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不可无岳飞
6550600000037

第37章 宁可抗旨也不屠城

岳珂在《鄂王行实编年》中记载了这件事,因为在史料中查不到赵构的密旨和岳飞有关“屠城”一事的奏疏,有人就怀疑此事是岳珂所虚构的。我的看法是:

一.即或查无实据,也是事出有因,我想岳珂不敢无中生有地虚构此事。

二.赵构如果要对自己的老百姓“屠城”,那就太过分了,就已经把自己放在与金国强盗同等的地位。有人为他打掩护,抽走或销毁了真凭实据是可能的。

三.岳飞抗旨,拒绝屠城,被赣州的老百姓长期怀念。世世代代,保存岳飞绘像焚香供奉。岳飞被害,当地老百姓每逢他的忌日,都要请寺庙为之超度。成千上万的人纪念他长达几百年之久,众口相传,不可能全无根据。

四.这一次赵构是否下了密旨要求岳飞对赣州屠城,我们虽然还在探讨之中,一时难下结论,但是在此事发生的三年前,赵构确实批准过一次类似屠城的事件。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作为参考。

这件事记载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四,是建炎四年(1130年)六月间的记事。其中说:王的队伍在江南被金兵打败后,就向江西、福建一带地方逃跑,到处骚扰抢劫,民间受害惨重,无以为生。江西的贵溪、弋阳两县约二十万老百姓推“食菜事魔”教的经师王宗石为首,奋起反抗。宋廷先把镇压这次起事的任务交给张俊,张俊师久无功;于是又把这一任务交给刘光世。刘光世从来就是以“养威避事”出了名的人物(所谓“养威”就是平时作威作福,大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以立威;所谓“避事”,就是凡遇到与抗金有关的事,就避得远远的,尽量不要沾到身上)。一听到有这样的好任务,欣然接受,忙派部将靳赛和王德(绰号王夜叉,以杀人凶狠而得名)前往镇压。他们包围了贵溪、弋阳两城,以自己的优势装备打破了县城,把起事的群众包括家属老幼在内一起杀光,杀人二十万以上,首领王宗石则送到越州宋廷的大理寺去审理。当大理寺官把全案办结向赵构作报告时,赵构认为这是“愚民无知,自讨杀身之祸”。但是对于“二十万人无辜就死”,竟也表示同情。

无论这种同情是真情还是假意,赵构亲口承认的“二十万人无辜就死”这一事实总是白纸黑字记载在史书上的。打破了两个小县城就杀了二十万人,这不是屠城又算什么!

岳飞自从1130年收复建康以来,驰驱大江南北,转战三四千里,除了痛击金兵,叫他们不敢再窥视江南之外,对于肃清游寇,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这支高举抗金大旗的新军,的确不同于那些混日子的旧军队。赵构不能不另眼看待。在1133年的一道诏书(《辞免镇南军承宣使不允诏》)中,赵构把岳飞大大地夸奖了一番:

维卿殄寇之功,驭军之略,表见于时,为后来名将。江、湖之间,尤所信赖。儿童识其姓字(儿童都说得出你的名字),草木闻其威声(草木都感受得到你的声威)。则夫进秩授任,就临一道,岂特为卿褒宠(这不仅仅是为表扬你),亦以慰彼民之望(也是满足许多老百姓的希望)。其尚何辞(你还有什么好推辞的呢)!

看样子,赵构要想笼络一个人,也是很会说话的。像“儿童识其姓字,草木闻其威声”,简直把岳飞吹上了天。他为什么对岳飞如此感兴趣呢?其中自有原因。金国之能横行天下,不正因为他的兵强马壮么!自己一直想要当个江南总管,兀术就是不予理睬,不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实力么!看来实力也很重要。岳飞从来不守本分,胆大妄为,但他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他练的兵能打硬仗。如果没有他这支队伍,怎能把金兵打出江南,如果没有他这支队伍,江南盗匪如麻,大家又如何能够安枕!虽然做了皇帝,手里没有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被人家追得落荒而逃,也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弄得不好还会丢命。如果能把岳飞收为心腹,对巩固皇权大有好处。岳飞不过是河北一农夫而已,谁人不爱功名利禄,自己身为皇帝,有的是功名利禄可给,只要功夫用到了家,还怕你不就范么!在眼前的中兴四将之中,刘光世老气横秋,虽有四五万人,一半是老弱残兵,欺压百姓有余,临敌全无用处。张俊带领的三万人,长期用为扈从,外表虽然可看,一打硬仗就垮。韩世忠治军有方,他的三万人也只能扼守淮南,难图长远之计。四个人之中,唯有岳飞最为年轻,他带领的三万人堪称劲旅,对外对内,均已建功,因此不妨破格重用。

