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简明中药临床新用
6994600000014

第14章 温里药

第7章 温里药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附子

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 附片

辛、热,有毒,归心、脾、肾经

煎服3~15g,入汤剂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弱其毒性

回阳救逆,散寒止 痛,补火助 阳。用于亡阳证,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 泻,水肿,寒痹

1.心力衰竭:用不含乌头碱的熟附子片制成浓度为2.0g/ml的“附子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ml,每日3~4次。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附子注射液8~12ml(每支2ml含生药4g),加入500ml的5%葡萄糖液中静滴,每分钟10~20滴,2周为1疗程

口干,恶心呕吐,四肢发麻,烦躁不安,语无伦次,动作异常等神经系统反应,心律失常,心悸,气短汗出等心血管系统反应

剂量不宜超过30g,恰当地使用生熟制剂。有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疾患、肝功能损伤者慎用,孕妇忌用

干姜

别名:白姜、均姜

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煎服3~10g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泄,亡阳证,寒饮咳喘,行寒背痛,痰多清稀

1.胃痛:干姜、甘草各5g,水煎服,每日1剂。

2.遗尿:取干姜15g,加水200ml,煎至100ml,滤渣取药液和面粉调成糊状,摊于3块7cm×7cm的布上,晒干即成姜饼,将姜饼置于中极、三阴交穴上,用艾条熏灸,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3天为1疗程

腐烂的干姜会产生毒性很强的物质姜樟素,能诱发肝癌和食管癌

姜辣素刺激肾脏,大量使用会产生口渴,喉痛,便秘,因此一次不宜过多食用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肉桂

别名:菌桂、牡桂、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

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

煎服2~5g;研末冲服,每次1~2g,或入丸散。入汤剂应后下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用于肾阳衰弱的阳痿宫冷,虚喘心悸,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寒痹腰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

1.腰痛:肉桂粉每次5g,每日服用2次,疗程为 3周。

2.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感染:将0.5%的肉桂油置于消毒容器中,消毒纱布浸泡药液敷创面或塞入创口及瘘道内,每日更换1次。

3.小儿流涎:取肉桂10g(1次量),研成细末,醋调制成糊饼状,每晚临睡前将药匀摊于2块纱布上,分别贴于双侧涌泉穴,并用胶布固定,次日早晨取下,一般连敷3~5次。

4.老年性支气管炎:肉桂9g,研末3次冲服

可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胃痛,食欲缺乏,便秘,长期服用可引起排尿困难,水肿,头晕目眩,抽搐惊厥,偶见心血管系统病变

胃肠道疾病如食管炎、胃炎、肠炎、消化道溃疡等慎用,注意剂量,入汤剂不宜大于5g,研末服用1~2g为宜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吴茱萸

别名:食茱萸、吴萸、茶辣、漆辣子、优辣子、曲药子、气 辣子

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煎服1.5~6g,外用适量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寒凝肝脉诸痛证,胃寒呕吐,虚寒泄泻

1.小儿支气管炎:将吴茱萸研成细末,用食醋调成糊状,每日用3g,贴于双脚心,用纱布包好,24小时更换1次,连用3天。

2.婴幼儿腹泻:吴茱萸12g,研末,取未熟的热饭适量与药粉混合成饼,温度适中,敷于脐部,用纱布绷带固定,敷10小时。

3.疥疮:将吴茱萸风干,粉碎,过筛,配成10%~15%的泥膏,洗净皮肤,再涂药膏,7天为1疗程。

4.囟门闭合不严:吴茱萸1~2g,研末后用凉开水调成糊状,外敷涌泉穴,每晚1次,次日清晨取下,6次为1疗程。

5.鼻出血:吴茱萸50g,研末炒热调醋为饼,外敷双足心,24小时换药1次。

6.口腔溃疡:吴茱萸3g,陈醋调和贴涌泉穴,24小时取下。

7.消化不良:将吴茱萸2.5~3g,用食醋5~6ml调成糊状,加温至40℃左右,摊于2层方纱布上(约0.5cm厚),将四周折起,贴于脐部,胶布固定,12小时更换1次

大剂量可致神经错乱,视物障碍,中毒表现为强烈腹痛,腹泻,呕吐,脱发,胸闷,眩晕及皮疹

控制剂量,常规剂量以1.5~6g为宜,最大勿超过15g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小茴香

别名:土茴香、野茴香、大茴香、谷茴香、谷香、香子、小香

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煎服3~6g

散寒止痛,理气和中。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疼痛,痛经,中焦虚寒气滞证

1.产后缺乳:小茴香30g,水煎30分钟,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2.痛经:经前3日及经期服小茴香、生姜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

3.术后腹胀:小茴香250g,炒热布包,上腹中脘、神阙、天枢等穴热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主要为过敏反应,突然 胸闷,气短,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等

阴虚火旺者慎用

高良姜

别名:高凉姜、良姜、蛮姜、小良姜、海 良姜

辛、温,归脾、胃经

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3g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用于胃寒冷痛,胃寒 呕吐

