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标处世 低调做人
6812700000031

第31章 低调做人是最沉稳的中庸平和术(3)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常常抱怨公司领导对自己不公,有那么新鲜的创意却得不到领导的赏识。一次次的会议,自己作为普通职员没有参加的机会,而那些衣帽鲜明的高级经理只是动动嘴便定了他们的生死。一天,他找到一位智者,讲出了自己的烦恼,智者听后无言,领他到了海边,智者用手捡起一块鹅卵石,抛了出去,扔到了一堆鹅卵石上。

智者问:“你能把我刚才扔出去的鹅卵石捡回来吗?”“我不能。”年轻人回答。

“那如果我扔下一粒珍珠呢?”智者再问,并别有深意地看向年轻人,年轻人恍然大悟。

如果你只是一枚平淡无奇的鹅卵石,你没有权力抱怨不被注意,因为你没有被注意的价值。要想引起注意,要想有自己的立场和声音,你先要站起来去为自己争取。努力提升你的价值,成为珍珠之后你才能引人注意,你才有资格说话。

先埋头做事并不断取得成功,然后再说话,那时,你的话才有价值,你才能理直气壮、掷地有声。生活并不以你理想中的公平方式表现出来,它从来都是残酷的,对于那些没有成功、没有引人注意的人尤其如此。

先努力生长,默默等待长大成为蘑菇,成为参天大树,你才拥有自己的价值。你有了价值,才可以争取你想要的所有权利。

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狂躁,不可轻浮,只有用最踏实的心态做最踏实的事情,才能走出最踏实的人生!

看轻自我是一种福份

年长的人总忘不了给那些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以忠告: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把自己看轻些。这忠告,尽管包含了几缕沧桑、几重风雨,但更多的是对自我的惭悔和对自我的超越。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怯懦,而是清醒中的幡然憬悟和苦心经营。谁不想让自己的人生放出夺目之光?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这该是必然的命题。只是每个人虽都有良好的愿望,但不一定人人都能够抵达成功的彼岸。因为它还取决于自我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作出的应有姿态。1775年6月,在波士顿郊区来克星顿和康科德的抗英战斗爆发后几星期,乔治·华盛顿被提名为大陆军总司令的候选人,并获大陆议会投票通过。然而,年仅34岁的华盛顿“眼睛里闪烁着泪花”,对人们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将成为我的声誉日益下降的开始。”是啊!华盛顿在获得提名的前提下,并没有陶醉于荣誉中,相反,考虑到的首先是自己与大陆军总司令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间的差距,以及不排除别人在背后议论、指指点点等。这就对他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许正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位置放在最低处,看轻自己,从而为他以后当选为大陆军总司令和荣任美国第一届总统奠定了人格基础。

诗人鲁黎曾说:“如果在一个群体里,老把自己当作主角,别人不仅不会接受,反而会嘲笑你。”把自己看轻不是自暴自弃,也不是胆怯懦弱。看轻自己,你的谦逊必能为大家所折服。你越看轻自己,就越能被人看重。

有一位省长,在他早年担任矿务局局长时,有一段时间被派去监督劳动,可工人们不让他去危险的地方,他们说:“看你不是坏人,将来国家要用你”,这何不令他感激涕零?道理自然明显,他能获取普通工人这份最真诚的关爱,自是一直以来放低自己的位置,把工人看重的结果。走上领导岗位后,他每年总是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安全设施的更新换代,以改善工人的安全条件。因为与工人有着真挚的特殊的感情,因此他还每年去看望他们。他还说:“我不考虑继任者怎么评论我,关键是老百姓怎么评论我。”这肺腑之言,不是为看轻自我作了最生动的注解么?

