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之最后
岁次壬申十二月,厦门妙释寺念佛会请余讲演,录写此稿。于时了识律师卧病不起,日夜愁苦。见此讲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弃医药,努力念佛。并扶病起,礼大悲忏,吭声唱诵,长跽经时,勇猛精进,超胜常人。见者闻者,靡不为之惊喜赞叹,谓感动之力有如是剧且大耶。余因念此稿虽仅数纸,而皆撮录古今嘉言及自所经验,乐简略者或有所取。及为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演音记。
绪言
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人生最后一段大事,岂可须臾忘耶!令为讲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
病重时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体悉皆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意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无由往生故。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忧怖,不惟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时,亦可服药,但仍须精进念佛,勿作服药愈病之想。病既重时,可以不服药也。余昔卧病石室,有劝延医服药者,说偈谢云:“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因平日既信净土法门,谆谆为人讲说。今自患病,何反舍此而求医药,可不谓为痴狂大错耶!
若病重时,痛苦甚剧者,切勿惊惶。因此病苦,乃宿世业障。或亦是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于今生轻受,以速了偿也。
自己所有衣服诸物,宜于病重之时,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所言供养经像等,则弥善矣。
若病重时,神识犹清,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尽力安慰。举病者今生所修善业,一一详言而赞叹之,令病者心生欢喜,无有疑虑。自知命终之后,承斯善业,决定生西。
临终时
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谈杂话。恐彼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康健时书写,付人保藏。
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则可顺其所欲而试为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须强为。因常人命终之前,身体不免痛苦。倘强为移动沐浴更衣,则痛苦将更加剧。世有发愿升西之人,临终为眷属等移动扰乱,破坏其正念,遂致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又有临终可升善道,乃为他人误触,遂起嗔心,而牵入恶道者,如经所载阿耆达王死堕蛇身,岂不可畏。
临终时,或坐或卧,皆随其意,未宜勉强。若自觉气力衰弱者,尽可卧床,勿求好看勉力坐起。卧时,本应面西右胁侧卧。若因身体痛苦,改为仰卧,或面东左胁侧卧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强制。
大众助念佛时,应请阿弥陀佛接引像,供于病人卧室,令彼瞩视。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轮班念,相续不断。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须预问病人,随其平日习惯及好乐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随默念。今见助念者皆随己意,不问病人,既已违其平日习惯及好乐,何能相随默念。余愿自今以后,凡任助念者,于此一事切宜留意。
