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不可无岳飞
6550600000044

第44章 全民抗战的浪潮

但因为反对议和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赵构、秦桧不免心虚,就由赵构下一道诏旨,说明不得不屈己就和的苦衷,希望有意见的官员“条奏来上,限一日进入”。为什么限期这么急促,正说明他们屈膝投降的心情是多么地迫切。这一来,正好掀起了一个群臣与军民上书的高潮。

许多奏章如雪片飞来,大家针对这个“屈己就和”的说法加以反驳。痛陈“和约”之签,只会丧权辱国,根本达不到“屈己就和”的目的。特别是枢密院编修官胡铨的奏章,要求立斩秦桧等人之头以平民愤,立时赢来千万人的响应。大家纷纷传抄,使得这篇反对议和的奏章不胫而走,反对议和的呼声势如潮涌。奏章内容如下:

臣谨按: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倾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虏,专务诈诞,欺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痛骂。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刘豫臣事丑虏,南面称王,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牢不可拔,一旦豺狼改虑,捽而缚之,父子为虏。商鉴不远,而伦乃欲陛下效之。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指责赵构以祖宗之天下为个人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个人之位),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犬戎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犬戎藩臣之位!陛下一屈膝,则祖宗社稷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服,异时豺狼无厌之求,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

伦之议乃曰:“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呜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啗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是虏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羞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虏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也!况丑虏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则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直指屈己就和绝对达不到目的),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不为恸哭流涕长太息哉!

向者陛下间关海道,危如累卵,当时尚不肯北面臣虏(胡铨不了解当时的内幕,赵构当时并非不愿投降,而是一再上书给兀术,希望投降,不过兀术认为赵构已经无路可逃,旦夕之间就可以捕获,不接受他的投降而已)。况今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卒思奋。只如顷者丑虏陆梁,伪豫入寇,固尝败之于襄阳,败之于淮上,败之于涡口,败之于淮阴,较之前日蹈海之危,固已万万不侔。倘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则我岂遽出虏人下哉。今无故而反臣之,欲屈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已索,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失帝秦之虚名,惜夫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

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谤议汹汹,陛下不闻,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臣窃谓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

虽然,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陛下有尧舜之资,桧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导陛下为石晋(已直指赵构为石晋,就是儿皇帝石敬瑭)。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桧乃厉声责之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则桧之遂非狠愎,已自可见。而乃建白,令台谏侍臣佥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已,而令台谏侍从共分谤耳!有识之士皆以为朝廷无人,吁可惜也!……

孙近附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漫不可否一事。桧曰:“虏可讲和”,近亦曰“可和”;桧曰“天子当拜”,近亦曰“当拜”。臣尝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但曰“已令台谏侍从议之矣”。呜呼,身为参政,不能参佐大政,徒取充位如此,若虏骑长驱,近尚能折冲御侮耶!

臣窃谓秦桧、孙近皆可斩也!

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六,绍兴八年十一月廿五日记事)

胡铨这份奏章直指赵构、秦桧这一对卖国君臣的痛处,一针见血,大快人心,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杭州吏民争相传阅,到处传抄散发,“喧腾数日不定”。赵构对胡铨恨得牙痒,原想拉出去“明正典刑”,但是听到满街人群奔走呼号,知道事态严重,公论难违,不敢下手。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金使被接进杭州城里,军民的反对声浪达到了最高潮,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也无法中止,只有硬着头皮冒险做下去。就是在投降派一班人中间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认为让赵构跪拜在金使面前,总觉得过于丢脸,今后这个皇帝还有什么脸面对臣民发号施令?总之,这个年底过得惴惴不安,大家都在担心不知何时会出大事。一时,满街军民纷纷扰扰,大家逼着主管殿前司公事的杨沂中、主管马军司公事的解潜与主管步军司公事的韩世良共同写了一个拒绝金国来书的意见,送到宰相办公处,当面警告秦桧说:“听说皇上就要接受金国的来书,必欲行屈己之礼。万一军民汹汹,闹出大乱子来,我们是弹压不了的。”也就是说,你要是把老百姓逼反了,我们是管不住的。这时候,秦桧索索发抖,一句话也答不出。在接受金国诏书的问题上,赵构害怕自己去跪拜金使会激成大变,最后是采用秦桧提出的办法,以赵构居丧,由宰相代他向金使跪拜接受诏书,总算是像做贼似的,偷偷摸摸地混过了一关。

在签订“和约”的时候,有人发现,由秦桧拟好的“和约”中只提徽宗及其皇后的梓宫(棺材)与赵构之母韦氏,还有一个大活人钦宗没有提到。宋廷官员人人都知道其中奥妙,是赵构不许他回来,但都不敢明说。只有金国的人认为宋廷只要死人不要活人,觉得好笑,一时传为笑谈。

金使到达杭州的四天之后,十二月二十八日,秦桧作为赵构的代理人去拜见了金使张通古,跪接金国的诏书。既然接受了金国的诏书,也就是承认了南宋只是金国的藩属。“诏书”中的语气,已经把君臣上下的名分直接表达出来,不承认南宋是个对等的国家,不承认赵构是个皇帝,对赵构已经直呼其名,视为臣仆。史书记事,首重真实。1127年春,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有人认为北宋已经覆亡。其实,钦宗本人尚在,宋王朝几百座城池,百分之九十以上还由宋军坚守,怎么能够叫做亡国。只要全国广大军民齐心抵抗,一战成功,金人放回钦宗,宋王朝还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只是到了1138年底,赵构委托秦桧签订了无条件投降的“和约”(投降条件),自己去国号,去帝号,自称“江南国主”,宋王朝才真正是亡了国。

