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标处世 低调做人
6812700000011

第11章 低调做人是最高明的韬光养晦术(2)

冯德麟为“驱段”找到了张作霖,说:“段芝贵是清末的败类,贪官污吏,人所共知,现在他仍然居奉天人士之上,我们决不甘心,应赶快驱逐他,由奉天人来干一干,雨亭以为如何?”张作霖一听正中下怀,于是向冯德麟请教驱段芝贵的办法。冯说:“这不难。由我们二十八师唱黑脸,和他正面冲突,由二十七师唱白脸,用’吓‘字向他威逼,使他畏罪而逃。”张作霖心中暗喜,鼓掌赞成说:“好!让各方面人也知道,我们奉天人是不好惹的。”于是,张作霖布置军队夜间开枪闹事,自己到将军署对段芝贵说:“冯德麟把兵开来了,要进兵沈阳,反对上将军。”段芝贵忙问怎么办,张作霖道:“不要紧,我有防备。”段芝贵刚安下心不久,张作霖又来报告:“这回冯德麟把二十八师全开来了,我也没有办法。”并声称二十八师和二十七师部分官兵联络奉天各界团体要惩办帝制祸首。

听到要惩办帝制祸首,段芝贵浑身发抖,又问怎么办。张作霖一言不发,在桌上大书一个“走”字。段芝贵如梦方醒,马上致电中央要求去天津养病,并调官款200万,军火若干,乘专车赶赴北京。

段芝贵离奉时,张作霖向他赠送大批礼物,并满脸戚容作悲伤状,盼望段早日回奉。背地里张作霖却通知冯德麟,拦截段芝贵,向他索取私带的公款和军火,让他当众出丑,无脸再回奉天。

当段芝贵专车到达沟帮子车站时,冯部汲金纯指挥的一个团,由邱团长带领登车检查。邱某上车后即向段芝贵宣读奉天军民团体打来的电报,指责段为帝制祸首,又携款畏罪潜逃,希望汲旅长截住段芝贵押赴沈阳依法惩制。段芝贵吓得失魂落魄,狼狈不堪,担心回沈阳老命不保。这时,张作霖致电让专车通行。

正当段芝贵向袁世凯哭诉冯德麟的无理时,张作霖密与冯德麟起草了《奉天保安会章程》,由冯德麟出面,成立自治期成会,提出奉人治奉。

袁世凯大吃一惊,在段芝贵的极力推荐下,任命张作霖为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并兼巡按使,冯德麟为军务帮办。袁世凯死后,改为奉天督军兼省长。这样,借着全国反袁,张作霖图谋攫取了奉天军政大权。

此后,张作霖独霸奉天,使他的督军之位更加牢固,成了说一不二的“奉天王”。

精中傻是真傻

有一些人喜欢自作聪明。这样的人往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眼力或能力,看问题偏执,看不到事物间的变化和联系,过分自信且又自负,结果在世事的纷争中总是充当别人的炮筒、玩偶或替罪羊,这样的人被称做“精中傻”。“精中傻”往往是表面看来挺精明,实际上总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可能就是专门给这种人设定的警句。

三国时期,有一个精中傻的典型,就是蒋干。在关系到一场各派政治力量生死存亡的重要斗争中,蒋干扮演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使形势发生了逆转。

这个蒋干表面上看精明透顶。在魏吴两军对垒之时,蒋干进曹操帐下主动请缨:“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也。”曹操大喜,“置酒与蒋干送行”。

试想,蒋干一旦“说此人来降”,曹操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蒋干得此头功,封官加赏,自不待话下。这是蒋干自作聪明的一大得意之作。

于是,蒋干携一童前往,“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未料周瑜棋高一招,一见面就戳穿了蒋干的用心,搞得蒋干很没面子,只好当面否认了自己作说客的身份,周瑜于是按计行事,大张筵席,唤来文官武将,搞起了“群英会”。声言“只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一句话既封住了蒋干作说客的嘴巴,也断去了本部文官武将一旦不慎而说漏嘴的可能性,可谓一箭双雕。

“饮至半酣,瑜携干手,同步出帐外。”然后一一让蒋干领略吴军雄厚的实力。此后又以表达感情为名,提出与蒋干“抵足而眠”的要求。并“佯作大醉之状,携干入帐其寝”。

蒋干借周瑜“鼻息如雷”时,偷看了帐内桌上的一卷文书,并将一封写有降将蔡瑁张允的书信“暗藏于衣内”。这是蒋干自作聪明的又一大得意之作。

俗话说,“小鬼”永远也诡不过“大鬼”。周瑜借蒋干过江作说客之机,步步设计,计计连环,以假乱真,直搞得急欲立功的蒋干云里雾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蒋干回到曹营,虽未能“说此人来降也”,却盗得一封密书,急欲交于曹操邀功,搞得曹操误杀了两员大将,蒋干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蒋干自以为很聪明,实际却屡屡钻进周瑜为他设的套子里面。现实当中类似蒋干这样的人也不少。别人和自己的惨痛教训都在教育我们:宁可在“傻”中潜心修行,不可自作聪明图虚荣。输掉聪明事小,铸成大错事大。

心明以韬光,貌愚以养晦

在为人处世中,有些人故意在他人心目中制造自己“愚钝”和“低能”的假象,以此明哲保身,骗过了无数聪明的当事者。真应了那句名言:“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蠢。”蜀后主刘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人皆知的人物。他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他能干,而恰恰是因为他“无能”。按照通常的说法,此人是个典型的低能人物。关于他,有许许多多或多或少带有侮辱性质的传说,以至于后来,连他的乳名“阿斗”也成了呆笨无能的代名词。

