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修养读本
6811000000019

第19章 清白是做官的风骨,美德是做官的口碑——做官就要挺直腰板做个有骨气的好官(3)

晏婴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贤相,而且对其夫人的爱情,也是忠贞不渝的。景公有个最心爱的女儿,想要嫁给晏婴。一天,景公去晏婴家,看到他的妻老而且丑。景公当即要把自己的年轻漂亮的女儿许配给晏婴为妻。晏婴立即表示:我的夫人当年很漂亮,只是现在老了。我曾经答应过,永远不遗弃她。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晏婴婉言谢绝这门亲事。晏婴不喜新厌旧,身居高位不弃糟糠之妻的高尚品质,为后世所称颂。

晏婴临终时还告诫他的夫人:我死之后,不管世道如何变化,一定要保持我们的家风,不要改变你以往的习俗。对他未成年儿子的遗言大意是:富贵了,不要奢侈腐化,不要挥霍浪费,不要骄傲放纵,不要贪财自私。晏子拥高官而“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克勤克俭,廉洁奉公,洁身自好、执政为官,千古流芳也是自然的事了。

6.清则千古流芳,浊则遗臭万年

为官者处盛世廉洁奉公不困难,难就难在“众人皆醉我独醒”,怕就怕在“随波逐流”四字上。

“为官一时,名声一世”,这是说做官时间有长有短,但没有一辈子做官的,它只是一时的事,而名声则是可以长久流传的,因此做官要注意有好名声。

海瑞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之一。他那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和他那清廉正派,搏击豪强,维护穷民的行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到处传诵着他的故事,几百年来,海瑞成了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清廉正直的官吏代表。

史书上记载的海瑞是反对贪污,反对奢侈,主张节俭,生活朴素。可是,当时的社会却贪污成风,大奸臣严嵩父子虽然垮了,但从宫廷到地方,依然贿赂公行,横征勒索。

海瑞从作教官时起,就禁止学生送礼。在浙江淳安任知县时,他到任后定下许多规矩,如均平徭役,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其中最让人敬佩的,是反对贪污;海瑞革去了历届相传的知县常例。所谓“常例”,就是摊派在田赋上的加收,作为县官的津贴。他反对行贿,自己从来不干。有人劝他随潮流一点,他愤然道:“全天下的官都不给上官行贿,难道就都不升官?全天下的官都给上官行贿,又难道都不降官?怎么可以为了这个来葬送自己呢?”又说:“充军也罢,死罪也罢,都甘心忍受。这等小偷行径,却干不得!”

照例知县进京朝觐,可以从老百姓头上摊派四五百两银子至上千两银子,以便进京行贿,京官把朝官年看成是收租的年头。海瑞在淳安任上两次进京,只用了路费银四十八两,其他一概裁革。

海瑞在淳安是有名的穷知县,他“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做巡抚时,拒绝人家送礼,连多年老朋友送的人情也婉言谢绝。他做官多年,过的仍然是穷书生的日子。有一天,海瑞买了两斤肉,为母亲过生日。总督胡宗宪听到后,大为惊奇,对别人说道:

“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盖笑之也。”罢官到京听调时,穿的衣服单薄破烂,吏部的熟人劝他,才置了一件新官服。祖上留下十多亩田地,除了母亲死时,朋友送一点钱添置了一点墓地外,没有买过一亩地,买过一所房子,用了一百二十两银子,也是历年官俸的积余。

就在海瑞死前三天,兵部送来柴火银子,一算多了七钱银子,他还让退回去。死后,“佥都御史王用汲来到海瑞的住所,只见葛帏敝帐,有寒士所不堪者,为叹息泣下”。同官替他清点遗物,全部家财只有薪俸银一百五十一两(一说只有十多两),绫、绸、绢各一匹。“贫无可给棺椁,士大夫醵金以殓。士民哭公至罢市者数日,祭于涂,累数百里不绝”。

海瑞是用他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受到后人们的怀念、崇敬、爱戴和拥护。几百年来,海瑞的事迹,构成了一个典型的清官形象被广泛传颂。

在黑暗腐败、贪污成风的明朝官场上,如海瑞之人能有几?

