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巨石文化的秘密就基本揭开了。可惜的是,以上解释只不过是专家们的推测,还需要加以证实。
海底墓群探秘
大约在半个世纪以前,考古学家们就已经发现在西太平洋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近海区域内的珊瑚礁群内,有一处用石柱群围起来的神秘的海底墓群。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是在1986年独立的一个袖珍国,人口仅数千人,首都设在波纳佩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相当落后的国家,居民绝大多数都是渔民,岛国的四周围绕着美丽的珊瑚礁群,是一处旅游胜地。
在水位高涨的时候,这个小岛看上去与其他孤立在大洋中的小岛并无两样,但是在水位退去的时候,人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露出水面的珊瑚礁群——在礁群间有工程十分浩大的人工建成的水道,50多条人工渠道的周围则有无数建筑得十分坚固的石柱,这些石柱群都是由一根根圆形石柱组成,比马路上的水泥电线杆稍微细一些。据当地人说,这里是历代酋长的墓地,因不愿意外人侵扰亡灵,所以将坟墓建在活人难以进出的海礁中。1920年,日本生物学家、东京大学教授杉浦来到了该岛。当时的密克罗尼西亚是日本托管地,为了揭开海下墓地之谜,他的随行人员抓来了一名酋长,逼他说出墓地的秘密。酋长说:“这是万万说不得的,岛上的酋长终身供奉的海上女神(即希腊神话传说中海上会唱歌的女妖,海上行驶的船只向着歌声驶去,就会被海浪吞没),保佑着海底的亡灵。任何人去惊动墓地的主人,都会惹怒女神,从而遭到惩罚。”
杉浦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就叫手下对他严加拷打,酋长被迫说出了进入墓地的秘密通道,但几天后便遭到雷击身亡。
杉浦依酋长之言从秘密通道进入了一个海底坟墓,并且获得了墓地的第一手资料,回来以后杉浦就闭门谢客,一头扎进了资料堆里,加速研究海底墓地之谜,准备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但不久,他突然暴病而亡。杉浦家人为了实现其夙愿,委托历史学家泉清一教授续编译遗稿,然而令人感到害怕的是,泉清一教授也突然死亡。大家想起了杉浦生前对他们所说的“海上女妖的诅咒”,说凡是想对这墓地进行研究的人必然会暴卒而死,吓得研究者将所有资料全部焚毁。几年后,又有一位不信邪的德国考古学家伯纳不远万里来到了这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岛国,他摸清了海底坟墓的地理形势后,筹备了物资和人员。但是就在他准备动工发掘的前夕,伯纳又一次遭到了暴毙的命运,“女妖的诅咒”再次发生了“威力”。此后人们对这块神秘的地方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科学家们也把它列入了与百慕大三角洲同样神秘的“人类科学未知”的范围内。到了1970年,日本生物学家白井洋平到西太平洋去调查海洋生物,顺便对这个神秘的海底墓地进行了一次专业外的探险活动。他租了一条小机动船,带了两名随从,在一个晴朗的下午,趁落潮时驶入了一个被石柱包围的小岛。
他们刚踏上岛,就看到一座用玄武岩柱垒起来的神庙状建筑物,石墙还分内外两重。正当他们从外侧进入内侧时,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接着就电闪雷鸣,顷刻间大雨就劈头盖脸地浇了下来。三人被这突变的天气惊呆了,他们回过头来逃出“神庙”,上船后急速调转船头,驶离了这块神秘之地。令人感到惊奇不已的是,小船刚一离开,立即就雨停日出,乌云散尽,天空又恢复了晴朗。
当天晚上,白井洋平去请教一位当地的酋长。酋长对他说:“这里根本没有下过一滴雨,这是死者不让你们进入他们的墓地而发出的警告。你们若再敢冒犯,保护它们的海神是不会放过你们的,说不定会掀翻你们的船,叫你们有去无回。”
最近,美国的一个科学调查小组来到了该地,并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探测仪器和雷达设备,通过对石柱样本的碳化测定,科学家认为其建造年代为1200年左右。石柱与岛北的火山玄武岩相同,由此推测,石柱的材料来自岛北的采石场,就地加工后运到此处安装。在12世纪该岛的统治者是兴盛的萨乌鲁鲁王朝,这个王朝共维持了200多年,当时岛上总人口约3000人。
