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以处女选皇子的办法在历史上留下了笑柄,赵瑗是不是占了十个宫女清白之身的便宜,在历史上多有争论,究竟是哪种原因让赵瑗坐上皇子的座位,恐怕只有高宗本人才说得清楚。从确立皇子的结果来看,证明宋高宗的眼光没错,绍兴三十一年九月,金主完颜亮率六十万大军侵宋。十月,宋高宗决定亲征。十二月,收复泗、和、楚、汝四州,高宗驾临建康(今南京市),赵玮(即改名前的赵瑗)随驾前往。在抗金前线,赵玮夙兴夜寐,孜孜不倦,一面及时整理各种奏章文书,一面亲自照料高宗的生活,受到上下左右的一致称赞。而这时的宋高宗,经过多年颠沛流离,早已身心疲倦,眼看疆土收复无望,金人又频频南侵,觉得不如早点把这个烂摊子交给皇子。绍兴三十二年五月甲子日,诏立赵玮为皇太子,更名咘,在紫宸殿举行内禅之礼。六月十日,诏皇太子即皇帝位,是为宋孝宗。高宗赵构自称太上皇,他高兴地说:“我把社稷托付得当之人,没有什么遗憾了。”对此;史书有段比较中肯的评论:“高宗以公天下之心,择太祖之后而立之,乃得孝宗之贤,聪明英俊,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
宋孝宗在南宋九个皇帝中确实很难得,他的皇位来得也算“难矣哉”。可是从他与那十个宫女的游戏看,其皇位来得似乎又太容易了。真耶?假耶?谁能真正说得清呢?
岳飞的真墓在哪里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三十九岁的抗金名将岳飞同他的儿子岳云及部将张宪,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在大理寺风波亭里。岳飞自十九岁从军,以身许国,志在抗金,先隶宗泽部下,披坚执锐,屡立战功。后从王彦渡河收复新乡,与金兵战于太行山,斩获甚众。金兀术南侵临安(今杭州市),岳飞在广德(今属安徽省)袭击金兵,收复建康(今南京市),又大破齐兵,收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等州县。后出师北伐,获郾城(今河南省郾城市)大捷,为抗金大业立下了伟绩丰功。他正率部乘胜进击,却被朝廷十二道金牌召回,旋即被夺兵权,下大狱,历尽严刑拷打而坚贞不屈,终被投降派们害死。岳飞死讯传出,朝中正直之臣无不为此千古奇冤而扼腕悲叹。“市人闻之,凄怆有堕泪者”。人们崇敬这位抗金英雄,仰慕他的高风亮节和浩然正气。英雄的音容笑貌已不可追寻,岳飞墓遂成了缅怀和凭吊其英灵的千古胜地。多少年来,杭州栖霞岭的岳飞墓前,观瞻的人们川流不息,望着中间那座高高的岳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各自的钦敬与哀思。可是很少有人去想,这座坟墓里埋葬的真是岳飞的遗骨吗?
众所周知,岳飞属于非正常死亡。他在很长时间沉冤难以昭雪,幸存的亲人又远徙外地,岳飞既不可能事先选好墓地,又不可能举行葬礼,也不许有人祭奠。其遗体究竟埋在哪里,历来说法不一,至今也是争论不休的问题。
先听听一些很流行的说法。
在过去的杭州,有一句“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老话,说的就是关于岳飞的埋葬地。当年岳飞被秘密杀害后,狱卒隗顺十分同情这位被冤杀的抗金将领,决心要掩埋好岳飞遗体。可是在热闹繁华的国都临安,要掩埋好一名“钦犯”的遗体并不容易,思来想去,他终于有了主意。临安郊外的螺蛳壳堆积如山,而且从来无人过问,何不把岳元帅遗体埋在那里?原来,当时的钱塘门外有很多穷人以食螺蛳为生。废弃的螺蛳壳堆在河边,有的地方竟有好几尺厚。在这里掩埋遗体,可以做得天衣无缝。秦桧一党就是掘遍临安城,也决不会想到这里。
隗顺很快选好一个地方,当晚就把岳飞等人的遗体背出城外,扒开一堆螺蛳壳悄悄埋了。不料这事被秦桧知道,遂命人四处搜查,因为隗顺埋得巧妙,岳飞遗体完好保存。二十多年以后,宋孝宗登上皇位,要为岳飞平反,寻访英雄遗骨。这时,隗顺已经去世,他的儿子遵从父愿,在官府告示旁贴一纸条,上写十个大字:“欲觅忠臣骨,螺蛳壳里寻。”朝中大臣按照这个线索,果然找到了岳飞等人的遗骨。宋孝宗选了黄道吉日,把忠骸迁葬在栖霞岭上。为了超度亡灵,请了一百二十个和尚到原葬地做全堂水陆道场。临安的百姓听到这一消息,扶老携幼前去祭奠,“螺蛳壳里做道场”这句话便由此传开。
还有一种传说:狱卒隗顺将岳飞等人遗体背出后,并没有埋在螺蛳壳里,而是把他们葬在钱塘门外北山脚下水边,并以岳飞随身佩戴的一只玉环作为陪葬物,置于遗体腰下。然后在坟上种了两株桔树,作为日后寻找的标识。为了掩人耳目,隗顺还在坟前立了石碑,上刻“贾宜人之墓”。
