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不可无岳飞
6550600000012

第12章 联金灭辽,引狼入室 (1)

赵佶在位二十多年,可以说是做尽了错事,只要他最后谨慎一点,不走错那致命的一步——签订联金灭辽的海上之盟,北宋就不会覆亡。如果他能联辽抗金,和这个合作了一百多年的兄弟之邦辽国携起手来,制止金国的侵略,形势也会大大改观。当时宋辽两国已成兄弟之邦(宋为兄,辽为弟),百余年来,两国互称南北朝(辽称宋为南朝,宋称辽为北朝),对外同以“中国”自居(文化中国)。两国间的外交事务,贸易往来,全都采用汉文。这样长期发展下去,两个国家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联邦,两个民族(辽人、汉人)有可能融合为一个民族(辽人成为北方汉人)。一百多年以后,元王朝登记全国户口的时候,就把辽人一律登记为北方汉人,再也没有辽人的称呼了。

虽然当时宋辽两国之间还有一些不愉快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每年宋要赠送三十万两银绢给辽国,例如辽国所占的燕云十六州地方尚待归还,但只要赵佶当时不和蔡京、童贯这些小人偷偷摸摸去与金国订立“海上之盟”,而是光明正大地宣布联辽抗金,则宋辽两国之间的一切遗留问题说不定都可以协商解决。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之前,宋的人口总数已经接近一亿;辽国的版图比宋还要大,人口却比宋少得多,辽人汉人各有几百万人;金在刚建国时,兵数不过一二十万,人口总数不过几十万人。金兵第一次南下进攻东京,总兵力不过六万人,他们屡战屡胜,是因为宋军根本不敢抵抗。只要宋军坚决抵抗,他们就站不住脚,所以只包围东京三十三天之后就撤退了。正如关西老将种师道的估计,宋军如果坚守待援,东京坚守半年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宋军坚守,金兵必须撤退,否则他们归路会被切断,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如果宋辽两国全面合作,共同抗金,则金兵主力会在短期内被彻底击破。金国人口太少,物资不足,光靠作战凶狠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如果赵佶是个正派人,完全有办法妥善处理与辽金两国的关系。本来,金国对于北宋这个天朝上国一直心存敬畏,如在金国奋起反抗辽国暴政的时候,宋廷能够站出来说几句公道话,排难解纷,慎重对待辽金之间的纠纷,完全可以提高自己的威信,又能促进和平,保持大家共同发展。这样既有道理又符合国家利益,对宋辽金三国的朝廷与广大老百姓都有好处,岂非美事。只可惜赵佶“轻佻”,就是做不出一件正经事来,只会和几个佞臣去做那些鬼鬼祟祟的勾当,推行阴谋外交,怀着赌徒的心态,利用辽金的矛盾,挑起事端,希望获取渔人之利,终于一再激怒金人,引起金人的报复,让熊熊大火烧到自己身上。

1118年,赵佶派人以买马为名,来到金国,秘密进行活动;1120年,赵佶更派专使,到金国谒见阿骨打,正式提出联金灭辽的要求。阿骨打同意后,遣使来到东京谈妥共同灭辽的条件。到订立盟约时,赵佶再向金国奉上国书。书中说:“……共兴问罪之师,诚意不渝,义当如约,已差童贯勒兵相应,彼此兵不得过关。岁币依与契丹(辽国)旧数,仍约勿与契丹(辽国)讲和……”当时宋辽两国的秘密谈判也在暗中进行。只要宋不与金结盟,辽国愿意作出许多让步,包括放弃岁币。这就太奇怪了,辽国愿意放弃岁币,赵佶不干,他反倒愿意在灭辽之后,把每年送给辽国的岁币送给金国。宋金既已订立联合灭辽的盟约,就该如约执行,可是订约以后,宋军一直不动,金国派使者来催问,却连童贯的面也见不到了,这一拖就是两年。

