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不可无岳飞
6550600000029

第29章 苗刘兵变

这次兵变,士兵拥护,百官赞成,杭州城里也平静无事。广大老百姓对王渊、康履等人的作威作福非常不满,对发动兵变的广大下层官兵抱同情态度。当时的人们觉得这次兵变是:

“诚可以快天下之心,纾臣民忿怒之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一,建炎三年三月庚寅所载吕颐浩奏疏中语。)

苗、刘兵变显然是正义的。官兵们的诉求,例如反对赏罚不公,反对贪污腐败,反对卖国投降,反对向南逃跑,要求抗金救国,要求打回老家去,也都合情合理。王渊、康履被杀,都是罪有应得;昏君赵构被废,更是千该万该。只就这次兵变而言,应该说是已经成功了的。可惜他们的领头人苗、刘都是职业军人,缺少政治经验,在军事冲突迅速结束,城内秩序已经稳定以后,却在政治安排上举棋不定,拖延了时间。兵变之后一切活动又只局促于杭州城内,没有提出鼓舞人心的政治主张,也没有与杭州以外各地有影响的文武官员取得联系,争取同情。

连被他们推举出来垂帘听政的孟太后也提出疑问:“我一妇人抱三岁小儿,如何号令天下?”最糟糕的,是这次兵变的时间没有选好。当时正值金国侵略军最凶狠的头子兀术公开扬言,要乘这次混乱,大举南下追捕赵构。形势极为危险,禁不起慢慢谈判拖延时间。宋廷的一些文官武将如张浚、吕颐浩、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人在互相取得联系之后,都同意采取平叛的态度,组织勤王军向杭州进攻。政变迅速失败,苗、刘等人在失败后向江西、福建逃跑,也被韩世忠擒获杀害。这一年的四月一日,也就是这一次军事政变爆发二十多天之后,勤王军攻入杭州,政变流产,南宋的小朝廷复辟。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政变发生之后,不是受到很多人的赞赏和支持么!别人的态度暂时不说,只就宰相级人物吕颐浩来说,他当时很快就表示了自己的态度——苗、刘兵变,大快人心。为什么二十多天之后,这些人的态度就突然产生180度的大转弯,又主张平叛了呢?这是由于政治问题是复杂的,多变的,又是特别敏感的。自从得到金将兀术扬言即将大举南下追捕赵构的信息之后,形势为之一变,宋廷这些官员觉得暂时保留赵构这个班子,比推翻这个班子对大局更为有利。为什么?

一.当时奉金国之命追捕赵构的侵略军统帅是兀术,兀术是金国最强硬的主战派,曾经参与追捕辽国的天祚帝。他们在抓住了天祚帝之后就大张旗鼓地宣布辽亡,如果他能抓住赵构,他也会大张旗鼓地宣布宋亡。这样一来,就会在宋王朝的南方造成一片混乱。杭州的小朝廷存在一天,南方许多地方官还觉得自己是为国家守城,许多地方军队还觉得自己是在为国家保土,虽然财政十分困难,大家互相支持,还能维持正常的秩序。如果赵构被抓,必然投降,兀术要他做什么,他都只能俯首听命。金国宣布宋亡,赵构也承认宋亡,这样必然造成南方各地军政机构一朝瓦解。坚持抗金的与接受投降的军政人员各行其是,可能爆发一场混战。无论这场混乱的结果如何,国家生命财产的损失将难于计算,也许会使江南许多繁华之地立刻成为一片废墟。

二.杭州的小朝廷如果不存在了,对于在这个班子里任职的文官武将也极为不利。他们都将立时成为散兵游勇,面临无处筹粮无处发饷的窘境。这些官员们即使不为大局着想,只考虑自己的利害,也会希望保住这个小朝廷。

三.保留赵构的这个小朝廷既对大局有利,又对在这个小朝廷里任职的文武官员有利。不管赵构本人有多大罪恶,大家不但不能推翻他,还得要想办法保护他。但是兀术率领的十万精兵军锋甚锐,不是东南一隅的几支宋军所能挡得住的。那又怎么办呢?还是吕颐浩的头脑灵活,他早就想到这个问题,而且想好了一个比较有效的对策,那就是下海避敌,逃过这道难关。