那么,刘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从自保的角度而言,他乃是个大智若愚的非凡之才。

公元263年5月,曹魏大举攻蜀,蜀国兵力不敌,刘禅被迫投降。由于刘禅的“识时务”,因而受到敌方的优待。次年,刘禅被迁北上,来到洛阳。

到了洛阳之后,刘禅发现事情有些微妙:曹魏封他为安乐公,而曹魏的实权派人物,刚刚晋封为晋王的司马昭对他却外信内疑,怀有戒备心理。因此,这位人称阿斗的蜀汉后主皇帝决心利用自己的“愚钝”姿态来自保。

不久,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特请人演出蜀地技艺,由于司马昭的暗中布置,有些人假做触景生情状,忍不住暗暗抽泣。坐在司马昭身旁的刘禅本也应哀伤于心,但他看见司马昭那阴晴不定的面孔时,一下子提高了警惕,因而强充笑脸,嘻笑自若,见此,一向对刘禅怀有戒心的司马昭放下心来,悄悄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一向被称为“清客”的贾充凑趣地说:“不如此,公何由得之!”戏艺终了之时,司马昭戏问刘禅:“颇思蜀否?”一惊之后,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居然骗过了司马昭,但与刘禅一起陷魏的旧臣?正认为“愚”的还不够,宴会之后,?正对刘禅进言说:“主公方才的答话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马公再问您这类话,您应该流着眼泪,难过地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思索了片刻,刘禅点了点头。

几天以后,果然疑心仍未完全消除的司马昭,又一次问起刘禅是否想念故国。按照?正的指教,刘禅背出了那几句话,并装作一副悲伤的样子,只是竭力不让眼泪流出来。司马昭见了,心中有数(早与?正沟通过),突然说道:“你的话怎么像?正的腔调?”刘禅假装一惊,睁开眼,说:“先生您怎么知道?这正是?正教我的!”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自此以后,忙于篡魏,遂不再对刘禅生毒害之心。

靠明哲保身的韬晦之计,刘禅虽身处险境而有惊无险,平安地了却了余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由于受反常的“唯我独尊”的驱使,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能允许世界上有人比他高明。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德军的“合围”。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一怒之下把朱可夫赶出大本营。不久,基辅果然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红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已经是马后炮了。但是,一度当了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的华西里也夫斯基,却往往能使斯大林不知不觉采纳他的正确的作战计划,从而发挥杰出作用。

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进言策略甚是别致。

在斯大林的办公室,在斯大林与华西里也夫斯基谈天说地的“闲聊”中,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可是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后,往往斯大林便想起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在军事会议上陈述了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自然十分高兴。再看看华西里也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惊异并且也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毕竟还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计划。

华西里也夫斯基也在军事会议上进言,但那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讲三条正确的意见,但口齿不清,用词不当,前后重复,没有条理,声音含混,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必欲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战。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也夫斯基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也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也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饰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来,华西里也夫斯基的意见也就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斯大林的东西,因而付诸实施。事后,曾有人嘲讽华西里也夫斯基神经有毛病,是个“受虐狂”,每次不让斯大林骂一顿心里就不好受。华西里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只是有一次,他对过分嘲讽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样聪明,一样正常,一样期望受到最高统帅的当面赞赏,那我的意见也就会像你的意见一样,被丢到茅坑里去了。我只想我的进言被采纳,我只想前线将士少流血,我只想我军打胜仗,我以为这比讨斯大林当面赞赏重要得多。”在这里,华西里也夫斯基运用的就是一种潜智慧,他在高傲自负的领导者那里,其愚憨策略无疑是一种更加明智的选择。

装傻是聪明人的杰作

每个人都想表现自己的聪明,装傻似乎非常困难。这需要有傻的胸怀风度,既能够愚,又愚得起。《菜根谭》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也就是说老鹰站在那里像睡着了,老虎走路时像有病的模样,这就是它们准备扑猎前迷惑猎物的手段。所以,真正具有才德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显不露,英华内敛,这样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古时有“扮猪吃虎”的计谋,以此计施于强劲的敌手,在其面前尽量收敛自己的锋芒,“若愚”到像猪一样,表面上百依百顺,装出一副为奴为婢的卑恭,打消敌手的疑虑,一旦时机成熟,即一举致对手于死地,这就是“扮猪吃虎”的妙用。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会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轻易示人;而真正的君子,虽品德高尚,而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锋芒毕露,是毫无益处的。

中国旧时的店铺里,在店面是看不到贵重的货物的,店主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自己有好东西。倘若随便将贵重商品摆放在明处,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猜忌,身后有吃大亏的隐患而不自知。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似无实有”的境界。

胡适先生曾说:“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绝顶聪明而肯作笨功夫的人。”1805年,拿破仑乘胜追击俄军到了关键的决战时刻。此时,沙皇亚历山大见自己的增援部队到来,便不想撤退而与法军决战。库图佐夫劝他继续撤退,等待普鲁士军队参加反法战争。此时拿破仑知道了俄军内部的意见分歧,害怕库图佐夫一旦说服沙皇,就会受到两面夹击,于是装出一见俄军增援到来就害怕的样子,停止追击,派人求和,愿意接受一部分屈辱条件。这更加刺激了沙皇,以为拿破仑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这样傲慢的人决不会主动求和,因此断定现在正是回师大败拿破仑的大好时机,于是不听库图佐夫的劝告,向法军展开进攻,结果落进了拿破仑的圈套,被法军打得狼狈不堪。

对于拿破仑来说,这就是“装傻”,而沙皇却被“傻子”蒙骗遭了败仗,可见,傻中隐藏的智慧更令人心惊胆寒。

外乱内整,内精外钝

“外乱内整,内精外钝”是兵法的韬略,但也是一种做人艺术。

假装愚钝,让人认为你无能,让人忽略你的存在,而在必要时,能够不动声色,先发制人,致使对手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这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