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不可无岳飞
6550600000028

第28章 扬州之败

赵构离开扬州,衣冠不整,一路骑马飞奔,被千万军民所目睹,狼狈不堪。

追随着他骑马奔来的只有内侍康履,将领王渊、张俊与几个卫兵,共同找了一条小船,渡过长江,逃到镇江。因为大雨滂沱,他们进镇江城时候,一身泥泞,成了几只泥猴子,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官不像官,兵不像兵。他这次从扬州南逃,虽然侥幸未被金兵抓住,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这种代价既包括心理上的惶恐绝望(知道金国抛弃了他),也包括生理上的得病。这个22岁的年轻皇帝从此得了熏腐之疾,也就是失掉生育能力的毛病,他的后宫后来再也不闻怀孕之说。由于他带头逃跑,造成扬州军民,乱成一团,拥挤践踏,死伤惨重。当时皇帝先逃,宠臣黄潜善、汪伯彦两人得到消息,随即也上马南逃,然后才是文武百官、全城百姓,大家分头乱窜,还未出城门,在大街小巷,踩死的人已经成千累万。

当时的扬州是全国最繁华的大城市(所谓扬一益二,就是全国的大城市以扬州为第一,益州即成都为第二),扬州全城和从扬州到瓜州一线,沿途军民跟随逃跑的共有一百多万,保卫皇帝的御营十万人马,在扬州至瓜州的几十里大道上与民争路,更兼倾盆大雨,人仰马翻,军民一路摔死踩死的不计其数。到了长江边上,许多被军队高官征用的大船早已开走,军民拥挤落水,随波逐浪漂流,亲人互相呼喊,沿江哀声动地。金兵还未追到,军民已经死伤了数十万人。史书上明明白白地记载着“官、军、吏、民死者数十万。”(《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二十,建炎三年二月三日)当时有人估计,扬州之败死伤的人数比国家对外一次大的战役还要多。金兵两次南下包围东京,包括最后的靖康之难掳走与虐杀中国人十余万,其死伤人数加在一起,还赶不上扬州之败死伤的人数多。

由于赵构平时遇到一些招人恨的事,都喊汪伯彦黄潜善两人特别是黄潜善去抵挡,造成了黄潜善的恶名在外。大家对于皇帝,觉得他太年轻了,不免受人蒙蔽,反而对他有几分谅解,几分同情,而把仇恨都集中到黄潜善的身上。

扬州街头,早就议论纷纷,大家都说:老宗相公在当东京留守的时候,像一道铜墙铁壁挡住了金兵,老百姓家家安心睡觉。他老人家一归天,金兵就又打过来了。坏了国家大事的,就是黄潜善这些奸臣,老宗相公就是让他们死气的,奸臣不除,国家无望。赵构部下的将士大都是北方人、两河人,他们的老家都在沦陷区,久已不通消息,他们日夜希望渡河北伐,打回老家去,这和宗泽的想法是一致的。宗老将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早已让他们悲愤莫名;这时听说准备迁都江南的主意正是黄潜善出的,这样一天天向南逃窜,不知要逃到何时才能了结!不杀卖国贼,有家不能回,百万军民满腔怒火一起指向黄潜善!

在从扬州到瓜州的大道上,司农卿黄锷骑马奔至江边。有个溃兵喊了一声“黄某在此”,大家以为是黄潜善,纷纷痛骂:“误国害民,都是你们这些家伙!”立刻把他拉下马来,他还来不及分辩,刀枪齐下,头已落地。

给事中黄哲也被误认为黄潜善,被人连射四箭,当场身亡。

还有黄唐杰两兄弟被误认为是黄家的人,大家分不清谁是黄潜善,就把他们一起推进大江里淹死。

愤怒的军民并不知道小朝廷内部议事的真相,坚决卖国投降,坚决向南逃跑这些大政方针都是赵构本人钦定的,恶名在外的黄潜善不过是个执行者或者是个对外的“发言人”而已。如果大家知道了真情,对赵构也照样会不客气。赵构的狡猾,首先在于他能装成一付老好人的样子,不会成为大家仇恨的目标。其次,他每做一件恶事,都要事先选好替死鬼,让别人代他背上恶名。这时候,他把扬州之败的罪责推到汪、黄头上,十三年之后,又把冤杀岳飞的罪责推到秦桧身上。

《宋史·高宗本纪》中说:“(赵构)其始惑于汪(伯彦)、黄(潜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说明他一生所做的许多坏事,汪伯彦、黄潜善、秦桧这三个人永远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赵构千方百计把谋害岳飞的罪责推卸到秦桧头上,让后人为争论谁是主犯一事争了八百年,足以说明他的狡猾。

在从扬州逃到镇江的途中,广大军民臭骂扬州小朝廷的一些不好听的话,赵构是亲自听到了的。愤怒的军民出于误会而怒杀姓黄的那些官员的场面,他也是亲自看到了的。由于众怒难犯,他不能不装出一副认罪悔罪的姿态,下了一份罪己诏,以平民愤,同时公开宣布,黄潜善、汪伯彦一起革职,永不叙用。从此以后,黄汪两人确实是离开了小朝廷。赵构也恨他们,不是恨他们不听话,而是恨他们麻痹大意,逃跑不及时,几乎送了自己的老命。