绍兴九年(1139年)的元旦,赵构下诏说:

大金已遣使通和,割还故地,应官司行移文字,务存两国大体,不得辄加诋斥。布告中外,务令知悉。

既然赵构把这件事“布告中外,务令知悉”的时间定在绍兴九年(1139年)的元旦,我们就可以说,宋王朝不是亡于1127年,而是亡于1139年年初。什么时候复国的呢?宋孝宗赵昚于1165年与金国签定了“隆兴和约”,两国关系平等,公文往来互称国书,因此,可以说宋王朝于1165年复国。从1139年到1164年,宋王朝共计亡国二十六年。只不过,金国的兀术于1140年毁约南侵,1142年宋金重订绍兴和约。如从1142年算起,到1165年复国,宋王朝实际亡国二十三年。这次亡国,并非战败而被灭亡,是赵构主动向金国投降,因此不能叫做亡国,只能叫做卖国。

对于赵构这次投降,岳飞是什么态度?岳飞的态度始终是八个大字:反对投降,坚持抗金!

1138年秋,岳飞应召到杭州觐见,赵构问他对“和议”(实际上是投降)的意见,岳飞公开表示反对。并且面斥秦桧:“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指秦桧)谋国不臧(不善),恐贻后世讥(会被后世指责)。”秦桧当然把他恨得要死,但是他坚决反对和谈的态度是光明磊落,一点也不掩盖的。

赵构、秦桧大肆宣传“和议”成功,庆祝“胜利”,大赦天下。赦书的内容,也涉及岳飞所辖京西、河南一带新收复州郡的文武官员。按照惯例,岳飞在接奉赦书之后,应该上表称谢。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为了反对“和议”一事,朝廷内外,全国上下,闹得沸沸扬扬,岳飞当然知道。这次趁写谢表的机会,他立即公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份谢表是由幕僚中出身河朔、豪侠尚气的张节夫写的,此人文笔不错,完全能够写出岳飞的心声。谢表全文如下:

今月十二日准进奏院递到赦书一道,臣已即躬率统制、统领、将佐、官属等望阙宣读讫。

观时制变,仰圣哲之宏观;善胜不争,实帝王之妙算。念此艰难之久,姑从和好之宜。睿泽诞敷,舆情胥悦。臣飞诚欢诚抃,顿首顿首!

以上是第一段,只说几句客套话,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窃以娄敬献言于汉帝,魏绛发策于晋公,皆盟墨未干,歃血犹湿,俄驱南牧之马,旋兴北伐之师。盖夷虏不情,而犬羊无信,莫守金石之约,难充谿壑之求。图暂安而解倒垂,犹之可也;顾长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

以上是第二段,举出例子,说明金人之绝不可信。

恭维皇帝陛下,大德有容,神武不杀,体乾之健,行巽之权,务和众以安民,乃讲信而修睦。已渐还于境土,想喜见于威仪。

以上是第三段,是对赵构说几句恭维话。

臣幸遇明时,获观盛事。身居将阃,功无补于涓埃;口诵诏书,面有惭于军旅。尚作聪明而过虑,徒怀犹豫以致疑;谓无事而请和者谋,恐卑词而益币者进。

以上是第四段,故意说自己口诵诏书觉得惭愧,来说明这次投降之可耻。

臣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当令稽颡以称藩!

以上是第五段,是全文的重点,也是画龙点睛之笔。岳飞在这里和赵构大唱对台戏,你要投降,要和金人讲和,我偏要复仇报国。也就是说,我根本不承认你这个可耻的“和约”,而是决心要尽忠报国,收回失地,还要打败金国,要他们俯首称臣。在赵构的投降仪式公开举行以后,许多人灰心失望。但是岳飞在这个“谢表”中,却公开传出了“绝不低头,誓雪国耻”的庄重誓言,激励人心,鼓舞士气,给所有的爱国军民带来了希望、信心和力量。谢表最后以两句套话作为结束:

臣无任瞻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

《南宋书·张节夫传》中说,秦桧读了此文,切齿痛恨,足见此文讥刺之深。岳飞虽说自己是奉表称贺,但此文与其说是谢表、贺表,倒不如称之为抗议书——抗议签订可耻的“和约”(投降书)。

赵构、秦桧心中有数,除了岳飞、韩世忠坚决反对“和议”之外,许多将领和老百姓都对“和议”不满。为了收揽人心,稳定局势,他们对一些将领加官晋爵,加以笼络,如将岳飞和吴玠都提升为“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但是岳飞借上表辞谢的机会再对“和议”进行了狠狠的批评。岳飞明知道这样硬顶,会彻底得罪赵构和秦桧,所以在奏章中直说:“臣近者累犯天威,力辞恩宠。”得罪就得罪吧,反正他不能接受这样可耻的升官。

在力辞升官无效之后,岳飞愤而请求解除军职,宁愿回到庐山去当一个普通老百姓,但是赵构仍然不准,加以慰留。一边坚辞,一边慰留,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里,好多次的文书往来,都足以证明岳飞是个有骨气的硬汉,完全看不起这个已经“去帝号”“去国号”的儿皇帝赵构,根本不承认这个侮辱性的“和约”。这是他们君臣之间的第三次大冲突,有案可查,铁证如山。谁还能说岳飞会对这个汉奸卖国贼赵构尽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