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巴,即“法台”或“总法台”,其宝座设在各大寺院的大经堂内。大经堂是藏传佛教寺院中的最高权力机构,重大宗教活动就在大经堂举行。赤巴就是掌管全寺一切宗教活动或事务的负责人,在全寺主要札仓(学院)堪布中推荐具有渊博佛学知识、德高望重的高僧来担任。如著名的“甘丹赤巴”就是继席格鲁派祖寺甘丹寺宗喀巴大师法统宝座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僧职称谓,它是藏传佛教第一赤巴。值得提出的是,在历史上不少寺院的赤巴都由寺主活佛来兼任。比如,第一世至第五世****喇嘛曾任哲蚌寺赤巴;历代拉卜楞寺寺主嘉木样活佛常任该寺赤巴,如此等等。
措钦夏奥,这一僧职在各大寺院中扮演司法官的角色,负责全寺僧纪纠察工作,也就是执行寺院里规定的各项清规戒律的高级僧官。
措钦翁则,这一僧职可以说是寺院里的教务长,主要负责管理各大寺院大经堂内举行的各类宗教活动。比如,从经常性的诵经等宗教活动到举办大型宗教仪轨,均由“措钦翁则”来领导。由于措钦翁则时常在大经堂内领诵经文,故又俗称“领诵师”、“举腔师”等。
措钦吉瓦,任这一僧职的僧侣在各大寺院内充当大管家的角色,主要负责管理全寺的财物或后勤工作,堪称寺院中的后勤部长。
堪布,又名师傅、大师、亲教师等,梵文音译为“邬波驮那”。担任这一僧职的高僧是藏传佛教各个寺院或大型寺院中各个札仓(学院)的权威主持人,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由于担任堪布这一僧职应具备渊博的佛学知识,因而必须是寺院或札仓中最有学问的德高望重的高僧,故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担任堪布这一僧职的僧人大都是获得格西学位的高僧大德。
格贵,主要掌管各个寺院或札仓僧众的名册和纪律。所以又名为纠察僧官、掌堂师。实际上,格贵是负责维持僧团清规戒律的寺院执事,历史上藏传佛教各大寺院的纠察僧官巡视僧纪时,常随身携带铁杖,故有“铁棒喇嘛”之俗称。格贵的职责与上述“措钦夏奥”基本相同。
翁则,是掌管寺院大经堂或札仓经堂内的诵经功课和宗教仪轨的僧官称谓。由于翁则常要在****上指导僧众诵经或亲自领诵经文,一般由熟悉各类经文且声音洪亮的僧人来担任这一僧官。翁则的职责也与上述“措钦翁则”一致。
郭聂,是掌管各个寺院或札仓中一切财物的僧官称谓,因而又被称为寺院管理员、札仓管家。郭聂的工作性质类同于上述“措钦吉瓦”。
总之,藏传佛教的僧职称谓真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了解这类称谓,对于正确认识藏传佛教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健全的组织制度,以及这些僧职在藏传佛教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便利各界人士与藏传佛教界的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活佛及转世制度
(一)活佛
活佛,是藏传佛教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雪域之地培育出的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在世界宗教舞台上独树一帜。时至今日,各宗派的“活佛”依然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教神职人员,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广大信教群众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
汉族人习称“活佛”,其实是不大准确的,应译称“转世尊者”。在藏语中,“活佛”则有多种不同的尊称,其中最为常用的有“珠古”、“喇嘛”、“阿拉”、“仁波切”等。
“珠古”,是藏文(sprul-sku)的音译,意为“化身”,这是根据大乘佛教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之说而命名的。藏传佛教认为,法身不显,报身时隐时显,而化身则随机显现。所以,一个有成就的正觉者,在他活着的时候,在各地“利济众生”;当他圆寂后,可以有若干个“化身”。换句话说,在这种佛教理论的指导下,藏传佛教对于十地菩萨为普度众生而变现之色身,最终在人间找到了依托之物,即“转生或转世之活佛”。故“珠古”(即化身)是多种称谓中最能表达“活佛”所蕴含的深奥义理和精神境界的唯一准确、全面的称谓,因而是“活佛”的正统称谓。
“喇嘛”,是藏文(bla-ma)的音译,该词最初是从梵文(gu-ru,固茹)两字义译过来的,其本意为“上师”;然而在藏文中还含有“至高无上者或至尊导师”的意义。因此,后来随着活佛制度的形成,“喇嘛”这一尊称又逐渐成为“活佛”的另一重要称谓,以表示活佛是引导信徒走向成佛之道的“导师”或“上师”。
“阿卡”,是藏文(a-lags)的音译,该词在字面上看,没有实际的意义,是一种表达恭敬的语气词;自从成为“活佛”的别称之后,该词就有了实际的意思。在不少藏族地区尤其是安多藏区以“阿卡”一词来尊称活佛,并成为活佛的专用名称,从而完全代替了活佛的另外两种重要称谓,即“珠古”和“喇嘛”。因此,“阿卡”一词已蕴含一种引导信众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殊胜意义。
