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不可无岳飞
6550600000043

第43章 大汉奸养成记 (2)

1130年冬赵构高高兴兴地接见秦桧之时,他们究竟是初次相见还是重逢,我们弄不清楚,至少双方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秦桧是以金国高级将领挞懒的全权代表自居,赵构则因朝思暮想求当金国的儿皇帝不能如愿而深感遗憾。现在两人终于见面了,很可能在一次畅谈之后,就解决了一个久悬未决的大问题:秦桧能在自己的主子面前立下一个招降大功,赵构也能通过与金国订立一份“和约”(实际上是谈妥投降条件)而实现自己当儿皇帝的夙愿。因此两个人都很兴奋。人在太兴奋的时候,难免就会失言。在这一次见面时,失言的是秦桧。他失言之处主要有两点:

一是秦桧口无遮拦地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盘托出:“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这个“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主张是一面倒的,只有利于金而不利于宋。一个人不管他有多么老实,只要他肯动脑筋想一想,就会想到这种主张是帮助金国侵略者巩固占领区,帮助伪齐政权稳定社会秩序,对于南宋小朝廷却会起到瓦解作用的。试想:本来是个统一的宋王朝,现在人为地把它划分为金国占领区、伪齐傀儡政权与南宋小朝廷,不是把宋王朝肢解了么!宋王朝的许多将领许多官兵都来自北方,你叫“北人归北”,这不是让南宋小朝廷的军队瓦解了么!宋王朝的中原被金人占领,中原的老百姓投奔南宋小朝廷,这是大家心向祖国,寻求祖国的保护,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要叫“北人归北”,不许他们投奔南方,则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何在!那还谈什么收复失地,还我河山!秦桧把这种露骨的卖国主张提出来,必然会引起广大军民的反对。如果反对的人太多了,光靠硬压是压不住的,1129年的苗、刘兵变就是前车之鉴。

二是秦桧过于自信,在与赵构面谈时,夸大了自己与挞懒的交情。见面当天,就把自己早已准备好了的代赵构起草的向挞懒乞降的“国书”面交赵构。还有,秦桧伸手要官的心情也过于迫切。在与赵构见面的三个月之后,自己献计献策尚未见效,就一再催促赵构给官。从礼部尚书升为参知政事(副相)之后,还向同僚夸口说:“我有二策,可以耸动天下。”同僚问他:“为何不说?”他竟无耻地说:“今无相,不可行也。”赵构希望他做出“耸动天下”的大事来,就让他当了右相。但他当了右相之后,还是没有拿出什么好主意。但那“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主张却在全国引起一片反对之声,使得赵构十分狼狈。赵构也很不满地说:

秦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是北人,将安归?又桧言:臣为相数月,可使耸动天下,今无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七,绍兴二年八月甲寅条)

赵构的不满,确也点出了秦桧言论的两大短处:一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这种主张的荒唐与它的卖国实质。你既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我这个皇帝是北人,你叫我归到哪里去?这一问,秦桧语塞。二是秦桧吹牛吹得太大,要官要得太急,牛皮吹了一大堆,一点实效也没有。他用多种办法去摸底,挞懒不理不睬,一点反应也没有。这是因为当时金国主战的粘罕当权,主和的挞懒说不上话。指责秦桧的人越来越多,赵构难以回护,因此在南宋绍兴三年(1132年)六月,就趁吕颐浩、黄龟年等人上奏章弹劾秦桧“专主和议,沮止恢复”的机会,把秦桧罢了相,而且说出了今后永不叙用这样难听的话。秦桧理解赵构的困难,因为南宋这个小朝廷是打着抗金救国的招牌建立起来的,如果广大军民群起反对,他这个皇帝宝座就坐不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双方只能互相谅解,忍耐一时,等待有朝一日挞懒掌权的机会。