绍兴三年(1133年)夏,岳飞得到通知,要他于当年九月到杭州去觐见皇帝。当年九月九日,他带领未成年的岳云来到杭州,九月十三日,正式觐见皇帝。赵构当面对他大加夸奖,赐给他金线战袍、金带手刀、银枪、衣甲、弓箭、战马及海皮鞍。对于未成年的岳云也赏给了战袍、弓箭、银枪。更重要的,是特赐岳飞一幅绣着皇帝手书的“精忠岳飞”四个大字的彩旗,要他在行军的时候一定要把此旗竖起。这既是对他这些年来为朝廷效力的奖励,也是对他的一种鞭策。因为他过去还有抗旨的行为,达不到“精忠”的要求,这一点,别人不知道,他们相互之间是心里有数的。

岳飞的官衔转为镇南军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不久又迁为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准他置司江州。他所防守的军区范围扩大了,跨越长江两岸,直达中原腹地,方圆达数百里。

他的部下张宪、王贵、姚政、杨再兴等24人一律升官。

岳飞不卑不亢,冷静沉着地参加了这次觐见的全过程。赵构有赵构的想法,岳飞也有岳飞的想法。你是不是以功名利禄来笼络我是你的事,我是不是受你的笼络是我的事。卫国保民是我的本分,凡是我应该做的事,我无不奋勇争先。凡是我不该做、不能做的事还是不做,该抗旨的事还得抗旨。至于你扩大我的防区,增加我的人马,擢升我的级职,提高我的威望,我都表示感谢,我都表示欢迎。因为这样一来,我实现自己夙愿的时间一天一天地更靠近了!我大举渡河,打回老家去的日子一天近一天了!

1133年冬,伪齐刘豫命李成等人倾全力袭取襄阳等六州郡(襄阳府、郢州、随州、唐州、邓州、信阳军),几乎切断了东(江淮)西(川陕)两翼宋军的联系。岳飞抓住机会,及时上了一份《乞复襄阳札子》,主动请缨,要求领兵去收复襄阳六郡。

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宋廷为是否出兵收复襄阳六郡一事,举行御前会议。这时赵构对岳飞非常赞赏,特地把他的奏折拿到会上来讨论。宰相朱胜非赞成岳飞的主张。在商量带兵人选时,赵构首先表示:“就委岳飞如何?”参知政事赵鼎也说:“知上流利害,无如岳飞者。”这时虽有人担心岳飞年轻,治军的资历太浅,但是皇帝已经表态,也就不好多说了。大家后来商量,为了不切断日后和金国“议和”的道路,这次出兵,只说是从伪齐手中收复襄阳六郡,不提什么“出师北伐”“收复东京”的话。

当年三月十三日,朝廷用“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名义,把进军收复襄阳六郡的任务交给了岳飞,但又规定,此次出兵的任务,只以收复六郡为限,即使打了胜仗,也不必远追。同时,在文告中避免提及“出师北伐,收复东京”之类的话(害怕得罪金国)。岳飞对此规定非常不满,认为这种“有限北伐”,实在是戴着脚镣跳舞。但是转念一想,这是南宋立国以来第一次准许他公开出兵北伐,虽有种种限制,究竟还算能够部分实现自己的心愿,所以还是乐意为之。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到时候能够乘胜突破这些限制,也未可知。赵构还把荆南镇抚使司的马军全部拨归岳飞指挥,又命韩世忠、刘光世各选精兵互为犄角,以作声援。还下亲笔诏书给鄂州、岳州以及附近各地的官员,要他们随时供应岳飞军队的粮饷,不得有缺。

五月初,岳飞的大军先从江州移驻鄂州,然后大举渡江。军旗上“精忠岳飞”四个大字迎风飘荡,鄂州的百姓香花灯烛,夹道欢送,欢声雷动。当年岳飞32岁,第一次正式出兵北伐,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在乘巨舟过江之时,他手拍栏杆向幕僚们说:“飞不获全胜,誓不再过此江!”完全是一副昔日祖逖击楫渡江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