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易》是我国文化典籍里最难懂的著作之一。在其神秘的外衣下,它透露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古人的思想认识资料。作为具有一定哲理内容的卜筮之书,它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里筑起了一座神秘的宫殿。在以政治、伦理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领域里,开辟了广阔的哲学天地。
二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部分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及卦辞、爻辞,自汉代以来,就将其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三十卦,即从“乾”卦到“离”卦,下经三十四卦,即从“咸”卦到“未济”卦。
《易经》每卦都有六爻,爻又分阴、阳两类。每三爻为一组,构成一个三画卦。上面的三画卦称为上卦,又称外卦,下面的为下卦,又称内卦。三画卦正是最初的八卦,六十四卦则是八卦两两重叠而成的。每卦卦爻由下而上按顺序数各有固定的名称,最下面的一爻称“初”,向上依次为“二”、“三”、“四”、“五”、“上”;阳爻称为“九”、阴爻称为“六”。每卦有卦辞和爻辞,卦辞解说全卦含义,爻辞解说全爻含义。而在卦辞和卦辞之间、卦辞和爻辞之间、爻辞和爻辞之间均隐含着深意。卦象和卦辞之间,即图像和文字之间,也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而又相得益彰的,总起来说卦辞爻辞是配合卦象和卦形,用来阐述象旨的。
《易传》是一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周易》古经文,阐发《易》理的专题论文,传为孔子所作。《易传》共七种十篇,故又称为“十翼”,意谓“传之于经,犹羽翼之于鸟也”。
(一)《文言》。分为前后两节,详尽地解说乾、坤二卦的卦辞爻辞与意旨,故解乾者曰乾文言。解坤者曰坤文言。“文言”指有文采的言辞。六十四卦唯乾、坤二卦有文言加以解释,是因为此二卦为《周易》之门户,地位最为重要。《文言》解经,常偏重政治人生。
(二)《彖传》。随《周易》上、下经而分为上、下两篇,占“十翼”之二。《彖传》每卦一则,分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辞与全卦大旨。“彖”即“断”,指断字一卦之义。
(三)《象传》。随《周易》上、下经而分为上、下两篇,占“十翼”之二。《象传》分为两大类,其中解释卦象的称《大象传》,每卦一则,共六十四则;解释爻象的称《小象传》,每爻一则,共三百八十四则。“象”即象征、形象之意。《大象传》一般先解释每卦上下象相重的旨意,再从中推衍、引申出关于政治、人事的象征意义。《小象传》则通常用爻象、爻位来解释爻辞。
(四)《系辞传》。因篇幅较长而分为上下两篇,亦占“十翼”之二。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易经》的通论,较全面地解说、论述了《易经》,并有许多发挥和补充。
(五)《说卦传》。是解说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经卦卦象的一篇专论,它是后人理解《易》象产生及推衍的重要资料,也是占筮者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六)《序卦传》。主要解说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揭示各卦间相承的意义。解说所据为各卦卦名,而非卦象。《序卦传》分两段,前段解说《周易》上经三十卦编次,后段解说下经三十四卦编次。
(七)《杂卦传》。不依《序卦传》顺序,而将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组两两相对的形式,以极为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卦卦义,旨在阐明《易经》关于事物对立的原理及其变化规律。
《易传》撰成于春秋、战国之间,原皆单行,汉代时将它与《易经》合在一起,后代学者多依经、传合编的本子研读,遂使《易传》不仅成为人们学习《易经》的重要资料,而且成为《周易》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
《周易》是一部十分特殊的哲学著作。它由卦形符号与多种文辞组成,这是结构的特殊;它多用取物象征的手法来揭示义理,这是表达方式的特殊。它年代久远,往往将我们现在看来缺乏内在逻辑的文字连在一起,并置于一个完整严密的结构之中。这样便给后人的阅读理解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而借助前人的读《易》经验与治《易》成果,则能减少一些难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有关读《易》的基本知识简介如下:
