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不可无岳飞
6550600000023

第23章 陈东之死 (1)

赵构刚即位的时候,为了要宣传自己这个朝廷是个“抗战”的朝廷,既扬言要用李纲,也扬言要召陈东。《宋史·陈东传》:“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纲(宣布用李纲为宰相),又五日召东至。”陈东应召来到南京,等了很久,赵构没有理他,却等来了李纲罢相的消息。陈东着急了,马上上书给赵构,请求留用李纲而罢免黄潜善、汪伯彦,提出“欲复中原,定大计,非用李纲不可”。赵构仍然不理他。陈东继续上书,提出“请亲征以还二圣,治诸将不进兵之罪,以(振)作士气,车驾归京师,勿幸金陵”。还正告高宗不应即位,责问他日后钦宗归来,不知何以自处。这一责问,正说到了赵构的短处,也是他的心病,他勃然大怒,竟然不顾后果,于当年八月二十五日,把陈东与另一个布衣士子欧阳澈一起斩于南京应天府的东市,陈尸街头血流遍地,行人围观的成千上万,议论纷纷。当年陈东42岁,欧阳澈37岁。欧阳澈是因为上书指责赵构“宫禁宠乐”(沉湎女色)而获罪,因为这也是赵构很大的短处。

东京第一次被围时,发动太学生和全城军民到宣德门伏阙上书,要求赵桓复用李纲坚决抗战的太学生陈东,是一位敢于仗义执言的青年知识分子。赵桓接受的他的请求,一点也没有为难他。赵构即位,慕他的名声,还装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邀请他到南京来,打算向他征求对于国事的意见。后来听说他是带了棺材来的,知道他是个不怕杀头一定要说真话的硬汉子,犹豫再三,不敢见他。后来李纲被罢,陈东竟然在上书时公开提出了“日后钦宗归来,不知何以自处”的质问,这就触到了赵构的痛处,使他失掉了理智,大开杀戒。这一杀,反而欲盖弥彰,更加暴露了赵构的真面目。陈东要求复用李纲,还都北伐,罢黜黄潜善、汪伯彦等佞臣。他所说的正是广大军民心里想说的话。因此赵构勃然大怒,不由分说,立刻把陈东与共同上书的欧阳澈一同斩之于市。20岁的赵构这一激烈行动使许多有识之士大吃一惊,大家想不到这个年轻的皇帝如此残暴,对要求抗战的军民竟会如此仇视。从此,赵构在大家的心目中也就大大地贬值了。

事后,赵构也知道杀陈东是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一再假惺惺表示痛悔,又是赠官,又是赐田。官修史书也强调他是误听了黄潜善的挑唆,无非是在帮他减轻舆论的谴责而已。他的这种“痛悔”,真是鬼才相信。

杀了陈东不久,赵构就下诏“巡幸淮甸”。十月,小朝廷乘舟顺流而下,逃到扬州,把这个烟花繁华之地作为“行在”(即临时首都)。这年岁末,赵构分任黄潜善与汪伯彦为左右宰相,把朝政全部交给他们掌管,自己则在行宫中寻欢作乐,朝朝宴会,夜夜笙歌,全然不顾中原军民正与金兵浴血奋战,大量牺牲。

我们谈论历史人物的时候,常常称岳飞为武将,陈东为文人。其实,1127年秋天在南京应天府时,24岁的岳飞与42岁的陈东是同样的人物。他们两人所做的是同样的事情——上书言事,他们有着同样的身份——宋太祖赵匡胤立在太庙里誓碑上所说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中的“上书言事人”,他们也同样地受到打击——岳飞是被“夺职归田里”,陈东是被“斩于东市,陈尸街头”。在历史记载“陈东上书”这件事的时候,也不应忘记还有“岳飞上书”这么一件事。

历史有时候也会重演。1127年赵构残杀陈东,是他阴暗的卖国心态的一次大暴露。经过十五年的悠悠岁月,1142年赵构杀岳飞,是他阴暗的卖国心态的一次更大的暴露。

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所建立的这个小朝廷,在当地只停了五个月,然后就南辕北辙,各奔前途了。投降派官员跟着赵构,乘舟南下,继续过他们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过一天算一天。抗战派官员一批又一批地乘马北上,回到东京,回到两河,秣马厉兵,加紧准备,只等东京留守白发老将宗泽的一声号令,然后挥师渡河,收复失地,雪我靖康之耻。