虽然扬州一带的军民怒火万丈,只要赵构能够把南逃的速度放缓一点,卖国投降的步骤放慢一点,认真罢黜几个贪污腐败的投降派官员,小朝廷内部的矛盾也许还可以拖个一年半载,不致立刻爆发。可是赵构太不识相了,他虽然下了罪己诏,反而加快了南逃的速度,从镇江南下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嘉兴,直到杭州。他虽然罢黜了黄潜善、汪伯彦,却对扬州之败的罪魁祸首御营都统制王渊恩宠有加,加官晋爵,激起御营扈从官兵极大的愤怒。在金兵接近扬州之时,王渊作为御营官兵的最高指挥官,理应有个应变计划。他早已知道小朝廷在离开扬州之后,要南逃到杭州去,又身兼渡江舟船调度的总指挥,就该作好小朝廷公文档案、金银财物的转运工作。可他对于公家财物一概不管,却利用手里的职权,抢先从扬州征得一百多艘大船满载自己的财物和眷属转运到杭州。

同时为了巴结赵构身边当权的太监康履等人,一部分船只装载的是太监的财物。装载公物的船只都拥挤在扬州到瓜州五十里长的运河里,因为潮水未涨,运河中船只拥挤,全都无法行动,金国的骑兵却抢先到了。由于小朝廷的君臣相继逃跑,无人抵抗,金兵唾手而得扬州。他们乘机放火,乘火抢劫,眼看全城军民在火光中乱窜以为笑乐。繁华的扬州遭受了毁灭性的一场浩劫,全城被烧死的黑骨成堆。经过几天的大火,扬州成为一片废墟。从扬州南逃的道路上,又是王渊部下的几万御营人马在与老百姓抢路。拥挤践踏,死人无数。到了瓜州渡口,官兵与百姓争渡,百姓纷纷落水,呼儿唤女,撕心裂肺的喊声,令人心悸。在从镇江逃往杭州的道路上,沿途照样刮起一阵逃难风。百姓跟随在官员之后,扶老携幼,弃家而逃,亲人走散,喊声不断。溃兵沿途抢劫,放火灭迹,“所经之处,则烟火亘天,焚烧十室而九,所存者往往亦不足障风雨矣”。(《三朝北盟会编》引《维扬巡幸记》)

在扈从赵构到杭州的水路上,王渊与一些高级太监坐在豪华的大船上,沿途“以射鸭为乐”。一到杭州,他们不顾官兵的辛苦与百姓的颠沛流离,竟然立刻戒严,驱车到钱塘江去“观潮”。看到他们如此作威作福,扈从官兵的肺都要气炸了,大家一起痛骂王渊:“汝辈使天子颠沛至此,犹敢尔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一,建炎三年三月已卯朔)从这样的骂声中可以听出,官兵们当时痛恨的是王渊等人,至于赵构,大家还以为他是个不懂事的糊涂人,并没有把仇恨记在他的头上。这一次扈从官兵与王渊的正面冲突,引发了一场熊熊大火,那就是爆发于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五日的苗、刘兵变。

这一次大暴动的参加者,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市民,主要是扈从赵构来杭州的下级官兵,因此既不能叫做农民起事,也不能叫做市民暴动,只能叫做一场兵变。带头的是扈从统制苗傅和武功大夫刘正彦,他们级别都不高,都是真正的军人出身,能为当兵的说话。扬州小朝廷一年多的倒行逆施,受害最深的是下级官兵。不论是农民也好,市民也好,只要是战事还没有波及的地方,总还能在家中苟安一时。只有下级官兵,本是为了抗金救国才投军的,可是投军之后,与金兵还没有打过照面,就被赵构牵着鼻子一路南逃,越走越远。家乡沦陷以后久无消息,想要打回老家去的心愿越来越难实现。军中赏罚不公,大家心中的积怨越积越深,一旦点燃,立时爆发。他们和王渊的正面冲突,成了暴动的导火线。苗傅、刘正彦知道得罪王渊之后,必遭报复,所以先对王渊下手。在大乱中,刘正彦奋起把王渊一刀劈死。杀了王渊之后,他们又把受贿卖官的太监康履等人一一处死,然后包围皇宫,把赵构拉出来,由苗、刘两人当面痛数他的罪过:

一.重用误国奸臣黄潜善、汪伯彦,坏了国家大事,事后又不严惩。

二.赏罚不公,逃将升官,让王渊等人假公济私,作威作福。

三.宠信太监,致使太监贪财卖官,败坏国家纲纪。

四.一味南逃,国家大乱,致使“数路生灵无罪而就死地”。

就凭这些罪过,苗、刘等人就当众宣布:

一.上(赵构)不当即大位,应该退位,取消建炎年号。

二.立三岁(其实还未满三岁)的皇太子赵旉为帝。从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十一日开始,使用明受年号。

三.请隆裕太后(即宋哲宗的皇后孟氏)垂帘听政。

看来广大军民虽然文化不高,也并不是傻瓜,赵构不应该自立为帝的事,大家过去也是心知肚明的,只不过不敢说而已。一年多以前,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自立为帝,太学生陈东上书,认为钦宗赵桓还在,他不当即大位。赵构在暴怒之下,把陈东斩于东市,陈尸街头。但是这时苗傅、刘正彦还是用同样的理由指责他不当即位,应该退位,他却俯首无辞,索索发抖,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认罪求饶,不敢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