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6862800000004

第4章 中国历史文化(3)

2.经史子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早在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就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将典籍分为概论性质的辑略和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到西晋时,荀勖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到唐初,名臣魏征正式标注以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四部体制最终确立。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大多数史志、书目所沿用。

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这四大部类,具体说来,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史部收录史书;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二、儒理演进与三纲五常

1.儒理演进

儒学,亦称儒家学说,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众多学术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主要观点为“仁政”、“王道”,提倡修己安人,内圣而外王;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诸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主张,确定儒学典籍为士人必读之经典,当时的儒学内容王霸杂用,儒法糅合,神道互陈,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汉末以降,玄学盛行在先,儒、释、道鼎力在后,儒学独尊的地位不再;迨至宋明,儒学复兴,史称新儒学。宋明新儒学分为两支,一是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和朱熹。程朱理学以孔孟政治伦理思想中的人性论为起点,升华到追问世界终极存在的本体论高度,促成了儒学质的飞跃;二是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陆王心学将儒家学说与佛教禅宗思想相结合,承袭天即是理的观点,提出了心即理之命题,是儒家心学之开山;到清代,新儒学发展为宋明清性理之学,它积极吸收和融合了玄学、佛教、道教和道家的理论,促进了儒学的重大发展。

简单地说,原始儒学主要告诉我们日常行为中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去做的规范、原则和方法,而新儒学侧重于探讨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尤其是这么做的根据何在等形而上的理论问题。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儒理演进的历史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恢复了儒学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从而与作为政治制度层面的儒学相呼应配合,进一步强化了儒学在社会政教两方面的功能。直到今天,儒学仍是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为国人,不可不察。

2.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孔子就强调以等级名分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名分与教化的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名分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达到“名正”、“言顺”、“事成”的理想目标。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的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压抑、扼杀着人们的自然欲求,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对塑造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的性格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四书五经与科举考试

1.四书五经

著名理学家朱熹首先将“四书、五经”合称,它们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做“六经”,后来《乐经》亡佚了就只剩下五经。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时设立了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限于“四书”。这样,“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被用为封建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

四书五经翔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和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它们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是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2.科举考试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是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主要有以下几个考试层级:

(1)院试

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下一轮的科举考试。

(2)乡试

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由秀才参加。考中者称“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会试的资格,也有做官的资格。第一名称“解元”。

(3)会试

会试是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录取三百名考中者为“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4)殿试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亲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

3.考棚与八股文

考棚是“贡院”的俗称,是封建科举考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的意思是各地考生来此应试,就像是向皇帝贡奉名产。贡院最早始于唐朝,是科举时代的产物,现存有北京贡院、江南贡院、河北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遗址。

川北道贡院位于今四川省阆中市学道街20号,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贡院之一,是清初朝廷“县试”、“府试”选拔人才的重地。整个考棚占地面积10余亩(1亩=666.67平方米),布局设计上分为前院和后院,属于典型的三进两院式明清建筑。前院即为现在的清代考棚,主要分布为:考舍、考务室、监临、致公堂等。后院多为斋舍,并配有水池、花园等,是考官们的休寝场所。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也称制议、时文、八比文、四书文等,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成于明成化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而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之后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中都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其所论及的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更不许作者自由发挥,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人们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附:八股文示例,选自《钦定四书文》(康熙)韩菼,清初八股文名家。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唯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唯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唯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四、阴阳五行与生肖八卦

1.阴阳五行

阴阳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就属于对阴阳的具体定性表达。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相生相克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2.生肖八卦

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和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生肖的周期为12年。每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种动物作为生肖。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也是一种古老的纪年法。十二生肖(兽历)广泛流行于亚洲诸民族及东欧和北非的某些国家之中。

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最原始资料来源为西周的《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八卦在中国古代是社会各阶层广泛运用的一种文化思想理论体系,政治家、统治者、军事家用其运筹帷幄、治国安邦,民众百姓则将其作为养生、预测祸福、经商盈利的工具。八卦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