赵九龄陪同岳飞来到张所的河北西路招抚使司,把岳飞当作“天下奇才”推荐给张所。张所知道了岳飞大胆上书触犯了朝廷被削职为民的事,但却以“国士”之礼接待了他,并且亲自对他一试。张所问他:“听说你打仗勇冠三军。那么,你估量自己,一人能抵挡多少敌人?”岳飞从容地回答:“打仗光靠勇敢是不行的,指挥打仗首先要有谋略。谋略,是胜负的关键,因此,对于一员将领,不怕他不勇敢,最怕他有勇无谋。兵法上说,最好的作战方法,是以智谋取胜,也就是上兵伐谋之意。”岳飞对时局十分关心,对燕云形势了如指掌,他说:“如果把京师比做人的心脏,那么河北等地就成了四肢,尽取河北之地是为了屏障京师。如果放弃河北就像四肢断了,人的性命也就难保了。”最后,岳飞还表示了誓死报国、抗金到底的决心。

通过这次谈话,张所对岳飞十分欣赏,立刻把岳飞从“白身”破格提拔为“准备将”,充中军统领,拨归都统制王彦指挥。王彦是怀州(河南沁阳)人,出身名门世族之家,性格豪放,爱好骑射。他曾跟着老将种师道与西夏骑兵作战,立了战功。金兵南下后,他散尽家财投军。张所极为赏识他,将他破格提拔为都统制。

对岳飞的任用刚刚作好安排,张所就接到贬职岭南的调令。他心里明白,这是皇帝赵构本人和汪伯彦等投降派的官员要排挤地。在大敌当前之际,违抗朝廷命令是不可能的,他只好怀着满腔悲愤怏怏南下。为怕影响军心士气,他交代王彦仍按原来的进军计划,在几天之后率领岳飞,张翼、白安民等十一名裨将及士兵七千人西渡黄河,迎击金兵。就在张所南下的途中,王彦等人渡河的第一天就收复了卫州新乡县。在这次战斗中,岳飞勇夺金军的军旗,先声夺人,于是我军一鼓作气,打垮了敌人。王彦收复新乡后,向附近州郡发布讨金檄文。金人以为宋军大举反攻,慌忙调动大兵增援。后来发现王彦他们一共不过是几千人,力量有限,就调兵包围新乡。王彦所部因为缺粮,决定突围。在突围的下一步行动上,岳飞与王彦发生了分歧。王彦认为应该选择一块易守难攻的山间根据地暂时立足,然后发出号召,组织各地忠义民兵,大家联成一气,再与敌人决战。岳飞认为这样太慢,不如勇敢进军,吃掉敌人,壮大自己。在激烈争论无法取得共识的时候,岳飞率领自己部下几百人独自行动,脱离了王彦的队伍。

岳飞独自行动以后,成了一支游击队,仍然屡战屡胜,并未受挫。但他这样居无定所,行无定向,长期行军打仗,队伍极为疲劳,难成大事。而王彦在选定共城(今辉县)的西山为根据地后,派人联系两河各地民兵共图大举。这些民兵为了表示抗金的决心,所有的成员,都自愿在面部刺上“赤心报国,誓灭金贼”八字,因此,人们就把他们称为“八字军”。有几十个营寨的八字军首领都响应王彦的号召,八字军发展到十余万人,方圆几百里内,金鼓相闻,都接受东京留守宗爷爷的将令,成为一支强大的抗金力量。岳飞听到这些消息之后,知道自己错了,就匹马单身来王彦营中认错,请求归队。

岳飞的擅自行动算是严重地违反军纪,依照军法可以处死。但是王彦爱惜他的才干,不愿处理得太重。最后把矛盾上交,把整个事件报到宗泽那里,听候宗泽处理。

宗泽在处理此事的过程中,发现岳飞真正是个可造之才,于是他决定赦免岳飞,让他留在留守府中工作,由自己直接指挥。岳飞因祸得福,从此得到了随侍在宗留守身边的机会。

北宋以前,指挥作战的将领并不怎么看重“阵图”,只是作为参考而已。从北宋起,军权完全归于皇帝一人,要求将帅按图布阵的做法才被重视起来。自己老是打败仗的宋太宗赵光义却编制了一份《平戎万全阵图》以授将帅,要求他们按图布阵。这就难免使将帅多了一重约束,对实际行军作战反而不利。宗泽看到岳飞屡立战功,却并不重视按图布阵,就很慎重地拿了一份《阵图》给他,劝他认真学习。岳飞把《阵图》仔细读了一遍,然后回答宗泽说:“阵而后战,兵之常法(他并不否认《阵图》有重要的作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宗泽听了,沉思良久,然后才郑重地对岳飞说:“尔言是也。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就是25岁的岳飞永远留给后人的一句用兵的名言。当年宗岳一番对话,正好说明年轻的岳飞是一匹千里马,70岁的老将宗泽是一位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一位深知马性的牧马人。在没有得到宗泽的培养之前,岳飞虽然忠勇奋发,出人头地,但还是有浮躁、过激、桀骜不驯的毛病,像他擅自脱离王彦的队伍,几乎闯了大祸。在宗泽的教诲之下,他的做人做事、学识修养,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他认真学习宗泽的军、政经验,学习宗泽的指挥艺术,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宗泽的大将风度。此后,凡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顾全大局,稳重行事,年轻的岳飞迅速成熟,成为一位能为国家承担重责大任的干才。