“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译,意指“珍宝”或“宝贝”。这是广大藏族信教群众对活佛敬赠的最亲切、最为推崇的一种尊称。广大藏族信徒在拜见或谈论某活佛时,一般称“仁波切”,而不呼活佛系统称号,更不直接叫其名字。在活佛的多种称谓中,“仁波切”是唯一普遍使用的一种称呼。
(二)转世制度
关于活佛的转世制度,发端于12世纪初。公元1193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创始人都松钦巴(意指圣识三时,三时即过去、现在和将来)大师,临终时口嘱他将转世,后人遵循大师遗言寻找并认定转世灵童,从而开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之先河。此后,活佛转世这一新生的宗教制度相继被藏传佛教各宗派所普遍采纳,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于活佛转世灵童的寻找、认定、教育等一整套严格而系统的制度,使活佛世系像雨后春笋般地在青藏高原出现。据估计,目前整个藏传佛教活佛的总数可达近万人。
****喇嘛、****额尔德尼是格鲁派活佛系统的称谓,是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公元1578年,第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湖畔的仰华寺与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会面,互赠尊号。阿拉坦汗赠索南嘉措以“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喇嘛”,阿拉坦汗后报明朝,经明庭册封得以确立。其中“瓦齐尔达喇”是梵文Vajra-dhra的音译,意为执金刚;“****”是蒙文音译,意为“大海”;喇嘛是藏文音译,意为“上师”。这就是****喇嘛活佛系统称谓的最初由来。公元1653年,清朝顺治帝又授封第五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喇嘛”。从此****喇嘛这一活佛系统的称谓才被确定下来,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系统之一的尊号。****喇嘛(ta-la-Bla-ma)被藏传佛教认定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额尔德尼(pan-chen-Aer-Te-ni),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系统之一,被认为是无量光佛的化身。公元1645年,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向第四世****·罗桑确吉坚赞赠以“****博克多”尊号。尊号中的“班”字是梵文“班知达”的缩写,意为通晓“五明学”的学者;“禅”字是藏文“禅波”的缩写,意为“大”或“大师”;“博克多”是蒙语,意为“睿知英武的人物”。从此****成为这一活佛系统的称谓。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帝又授封第五世****·罗桑益西为“****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文,意为“宝”。之后,****额尔德尼这一称谓被确定下来,当然,有时仍简称“****”。现****额尔德尼活佛系统已转世至第11世。其驻锡地为西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
此外,还有其他许多活佛系统,诸如******活佛(vphags-pa-lha)系统、嘉木样活佛系统、贡唐活佛(gung-thang)系统、章嘉活佛、哲布尊丹巴活佛、夏茸尕布活佛、热振活佛、多杰札活佛、夏日东活佛、策墨林活佛、第穆活佛、司徒活佛、降阳钦则活佛、土观活佛等。
六、天葬
说到藏传佛教不得不说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天葬。从传统的角度看,天葬风俗与佛教教义密切相关,行天葬是最高境界的施舍。
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以后,灵魂便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而肉体只像一件衣服一样再无用处。但死后将尸体喂鹰,又算是人身的最后一次善事,作为“布施”施舍给其他生物也算是发挥了其最后的价值。天葬就是一种最彻底的施舍,天葬并不是死者要借鹰的翅膀把灵魂带上天界。在藏族的丧葬文化中,灵魂和躯体是两个各自独立存在的概念,无论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对死亡的认识或者藏传佛教信徒对死亡的解释,都是把灵魂和躯体分开。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生灵,从而在此生的最后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正因为佛教的慈悲之心在天葬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绝大多数的藏族人选择这一葬仪的原因。
第四节道教