“出污泥而不染”正是其高尚品质的真实写照。为官者处盛世廉洁奉公不困难,难就难在“众人皆醉我独醒”,怕就怕在“随波逐流”四字上。因此当官为政者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认准自己的坐标任何时候都做清官。

7.为官心系于民,功德为民所记

作为官员,你给百姓发送出去多少爱,就会反馈回来多少爱。大爱无疆来自于大德无量。

官德高尚是一种高标准的自爱,这种自爱从爱别人开始,把爱从自己的内心发送出去,发送给别人,发送给百姓,然后再从别人那里,从百姓那里反馈回来,反馈到自己身上,从而使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作为官员,你给百姓发送出去多少爱,就会反馈回来多少爱。大爱无疆来自于大德无量。得到老百姓爱戴必是官员自己以德施爱换来的结果。官员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用这个权力给百姓造福,为百姓办事,就是施加爱的过程,就是实施仁政、德政的过程,受仁政、德政惠泽的百姓自然会把爱反馈给官员,这样的官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爱”。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我国著名的爱国名臣。少年时家庭贫困,学习上极其努力进取。历任陕西经略副使、参知政事、陕西四路宣抚使等。景祜二年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他为官清正,整顿武备,注意农桑,减轻徭役,推行法制。他曾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在这篇文章中他抒发了自己的心怀和抱负,其中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广为流传,成为名言警句。

忧乐天下,心系人民。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去做的。据史书记载,范仲淹精通被历史上称作“六经”的著名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书籍,他不是死读书,而是读天下书观天下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走四方了解各地民情。他每每心系天下,与朋友、同事在一起时总是激扬文字,激论天下事,哪里需要做什么事,他总是奋不顾身。他的这种作风对当时的官僚士大夫的风气改变有很好的榜样作用。他听说一个地方在迁移官府的过程中,修盖了多处的官邸豪宅,庙堂寺院,把陕西一带的珍贵林木都砍光了,极其劳民伤财。极为痛心和气愤,他极力谏言反对这种大兴土木,重复建设,摆阔奢侈,攀比无度的做法,认为这样做既不符合天意,更不符合人民的心声,建议罢修这些建筑。

有一年,江、淮、京东等地方,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民心不稳国家不安。他向皇帝报告并希望及时派人前往解决,然而却石沉大海杳无消息,他忧心如焚。他利用一次与皇帝个别交谈的机会向皇帝劝说道,“如果在皇宫中有半天没有粮食供应,皇帝和后妃们有半天吃不到东西,会怎么样呢?”皇帝听后受到了感动,于是派范仲淹为特使前往安抚。他所到之处心系灾民,及时开仓赈济,让受灾人民能渡过难关。

范仲淹对社会和人民大众是那样的关心,充满爱心,而对自己和家人却严格要求,过着俭朴简单的生活。据史书记载,他的性格是内刚外和的人,平时对母亲非常孝顺,小的时候家里很贫困时是这样,后来有出息了家庭生活好了也是这样。除非有非常重要的贵宾才用肉食招待,平时家里的伙食都很普通和简单,他妻子平时穿戴的是粗布简装,吃的是粗茶淡饭,能充饥不饿,过得去就可以了。而对他人、族人和百姓,则有爱心,乐善好施,肯热心地帮助人,一生中做了很多助人为乐的好事。

我们不仅要记住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更要学习他那忧乐天下百姓,心系人民群众的实践行为和崇高人格。

官德的一切精神价值,最终会通过它对人的垂范和培育,通过对社会关系行为的调节,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巨大的民意倾向,或爱或恨或怨。

8.立正骨撑腰,拂清风浩世

人有人品,官有官品。正直无私,廉洁奉公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官品。

做人的品质和品位不是用钱和物堆起来的,而是用德和才筑起来的,人品来自于一个人的处世境界和姿态。做官的品质和品位不是来自于权势有多高,威风有多大,而是来自于德才的高度,思想的厚度,胸怀的宽度,见识的广度,以及施政的深度和力度,来自于在官位上的处事境界和态度。

人有人品,官有官品。正直无私,廉洁奉公就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官品。

张廷玉是清朝中期的三朝元老和股肱重臣。他一生为官正直无私、廉洁奉公。康熙皇帝晚年时,官场内部尔虞我诈,许多人都在利用手中职权营私舞弊,胡作非为。而吏部为六部之首,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权力极大,在此部门为官者更是索贿受贿成风。张廷玉担任吏部左侍郎后,首先表示要杜绝请托,自己以身作则,同时也严格要求属吏。

当时吏部有位书吏张某,凭借朝中有人,在写内外官的考核评语和升迁意见时从不实事求是,而全凭个人好恶。众多官员屡受其害,称他为“张老虎”。对这个“张老虎”的卑劣行径,许多人敢怒而不敢言。