看轻自我的人总不轻易放弃。他们深知,是否成功是自然的结果,然而是否去追求成功却在于自我的努力。

看轻自我的人总是不知足,对于成功总是低调却执着地追求。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进,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看轻自我的人,总是把过去的成功抛之脑后,在前进的道路上迈向更高的平台。看轻自我,是把面临的挑战作为一种潜在的动力,心静如水,勇敢地去迎接;看轻自我,是全身心地去展现自我,乐观、自信、充满活力。

所以,努力去做一个看轻自我的人,即使面临的将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也会以平和从容的心态去攀登。看轻自我,其实是一种福份!

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低调的人从来不与别人攀比什么,也从来不会嫉妒,不会有意无意显示自己,不会去追逐那些所谓的虚荣和高雅,而是安逸地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低调的人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应酬,像陶渊明那样不必为五斗米折腰,换来的是更多的轻松与愉悦。

低调的人放下了许多架子,放弃了许多充大、张扬、卖弄和装相的虚荣表现,放弃了假正经、假圣人、假道学的虚伪面孔。他们同亲朋好友平起平坐,相互沟通,和睦共处。

生活上简朴、低调,不仅有助于自身品德修炼,而且还能赢得上下的交口赞誉。

康熙十六年,于成龙被选任为福建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去福建上任前,他嘱人买了数百斤萝卜放在船上。有人不明白就问他,买这么多萝卜干什么,它们又不值钱。于成龙回答说:“沿途供馔,得赖此青黄不接的时候,以用糠杂米野菜为粥。”即使客人来了,也和他一同吃薄粥。他对客人说:“这样做,可留些余米赈灾救民,如若上下都和我一样行事,更多的灾民就会存活下来。”因为于成龙自奉简朴生活,每天只吃青菜当食,使他在江南、江西的百姓中获得了“于青菜”这样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名声。

于成龙对自己儿女要求也很严格,绝不是一般的大家闺秀所能比的。一次,他的大儿子来探望父亲。儿子要回去时,于成龙因为节俭,没什么让儿子捎回去的,就把厨房的腌鸭割了半只让他带回去。为此,当地百姓还编了歌谣:于公心胸何太狭,公子临行割半鸭。由于于成龙身体力行,使爱好奢侈艳丽的江南民俗大为改变,百姓摒弃绸缎,以穿布衣为荣。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死。当时,他的居室基本没什么遗物,而且根本不值钱。只有一个箱子放在床头上,里面有一件绨袍和一双靴子。出殡那天,江宁数万百姓步行送他二十里,哭声震天。

康熙巡视江南时,沿途所访的官吏无不对于成龙啧啧称赞。康熙感慨地对随行的人员说:“朕博采舆论,敢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真百姓之父母,朕肱股之臣啊!”于成龙不失用一种低调姿态,把自己放到了全天下的百姓之中,从他身上能看到一股平民的气质。

在现代,这种于成龙式的“平民”也不在少数,台湾的王永庆据说也是这种低调做人的典型。

王永庆是台湾最大的集团——-台塑关系企业集团的董事长,也是台湾工业界的领袖,更是世界闻名的富豪。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的一家杂志编制的世界超级富豪排行榜中,王永庆就已名列世界第16位。

但是这位富豪个人生活十分节俭,甚至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在家里,他每天坚持做毛巾操,所用的毛巾竟有20多年的历史了。家里的肥皂也是要用完为止,即使剩下一小片,他也不会丢掉,而是将其粘附在大肥皂上继续使用。

在公司里王永庆也保持着勤俭的作风。他一般都在公司里吃午餐,也不搞特殊化,吃的都是与一般员工一样的盒饭,他边吃边听员工的汇报,并检查工作。招待客人时,王永庆也并不是到豪华大饭店里去大摆宴席,而是在各分公司设立的招待所里设便饭招待客人。

大企业里的高级管理人员一般都配有轿车,但公司出于节约的考虑,不但处长级没有配备轿车,就连经理级也没有专车。王永庆一旦发现下属有铺张浪费的现象,他就要严厉处罚。一次,有几名部门主管因公请客人吃饭,花掉了两万元,王永庆得知后,把他们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还对他们课以重罚。