又寻常助念者,皆用引磬小木鱼。以余经验言之,神经衰弱者,病时甚畏引磬及小木鱼声,因其声尖锐,刺激神经,反令心神不宁。若依余意,应免除引磬小木鱼,仅用音声助念,最为妥当。或改为大钟大磬大木鱼,其声宏壮,闻者能起肃敬之念,实胜于引磬小木鱼也。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此事必须预先向病人详细问明,随其所好而试行之。或有未宜,尽可随时改变,万勿固执。
命终后一日
既已命终,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动。虽身染便秽,亦勿即为洗涤。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紧。惟望广劝同人,依此谨慎行之。
命终前后,家人万不可哭。哭有何益,能尽力帮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实益耳。若必欲哭者,须俟命终八小时后。
顶门温暖之说,虽有所据,然亦不可固执。但能平日信愿真切,临终正念分明者,即可证其往生。
命终之后,念佛已毕,即锁房门。深防他人入内,误触亡者。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谆嘱,切记切记。)因八小时内若移动者,亡人虽不能言,亦觉痛苦。
八小时后着衣,若手足关节硬,不能转动者,应以热水淋洗。用布搅热水,围于臂肘膝弯。不久即可活动,有如生人。
殓衣宜用旧物,不用新者。其新衣应布施他人,能令亡者获福。
不宜用好棺木,亦不宜做大坟。此等奢侈事,皆不利于亡人。
荐亡等事
七七日内,欲延僧众荐亡,以念佛为主。若诵经拜忏焰口水陆等事,虽有不可思议功德,然现今僧众视为具文,敷衍了事,不能如法,罕有实益。印光法师文钞中屡斥诫之,谓其惟属场面,徒作虚套。若专念佛,则人人能念,最为切实,能获莫大之利矣。
如请僧众念佛时,家族亦应随念。但女众宜在自室或布帐之内,免生讥议。
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众生,则其功德乃能广大,而亡者所获利益亦更因之增长。
开吊时,宜用素斋,万勿用荤,致杀害生命,大不利于亡人。
出丧仪文,切勿铺张。毋图生者好看,应为亡者惜福也。
七七以后,亦应常行追荐以尽孝思。莲池大师谓年中常须追荐先亡。不得谓已得解脱,遂不举行耳。
劝请发起临终助念会
此事最为切要。应于城乡各地,多多设立。饬终津梁中有详细章程,宜检阅之。
结语
残年将尽,不久即是腊月三十日,为一年最后。若未将钱财预备稳妥,则债主纷来,如何抵挡。吾人临命终时,乃是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为人生最后。若未将往生资粮预备稳妥,必致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多生恶业一齐现前,如何摆脱。临终虽恃他人助念,诸事如法。但自己亦须平日修持,乃可临终自在。奉劝诸仁者,总要及早预备才好。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三年一月在厦门妙释寺所讲。
2.蕅益大师年谱
依大师自撰八不道人传,及成时续传录写。复检宗论中诸文增改,并参考别行诸疏序跋补订焉。己未,居钱塘,初稿。辛酉,掩室永嘉,改纂。
乙亥,住温陵月台再治。老病缠绵,精力颓弊,未能详密校理,殊自恧也。
年谱诸文,虽有撮略,或加润饰,但悉有所据。若述私意,则写双行小字,上冠案字,以区别也。
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一岁。
是年五月三日亥时,大师生。
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先世汴梁人,始祖南渡,居古吴木渎。
父名之凤,字岐仲。母金氏,名大莲。以父持白衣大悲咒十年,梦大士送子而生。时父母皆年四十。
庚子,二岁。
辛丑,三岁。
壬寅,四岁。
癸卯,五岁。
甲辰,六岁。
乙巳,七岁。
始茹素。己巳,大师礼大悲铜殿偈,有云:“我幼持斋甚严肃,梦想大士曾相召。”
丙午,八岁。
丁未,九岁。
戊申,十岁。
己酉,十一岁。
庚戍,十二岁。
就外傅,闻圣学,即以千古道脉为任,嚣嚣自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于居敬慎独之功,致知格物之要,深究之。开荤酒,作论数十篇,辟异端,梦与孔颜晤言。
辛亥,十三岁。
壬子,十四岁。
癸丑,十五岁。
甲寅,十六岁。
乙卯,十七岁。
阅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乃不谤佛。取所著辟佛论焚之。
丙辰,十八岁。
丁巳,十九岁。