为整顿吏风,张廷玉刚上任便决定从“张老虎”入手。不久,他抓住了“张老虎”的舞弊事实,决定从严惩处。消息传出后,“张老虎”的后台纷纷出动,有的亲自找张廷玉说情,有的派人向张廷玉施加压力。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不少好心人也都劝告张廷玉手下留情,网开一面。而张廷玉却毫不动摇,软硬不吃,最终,冒着风险让“张老虎”伏法。张廷玉的杀一儆百立刻产生了明显的效果。过去横行霸道的大小官吏无不夹起尾巴做人,再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欺上压下了。一些正直的官员也都对张廷玉感到由衷的敬佩,送他个美誉为“伏虎侍郎”。

尽管张廷玉降伏了“张老虎”,震慑了不少人,但吏部长期滞留下的腐败恶习并未根除。那些“黠吏”们一有机会,仍以各种手段敲诈地方官员。有一次,张廷玉在衙内办理部务,某侍郎拿来一份某省送来的公文,对他说:据书吏反映,该文将“元氏县”误写成了“先民县”,按照公文缺席的规定,应当驳回原省,并严肃追究来文部门的渎职责任。张廷玉接过那份公文一看,笑了笑,随后退给了那位侍郎,让他再仔细看看。那侍郎翻来翻去看了好一阵,并没看出什么问题。张廷玉遂指着“先民”二字说:要是“先民”写“元氏”,那就是原省的错误,现在“元氏”写成“先民”了,肯定是书吏稍微添了点笔画,做了手脚,是为他的需要而想出的计谋啊!说罢,立即传唤书吏上堂。事实正如张廷玉所说的那样:那书吏原来是个贪赃枉法之徒,他见下面这个省来送公文的人没向他送礼,就记恨在心,便偷偷地在原文上做了改动,反咬人家一口,以便迁罪于那位不送礼的官员。当张廷玉严厉讯问他时,他不得不从实招来。不用多说,随即他就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张廷玉的大儿子张岩蔼才华横溢,参加殿试时被皇帝御点为甲等头名,当皇帝得知他是张廷玉的儿子时,更是赞赏有加。谁知张廷玉听说后却极力劝阻,并要求降儿子的名次。皇帝大为不解,询问其中缘由。张廷玉说是为了让儿子克服焦躁心理,鼓励他继续用功读书,谦虚笃学。皇帝闻听此言,大悦,并依张廷玉的要求降低了他儿子的名次。满朝文武官员对此无不感佩诚服。

张廷玉一生恪守为官之正道,两袖清风,忠勤奉公,一生正骨,死后与当时的名臣鄂尔泰一起配享太庙,成为当时独一无二获此殊荣的汉族官员,为后世所传颂。

9.有权力也要有亲和力

有亲和力的领导者,与群众说话像拉家常,为群众办事像对待家人,没有官腔,没有敷衍,积极主动地与群众交流、帮群众办事。

一个称职的领导者既要有权威,也要有亲和力。没有权威,领导工作就无法开展。但领导者的权威不是靠着整天黑着一副脸、端着一个架子,对群众颐指气使、呼来喝去来树立起来的,而是靠着自己的领导威信取得的,而没有亲和力的领导者即使再有权威,人们也只能是对你敬而远之,这样做官就成了无源之水,是不能长久的。为此,在很多情况下,注意一下亲和力问题,把姿态放低一些,对群众谦和一些,不仅不会削弱领导力,反而会有助于领导力的增强。也就是说,亲和力也是一种领导力。

亲和力实际上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能力。有亲和力的领导者,与群众说话像拉家常,为群众办事像对待家人,没有官腔,没有敷衍,积极主动地与群众交流、帮群众办事,即便有些事情一时办不了、办不好,也绝不说绝话,更不说伤人话,而是如实把事情原委讲清楚,以求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谅解。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的领导者虽然调离原单位或退居二线了,但其名字还常挂在群众嘴边,其亲民乐群的事迹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有的领导者虽然每天都和群众打交道,不断向群众发号施令,群众却茫然漠然,像没看见、没听见一样。这就是有无亲和力的差别。领导者有亲和力,群众就愿意接近。领导者没有亲和力,群众见了就会形同路人,甚至都懒得把头点一下、把手招一下,或者表面极尊重,实际很疏远。这样的“领导者”又怎么当得好、当得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