这一等就等了五年。在这五年中,秦桧宦海浮沉,职务变动了很多次,无需细说,总之都不得意。还算他有耐心,最后终于等来了金国发生政变、挞懒掌权的消息。同年年底,宋使王伦又带来了挞懒给赵构的口信,于是赵构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把秦桧提为宰相兼枢密使,让他立即掌握军政大权。在挞懒还没有得势的那几年,秦桧这个“专主和议”的人物受了那些抗战派官员不少的奚落,不少的窝囊气,这时一旦复官,小人得志,就凭借手中之权,大肆活动。不久宋廷就得到消息,说是挞懒很快就要派使臣乌陵思谋和石庆两人到杭州来议定“和约”。对于“议和”,兵部尚书王庶首先提出反对,他批评赵构“不念父母之仇,不思宗庙之耻,不痛宫闱之辱,不恤百姓之冤,逆天违人,以事夷狄”,这也算是骂得够分量的了。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很多人都上书或要求面见赵构,反对谈和。宰相赵鼎觉得君臣之间这样争吵不休,总不像话,就劝赵构在回答臣民时,以梓宫(父母的棺材)及母、兄为挡箭牌,不妨告诉大家,我并不相信金人,议和之事,只是为了梓宫与母、兄的回归,不得已而为之。则群臣以陛下孝诚如此,必能相谅。赵构也只好照此说法,抵挡一时。

乌陵思谋一行抵达杭州后,一不肯交出国书,二不肯屈尊到都堂(宰相办公处)议事,而要宋廷宰相到宾馆议事。后因北归期限迫促,不能拖延,才肯前往都堂会谈。宋廷是由赵鼎、秦桧、王庶三人参加会谈。王庶反对和议,心酸气噎,未出一语。金使态度倨傲,逼迫赵构对国书中所提条件当场表态。他们的条件是:金送还徽宗夫妇棺木、赵构生母,河南之地划归宋廷。宋向金称臣纳贡,赵构取消帝号,取消国号,作为金国藩属。这实际上等于公开宣布宋王朝已经亡国。赵鼎认为侮辱太甚,不能接受,自称有病,请求罢相。王庶也请辞官。参加会谈的三人中只有秦桧一人秉承赵构意旨,全面接受金国国书中的条件。朝臣中公开反对和议的人十之八九,群情愤激。赵构全然不顾,派王伦再使金国,表明接受诚意。金国遂派张通古为“诏谕江南使”,萧哲为“明威将军”,前往杭州正式签约。这两个金使的头衔已对宋廷侮辱到了极点,因为徽钦二帝被掳之后,金国从来没有承认南宋是个国家,赵构是个皇帝。他们只认为赵构是个江南国主,其地位有如伪楚的张邦昌、伪齐的刘豫。金国看待“江南”,其地位更在“楚”“齐”之下。

不仅两个金使的头衔狂妄自大,而且,在进入宋境之前,他们先派银牌郎君去告知说:诏谕使进入宋境后,“接伴官”须跪接;途中州县官须迎拜金国诏书;到达杭州,赵构要脱下皇袍改穿臣服,拜受金国“诏命”,与金使以对等地位相待。还说这是金国所定,丝毫不准变更。

金使南来的消息传播开来,朝野上下大为震动,老百姓在街头破口大骂,墙上贴了许多“打死奸细、卖国贼”“秦相公是细作”等帖子(大字报),广大军民奔走相告,群情汹汹,苗、刘兵变的势头已经出现。秦桧内心十分恐慌,如果这时广大军民一旦被激变,大家首先就会把他打死,金国想救也救不了。在这关键时刻,他很害怕赵构动摇,因为只要赵构一动摇,他就是死路一条。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四中记载,这时秦桧还在硬着头皮说服赵构,希望赵构不要洩气。

桧曰:“臣以为讲和便(有利)。”

上曰:“然(是的)。”

桧曰:“讲和之议,臣僚之说皆不同,各持两端,畏首畏尾,此不足以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陛下英断,独与臣议其事,不许群臣干与(公然要求不许别人过问),则其事乃可成;不然,无益也。”

上曰:“朕独与卿议。”

桧曰:“臣亦恐未便。欲望陛下更精加思虑三日,然后别具奏禀。”

上曰:“然。”

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欲和甚坚,犹以为未也。乃曰:“臣恐别有未便,欲望陛下更思虑三日,容臣别奏。”

上曰:“然。”

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知坚决不移,方出文字:“乞决和议,不许群臣干与。”

上欣纳之(赵构高高兴兴地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