像王永庆这样的富豪,一掷千金对他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但他不求奢华,保持常人姿态,表现了他甘于低调做人的高尚品质。

生活中常见一些奇怪的现象,越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人越喜欢装蒜、充大、摆谱、显阔,而越是功成名就的人则越显得普通、低调、简单、真实。

据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着装和修饰过于简朴,日常生活不修边幅,以至有一次去参加演讲时,负责接待工作的人把他的司机当做了他本人,而把他当成了司机。这虽说是个笑话,可也反映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不摆架子、低调做人的姿态。

爱因斯坦从不摆世界名人的架子。他吃东西非常随便,外出时常坐二三等车,推导和演算公式常利用来信信纸的背面;并且,他还经常穿着凉鞋和运动衣登上大学讲坛,或出入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有一次,总统接见他,他居然忘记了穿袜子,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总统和人民心目中的伟大形象。

他初到纽约时,身穿一件破旧的大衣。一位熟人劝他换件新的。爱因斯坦十分坦然地说:“这又何必呢?在纽约,反正没有一个人认识我。”过了几年之后,爱因斯坦已成了无人不晓的大名人,这位熟人又遇到了爱因斯坦,发现他身上还是穿着那件旧大衣,便又劝他换件好的。谁知爱因斯坦却说:“这又何必呢?在纽约,反正大家都认识我。”可见真正的名声,是架子之外的口碑。架子是一种无聊的骗人的东西,是一种追求个人荣耀的欲望,它并不是根据人的品质、业绩和成就,而只是根据个人的存在就想博得别人的欣赏、尊敬和仰慕的一种愿望。因此,架子充其量不过形同一个轻浮的漂亮女人。真正有品质、业绩和成就的人,绝不会去刻意追求架子,事实上,刻意追求架子的人也不可能真正有所作为。

4.不即不离:以超脱的境界审视人

不即,是指不执著在事物上面,面对人生的种种风景,保持一种超然,一份洒脱。不离,是指不躲避现实,在淡然的心境中,面对生命中的问题从容运作,在淡泊中走向成功。不即不离,是大智者的风范,真勇士的选择,也是我们应该努力修养的境界。

既要拿得起,还须放得下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难。所谓“放得下”,是指心理状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之轻松自如。

年过八旬的吴阶平教授,在谈及精神养生时介绍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他认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总要想得开,以理智克制感情。著名学者季羡林老人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都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比如子女升学啦,家长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又比如老公升官或者发财啦,老婆也会忐忑不安放不下心,怕男人有钱变坏了;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说错话、做错事受到上级和同事指责,以及好心被人误解受到委屈,于是心里总有个结解不开,放不下等等。总之有些朋友就是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长此以往,势必产生心理疲劳,乃至发展为心理障碍。

英国科学家贝佛里奇指出:“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家、养生学家孙思邈,享年102年。他在论述养生良方时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勿把仇恨耿耿于怀。”他指出这些心理负担都有损于健康和寿命。事实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很累,无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为习惯于将一些事情吊在心里放不下来,结果在心里刻上一条又一条“皱纹”,把“心”折腾得劳而又老。

如果处于上述各种状况时,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放得下”,“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放得下”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l)财富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是非常潇洒的“放”。

(2)情感能否放得下。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感方面放得下,可称得上是理智的“放”。

(3)名利能否放得下。据专家分析,高智商、思维型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4)忧愁能否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忧愁可说是妨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狄更斯说:“苦苦地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会带来混乱和苦恼。”泰戈尔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可称是幸福的“放”,因为没有忧愁确是一种幸福。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有如烟花般的短暂炫目,一闪而逝。快乐也是一辈子,痛苦也是一辈子,为什么你不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一点呢?当你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别人时,你会觉得其实在这个地球上还有许多快乐的事情。不能否认爱情是生命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没有爱情的生活是不完美的,可是,除了爱情之外,有许多值得你去做的事,还有亲情、友情值得你去灌溉,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