宗泽自担任留守以来,安抚军民,布置黄河两岸的防务,声威日著。金兵对他心存敬畏,不敢来犯,但凡提到他的时候,不敢直呼其名,只称“宗爷爷”。因为金兵南犯,到处蹂躏,农田荒芜,老百姓无以为生,老弱填于沟壑,少壮沦为盗贼,宗泽非常同情他们,千方百计招抚他们,让他们接受收编,为国效力。当时,有河东“盗”王善,聚众七十万,割据一方。宗泽为了招抚他,不带卫兵,只带岳飞一人随待,与他相见。见面的时候,他对王善说:“如今国家多难,如能多有几个像你这样的人愿意为国效力,还怕什么金兵!今日是你立功的机会,机不可失!”王善感动得热泪长流,答曰“敢不从命”,于是解甲归降,随宗泽来到东京。王善归降以后,河北“诸盗”杨进、丁进、王再兴、李贵、王大郎等都闻风来归。一时,两河忠义之士听从宗泽指挥,枕戈待命者,已达百万之众。别人最为他担心的事是能否抵挡得住金兵的进攻,在东京站稳脚跟,他自己却毫不担心。你看,这不是多次击退了金兵的进攻吗!他怕的不是敌人的明枪,而是自己人的暗箭。其中最令人担心的,是坐上了皇帝位置的赵构正是一个只想为金人出力的死硬的投降派。

北宋的中央军(禁军)在高俅、童贯等人的控制之下完全垮掉之后,只有些地方官员手中还有一点实力。这些有实力的官员为什么愿意拥护赵构做皇帝,不是因为他真想抗战,只是因为他姓赵。抗战派的一些将领例如李纲、宗泽、张所等人就深知赵构的为人非常自私与卑劣,扶他登上帝位也是一件不得已的事,是借他的帝室之胄的身份以资号召。自从登上了帝位的那一天起,赵构也就被迫成为一个两面派,嘴里说的是抗战,心里想的是逃难。赵构本来没有资格做皇帝,钦宗赵桓从东京围城中派人缒城送蜡丸信给他,只叫他担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组建队伍来救东京,并没有叫他做皇帝。古今中外有不少学者论及赵构的登位,都认为缺少合法性。他只有打着抗战的招牌,才能坐到这个位置上来。许多臣民才能拥护他,如果他一旦说了真话——只想跑到南方做个金国的儿皇帝,许多人都会起来推翻他。1129年在杭州爆发的苗刘之变,就是一次以推翻赵构为目的的军事政变。那次政变“大快人心”,如果不是因为特殊情况(金国的兀术正在加紧进攻,几位重要的文武官员觉得还有暂时保留这个赵氏政权的必要),在那次政变中或政变后,赵构就有被杀的可能。

在赵构的这个小朝廷中,那些卖国的、谈和的、苟安的一大批官员志得意满,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说什么,没有什么人挡得住他们。反而是一心从事抗战的官员们处处受到刁难。表面上重用李纲,支持抗战,转眼之间李纲就被撤职;表面上支持张所到河北发动军民抗金,也是转眼之间张所就被贬到岭南。王彦在张所支持之下组成了八字军(两河忠义民兵),屡打胜仗,金人震惊,但在宗泽逝世之后,赵构就指使汪伯彦、黄潜善出面干预,要把八字军解散,把王彦逼走。既然赵构铁了心要卖国,怎么办呢?宗泽等人心里明白,最重要的一步棋就是赶快做好准备,出师北伐。东京的大军一旦渡河,开弓没有回头箭,赵构想抗金也得抗金,不想抗金也得抗金,在百万军民一心抗金的形势之下,如果你赵构反对抗金,那就把你拉下马来。所以,最急的事是赶快渡河北伐。从1127年中到1128年中,一年之内,宗泽一共向赵构上了二十四封奏章。这些奏章都是批评时政,希望赵构还都东京,支持大军渡河北伐的。我只在其中摘录一部分,以见一斑。

这是写于1127年的《乞毋割地与金人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