戊午,二十岁。
诠论语颜渊问仁章,窃疑天下归仁语。苦参力讨,废寝忘餐者三昼夜,忽然大悟,顿见孔颜心学。
冬十一月初五日丧父,享年五十九。闻地藏本愿,发出世心。
(录者注)大师闻地藏本愿,发心出世,故其一生尽力宏扬赞叹地藏菩萨。
弘一法师曾辑灵峰赞地藏菩萨别集一卷,收入地藏菩萨圣德大观内。庚午,大师结坛水斋持大悲咒愿文,有云:“七岁断肉,未知出世正因。十二学儒,乃造谤法重业。赖善根未绝,每潜转默移。一触念于自知之序,次旋意于寂感之谭。礼乐师妙典,知佛与神殊。闻地藏昔因,知道从孝积。既怀丧父之哀,复切延慈之想。书慈悲忏法,矢志尸罗,听大佛顶经,决思离俗。”
己未,二十一岁。
至星家问母寿,言六十二三必有节限。遂于佛前立深誓。唯愿减我算,薄我功名,必冀母臻上寿。
庚申,二十二岁。
专志念佛,尽焚窗稿二千余篇。
天启元年,辛酉,二十三岁。
听大佛顶经,谓“世界在空,空生大觉”。遂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闷绝无措。但昏散最重,功夫不能成片。因决意出家,体究大事。七月三十日,撰四十八愿愿文。时名大朗优婆塞。
壬戍,二十四岁。
梦礼憨山大师,哭恨缘悭,相见太晚。师云:“此是苦果,应知苦因”。语未竟,遽请曰:“弟子志求上乘,不愿闻四谛法。”师云:“且喜居士有向上志,虽然不能如黄檗临济,但可如岩头德山。”心又未足。拟再问,触声而醒。因思古人安有高下,梦想妄分别耳。
一月中,三梦憨师。师往曹溪,不能远从。乃从雪岭峻师剃度,命名智旭。雪师憨翁门人也。
[案]大师字蕅益,又字素华,当时诸缁素撰述中,多称素华也。将出家,先发三愿,一、未证无生法忍,不收徒众。二、不登高座。三、宁冻饿死,不诵经礼忏及化缘,以资身口。又发三拌:拌得饿死,拌得冻死,拌与人欺死。
将出家,与叔言别诗云:“世变不可测,此心千古然,无限他山意,丁宁不在言。”
大师出家时,母舅谓曰:“法师世谛流布,吾甥决不屑为,将必为善知识乎。”大师曰:“佛且不为,况其他也。”舅曰:“既尔,何用出家?”大师曰:“只要复我本来面目。”舅乃叹善。
夏、秋作务云栖,闻古德法师讲唯识论,一听了了,疑与彿顶宗旨矛盾。请问。师云:“性相二宗,不许和会。”甚怪之,佛法岂有二歧耶?一日,问古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且如中阴入胎,念起受生,纵令速觉,如何得脱?”师云:“汝今入胎也未?”大师微笑。师云:“入胎了也。”大师无语。师云:“汝谓只今此身果从受胎时得来者耶?”大师流汗浃背,不能分晓。竟往径山坐禅。始受一食法。
此时即与新伊法主相识,尔后为忘年交,几三十年,自庚午岁始,每一聚首,辄晓夜盘桓佛法弗置。学人从大师游者,皆令禀沙弥戒于法主。初出家时,剃度师令作务三年,其时急要工夫成片,不曾依训。始意工夫成片,仍可作务,后以声誉日隆,竟无处讨得务单。
癸亥,二十五岁。
是春拜见幽溪尊者,时正堕禅病,未领片益。
大师坐禅径山。至夏,逼拶功极,身心世界忽皆消殒。因知此身从无始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但是坚固妄想所现之影。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非从父母生也。从此性相二宗,一齐透彻。知其本无矛盾,但是交光邪说大误人耳。是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旋自觉悟,解发非为圣证,故绝不语一人。久之,则胸次空空,不复留一字脚矣。秋,住静天台。腊月初八日,从天台蹑冰冒雪,至杭州云栖。苦到恳古德贤法师为阿阇梨,向莲池和尚像前,顶受四分戒本。
甲子,二十六岁。
正月三日,于三宝前,然香刺血,寄母书。劝母勿事劳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轮回。
十二月廿一日,重到云栖,受菩萨戒。后一日,撰受菩萨戒誓文。
大师甫受菩萨戒,发心看律藏。阇梨古德师试曰:“汝已受大,何更习小?”对曰:“重楼四级,上级既造,下级可废耶?”师曰:“身既到上层,目岂缘下级?”对曰:“虽升他化,佛元不离寂场。”
乙丑,二十七岁。
是春,就古吴阅律藏一遍,方知举世积伪。四旬余,录出毗尼事义要略一本。仅百余纸。此后仍一心究宗乘。
同二三法友结夏。
寄剃度师雪岭及阇梨古德师书。痛陈像季正法衰替,戒律不明。词至恳切。
乙丑、丙寅两夏,为二三友人逼演大佛顶要义二遍。实多会心,愿事阐发,以志在宗乘,未暇笔述。
丙寅,二十八岁。
母病笃。四刲肱不救。痛切肺仟。
六月初一日,母亡。享年六十七。大师赋四念处以写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