隗顺把这个秘密一直保留到临终。他在咽气之前,把负尸出城经过、葬地、标识等详细告诉了自己的儿子,让他在合适的时候上报官府,一定要重新安葬岳元帅的遗骨。后来,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并以赐官为赏,寻求英烈遗骸。隗顺儿子遵照父亲临终嘱托,把岳飞葬地报告临安府。官府派人找到英烈墓地,将岳飞父子和张宪遗骸迁葬于西子湖畔栖霞岭下,以后又修了祠堂,供人凭吊瞻仰。
以上只是传说,传说不足为信。这里看看有关文字史料对于岳飞葬地的记载:
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高宗诏岳飞赐死,诛张宪、岳云于市。“飞死于狱中,枭其首”。“狱卒隗顺负其尸出,逾城,至九曲丛祠中。故至今九曲王显庙尚灵。顺葬之北山之呧”。《金佗祠事录》也说:“隗顺负尸潜瘗北山之渭。”可见这两则史料的说法是一致的。隗顺死前“谓其子曰:‘异时朝廷求而不获,必悬官赏,汝告言曰,棺上一铅筩,有棘寺(大理寺)勒字,吾埋殡之符也。’后果购其瘗……其子殆上台,官悉如所言,而尸色如生,尚可敛礼服也。”
从上面这些文字史料看,至少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
第一、岳飞死于狱中,并被砍下头颅。而张宪和岳云是被杀于市。隗顺是只负岳飞尸出,还是把三人尸体都背出城,从记载中看不清楚。岳飞等三人在当时是“要犯”,按宋律规定,盗葬犯尸要判刑。隗顺有无能力和胆量把三具尸体全都背出和安葬,也看不清楚。
第二、隗顺将岳飞葬于临安九曲丛祠旁的北山之渭,即今杭州市昭庆寺以北。当时的最高审判机构大理寺在钱塘门以内,而“钱塘门沿城而北,旧有九曲城”。那么,九曲丛祠在哪里呢?《咸淳临安志》记载:钱塘门以北,有九曲昭庆桥、九曲法济院、九曲宝严院等。此地多湖河,故城垣曲折,九曲丛祠因而得名,其位置当在钱塘门外。王显庙则在钱塘门外九曲城下,宋绍兴年间修建。狱卒隗顺要背岳飞尸体出城,钱塘门是必经之地,而王显庙又正在这条路线上,岳飞遗体“葬之北山之呧”很有可能。所谓北山,就是今天的宝石山。
第三、岳飞自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被冤杀,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上台,七月为岳飞平反昭雪,其间经过二十一年,岳飞遗体居然“尸色如生,尚可敛礼服”,按照杭州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如不采取防腐措施,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岳飞“葬之北山之呧”的说法影响很大,不少史料和方志都采用此说。如明嘉靖年间刊刻的《西湖游览志》、万历十年刊本《汤阴精忠庙志》、清康熙时修撰的《钱塘县志》等,都认为岳飞葬于九曲丛祠旁的北山之呧。“呧”为水边,究竟何处是岳飞的确切葬地,至今也说不清楚。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岳飞埋葬在杭州众安桥下十七号处。李汉魂在《宋岳武穆公飞年谱·遗迹考》中写道:“今杭州市众安桥河下十七号忠显庙,其地南宋为北郭丛葬之所,传即岳王初瘗处。”他之所以这样写,也是有来由的。清代道光十三年(1833),杭州地方官府重修栖霞岭下岳飞庙和岳飞墓,追寻岳飞的初葬地。经过多方查询,终于在杭州市众安桥螺丝山下扁担弄内的红纸染房旁(俗称十七号处),找到了最初的岳飞坟。杭州府司狱吴廷康正式予以确认,并刊印了《岳忠武王初瘗志》,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清代的学者名流,如胡兴仁、沈祖懋、杨昌浚等也持相同看法。众安桥为岳飞的初葬地,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定论。清代光绪二年(1876),官府在众安桥修建“忠显庙”,杭州人俗呼为“老岳庙”,其实它的资历不算老。
对此,后来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众安桥这个位置,在南宋时处于钱塘门内,系当时临安城中的商业街,铺面林立,人稠物穰。桥南就是“北瓦子”等有名的娱乐场所,车水马龙,履舄交错,是临安城黄金地段,且是御街必经之处,这里怎会成为北郭丛葬之所?岳飞遗体又怎能被偷偷埋在这里?
