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不可无岳飞
6550600000053

第53章 岳飞入狱

这年十月十三日,岳飞到达杭州。秦桧听说岳飞已到,立即派人来接,说是:“请岳相公到朝廷,别听圣旨。”岳飞随即上轿,不久,下了轿子,他看到四周房屋全都挂着门帘,不见一人,一问是大理寺,不禁骇然。他立刻质问带路人:“你们怎么把我带到这里来了?我为国家出力半生,怎么竟然到了这里?”

没有人回答他,只有人催他快走。先到一处,看见了张宪,又到一处,看见了岳云,两人都是光头赤脚,颈上带着枷锁,手脚上了镣铐,满身血污,辗转呻吟。岳飞大吃一惊,心痛如绞。

这时有人告诉他:“何中丞在后面等你说话。”这个何中丞就是御史中丞何铸。何铸把岳飞引进庭中,请他坐下,想探问他这件“谋反”大案的经过。岳飞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遭人暗算,落进了大理寺的狱中。他一语不发,立刻冷静地脱掉上身的衣服,让何铸看他刺在背上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何铸肃然起敬,再仔细阅读了王俊的“检举书”(即王雕儿的《告首状》和所附的“小帖子”),看来看去,全是一些捕风捉影的不实之词,没有一条罪名可以成立。何铸气愤填膺,连夜来见秦桧,直言奉上。秦桧听了他的话,一语不发,过了好一会儿,才很不高兴地说:“此上意也(是皇上叫我这么做的)!”

何铸立刻义正词严地说:“我的本心,绝无对岳飞进行袒护的意思。只是觉得现在大敌当前,我们这样无缘无故地就把一员大将置之死地,是不是会让天下将士寒心。从国家的长治久安着想,我看绝对不能这么做!”秦桧被说得张口结舌,无言对答。何铸也就拂袖而去,从此得罪了秦桧。

秦桧在何铸那里碰了钉子,事情办不下去,只有改用自己的死党万俟卨来办此案,并且交代:对于岳飞,必须处死。因为金国的统帅兀术已有“指示”,提出“必杀飞,始可和”的要求,既然如此,皇上也只好让我们这么做了。

换了万俟卨来审问,就变成胡搅蛮缠,什么章法也没有了。他完全采取黑社会中私刑逼供的那一套,把张俊、王俊(王雕儿)所写的许多诬陷材料一一摊在桌上,向岳飞大声呵斥:“国家有何亏负于你,你们父子为何要伙同张宪谋反?”岳飞气愤已极,也向他们怒吼起来:“我可以对天发誓,我从未辜负过国家!你们是主持国法的人,怎么能够如此陷害忠良?”说着指天画地,激动得浑身发抖。两旁的狱卒立即以杖敲地,大声呵斥说:“岳飞叉手正立!”狱卒这一喊,使岳飞顿时醒悟过来,自己曾经指挥过十万大军,官居一品,到今天居然受到小小狱卒的呵斥,真不知人间是非何以颠倒至此!由于万俟卨这种蛮不讲理的审问,岳飞明白自己已经落入汉奸卖国贼之手,万事皆休。从此,他就闭上眼睛,任随狱卒拷问,再也不说什么。

岳飞入狱后的表现,一是绝食,二是拒不自诬,拒绝招供。这充分说明他是一位铮铮铁汉。关于绝食,有史料说:“飞久不伏,因不食求死”,后来万俟卨只好让他的次子岳雷入侍,照顾饮食。关于拒不自诬,他入狱两个多月,拷问数十次,绝不违心招供,所以史料上说,他绝无狱辞(没有一个字的供词)。

眼看着就快到年底了,万俟卨与罗汝楫把所有的审讯人员都召集起来举行一次会议,来商定对岳飞等三人究竟如何判处。通过这次会议中的七嘴八舌,也就把这一冤案的内幕和盘托出。万俟卨虽然公开交代要处死岳飞等三人是皇上和秦桧已定之事,必须办到,但是案子既已交到大理寺了,总要办得像个样子,才能交差。“谋反”的罪名不能成立,王雕儿的“告首状”(检举书)中全是捕风捉影之词,没有一件事可以落实。秦桧已叫尚书省下了文给大理寺,说明岳飞曾经“逼留不进,不援淮西”,可是王雕儿的“告首状”中全未说到此事,而且在审问中,岳飞根据当时的事实一一反驳,此事在审讯中实际上已经查清,不能成立。岳飞入狱两个多月以来,到处罗织的罪名不过是以下这么几条:

一曰“自比太祖”(指岳飞自己说他与赵匡胤都是32岁封节度使)。

二曰“煽动部下,对朝廷不满”(指岳飞与部下谈了不满朝廷的话)。

三曰“鄙视友军”(指岳飞谈过看不起张俊与韩世忠的队伍的话)。

四曰“指斥乘舆”(指岳飞说过“官家又不修德”的话,批评了皇上)。

以上所说的这一些言语即使真是岳飞所说,也不过属于说话不慎重,发牢骚而已,没有一条谈得上犯罪。

这次会议争论得十分激烈,说明虽然有人阿附秦桧,畏惧万俟卨,也还有不少人正直敢言,所以争论不休,一直得不出一致的意见。大理寺卿周三畏、大理寺丞李若朴与何彦猷都认为说岳飞谋反的罪名绝对无法成立,如果按言行不检处理,只能给以很轻的处分,判刑两年。万俟卨与罗汝揖提出判死刑的想法,没有一个人同意。在争论中,周三畏愤然说:“当依法,三畏岂惜大理卿!”会议无结果而散,判决书也无法出炉。这次会议开砸了,说明公道自在人心。

万俟卨最后撇开周三畏李若朴何彦猷三人,霸气十足地擅自修改了判决意见,在一无证据二无口供的情况之下,只以“众证”(旁证)结案,退回大理寺重办。强逼大理寺盖印上报,由秦桧批准,判定岳飞犯“指斥乘舆”罪和“拥兵逼留”罪,处斩刑;张宪犯“谋叛”罪,处绞刑;岳云犯“致(唆使)张宪谋叛”罪,判三年徒刑。

赵构收到大理寺有关岳飞一案的文件后,当天批复:“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赵构把岳飞的“斩刑”改为“赐死”,算是对岳飞的“宽大”。而把岳云的三年徒刑大大加重,改判死刑。由此可见:

一.赵构要杀岳飞,已经到了急疯了的程度,他急于用杀害岳飞的实际行动,来表示投降的诚意与对宗主国金国的忠心,所以急办、急报、急批、急杀。至于判决书,只有等以后再补办了。

二.赵构放手把此案交给秦桧去办,秦桧虽然痛恨岳家军,也不过只办到这种程度——岳飞判斩,张宪判绞,岳云判三年徒刑。但是赵构还嫌不够,一定要把岳云处死,说明赵构更恨岳家军,也说明秦桧对此案做不了主,一切最后决定都是由赵构作出来的。

三.你别相信赵构把岳飞的斩刑改为“赐死”,是对岳飞的“宽大”,因为岳飞等三个人究竟是怎么处死的,连赵构也难确知。只要是秘密处死了,就算完成了任务。也别相信赵构的批文“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是真正的大张旗鼓明正典刑。其实宋廷当时处死他们三个人,并非午时三刻开刀问斩,而是半夜三更悄悄谋杀。因为赵构、秦桧知道杀害岳飞一事太失人心,如果公开处决,就会激起大变。从1129年的苗、刘兵变开始,杭州城里爆发大乱的事已经一再发生,他们不敢把广大军民得罪得太厉害,只能像黑帮分子谋害好人那样,悄悄进行。

就在赵构批复处死岳飞的那天夜里,万俟卨等人最后一次提审岳飞。看到万俟卨等人在提审时手忙脚乱心神不宁的样子,岳飞心中有数,知道自己最后的时刻到了。他无限痛心地仰视天空,似乎听到了中原父老的呼喊,真是“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当万俟卨要他在供状上画押的时候,他接过狱卒递过来的那支笔,在供状上重重地写上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天晓得,天晓得!)然后把笔猛然一掷,表示自己的愤怒,大踏步走出门去!他们三人被处死后,抛尸在大理寺的后花园里。这真是千古奇冤,三位身经百战的民族英雄不能轰轰烈烈地死在铁马金戈的战场上,却悄悄地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