(一)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二)六十四卦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三)卦时:《周易》的六十四卦,各自象征某种事物、现象在特定处境中的发展变化规律,伴随着卦义而存在的这种特定处境,即为“卦时”。六十四卦有六十四种不同的处境,对各卦卦义和爻义的理解,必须以所属那一卦的特定处境为背景,脱离卦时,必致混乱。例如,讼卦象征争讼之时的特定处境,那么此卦的卦象、爻象、卦辞、爻辞,均与“争讼”这一事理有关,而不能离此中心去做漫无边际的分析理解。
(四)二体:八卦两两相重而构成六十四卦,因此,每卦均包括两个八卦符号。下面的卦称为下卦或内卦,上面的卦称为上卦或外卦,是为“二体”。下卦与上卦可象征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事物所处地位的高低,或所居地域的远近等情况。
(五)卦主:每卦六爻中为主的那一爻为卦主。卦主的类型有二:一为成卦之主,指整个卦赖以构成的那一爻,不论爻位高下,只要卦义因之而起,即可为卦主;一为主卦之主,指支配全卦的那一爻,此爻往往得位得时,爻德善美,而尤以居五位者为多。卦主大者是理解全卦义旨的中心与关键,集中反映了卦象所蕴涵的内容,制约着各爻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爻位:《周易》每卦均由六爻构成,从下而上,依次为初、二、三、四、五、上,六爻分处的等次,称为爻位。爻位是前人理解卦象、卦义的重要途径,它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六级爻位自下而上,往往体现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渐次发展的过程,即从初爻开始萌发,经过二、三、四爻的发展,于五爻达到圆满成熟,而于上爻表现出穷极而返。
②每卦六爻中,初爻、二爻为“地位”,三爻、四爻为“人位”,五爻、上爻为“天位”,天、地、人谓之“三才”。
③每卦六爻,有阴阳之分。初爻、三爻、五爻为奇,为阳位;二爻、四爻、上爻为偶,为阴位。凡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称“当位”或“得正”;凡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称“不当位”或“失正”。当位之爻,一般象征符合正道,反之则象征违背正道。此非绝对标准,当位不当位,只是吉凶与否的因素之一,且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转化。
④每卦六爻,第二爻为下卦的中位,第五爻为上卦的中位,居于中位的多谓“得中”,凡阴爻居二位、阳爻居五位,谓“得中得正”,是特别美善的象征。
⑤每卦六爻,所处爻位不同,因而形成较为复杂的关系。凡卦体中阴爻于阳爻之上,构成柔者凌乘刚者、小人凌乘君子之象,则此阴爻相对其下的阳爻而言,便称为“乘”;如几个阴爻都在一个阳爻之上,则均可称为“乘”,但阳爻居阴爻之上却不为乘。凡卦体中阴爻处阳爻之下,构成卑者弱者顺承尊者刚者之象,则此阴爻相对其上的阳爻而言,便称为“承”,亦谓“从”;如一阴爻上有多个阳爻,则此阴爻对其上之数阳爻均可称为“承”。凡卦体中相邻的两爻称为“经”,除初、上两爻外,每卦的中间四爻,各自与其上下之爻构成两对“比”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乘、承而又不限于此两类,它主要象征事物处于相邻环境中的种种情况。每卦的上、下两经卦有下、中、上三爻,两经卦相应之爻构成“同位”,即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分别同位;同位之爻皆两两交感对应,称为“应”。若阳爻、阴爻相遇,谓之“有应”,象征和谐有利;若阳与阳、阴与阴相遇,则谓之“无应”,象征冲突无利。以上四种规律指示爻与爻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乘、承、比、应”。
上面简要介绍了一些读《易》的基本知识,但必须说明的是,“爻位”等说法,虽揭示了卦象、爻象的某些规律,却不能一以贯之,经不起所有卦例的检验;同时,各卦有其具体的情境,有多种制约的因素。所以,在运用这些知识时,切不可过于死板,一成不变。
四
《周易》是对后世影响最深、最广的古籍之一,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它的这种影响是深层次和潜在的,可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是在它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像哲学、科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学、军事等都从它那里获益匪浅。
《周易》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为之倾倒。它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里筑起了一座神秘的宫殿,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受到普遍推崇。
为帮助读者读懂这部难懂的传统文化经典,本书按“易德精要”“原文”“注释”“译文”的体例,对原著展开细致入微的解读,有助于读者阅读、理解、消化、吸收,以启迪心智,开阔视野,吸取思想文化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