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疾病预防控制“三基”
6994700000052

第52章 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 (4)

第8章 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 (4)

为保护聚集人群,应重点实施对帐篷、窝棚、临时垃圾点、厕所、蚊蝇、鼠类的消毒杀灭工作和做好蚊蝇孳生地的处理。并在灾区人群较集中的生活区域内垃圾、粪便污染严重的地区重点进行药物喷洒消毒处理。

5.做好灾区食品卫生监测管理工作,防止食物中毒发生

在受灾期间、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时期,要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防止群众食用腐败变质的食品,误食被农药和其他化学工业品污染的食品及毒蕈。要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从严查处无证生产经营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

6.对灾区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实施针对性的免疫预防接种

同时加强常规计划免疫接种,确保不出现免疫空白。

7.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手段和传播媒介,做好群众的卫生防病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

要结合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把简便易行的各种防治措施和卫生知识教给群众。根据疫情发展趋势向新闻媒介提供导向性的卫生防病宣传材料。

8.充分发挥城、乡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开展群防群治,使各项宣传教育、防病治病的技术措施在各个环节得到落实,做到防病治病到位。如灾害发生在盛夏,应做好防暑工作,并做好防治中暑的必备药物准备工作。

9.认真做好非灾区的疫情控制工作

灾害期间,非灾区要高度重视对霍乱、钩体、肝炎、伤寒、痢疾、流行性出血热、疟疾、乙型脑炎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认真抓好本地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控制疫情的蔓延和发展,同时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疫情监测工作,防止疫情的交叉传播。

10.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

要制订相应的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急救救护的各种预案,充分做好组织协调、队伍配备训练、药械物资供应等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处理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基本技能

1.蚊虫控制

有条件的灾区,在住处装上纱门、纱窗;使用药物浸泡过的蚊帐;睡觉前点燃蚊香或电热蚊香片等;使用驱蚊剂涂在身体暴露部位。杀灭成蚊:室外用拟除虫菊酯或有机磷类药物对居室外围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或热烟雾处理。室内(帐篷内)墙壁周围,喷洒奋斗呐、凯素灵等拟除虫菊酯类药物;晚上可喷洒喷射剂和气雾剂,或使用系列蚊香等。

杀灭蚊幼虫:清除住区内外小型积水,填平小坑;暂不能填平的有虫水坑,可使用灭蚊幼缓释剂;使用微生物制剂(B.t.i与B.s制剂);洪水退后,对很多坑、沟应尽量填平;对特殊场所,如存旧轮胎等处,可用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药剂超低容量喷雾喷洒。

2.蝇类控制

重点要清除环境减少孳生场所,加强防护减少蝇类与人等接触。室内(帐篷内)墙壁周围:可喷洒与杀灭成蚊相同药品,同时也可喷雾杀虫气雾剂灭蝇。应用毒饵、毒水杀蝇,亦可用粘蝇彩带粘蝇。毒饵用0.03%~0.05%********,毒水用0.2%美曲膦酯配制。室外(帐篷外)灭成蝇,5%杀螟硫磷杀成蝇;用诱蝇笼诱杀成蝇;处理蝇幼虫孳生场所可用:0.3%~0.5%美曲膦酯水剂500ml/m2;0.2%********500ml/m2;0.1%倍硫磷500ml/m2;0.1%杀螟硫磷500ml/m2。洪水退后,仍可暴露出多处的污物、垃圾等,需要及时清除,防止蝇类孳生致使密度很快上升,传播疾病。

3.鼠类控制

(1)洪涝期间灭鼠方法:多用器械灭鼠,如鼠笼、鼠夹等。当鼠密度很高,或人群受到鼠源疾病严重威胁时,则应在严密组织、充分宣传基础上,开展毒饵灭鼠。灭鼠期间注意确保人畜安全,要做好中毒急救的准备。

(2)鼠情监测和灭鼠标准:在洪涝期间,应主要使用鼠夹法调查鼠密度。当捕获率超过10%时,应该组织全面灭鼠。此外,根据鼠洞密度和群众反映,也可间接推测鼠情。

(3)洪水退后要做好防鼠工作:水退后人群重返家园,鼠类失去依托也会离开暂居的高处。因此,返家时应注意检查所带物品,避免夹带老鼠。返家时要彻底搞好室内和环境卫生,尽量用防鼠容器存粮。检查有无新鲜鼠洞,一旦发现应及时灭鼠并严密堵洞。大型粮库和集中居住场所,必要时可挖防鼠沟。沟深1m,宽0.6m。在修理旧房或重建新居时,应全面规划,改善卫生条件,其中包括防鼠内容:减小门、窗与框的缝隙,一般不超过0.5cm。用水泥或三合土硬化室内地面。尽量增设30cm高墙裙。管道和电线等穿墙孔,设置铁的挡鼠板,管道和电线从板中央小孔通过。

4.消毒处理

(1)水源保护及饮用水的消毒处理:水源防护带内(上游1000m,下游100m)受淹危险化学有毒、有害物质应突击搬运到安全地带,及时清理;运走防护带内的粪便、垃圾,打捞取水点附近水面的漂浮物。对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实施每3~7天一次全分析,增加末梢水监测点,每天测余氯3~4次。集中式供水应严格按水净化、消毒、监测程序进行。对分散式饮用水实施漂白粉等消毒剂消毒。对水混浊度大的,应经预处理后再加消毒剂。

(2)餐厨具、运送水舱的消毒:灾区集中饭堂的餐厨具、应急供水的水舱,应有严格消毒措施,预防由于用具不洁而引起的中毒事故,消毒剂可选用0.1%漂白粉、0.03%漂白粉精等,消毒30~60分钟。

