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不可无岳飞
6550600000064

第64章 历代封赠

岳飞牺牲以后,到现在为止,一共经历了四个王朝,那就是南宋王朝、元王朝、明王朝与清王朝。在帝制时代,老百姓纪念一位古人,就像纪念自己的祖先一样,焚香礼拜,长期纪念下去,不会忽冷忽热。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对于古人给予封赠,就不免会有势利眼光,要讲实用主义,用得着你的时候,大加褒扬,用不着你的时候,不理不睬。对于岳飞也是如此,历代王朝对他的封赠,各有原因,没有特别需要,是不会对他进行封赠的。

南宋王朝只在孝宗赵昚和理宗赵昀两朝对岳飞有所封赠。这两次封赠都有原因。赵昚是在采石大捷之后,为了振奋人心,图谋恢复,才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七月十三日用赵构名义下诏对岳飞平反,“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同年十月十六日又下诏,对岳飞的遗体以正一品的礼仪改葬于西湖边上的棲霞岭下。

隆兴二年(1164年),宋廷赐智果院为褒忠衍福禅寺,就是今日岳庙的前身。

乾道六年(1170年),赵昚亲题匾额,赐给一千亩香火田,在鄂州(今武昌)修建全国第一座“忠烈庙”。

淳熙五年(1178年)十二月十二日,赵昚下诏对岳飞谥为“武穆”。

理宗赵昀时代,太师韩侂胄倡议伐金,为了鼓舞士气,赵昀于嘉泰四年(1204年)五月二十日下诏追封岳飞为鄂王。

宝庆元年(1225年)二月三日又追封岳飞为“太师”,谥为“忠武”。

整个元王朝对岳飞相当冷淡,一直无人关注。直到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在至正九年(1349年)才对岳飞谥为“岳飞保义”。

“保义”的含义不明,如果从宋代的官制中找根源,宋代的武散官共有五十二阶,其中的“保义郎”为第四十九阶,只是个九品小官。

元王朝对岳飞虽然没有什么像样的封赠,但是有一件事做得很不错,那就是在《宋史·岳飞传》中对岳飞给予很高的评价,对于后人纪念岳飞起到了主要的推动。《宋史》名义上是由元人脱脱主编,但是实际操作的是一些由宋入元的知识分子。因为忽必烈已经接受了中华文化,把国号从蒙古改为“元”,自己也从蒙古的可汗改称为元王朝的皇帝,这个宋史编撰班子也就敢于按照中华文化的道德标准,对许多宋人作出相应的评价。由于是“隔代修史”(元人修宋史),才能毫无顾虑地谴责赵构,表扬岳飞。对于宋代的历史敢说真话,这是《宋史》的长处;但是修纂的时间太短,卷数又最多(496卷),内容庞杂,错漏不少,这又是《宋史》的短处。

《宋史·岳飞传》的文笔不错,特别是最后的一段评论,写得铿锵有力,读来非常感人,现在全文照录如下。

论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指出汉代以后,历代的武将都不少,但是像岳飞这样的文武全才,是少见的。)

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

(历史上虽说关羽爱好春秋左氏学,但是从未见过他写的文章,不一定可信。)

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说岳飞亲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出自内心,真有诸葛孔明之风,确实很了不起。)

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雠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

(这里说:如果岳飞得志,金雠可复,宋耻可雪,肯定岳飞有此本领。)

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这里谴责赵构自毁长城,为了卖国而忍心杀飞,并为岳飞呼冤。)

这篇评论写得义正词严,敢于直接谴责赵构,也就没有一点暗示岳飞有愚忠思想的说法,这在宋王朝表扬岳飞的文字中是很难办到的。

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是从“华夷之辨”的角度上来肯定岳飞是历代三十七位名臣之一,让他从祀于祭祀历代帝王的太祀殿。虽然如此,整个明朝前期,明廷对岳飞的事业并不重视。朝野上下对于岳飞突然关注起来,是在1449年“土木堡之变”以后,明廷也出了一位类似岳飞的民族英雄于谦的缘故。

清代文人袁枚有一首小诗,说到西湖与民族英雄的关系,诗曰:

江山也要伟人扶,

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

人间始觉重西湖。

原来,西湖的受人重视,不仅仅是因为风光秀丽,还因为这里有岳飞与于谦这两位民族英雄的墓地。岳飞是抗金卫国的英雄,这是尽人皆知的。于谦是什么人,他有哪些英雄事迹,也许就不大为人所了解。明代的民族英雄于谦本是杭州人,牺牲以后又归葬在西湖边上。他对祖国的贡献,绝对不在岳飞之下。

于谦与岳飞都是抵御外侮、保卫祖国的民族英雄。他们不同的地方是:岳飞的抗金大业未竟,功败垂成,死不瞑目;于谦则是临危受命,组织军民保卫北京,一举击败了强大的敌人,挽狂澜于既倒,是一位成了大功的人物。但是他们两位最后的结局是相同的,都是被诬陷而冤死,令人扼腕叹息。

于谦坚持抗战,在皇帝亲征被敌人俘获之后,组织军民誓死保卫北京,最后打退了敌人,立了大功,保住明廷没有南迁,千万生灵未遭涂炭。朝野上下都看到了民族英雄在保卫祖国的大业中所起的重大起用,但是要对于谦大加褒扬,却出现了难题,因为受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阻挠。明英宗朱祁镇在被敌人所俘之后,屈膝投降,到处帮敌人喊开城门,成了实际上的卖国贼。于谦不受要挟,打了大胜仗,敌人被迫把朱祁镇放回。应该说是于谦救了朱祁镇。朱祁镇回国之后,却与一些佞臣策划复辟,并在复辟成功之后,竟以“意欲谋反”的罪名冤杀了于谦,可谓恩将仇报。于谦死后,都督同知陈逵收拾他的遗骸,于次年运回杭州,葬于西湖之滨。