阿骨打暴跳如雷,认为军情急如星火,哪能这么无限期地拖延!原定南北夹击的战局,只好由金兵从北边一步步地硬打了。在这一段时间里,阿骨打和许多金兵将领都认为宋人完全不讲信用,对宋廷留下极为恶劣的印象。童贯为什么不敢和来人见面?因为1120年冬天方腊在浙江起事,几个月中就蔓延到六州五十二县。赵佶慌了手脚,暂时把联金灭辽的事丢在一边,调集能打硬仗的防御西夏的精兵去打方腊。其实这一场方腊起事也正是赵佶自己在东南一带到处征集“花石纲”所逼出来的。后来方腊虽然失败了,但在这场大战中,军民死伤数百万,国家元气大伤。到了1122年,童贯重新拼凑残兵前来响应金兵助攻辽国的时候,实际上战事已近尾声。辽国的五京已被金兵攻占四京,只剩下最后的一京,即辽国的南京,又称燕京或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如果再来迟一点,辽国就会被金兵完全吃掉。在这两年中,宋辽金三国都已经打得筋疲力尽。

从金国看来,宋金已订盟约,就该如约进兵,结果赵佶、童贯全不打个招呼,只像躲债似的,避不见人,不敢会见来使,他认为这是宋人有意坐观成败。他们既已冒险兴兵,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硬着头皮打到底。在两年激战中,他们追击辽兵,万里奔波,人员十分辛苦,物资严重缺乏。他们痛恨赵佶、童贯不守信用,认为是在戏弄他们,就开始产生了进行报复的想法。

赵佶、童贯本无戏弄金国的想法,但是方腊起事发展太快,他们完全慌了手脚,又不知道这场战事何时可以平息,所以无法给金国一个肯定的答复。等到方腊失败,这次内战已经两败俱伤,宋军仅有的一点精兵已经耗尽。以后对外再有战事,高俅、童贯所带的那些“假兵”自然不堪一击,这就已经注定了今后被动挨打的局面。

辽国当时是挨打的一方,在宋金联合攻辽的最后关键时刻,辽国君臣的表现还是相当有骨气的。童贯出兵配合金兵进攻辽国最后据守的幽州时,被辽国的萧后所率领的几千亲兵杀得大败。最令人感动的是萧后在击败宋军之后,主动写了降书,派使者到东京去向赵佶请降,她的降书可以说是字字血泪。她说辽国不幸,连遭内乱外患,朝不保夕,惟愿中国(指宋王朝)垂念百年兄弟之情,能接受辽国的降书,援辽抗金,保存国祚,辽愿永做中国的藩属,长期为中国守边。辽国使者到达东京之后,再三向赵佶苦求,声泪俱下。当他受到赵佶的严词拒绝之后,他才厉声斥责宋廷君臣的背信弃义,他说:“唇亡齿寒,你们难道不懂!辽国今天亡了,明天就会轮到你们!”辽使回到燕京,萧后整军再战,在把童贯的队伍完全击溃之后,才从燕京撤退,从容西奔。人们称赞她是女中豪杰,对于童贯一再溃败的经过,则长期传为笑谈。

如果说,赵佶的联金灭辽一事过去只是空谈,并未真正出兵,只不过是被金国指责为不讲信用,加以嘲笑而已,等到1122年初,童贯奉命出兵,宋辽金三国的队伍在燕京一带真正接触以来,赵佶所犯的错误就更加严重,更加不好补救,直接造成北宋王朝的土崩瓦解。

首先是童贯所带领的宋军在战场上出尽了洋相,这等于鼓励了金国君臣冒险南侵。在当时幽州一带的战场上,如果金辽两国的军队相遇,一定是金胜辽败,辽军溃不成军;如果是辽宋两国的军队相遇,一定是辽胜宋败,宋军溃不成军。可以说是绝无例外。金兵在战场上观望宋军的溃逃,简直像看猴把戏。金国君臣对宋王朝最初还存有一些敬畏之心,总觉得这个文明古国,声名远播,岂能轻视。但是接触多了,特别是看猴把戏看多了,就把宋军看得一文不值。1123年金太祖阿骨打去世,其弟金世宗吴乞买继位,他即招集群臣,对是否立即南下侵宋的问题郑重讨论。大多数将领都不赞成。他们认为金国人口不多,能抽调出来作战的兵力不过十多万人。这两年连续作战,十分疲惫。如果一旦攻宋,把这一点兵力陷进几千里长的战线之中拔不出来,又没有兵力支援,那就非常危险,有全军覆没的可能。只有斡离不(外号二太子)坚决主张立刻南进,以免失掉机会。