据调查小组估计,如果要在200年内完成规模这样庞大的工程,至少需要动员1万名劳动力。因为单石柱的数量就达上万根之多,而当时岛上全部可以使用的劳动力还不足1000人。这就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专家们认为,要揭开这个历史之谜,首先必须做到的是取出墓中的棺木和随葬品,但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跨越“诅咒”之门,战胜海神的“报复”,才能进入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复活节岛上的神秘石像探秘
复活节岛是世界上最偏远的地方之一,它位于茫茫无际的南太平洋水域。1722年,荷兰人首先发现了这个小岛,那天刚好是复活节,因此这个岛被称为复活节岛。此后的几十年内,西班牙等欧洲探险家们曾经一次又一次地登上此岛,因为人们不仅对这个荒岛上的土著居民很好奇,而且对岛上的上百尊巨石雕像更感兴趣。复活节岛虽然孤处一方,但那些遍布全岛的石像却世界闻名。这些有着非常明显特征的石像被当地人称为“莫埃”:他们有神态各异的长脸,向上略微翘起的鼻子,前突出的薄嘴唇,略向后倾的宽额,垂落腮部的大耳朵,刻有飞鸟鸣禽的躯干,还有垂在两边的手,石雕独特的造型使它们别具风采,使人一眼就能认出它们。此外,有些头上还戴有圆柱形红帽子的被当地人称为“普卡奥”的石像,远远看去这些红帽子就像具有尊贵和高傲色彩的红色王冠。
这些石雕人像的造型一致,都是表情呆滞、脸形瘦长的那种。这说明其加工制作者使用的模本是统一的。从未见过的石像造型所表现出来的奇特风格,充分说明了它是未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本地作品。当然也有些学者指出,它们的造型与远在墨西哥蒂纳科瓦的玛雅即印第安文化遗址上的石雕人像十分相似。难道是古代墨西哥文化影响过它?但墨西哥在复活节岛数千米之外,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充分研究了小岛各处分布的600多尊石像和几处采石场的规模等情况后,众多学者一致认为这份工程没有5000个身强力壮的劳动力是不能完成的。他们做过一项试验,十几个工人忙一年才能雕刻一尊不大不小的石人像。利用滚木滑动装置似乎是岛民解决运输问题的唯一办法,这种原始的搬运办法虽然可以将这些庞然大物搬运到小岛上的任何角落,但这必定要花费巨大的劳动量。令人不解的还在于,当雅各布·罗格文初到复活节岛时,岛上几乎没有树木,因此利用滚木装置运送巨石人像的可能性也不大。
调查者们在拉诺拉库山脉还找到了几处采石场。采石场上到处分布着像切蛋糕似的被人随意切割的几十万立方米的坚硬岩石。这些加工好的巨石人像被运往远方安放,但是数以百计未被加工的石料依然躺在采石场上,加工了一半的石像中还有一尊极为奇妙的石像,它的脸部已雕凿完成,但是后脑部还和山体相连。这件成品只需几刀就可与山体分离,但是它的制作者好像忽然发现了什么,匆匆离去,将它留在这里。
不可思议的还有戴着石帽的石像,这批石雕人像重的超过50吨,小的重约2.5吨,单单石帽就是件吨位沉重的庞然大物。制作者究竟如何将它们从采石场上凿取出来,怎样加工制作,又通过什么途径将它们运往远处安放的地方,并能牢牢地将它们耸立在石像头上?由于前几个世纪岛上居民还没有使用铁器,这一切都那么令人费解。而且工地上的许多作品,尽管进度并不相同,但是看上去似乎是同时停工的,那么小岛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地质学家们研究之后,发现复活节岛是座火山岛,但是在人类在此居住以前并没有发生过火山爆发。
20世纪40年代,挪威科学家托尔·海尔达尔提出了复活节岛上曾居住过南美印第安人的观点,并认为是他们建造了这些莫埃人像。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断,海尔达尔决定孤身穿越太平洋,他造了一个简陋的木筏,开始了自己的行动。木筏随着信风和洋流一路向西漂去,实际的距离大大超过了复活节岛。101天以后,一直在海中漂泊的木筏在塔希提岛东面一个荒凉的小岛上靠岸。
海尔达尔激动万分,因为航行证明了一只简陋的木筏横渡太平洋的可能性。当然这还只是一种可能性,是否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还不能确定。要证明南美洲人的确曾在复活节岛上生活过还需要更多更充分的证据。海尔达尔的推断似乎得到了岛上的一些口头传说的支持,因为岛上的居民曾提到一个这样的民族:他们将耳朵刺穿并在耳垂上挂上重物,人为地把耳朵拉长。这些耳朵很长的人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统治了小岛,后来那些短耳朵的人感到不满,于是奋起推翻了他们。由于那些莫埃人像的耳朵几乎都垂到了肩上,所以海尔达尔推断它们是由那些“耳朵很长”的人建造的。