在苗、刘兵变平息以后,天气已经转暖,兀术虽然做好了大举南下追捕赵构的准备工作,却并不立刻进军,因为金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怕热不怕冷。他们每次大举进兵,都要等到秋高马肥的时候。在这一段等待的时间,也就是建炎三年(1129年)的五、六、七、八这几个月中,宋廷的文武官员为了顾全大局,挽救危亡,一方面尽量互相协调,避免内争,保持稳定,另一方面还要竭力保护赵构的安全,宁肯退让,宁肯逃避,也不能让他被金兵追到。在这一段时间里,赵构本人又是怎么想的呢?经过扬州之败,经过苗、刘兵变,他是两次大难不死,侥幸捡到了一条命,又被群臣拥戴复辟,事后还是高兴不起来。因为他自己心里明白,群臣拥戴他复辟,不是由于他有德有才,而是大家还需要小朝廷这块牌子。在军情紧急的时候,君臣之间也只好坦诚地商量对策,说几句真心话。你不老老实实地听从安排,大家想保护你也保不住。

从扬州之败到苗、刘兵变,在这几个月之中,他的面子丢光,洋相出尽,丢面子倒是小事,他最担心的是金兵的追击。一想到这里,他就丢魂落魄,六神无主。他虽然一心想当南方各省的奴隶总管,但是金国不放心,不要他,而且让兀术统率十万精兵追捕他。他估计自己无处可逃,一旦金兵大举南下,他的生死只在旦夕之间。金国虽然抛弃了他,他还想作最后的努力,再做一番乞哀求降的活动,死马当活马医,因为他认为自己这时的确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于是,在这几个月中,他一口气写了四封《致元帅书》(给金兵的元帅,既致金兵统帅粘罕,又致他们的前线总指挥兀术,还请转给金国的皇帝吴乞买)。这几封“字字血泪”的卖国求降书,又叫乞哀书。其卖国求降的迫切是一封超过一封,特别是八月份写的这一封,几乎把所有要说的话都说尽了,说绝了。请读者注意:这封八月份写的乞哀书就是赵构卖国的证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

什么叫“乞哀”呢?说通俗一点,就是:

哀求您可怜我!

请问古今中外,有这么不要脸的人吗?侵略军正在自己的国土上烧杀淫掠,到处横行,而且一再屠城,好几座城市满城尸身重迭,无人敢去掩埋,臭闻数十里。作为南宋小朝廷的皇帝,能向敌人这样低声下气,乞哀求怜吗!

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赵构写给金人的这封卖国求降信,也就是他决心卖国的铁证。这封信是怎么送出去的?出自什么史料?答案是:当时赵构在离开建康(今南京)回到杭州的前夕,派杜时亮将此信送入金营。(《宋史·高宗本纪》:“(八月)丁卯,遣杜时亮使金军前。”)这一记事出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六,建炎三年八月丁卯条引《国史拾遗》。虽然事隔八百多年,我们要想查明南北宋之间有关的史事,还不算十分困难,因为有好几部私修的史书详记当时史事,有幸一直流传于今。一是徐梦莘编的《三朝北盟会编》,内容记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国之间和战之事。二是李心传所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用编年体详记高宗一朝三十六年史事。三是李心传所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是“系年要录”的补充。一切重要史事,都可以从这几部史书中核实,而且互相补充。

如果记事可靠,我们还需要提出一个问题:这封信究竟是出自赵构本人之手,还是由别人代笔?因为《宋史·高宗本纪》中说:赵构当了六十年皇帝,前受惑于汪(伯彦)黄(潜善),后受制于秦桧。我们核对时间,查明秦桧是1130年才被金国放回来的。1129年苗、刘兵变失败,赵构复辟以后,汪、黄已经被贬,离开了小朝廷。在赵构的一生中,只有这短短的几个月里,身边既无汪、黄也无秦桧。因此,这封信只能是出自他本人之手。从这封信的内容来看,我认为这样的信也只能是他的亲笔,不管是汪、黄,或者秦桧,都没有这么大的胆子,敢于写出这样露骨的求降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