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修养读本
6811000000017

第17章 清白是做官的风骨,美德是做官的口碑——做官就要挺直腰板做个有骨气的好官(1)

身家清白好为官。清白是一种风骨,也是一种美德。只有做一个“站直了,别趴下”的有尊严的清官方能赢得众口交誉的口碑!在现实社会中,当官的有软骨头也有硬骨头,有的官甘于“摧眉折腰事权贵”;有的官敢于“不为五斗米折腰”。贪腐龌龊之官必做贼心虚,英雄气短,说话硬不起来,腰板直不起来;清正廉洁之官必理直气壮,傲骨铮铮,谋划有胆魄,工作敢担当。做官的风骨来自于做人的正气,来自于做事的清白,来自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

1.为官之风骨,行权之正气

为官者做人正派,做事公道,腰杆子才能硬朗起来。这种“硬”就是做官的风骨。

清白做官自生风骨。风骨代表着一种崇高的志气、一种威严的正气、一种冲天的豪气、一种清廉的风气,风骨更是一种有骨质感的风格,正是这种有骨质感的风格,才使人在面对原则问题时说话硬气,在与人交往时待人和气,在处理实务时做事大气。

为官者做人正派,做事公道,腰杆子才能硬朗起来。这种“硬”就是做官的风骨。但通观整个社会,并不是每个官员都有这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凛凛风骨,君不见当今媒体曝出不少官员似乎都得了“官心病”吗?因为自己的不清白,身上沾满了铜臭气、桃花味,以权谋私,害国坑民,虽暂时逃过了反腐败的法眼,不具“贪官、赃官、恶官、坏官”之名,却早已具备了“贪官、赃官、恶官、坏官”之实,这个“鬼”暗暗装在他们心里,压得他们常年喘不过气来,大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感。以至于他们虽身在官位,却由于做贼心虚,说话不仗义,做事腰杆子不硬,根本谈不上做官的“风骨”,他们骨软气虚,不能担当,哪里会做成大事?而只能坏了国家的大事,人民的大事。

有道是,“人因寡欲常颜好,官因清廉梦亦闲”。做官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官,对在位的每一个官员来说都应该在心里有一个反省。在台上时一副官家气派,被双规后一副落魄模样,这种反差深深地烙在有“官心病”的每一个官员的心里,令他们纠结、失眠、抑郁,甚至选择自杀逃脱追究。这种官,让他们说硬气话、正气话,可能吗?让他们挺直腰杆做官,昂首挺胸做人,可能吗?难道他们不想挺直腰杆做官和昂首挺胸做人吗?肯定想啊。只是他们在官场上混了多年,搞得自己心已经脏了,手已经黑了,再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难了。人常说,做人难,其实重新做人更难啊。同样,做官难,其实重新做官也肯定更难。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官难,做“一身铜臭,两袖歪风”的官就容易多了。

做官的风骨来自于做官的清白,做官的清白来自于做官的美德。为民做官,才敢于为民争利,说话才能硬气,腰杆才能硬气,做事才能硬气,才能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否则,为自己做官,为自己争利,为亲朋好友争利,以权谋私,营私舞弊,怎么会硬得起来呢?

怎么会有什么做官者的“风骨”呢?

“官德”也是为官者的为官之道。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古人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官从政者如果都提高了自身道德修养,就能以德立身,以德行政,以德治国。相反,如果领导干部不能带头遵守道德规范,言行不一,甚至搞腐败,就不能做群众的表率。

因此,从政为官者当先修其德,领导干部惟有德高,才能联系群众,作风民主,平等待人,公正处事,廉洁从政;惟有德高,修正自我,做人的“底气”才厚实,做事才会“硬气”,从政才会有“正气”。

当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做官从政就很容易栽跟头。做官先要学会做人,因为做人是一生一世的事,当官则是一时一地的事。要做个正直、清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堂堂正正的人,就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努力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和道德水准。

翻阅时下报刊,一些徇私枉法,疯狂敛财而沦为阶下囚的贪官污吏,在被审查期间往往不约而同地如此反思:本来是想做清官的,但经不住诱惑接受了第一次贿赂后,也就放松了警惕,一步步走向了堕落。

显然,那些身居显赫高位却胆敢以身试法的贪官,断不是东窗事发后一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就可以轻飘飘搪塞过关的。然而究其蜕化变质的轨迹,倒也确是由那第一次的思想松懈起步的。

很多私欲膨胀而毁于贪欲的“人民公仆”在铁窗内回首自我毁灭的过程时,常常因“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泪涕横流,痛不欲生。