那么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岛上居民传说他们来自东方,但那里仅有一望无际的海洋……然而后来的一些理论却否认了海尔达尔的推想。首先,通过放射性碳元素测定年代法表明,早在公元5世纪之前,岛上就有人居住了,而莫埃人像则最早建造于900~1000年之间。而且后来的许多研究也证实岛上的居民是从波利尼西亚迁移过来的,而不是从南美洲迁移过来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岛上居民使用的文字更接近波利尼西亚的文字;对他们的骨骼进行研究,岛上的居民也更接近于东南亚人。
最早来到复活节岛上的是波利尼西亚人这一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因为这一结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能够建造那些巨大的雕像。由于波利尼西亚非常盛行祖先崇拜,因此那些莫埃人像可能是由岛上的家族或部落建立起来的用以纪念先人的墓碑。马克萨斯群岛还有一种在死者的雕像上放上一块石头,以示哀悼的传统。而在莫埃人像顶部盖上红石头很可能就是由这种传统演化而来的。
复活节岛上的石雕人像不断地被人写入游记、见闻和回忆录里,变得日益神秘起来。现在,这些石雕人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视的普及已经家喻户晓了,但是仍有许许多多的谜团困扰着人们,而岛上的那些石雕人像仍屹立在那里,俯视着岛上络绎不绝的游人。
独石教堂探秘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以北50公里的拉利贝拉,海拔2500米的约瑟夫主教山麓隐藏着一座“教堂城”。从地面看去,山坡没有什么建筑物。走近一看,11座石构教堂全部没于地下,建筑物顶端与地面齐平。原来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独石教堂。
独石教堂于1974年被重新发现。距多年考证,它已荒废了600多年。此地原名罗哈,11~14世纪曾作为扎格王朝的首都约300年,后来以国王的姓氏而易名为“拉利贝拉”。
扎格王朝1181~1221年在位的国王拉利贝拉,征调5000匠人,用30年时间凿成独石教堂。扎格王朝为什么要雕凿独石教堂呢?据说是为了安全和隐蔽,避免外族的入侵。另一种说法是出于宗教上的考虑和需要:教堂必须同大地连成一体,建筑根植于大地,上联天体,使上界和下界浑为一体,以取得上帝的庇佑。这些教堂兼宗教、政治、军事三项功能于一身,是王室的住地、祈祷场所和防御要塞。独石教堂纯粹是宗教建筑群,周围没有民用建筑和石镇,那么教士们靠什么供养自己?有人说独石教堂曾经作过国都,实在令人怀疑。
拉利贝拉处于火山凝灰岩地带,岩石裸露,群山被染上斑斓的色彩。工匠首先选择完整的没有裂缝的巨岩,除去表层浮土和软岩,往四周挖12~15米深的深沟,而后在巨岩内预留墙体、屋顶、祭坛、柱、门、窗,将空间凿掉,精雕细刻,修饰镂空窗户,最后成为一座宏丽的教堂。在兴建独石教堂当中,不能排除使用黑色犹太人的可能性。
所谓黑色犹太人,是指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古老民族,为犹太人和埃塞俄比亚人的混血种。他们自称是公元前10世纪犹太国王所罗门和埃塞俄比亚女王示巴的私生子的后裔。历史学家认为此说并不可信。黑色犹太人应是公元前8世纪,亚述国俘获的以色列战俘流落到埃塞俄比亚后与土著混血的后裔。这支混血人在公元初繁衍到上百万人,后来大部分皈依基督教,成为王族的中坚,大部分国王都宣称属于“所罗门血统”,而坚持信仰犹太教的混血人则遭大规模屠戮,残部一部分沦为奴隶,一部分逃进北部的锡缅山隐居下来。扎格王朝属于“土著血统”,与犹太人势不两立,对犹太人绝不会手软,在当时劳动力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估计肯定使用了犹太奴隶。后来的扎格王朝,正是被“所罗门血统”的绍阿王朝取代的。那些“顽固不化”坚持信奉犹太教的黑色犹太人,被称为“法拉沙”,意为“外来户”、“逃亡者”,最后只剩5万人,处于与世隔绝的原始状态。
20世纪70年代,在头人“回耶路撒冷”的号召下,法拉沙人真的“逃亡”了,携家将雏,不畏万难,向北方的苏丹国迁徙,准备出走以色列,结果被苏丹国围在难民营内。在美国的帮助下,以色列架设了“空中桥梁”,实施秘密的“摩西行动”,派出运输机接运自己的“子民”,历时10年,运走黑色犹太人3万多人。至此,纯种的黑色犹太人在埃塞俄比亚基本绝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