一、道教的创立和派系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的正式形成是在东汉顺帝以后,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东汉末年,在蜀中鹤鸣山,张道陵倡导五斗米道,被称为张天师,被尊为道教的创始者。早期道教宗教团体,除五斗米道外,东汉灵帝时巨鹿人张角也创立了另一派别太平道,但随着他领导的黄巾起义的失败,太平道便销声匿迹了。道教奉老子李耳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经过近四百年的改造发展,其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等渐趋完备,新兴道派滋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从早期民间宗教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成为足以与儒释并论的宗教。葛洪、陆修静、寇谦之、陶弘景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
在道教发展史上,各种道派的不断涌现是从唐代开始的。至北宋,最有影响的道教派别有龙虎山正一派、茅山上清派、合皂山灵宝派。由于这一时期道教多被统治者利用来祈福消灾,降神驱邪,因此,这三派都非常重视符箓道法。到了金元时期,在北方大地又出现了具有新的哲学宗教思想的太一道和全真道。尤其是全真道,不但在金元时期盛极一时,而且也是明清时代的道教领袖集团。这一时期,南北天师道与旧有的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融合,至元代正式形成正一道。此后,中国道教占主导地位的基本上为这两派。
(一)全真道
全真道为金初创立的道教宗派,主要创派人为王重阳。全真道以道经《道德经》、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儒经《孝经》为主要经典,主张道、佛、儒三教合一。在修行方法上,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冶炼金银之术),以修真养性为正道。全真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不蓄妻室,不茹荤腥,断除酒色财气,有一套严格的清规戒律。全真道仿佛教建立了丛林制度,各地全真道士仙游至全真十方丛林,均可栖息学道。在元代,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又分别开创全真道七个支派,其中以长春子丘处机开创的龙门派势力最大,至今全真道仍以龙门派人数最多。
(二)正一道
正一道是元代形成的道教宗派。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授江西龙虎山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三山符箓,指江南的龙虎山(正一派本山)、合皂山(灵宝派本山)和茅山(上清派本山)这些以符箓为主的道教三大宗。正一道的形成,事实上就是江南道教的统一命名,并统归龙虎山天师府的领导。正一道集符箓派之大成,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消灾),奉持的主要经典为《正一经》。道士可以有家室,可不出家,不住宫观,清规戒律也不如全真道严格。目前全国道教宫观大多属全真派,正一派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省。
二、道教的教义
(一)宣扬“道”是“万物之母”
道教尊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亦名老聃)为教祖,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
《道德经》提出“道”是“万物之母”,“德”是道的显现;“道”是宇宙的本源和主宰者,“德”是道的行动。崇“道”。“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道是“万物之母”,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崇奉“三清”。“三清”是由“道”人格化的尊神,是道教的最高层神团。他们统御诸天神灵,为神王之宗、飞仙之祖,宇宙万物皆为其所创。所以道教的基本教义,即宣扬道是“万物之母”,是宇宙万物之中最核心的东西。
(二)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道教以生为乐,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通过修炼可以成仙。道教认为人活着是一种快乐,死亡才是最可怕的,因而主张乐生、重生;它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鼓励人们尽可能颐养天年,最高境界就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就是修炼。道教有—整套修炼的办法,分为内养、外养、房中术,修炼的具体方法有服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符箓、房中、辟谷等。
内养是指对精、气、神进行修炼,基本方法有内观守静、抱一存神、吐纳行气、炼内丹等。外养指服食药物,使身体健康,长生不老。房中术是道教修炼之术,其实可看做中国古老的性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