这的确值得人们深思。

宋代哲学家王廷相讲过这样一个寓言:轿夫穿着新鞋进城,始而小心翼翼,生怕弄脏新鞋,后来一分心踩进水塘,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踩过去,再也无所顾忌了。轿夫行路有个警惕第一脚的问题,为官行政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有些领导干部上任伊始抱负尚存,口碑尚可,一旦下水湿了第一脚后,便“进臭久闻不知其臭”,甚至“破罐破摔”,在毁灭泥潭中越陷越深,以至不能自拔。

此类教训举不胜举,是足以令每一个有职有权者惊醒的。

谨防“湿第一脚”,除了各级干部从严自律,洁身自好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建立健全有力的约束和监督机制。惟有如此,方能真正震慑那些心存邪念和侥幸的意志薄弱者,使其“有此贼心,无此贼胆”;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绝大多数执掌权力者清正廉洁,“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而公平公正跟廉洁是有连带关系的。公平是大家都明白的,无非是指办事无私心,处理事件不偏心,以规章制度为准则,坚决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办事,不徇私舞弊,即所谓的“公道自在人心”;但是一个人必须要有廉洁,才会公平;反过来说,如果心存贪念,那什么公平都没有了。

例如一个做官的人,如果能够做到廉洁不贪污,当然他处事就能够公平;要是换一个贪污的人,所谓“有钱得生,无钱得死”,哪里会公平?说到贪污,其实并不是只有“吃钱”叫贪污,凭自己的感情用事,也是贪污;比方说:我有权力,对于跟我有感情我喜欢的人,我可以利用我的权力,随便给他好处;要是跟我没有感情或者我所讨厌的人,我就对他刻薄,吹毛求疵,应该给的也不给他;这虽然不是金钱的贪污,却是感情的贪污。一个廉洁的官员,必须摒除内外的污点,才能做到清清白白,公公正正。

无欲则刚,只有廉洁才能秉公办事,秉公办事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廉洁奉公最主要的收益就是赢得民心。民心不可违,百姓不可欺,不如此,何以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官之道在于廉洁奉公。“公生明,廉生威”是为官者的风骨所系,也是为官者的正气所在。

2.官德不彰,官威难扶

如果领导者要让自己能硬起来那就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品德,打铁自身硬,就不怕铁不听摆布。

明朝洪武年间,发生过小吏在公堂公然殴打县令等官员的案件,而且不止一起。此事引起明太祖朱元璋的震怒。

苏州常熟县小吏沈尚、衢州开化县小吏徐文亮等人,殴打本县县令,肇事者都受到了惩处。但朱元璋认为,光追究肇事小吏是不够的,还要问问,你们这些被打的官员,是怎么当官的?你们难道没有责任吗?

朱元璋没有偏袒被打的官员们,他认为,这类事件,事出有因。

被打官员们不是清官,而是贪官;不是忠良,而是奸邪。他们被打,是咎由自取。各个衙门的官员精力都用于做坏事、捞钱,根本不关心百姓疾苦,以致名声很坏,为老百姓所耻笑、怨恨,这样的贪赃枉法官员,怎不招打?

当然,朱元璋是不允许吏殴官这种“犯上作乱”的事情发生的,他在整肃官员的同时,还整胥吏。《御制大诰》及《御制大诰续编》列有数章谈整治吏人的问题。

一般地讲,胥吏在本衙门的官员面前,无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唯唯诺诺,一副奴才的样子。然而其内心,未必都买官员的账。

在背后,对官员表示不屑的,表示鄙夷的,则大有人在。

清人朱克敬在《瞑庵杂谈》一书中,谈到了胥吏背后的狂言:

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恽世临,是清代道光年间进士,曾先后任长沙知府、湖南巡抚。中进士前,他偶尔去北京一家酒馆喝酒,听到一名胥吏对人说,官场就像一辆车子,我等吏人好比赶车的人,主官和属官好比骡子,我们鞭子一挥,叫他们向左他们就向左,叫他们向右他们就向右。恽世临听了,心中暗暗“怪叹”。

不久,恽世临考中进士,由翰林改任吏部文选司主事。文选司掌管官员的任命、调动,是“跑官”的人要跑的一个部门。文选司的官员都是有权有势的所谓“热官”,该司的胥吏们也架子大,贪欲大。他们曲解“选法”,即选拔官员的法规,营私舞弊,敲诈勒索地方官员,因而暴富。