(3)手及皮肤消毒:对于从事餐饮、抢救的人员,应严格手消毒,对灾区中伤员,应对轻损皮肤作应急消毒处理后送医院治疗,首选皮肤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可用10%碘伏(250mg/L)擦拭1~2分钟,或用75%乙醇擦拭1~2分钟。

(4)环境消毒:对受淹地面、墙壁、用物(品)进行消毒,临时灾民安置区应先进行消毒处理后才能搬进住居,可选用5%漂白粉喷洒(100ml/m2)或2%漂白粉精喷洒(100ml/m2)。

(5)空气的消毒:在无人的情况下,可用固定悬挂或移动式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不少于1小时;可用5%过氧乙酸水溶液熏蒸,过氧乙酸用量可按4g/m3计算,熏蒸2小时;可用0.5%的过氧乙酸喷雾,用量为20~30ml/m3,作用30分钟。在有人的情况下,可应用低臭氧、高强度紫外线灯风筒式循环风设计的立柜式空气消毒器的定时使用,或静电吸附低臭氧、高强度紫外线灯风筒式循环风设计的消毒器。

(6)粪便、排泄物的处理及消毒:对于粪便及排泄物,特别是病人的粪便和排泄物,应做好消毒后才能运送。可选用20%漂白粉澄清液,按消毒液∶粪便=1∶2,作用2小时,或6%漂白粉精溶液,按消毒液∶粪便=1∶2,作用2小时。

(7)尸体防腐、消毒、除臭:人、畜尸体应尽早处理,运出居住区。需保存者送殡仪馆。现场应急处理可用0.2%过氧乙酸喷洒,或10%漂白粉或5%漂白粉精喷洒。尸体运送应用塑料袋装后才能进行。

(8)应急医疗器械消毒:应急手术器械的灭菌最好采用手提高压蒸汽灭菌锅,在不具备条件情况下,可选用2%戊二醛1~2小时浸泡消毒,使用前用无菌水冲洗。

四、医院感染与消毒

(一)基本理论

医院是病原微生物集中的地方,又是低抵抗力人群聚集的场所,容易引起医院内感染。医院感染是当前医学界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它随着医院的形成而产生,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变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医院感染在国际上就引起重视,并逐步形成一门涉及基础医院、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院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独立学科。我国对医院感染的研究工作起始于1986年,举办医院感染培训班,组建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系统,相继颁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等,标志着我国已开始了医院感染全面科学化管理。目前,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医院感染也不断改变着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大量介入性诊疗方法的开展,放疗、化疗及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医院感染的感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医院感染不仅严重威胁着病人的身心健康,也使有限的卫生资源造成巨大的损失。

医疗行为和医院环境,极易造成院内感染,因此,在医院内采取相应的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应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医源性感染消毒隔离实施规范管理,检查其预防控制工作,对医源性感染预防措施进行评价和指导。此外,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也可有效预防医源性感染。

(二)基本知识

1.定义

(1)医院感染:广义上指任何人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狭义上规定凡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病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2)医源性感染:是医院内感染的一部分,指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诊断、预防等技术措施(如静脉内插管、导尿管、注射针剂、输血、吸入疗法、烧伤治疗等过程中),滥用抗生素以及应用免疫制剂等而引起的感染。引起此类感染常见的微生物有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

(3)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即来自其他住院病人、医务人员、陪护家属(他们可以是感染者,也可以是带菌者),来自医院环境和医疗器具的污染等。

(4)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贮菌库”(皮肤、口咽、泌尿生殖道、肠道)的正常菌群或外来的已定植菌。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对人体无感染力,也不致病。当病人免疫功能下降、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或发生细菌易位时即可发生感染。

(5)母婴感染:母婴感染是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经胎盘或产道所发生的感染。

2.医院感染对象、分类

(1)对象:包括与医院相关的所有人群,如门诊和住院病人、医院各类工作人员、陪护家属、探视者等。但因为最容易获得医院感染的是住院病人,其次为医院工作人员,而门诊病人、探视者及陪护人员在医院内停留时间短,院外影响因素多且不易追踪,因此,一般医院感染统计对象仅限于住院病人。在医院感染暴发时才将医院工作人员列为调查对象。

(2)分类:根据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和母婴感染。外源性感染在经济落后的国家所占的比例较大,往往引起感染的暴发和流行。这类感染可以通过加强消毒、灭菌、隔离措施和宣传教育工作得到预防和控制。内源性感染多呈散发性,目前多数内源性感染尚无有效预防控制措施。发病的比例在逐步上升,成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难点。母婴感染,如母亲为柯萨奇病毒、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或携带者,使胎儿发生同类感染。

3.医院消毒

(1)原则:医院应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气灭菌;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可选用干热灭菌。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或低温蒸气甲醛气体消毒、灭菌。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选择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近距离照射,或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可用喷雾消毒法。

(2)医院消毒、灭菌基本程序:凡受到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的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再清洗,于使用前再按物品危险性的种类,选择合理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3)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一方面,医院各类环境场所和物品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进入现场消毒的人员,要严格做好个人防护,防止在消毒过程中发生感染。另一方面消毒因子大多是对人有害的,因此在进行消毒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正确操作,防止消毒事故和消毒操作方法不当对人的伤害。

(4)各种对象的消毒方法

①手术器械和用品的灭菌。灭菌前须消除污染,清洗彻底是保证灭菌成功的关键。手术器械和用品的灭菌首选压力蒸气灭菌。对不耐热手术器械和用品的灭菌,如心脏起搏器、人工瓣膜、麻醉器材、各种导管、各种内镜等,可选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或戊二醛灭菌(2%戊二醛,浸泡10小时)。手术用敷料采用压力蒸气灭菌,但凡士林油纱布、纱条的灭菌,蒸气不易穿透,适宜于干热灭菌(温度160℃,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