请各省咨议局选派代表在年会闭幕后齐集上海,共同商讨促请政府速开国会的事情。

会后,张謇又派遣杨廷栋、孟森、孟昭常、方还等人分赴各省进行联络。杨廷栋到天津后,得知直隶咨议局也有同样的打算,就同他们商定:北方各省由直隶咨议局负责联络,南方各省由江苏咨议局负责联络。孟森在《东方杂志》上撰文说明他们发动这次请愿的目的是:

自国与国相较,而后政体有优劣。自举国有优胜劣败之惧,而后欲变专制政体为立宪政体。立宪与专制之所以异,百凡皆其枝叶,惟舆论乃其本根。法定舆论之机关,惟有议会。数月以来,有已成立之咨议局,有将成立之资政院。国民知咨议局之见厄于政府,资政院又为非驴非马之议会,俱不可恃,因有联合请愿国会之举。

1909年11月26日,直、奉、吉、黑、晋、鲁、豫、鄂、湘、赣、皖、浙、闽、粤、桂、苏16省代表50多人已陆续到达上海,集议于预备立宪公会事务所。陕、甘、川、云、贵等省因路远未及参加。27日起,请愿国会代表团谈话会正式举行。公推福建咨议局副议长刘崇佑为主席,江苏咨议局议员孟昭常、福建咨议局书记长林长民为书记。谈话会议决:组成代表团进京向都察院呈送请愿书,决定此次签名,以各省咨议局议员为限,决定递呈领衔之人,遵照会典所列各省次序,以直隶为首。直隶代表3人中,公推孙洪伊领衔。代表会并议决呈稿,“请愿大旨。在速开国会,于二年内召集之。”第三天又推定进京代表33人,组成请愿代表团,名称定为咨议局请愿联合会。代表临行时,张謇设宴送别,并致辞说:

我中国神明之胄,而士大夫习于礼教之风,但深明乎匹夫有责之言,而鉴于亡国无形之祸,秩然秉礼,输诚而请,得请则国家之福、设不得请而至于三,至于四,至于无尽,诚不已,则请亦不已,未见朝廷之必忍负我人民也。即使诚终不达,不得请而至于不忍言之一日,亦足使天下后世知此时代人民固无负于国家,而传此意于将来,或尚有绝而复苏之一日。

张謇是第一次请愿国会运动的灵魂。他这段话里有三个要点值得注意:

1.请愿的目的是为了救亡,特别是要挽救那种“亡国无形之祸”;2.要下很大的决心,不达到目的就要一直坚持下去,再三再四,以至无尽;3.方法一定要严格限制于请愿,“诚不已,则请亦不已,未见朝廷之必忍负我人民也”。

张謇的讲话,为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定下了基调。

1910年1月中旬,各省代表先后到达北京的有32人。这时,原政闻社社员徐佛苏也奉梁启超之命来到北京,参加请愿活动。梁启超自政闻社被禁后,态度已十分消沉,同国内的联络也几近断绝。1909年9月24日,他在致徐佛苏的信中说:“入春以来,刻意养晦,屏绝百务,唯读书著书以自娱乐。”各省咨议局的开会和请愿速开国会运动的重新展开,给他重新带来了希望。徐佛苏在回忆中说:“当时梁先生常寄函上海,嘱余注意联络资政院、咨议局之各议员,使其一面努力建议发言,一面运动缩短立宪年限。余遵先生之计议,当时向京外素有交谊之议员,条议促进宪政之函牍,日夕发邮,不下数十百通。”及徐佛苏进京后,“梁先生闻余北上,欣慰无极,指导余进行之手札,约计三日必有一通”。并且通过徐佛苏的关系,和请愿代表孙洪伊、汤化龙、林长民等直接通信。这样,梁启超就同国内的立宪派重要分子开始了政治上的合作。

1910年1月16日,请愿代表由孙洪伊领衔到都察院呈递请开国会的请愿书。这份请愿书是林长民起草、经张謇修改定稿的。重点是在“速开”两字上面。

请愿书说:

夫宪政之当行,国会之当立,朝野上下本无异词。洪伊等之所欲言者,在于速开国会而已。

按照清政府所宣布的预备立宪的步骤,召开国会当在九年之后。请愿书反问道:

长此预备,九年后之国步未必进于今日。以时机言,则从容坐失,九年后之危局不知又当如何?岂徒虚掷此九年之岁月而已。宁有图国本之安于息息可危之日,而必迟迟至于九年之后?此为根本中之根本计,直达开国会者也。

他们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在一年内召集国会:

伏愿皇上速降谕旨,颁布议院法及选举法,期以一年之内召集国会。含创忍痛,共图补救,俾尽协赞之忠而收舆论之效。

孙洪伊等向都察院呈递请愿书后,都察院并没有立即代奏。求见都御史,又未被接见。

于是,从1909年1月21日至28日,他们就遍谒军机大臣和近支王公,切实痛陈利害。在他们的努力下,庆亲王奕劻和那桐“均表赞成之意”;世续和戴鸿慈经过问答后,或则“深以为然”,或则“为之动容”;载涛表示“极望国会早开,庶几可挽危局”;毓朗表示“当竭力相助”。直隶总督陈夔龙,两广总督袁树勋,奉天、吉林、山东各巡抚和一些出使各国大臣,也纷纷致电请政府,“请俯从舆论,速开国会”。28日,请愿书由都察院代递清政府。

但是,清政府对召开国会心存疑惧。

在他们看来,“九年预备”已见于皇皇上谕,自不宜因32个代表的一纸请愿书就遽行缩短。为了回答这次请愿,两天以后,清廷就颁发了上谕。

上谕中说:

惟我国幅员辽阔,预备既未完全,国民智识程度又未划一,如一时遽开议院,恐反致纷扰不安,适足为宪政前程之累。

兹特明白宣示,俟将来九年预备业已完全,国民教育普及,届时朕必毅然降旨,定期召集议院,庶于励精图治之中,更寓慎重筹维之意。

事实上拒绝了这次要求速开国会的请愿,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