他认为宋王朝虽然人多、兵多,但是君臣腐败透顶,全无作战能力,只要虚声恫吓,就能把他们吓倒。讨论的结果,是吴乞买赞同进兵。当金兵出发的时候,童贯正在太原,接到金兵南下的紧急军报时,他还不敢相信,认为是误传。他觉得金国人少兵少,在与辽国久战疲惫之后,怎么还敢来打我们!当赵佶确知金兵南下的消息后,赶快喊童贯回到东京,命他带领警卫队伍保护自己向东南的镇江逃跑,而把驻守东京的禁军交给自己信得过的太监梁方平指挥。《水浒传》里不是说过,东京驻扎有八十万禁军么!八十万虽然没有,按照高俅所管的在编兵数,五六十万总是有的。到了金兵南下的时候,赵佶要梁方平屯兵黎阳(今浚县)抵御敌人。这支队伍究竟有多少人,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清。他们从东京开拔到黎阳前线,一路走一路开小差,到达黎阳之时,人数已是所剩无几。等到听到金兵的号角声,更是一哄而散,梁方平自己也吓得单骑落荒而逃。金兵到达黄河北岸时,连宋军的影子也看不到一个。

他们的统帅斡离不喜不自胜,觉得这事真的被他说中了,完全用不着打仗,宋军是可以吓跑的。他们宿营在黄河边上,找来了一批小船,悠悠闲闲渡了五天,把所有的人马辎重全部渡过了河,然后轻松地向着东京前进。斡离不在马上笑着说:“宋朝实在是无人,这里只要有一二千人把守,我们岂能过得了黄河!”高俅、童贯平时掌管着兵权,统领着几百万大军,一呼百应,威风十足,到了敌人真正打到家门口来了,居然跑得精光,连人影儿也不见一个,这不是笑话么!赵佶这个亡国之君,居然把国家坑害到这种地步,真是谁也没有想到。等到金兵开始攻城的时候,赵佶、童贯已经逃跑到东南去了,东京城里城外的老百姓慌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还有,这一批队伍逃散之后,都干什么去了?当然,很多人不愿意跟着梁方平这个太监落荒而逃,自己另外报名投军去了,跟岳飞一起到相州来报名的就有不少这样的老兵。但是错过了报名机会的,流落在外一时找不到生活出路的,免不了就会骚扰老百姓,这就给老百姓增加了说不完的痛苦。

还有两件事,对于宋廷来说,本来是大好事,因为赵佶处理得不好,结果变成了大祸事。一件是郭药师的事,还有一件是张觉的事。

先说郭药师的事。郭药师是辽国的一个将领,作战勇敢,很有威名。他和辽国皇族原有矛盾,这时看到宋金联合攻辽,知道辽国已经维持不久,自己想要找一条出路,就来和童贯联系,愿意带领自己的队伍降宋,并且自告奋勇,愿代宋军打头阵,攻破燕京。只不过自己的兵少,打进燕京之后,他希望童贯赶快支援,以竟全功。童贯听了,非常高兴,赶快向赵佶报告,由赵佶向郭药师承诺,只要郭药师打下燕京,立了大功,宋廷就委以重任,让他担任驻守燕京一路的主帅。双方谈定之后,郭药师立即拼命进攻燕京。这是以辽军打辽军,双方血战很久,郭药师居然以少胜多,真的打进了戒备森严的燕京城。可是他等待童贯的援兵,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最后他立不住脚,只好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狼狈撤出燕京。童贯的援军为什么不来呢?事后才知道,他们不是不来,而是确实来了。只不过童贯手下的兵都是缺少训练的“假兵”,别说和敌人作战,只要一听到敌人的号角,就都逃散了,军资武器,丢了一地,其狼狈的样子,几乎让辽兵、金兵都笑掉了大牙。郭药师知道真相之后,嘴里不说,心里很不是味道,既痛惜自己血战牺牲的弟兄,又十分鄙视赵佶和童贯,认为宋廷说话全无信用,不可依靠。

这件事还没有了结,紧接着又出现了张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