尽管当时朱祁镇榜示全国,指于谦为奸党,但是各地官员、文士路经杭州,都要到坟前哭祭。于谦牺牲九年之后,明宪宗为他平反,三十二年之后,明神宗谥他为于肃愍公,之后又改谥为于忠肃公,以后按时祭祀。与朱祁镇一起谋害于谦的三个佞臣徐有贞、石亨、曹吉祥,原先勾结在一起,不久就发生内讧。先是石、曹联手,扳倒了徐有贞,徐被流放云南,客死异乡。后来石、曹都因谋反败露,遭到族诛。转眼之间,小人集团的党羽就被诛锄殆尽。明廷要想褒扬于谦,先是英宗朱祁镇作梗,更兼本朝人说本朝事,顾虑太多,倒不如褒扬岳飞,可以借岳喻于,畅所欲言。因此明代官方,都有意褒扬岳飞。岳墓前的奸臣跪像,就是在明代才开始出现的。

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年),同知马伟修葺岳墓,种了一棵桧树,把树干一分为二,称为分尸桧。

明代正德八年(1515年),都指挥李隆始铸秦桧、王氏、万俟卨三个跪像,长跪墓前,供人唾骂,但不久就被游人击毁。明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按察副使范涞又重铸三跪像,新增张俊一像,并刻对联一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以后全国各地的多所岳庙都仿铸四人跪像,屡次击毁,屡次重铸。河南汤阴与朱仙镇的岳庙都有五人跪像,在四人跪像之外,更增加一个诬告者王雕儿。

明神宗朱翊钧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封岳飞为“三界靖魔大帝”,诏书曰:“咨尔宋忠臣岳飞,精忠贯日,大孝昭天,愤泄靖康之耻,誓靖朔漠之师,原职宋武穆岳鄂王,兹特封尔为三界靖魔大帝。”

清代的国名原是后金,他们公开承认金是自己的祖先,岳飞是抗金的民族英雄,是他们的对立面,他们当然不会对岳飞有任何封赠。成书于清初的《说岳全传》,内容虽有不少记述岳飞愚忠的情节,仍不为他们所容。据清代《禁书总目》记载,此书在乾隆年间,曾经被查禁过。

乾隆本人倒是一个比较明智的人物。在他当权的时候,清廷入关已经超过了一百年,几十万满族人基本已经汉化。在元朝亡国的时候,元廷的蒙古人还可以退回到漠北去复国;如果清朝亡国,满族人已经全部融入中华民族,根本没有退到东三省去复国的可能。因此他就早作打算,让满人学习中华文化,接受中华文化,转变自己的立场,把自己看作一个中国人。

1751年秋,乾隆祭祀岳飞,御赐“伟烈纯忠”金匾,并且赋诗赞颂岳飞,诗曰:

岳武穆墓

读史常思忠孝诚,重瞻冢树拱佳城。

莫须有狱何须恨,义所重人死所轻。

梓里秋风还忆昨,石门古月增如生。

夜台犹切偏安愤,想对余杭气未平。

岳武穆祠

黄龙直抵气峥嵘,燕以南金令不行。

正可乘机事恢复,谁知虚力费经营。

爱钱切中文官病,怕死曾轻武士生。

万里长城空自坏,至今冢树恨难平。

如果我们不说明这是乾隆本人写的诗,读者也许会误以为出于宋、明两代颇有民族意识的文人之手。我们再看一篇乾隆所写的《岳武穆论》一文,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乾隆已经完全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岳飞的立场说话,而毫不含糊地谴责赵构、谴责秦桧、谴责金国的侵略军。只不过,在此文的最后几句话,让“风烈实可与日月争光”的岳飞,蒙上了一层“愚忠”的阴影。现将此文转录如下:

夫北宋之亡,河北之失,宋祚之不复振,中原之不恢复,人皆曰由徽钦而致,然高宗实难逭其责焉。当徽钦北去,社稷为墟,高宗入援,顺人心而即大位,非不正且大也。及即位之后,当卧薪尝胆,思报父兄之仇,而信用汪黄,贬黜李纲,不复以河北中原为念,岂非高宗庸懦,用人不察之过哉。其后诸将用命,岳武穆以忠智出群之才,率师北驱,所战皆克,而以金牌十二,召之班师。淮北之民遮马痛哭,曰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然而武穆亦不得自留也。夫以武穆之用兵,驭将勇敢无敌,若韩信彭越辈皆能之,乃加之以文武兼备,仁智并施,精忠无贰,则虽古名将亦有所未逮焉。知有君而不知有身,知有君命而不知惜已命,知班师必为秦桧所构,而君命在身,不敢久握重权于分疆之外。呜呼,以公之精诚,虽死于桧之手,而天下后世仰望,风烈实可与日用争光,独不知为高宗者果何心哉。

乾隆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岳飞这位民族英雄在中国民间的影响是太大了,说书、演戏中间,处处都会提到他。压是压不住的,禁是禁不绝的。与其徒劳无功地去查禁,不如对他进行加工,把他塑造成为劝忠劝孝的典型,大事宣传,大事褒扬,让他从与我为敌转变成为我所用。经过乾隆的大力提倡,岳飞成为武圣人,几乎与文圣人孔子取得同等的地位,全国许多重要城市都有岳庙,岳飞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岳飞逐渐从抗金—抗清(清是金的后裔)转变为忠君—忠于朝廷(包括满族人建立的清朝)的历史人物,起到了古为今用的作用。

此后,清的慈禧太后为岳飞题金匾“忠灵未泯”,光绪帝为岳飞题金匾“百战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