恽世临是个精细之人,他时时记得酒店里那名胥吏讲的狂话,提醒自己不要被胥吏们当作被驾驭的、可悲可叹的“骡子”,遇事都要仔细核查,严防胥吏们弄鬼。胥吏们想舞弊也没有下手的机会,因而也就很难捞到油水。恽世临这位正六品的主事,断了胥吏们的财路,他们“奸不得施,怨之入骨,倒书其名于壁”,只能把恽世临的名字倒写在墙上,以低劣的手段发泄心中的不满,真是可笑。

为什么胥吏把官员视作骡子?为何胥吏们敢于如此蔑视官员?一是因为胥吏们看透了官员,认为他们没有处理政务、公务的实际本领;二是他们相信,官场由他们撑着,官离了吏,便玩不转。

连嘉庆帝都说:百官听命于书吏。上自宰相,下至县令,都只会签字画押,不能实际处理政务、公务,都委权于胥吏,因而一日离不开胥吏。胥吏怎能不狂妄?怎能不拿捏官员?

古有“倒持太阿授人以柄”的典故。在现在的官场上,同样也存在着下属拿捏上司或摆布、捉弄上司的现象,而原因也同样缘于自己丢掉了道德的“太阿之柄”,一是当官原本是草包,办事不得不依赖仰仗下属;二是当官的身上不干净,受制于下属,任凭下属胡作非为。如果领导者要让自己能硬起来那就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品德,打铁自身硬,就不怕铁不听摆布。

3.不花“脏钱”,不收“脏物”

对普通百姓而言,爱好什么,爱好到什么程度,并无大碍。然而一旦为官,特别是那些掌管一方或要害部门的位高权重者,其个人爱好就应慎之又慎了。

毋庸置疑,古往今来,在官场上历来是有清官也有贪官,如何做官是要做清官还是要做贪官,这也恰为我们今天的为官者提供了许多可鉴的摹本,下面我们先看两个小例子。

一则是关于南宋权臣贾似道的,贾似道以好赌斗蟋蟀而闻名,于是和他斗蟋蟀的官宦便络绎不绝。令人奇怪的是,所有来斗的蟋蟀都无一例外地大败而归,贾似道于是大发横财。当然,那些故意斗败输钱的主,没有一个是傻子,他们也都分别依输钱多少得到了相应的官职和好处。另外一则是关于清末杭州知府陈鲁的,陈鲁不贪钱财,不嗜烟酒,素为百姓拥戴,可此官却有古字画之好,于是,为杨乃武小白菜案而企图行贿的余杭知县就送来一幅唐伯虎的真迹。陈鲁爱不释手,慨然笑纳,结果徇情枉法,酿成大错。案发后,陈鲁愧疚难当,上吊自尽,令人唏嘘不已。

读完这两则故事,不难发现,两个官吏都打着个人爱好的招牌,却干着贪赃枉法的勾当,从而让自己失去了清廉之身,进而走向了腐败堕落的深渊,由此不禁引起了我们对官员个人爱好问题的深思。

人生在世,对于世间万物总会心有所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爱好,或好花鸟虫鱼,或好古玩字画,或好垂钓品茗,或好跳舞唱歌,这本无可厚非。因为正当高雅的个人爱好不仅有利于调节身心、陶冶情操,而且还有利于焕发精神、鼓舞斗志,从而为干好工作增添后劲和活力。对普通百姓而言,爱好什么,爱好到什么程度,并无大碍。然而一旦为官,特别是那些掌管一方或要害部门的位高权重者,其个人爱好就应慎之又慎了。

综观近年来那些被查处的违法违纪官员,其中不乏因个人爱好不慎所致。河南省新乡市原市委书记祝友文酷爱钓鱼,其“密友”冯某就专门为其建了一个占地数百平方米的鱼塘,你钓我的鱼,我钓你的权,诸多权钱交易的勾当便由此展开。厦门海关原副关长接培勇,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也因此颇为清高。但当赖昌星送来一套100多万元的古籍善本,送来一幅9位名家合作的牡丹图时,接培勇开始把持不住了,最终与赖同流合污。浙江海宁市原副市长马继国,不抽烟、不喝酒、不好色,只对名人字画、古玩、瓷器情有独钟。商人宋某投其所好,一次送给他十几万元的名人字画。马继国无以回报,大笔一挥,宋某175万元的土地出让金就免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究其原因,都在于那些官员因爱好而引发了无度的贪欲。难怪赖昌星曾有句“名言”:不怕什么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就怕领导干部没有兴趣爱好。这句话发人深思,因为它击中了人性的要害。

爱好与欲望是分不开的,爱好一定带来欲望,不少官员之所以让半生清明栽倒在自己的个人爱好里,正是因为自己没有把持住自己的欲望,让个人爱好成为被人利用、“攻击”的软肋和命门,最终酿成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