花斑癣:高良姜50g,75%的乙醇250ml,混合浸泡7天备用,用时涂患处,每日2次

生殖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男性精子减少

阴虚有热者忌服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花椒

别名:川椒、大椒、秦椒、南椒、巴椒、蓎藙、陆拔、汉椒、点椒

辛、热,归脾、胃经

煎服2~5g,外用适量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中寒腹痛,寒湿吐泻,虫积腹痛,湿疹瘙痒,妇人阴痒

1.胆道蛔虫病:花椒20g研末,先用50g,香油将1个鸡蛋炒黄后,再倒入花椒面,翻炒至似焦非焦,顿服。

2.血吸虫病:将花椒炒干,研成粉装入胶囊,成人每次5g,分3次服,20~25天为1疗程。

3.止痛:取花椒果皮制成50%的注射液,痛时肌内注射或穴位注射,每次2ml。

4.蛔虫性肠梗阻:将花椒中的杂质去除,称取9g后加入麻油125ml,放置于锅内加热,再将花椒倒入熬至花椒微香时停火,待温取出花椒,此油即为1剂用量,用时将此油1次顿服,若1次服不完,可间隔2~3小时后继续服用。

5.回乳:取花椒6~15g,加水500ml,浸泡后煎煮浓缩成250ml,然后加入红糖30~60g,于断奶当日趁热1次服下,每日1次,1~3次即可回乳。

6.支气管哮喘: 将椒目榨油,制成胶丸(含油量15%~30%),每丸含生药200mg,每次服600~ 1 000ml,每日3次,儿童酌减

过量服用可引起中毒,恶心,呕吐,头晕,严重时抽搐,谵妄,昏迷,呼吸困难

一般煎服不超过6g,每天1~2次,不易引起中毒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丁香

别名:公丁香、公丁、山丁香、花丁香、雄丁香、支解香、母 丁香

辛、温,归脾、胃、肾经

煎服2~5g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用于畏寒呕吐,呃逆,畏寒脘腹冷痛,肾虚阳痿,宫冷

1.牙痛:丁香10粒,研成细末,纳入龋洞中或牙缝隙处,约数十秒即能止痛,重者可连续使用2~3次。

2.小儿疝气:丁香适量,研细末,封瓶备用。用时取丁香散填满脐窝,用敷料覆盖,外加胶布固定,2天换药1次。

3.癣:丁香15g,加入70%乙醇至100ml,浸泡48小时后去渣,每日外搽患处3次。

4.呃逆:丁香1g左右,细嚼(嚼时有大量唾液分泌,切勿将其吐出),徐徐咽下,待药味尽,将口内剩余药渣吞下,呃逆即止,30分钟如不止,可连续2~3次,方法同上。

5.麻痹性肠梗阻:丁香30~60g,研细末加入75%乙醇调和,过敏者可用开水调和,敷脐及脐周,直径6~8cm,固定

皮肤溃疡,水肿,心慌,全身无力,汗出,瘙痒,呕吐等反应

用药前询问过敏史及病史,用药后观察患者,若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荜茇

别名:荜茇子、毕勃、椹圣、鼠尾、荜拨

辛、热,归胃、大肠经

煎服2~5g。外用适量

温中散寒。用于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呃逆,龋齿疼痛

1.气痢:荜茇9g,牛乳250ml,煎后空腹服用。

2.牙痛:荜茇、胡椒各等份,捣碎,化为蜡丸,每次1丸,纳蛀孔中

实热郁火,阴虚火旺者忌用

(续表)

品 名

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

临床新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胡椒

别名:古月、黑川、白川、浮椒、玉椒

辛,热,归胃,大肠经

煎服2~4g,研粉吞服每次0.5~1g,外用 适量

温中止痛,下气消痰。用于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癫

1.小儿腹泻:白胡椒1~2粒,研末,贴脐,24小时更换1次,连用2~3天。

2.疟疾:胡椒10~15粒,研极细末,敷于大椎穴上,固定,7天为1疗程。

3.肾炎:白胡椒7粒,鲜鸡蛋1个,鸡蛋钻1小孔,装入白胡椒,面粉封口,外裹湿纸,蒸熟,将鸡蛋去壳与胡椒一起吃下,成人每日2个,小儿每日1个,10天为1疗程,休息3天后再服第2疗程,一般须服用3个疗程。

4.支气管哮喘:白胡椒7粒,填入青蛙口内,线封好,置于口杯中,加水一勺,隔水炖12小时,趁热内服,服胡椒汤及部分肉,不食肠肚,隔3~5天服1次,5次为1疗程。

5.坐骨神经痛:胡椒根60~90g,加水煲鸡肉适量,可加盐调味,吃肉喝汤,每隔2~3天1次。

6.急性附睾炎:胡椒7~10粒研细粉,面粉调成糊状,敷于患侧阴囊,每日或隔日外敷1次,5次为1疗程

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腹痛腹泻,亦能诱发痔,升高血压,并伴有心慌,烦躁等症状

孕妇,阴虚有热者忌服,内服汤剂不超过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