如今人们都知道,岳飞的坟墓在杭州西湖边栖霞岭上,前面为岳王庙,岳王庙内西南部为岳坟,墓碑上书“宋岳鄂王墓”。在岳坟的斜对面,有四个反翦双手、面墓而跪的铁像,即谋害岳飞的秦桧、秦桧妻(王氏)、张俊、万俟呙。这几个铁像也是几铸几毁。明弘治年间,参政周木修岳飞墓,先铸秦桧夫妇二跪像,不久被游人击碎。明正德八年(1531),都指挥李隆用铜重铸,增加了万俟呙,成为三铜像。不到10年被人抛入西湖,传说西湖为之水臭。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按察副使范涞再次铸像,又增加了张俊,遂成四铁像。到了清代,阮元知杭州,又重铸了4铁像,这些铁像后来被毁。现在墓前四铁像是1979年根据河南汤阴岳飞纪念馆的有关铁像重铸的。
据资料介绍,岳飞坟墓原先并不在栖霞岭上,而是在前面说的狱卒隗顺负尸埋葬处,即今杭州昭庆寺以北地带。后来为岳飞平反昭雪,才迁葬于此。这样说来,栖霞岭上的岳坟就是岳飞遗骸的埋葬地吗?有人认为难以说清。
岳飞遇害以后,朝野一致要求为其平反昭雪。宋高宗不能自打嘴巴,对此置之不理。宋孝宗上台后,有志恢复旧土,鼓舞抗金士气,遂顺应民心民意,下诏平反岳飞冤案,追复其原官。又以五百贯的高价购求岳飞遗体,“以礼改葬”,并访寻岳飞后人,用其孙六人为官。又在岳飞旧宅(此时已改为太学)之左,立庙奉祀,时称“右佑庙”。乾道六年(1170)七月,朝廷下诏于鄂州(今湖北武昌)建岳飞祠,庙额书写忠烈;淳熙五年(1178)九月,朝廷谥岳飞为“武穆”。淳熙六年(1179),岳飞之子岳霖等上《赐谥谢表》,感谢皇帝为其父亲恢复官爵与名誉,并赐谥号,其中有“葬以孤仪,起枯骨于九泉之下”等语。在古代,少师、少傅、少保称为“三孤”,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岳飞在堰城大捷之后,朝廷特授其为少保,故岳霖称之为“葬以孤仪”。如这一说法可信,岳飞的遗骨是从初葬地起出后,再按少保的葬礼仪式改葬,其改葬地点为“西湖覆泰山剑门岭”,即现今栖霞岭。这里的岳飞墓则为改葬地,墓中埋葬的一定是岳飞的遗骸了。
既然如此,清道光年间的杭州府司狱吴廷康,为什么又确定众安桥下十七号处为岳飞的初葬地呢?他又为何重建岳飞墓呢?难道他与胡兴仁等人不知道栖霞岭为岳飞遗体的改葬地吗?还有,吴廷康等人既然认定众安桥下十七号为“岳王初瘗处”,也一定有岳飞遗体葬于此,那么,当初隗顺负尸葬于“北山之渭”的又是谁呢?岳飞平反后,“以礼改葬”的是谁的遗骸呢?持“北山之渭”说与持“众安桥下十七号”之说者,都说把岳飞的遗骸迁葬栖霞岭,那么,现在栖霞岭岳飞墓一定是改葬地,而墓内所葬是否为岳飞的忠骨,还真有些说不清呢!
元世祖为何兵败日本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成吉思汗孙,拖雷子,蒙语尊称薛禅皇帝,公元1260—1294年在位,是我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迁都燕京(后称大都,即今北京),定国号为元,在汉族地主协助下大力采“汉法”,制定典章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注意农桑,兴修水利,使元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他又四处用兵,于至元十六年(1279)灭宋,后又进攻安南、占城、爪哇等国,可谓摧枯拉朽,势不可挡。但元世祖万万没有想到,在进攻日本时他却屡屡受挫,无功而返,使这位大元帝国的皇帝伤透了脑筋。
元世祖为何兵败日本?曾经引起中日两国学者的重视,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然而至今仍是疑云重重,看法不一,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一大疑案。
关于日本的情况,元世祖忽必烈当初并不了解,只是听高丽人讲过。忽必烈知道水道迢迢,跨海作战胜利把握不大,同时也为了摸清日本国王的底牌,遂于至元三年(1266)、至元七年、至元十年,先后五次派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参议陕西省事赵良弼等人出使日本,欲行说服。可是,日本国王六条上皇竟不买账,甚至拒绝接见元朝来使。他们这种夜郎自大的态度激起了忽必烈的满腔怒火,决定进行武力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