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疾病预防控制“三基”
6994700000051

第51章 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 (3)

第8章 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 (3)

(2)二次加氯法:是指混凝前(或滤前)和滤后分2次加氯的一种方法。第1次加氯为预氯化。这种方法因氯化副产物产生较多,增加了潜在的危害,已不再提倡。2次加氯的另一层含义,是指除滤后水加氯外,还在管网中途进行第2次加氯。对于管网过长的情况采用此种方法,既可保证水池附近管网余氯不过高,又可使末梢水有一定量余氯,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延后了加氯点,因而对避免三卤甲烷超标有一定意义。

(3)折点消毒法:是指加氯量超过折点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消毒效果可靠,能明显降低锰、铁、酚和有机物含量,并具有降低臭味和色度的作用。缺点是耗氯量多,需事先求出折点加氯量,会产生大量的氯化副产物等。

(三)基本技能

疫区饮用水的消毒方法主要包括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臭氧消毒3种方法。

1.疫区集中式给水的消毒

在传染病疫区,末梢水(自来水龙头水)中发现有致病菌时要立即停止使用,并对水厂建筑物要彻底清洗和消毒处理,处理掉建筑物内污水、异物等,对建筑物内的给水按每0.5kg水加氯150mg(投入漂白粉或漂粉****)消毒,并清洗内壁,然后将池水抽干,必要时可重复清洗。

供水管网使用前要冲洗,按每0.5kg30~50mg的氯量加注水在管内,消毒时应打开用户自来水龙头,以通过管路上的全部支管检查消毒剂溶液是否已与管网的各部分接触,消毒剂一出现就立即关闭出水口和用户自来水龙头,使消毒液与管网的接触时间持续24小时以上,然后排出含氯水,再用清水冲洗,检测合格后再供居民饮用。

2.疫区分散式给水的消毒

(1)井水消毒方法:将所需的漂白粉放入碗中(漂精片研碎后放入碗中),加少许冷水调成糊状,再加适量的水,静置10分钟,将上清液倒入井水中,用取水桶上下振荡数次,30分钟后即可使用,一般要求余氯量为0.5mg/L。井水消毒,一般每天2~3次。所需用漂白粉量应根据井水量、规定加氯量与漂白粉含有效氯量进行计算。井水消毒后要经常检查余氯,当余氯不足时,就要再次投药,因此井水消毒一般要采用持续加漂白粉法,常用的工具有竹筒、无毒塑料袋、陶瓷罐或小口瓶,可因地制宜选用。

(2)缸水消毒方法:这是针对以地面水为水源的分散式给水的消毒。由于河、湖及塘水的水量大、流动快,饮用水最好采用缸水法消毒处理。如果浑浊度高于3度时,应先进行洁治处理(混凝沉淀、过滤)后再行消毒。将经洁治处理的水引入消毒缸中进行消毒。消毒时,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其用量随水的污染程度而定,一般在4~8mg/L,作用30分钟。使用片剂含氯消毒剂时,用量可按使用说明书投放。消毒后,测量余氯,在0.3~0.5mg/L者,即可饮用。

(3)船装运自来水的要求:在传染病疫区为了临时解决居民的饮用水问题,可用在船装运自来水应急供水。消防车、洒水车、水箱、盛水船厂、塑料水桶等正式装水前,必须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消毒完毕,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待运自来水余氯含量至少有0.5mg/L,分水时要用专用清洁工具,车船水储存不得超过2天,中间加一次漂精片,确保水消毒合格。

(4)二次供水的消毒:二次供水是指自来水先流入蓄水池再经过消毒并进行二次加压送至居民或用户端的供水系统,其设施包括水箱、水池、水塔、水泵等。二次供水设施使用前必须进行清洗和消毒。对所有进入水箱(池)备用的工具包括工作人员的雨靴均需事先消毒处理。首先,切断进水供水阀,打开放水排污阀,将水放尽,清除水箱(池)底部和四周沉积物。用自来水喷射四壁,并用硬尼龙刷刷洗,玻璃钢等合成树脂材料水箱用软布擦洗,直至清洗水透明为止。然后,用3%~5%的漂白粉溶液或相同有效氯的其他含氯消毒剂喷洒或浸泡整个水箱(池),1小时后排空,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内壁数次待用。最后,用自来水放至正常使用容积,用持续消毒器进行消毒,使水箱(池)水游离余氯含量不少于0.05mg/L,持续消毒器要定期更换。水箱要加盖上锁,防止污染。清洗消毒单位对水箱消毒后,应对供水水质余氯、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等指标进行检测,合格者才可饮用;检测不合格者,应重新清洗消毒。

3.疫区饮用水消毒效果的评价 饮用水余氯含量达0.5mg/L;大肠菌群:粪便污染致病菌的指示菌,消毒后大肠菌群下降至0/100ml为消毒合格。

三、疫源地消毒效果的质量监测

(一)基本理论

用微生物学指标评价疫源地消毒效果,以作为是否达到消毒合格的依据。开展疫源地消毒效果的微生物学评价,能掌握传染病疫源地消毒情况与消毒效果,控制疫源地传染病传播。

(二)基本知识

依据卫生部《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消毒质量监测,定期汇总监测情况。凡甲类传染病或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的疫源地消毒,其他传染病在必要时,进行微生物学消毒效果监测。疫源地消毒后,消毒对象不得检出相应的致病菌,消毒对象中自然菌的杀灭率应在90%以上,有关指标菌残留菌量,不得超过国家有关规定。

(三)基本技能

1.抽查5%~10%疫源地消毒对象进行消毒质量访视,了解消毒范围、消毒剂使用、消毒方法等的符合情况。

2.可根据传播途径选择物体表面、水、排泄物、空气等作为监测对象,评价指标为细菌菌落总数、致病菌。

(1)物体表面消毒前后采样:棉拭子涂抹采样,样本4小时内送实验室进行活菌培养计数以及相应致病菌与相关指标菌的分离与鉴定。

(2)空气的检测方法

①消毒前采样。将拟消毒房间的门窗关好,在无人的条件下经10分钟后,在室内的四角和中央相当于桌面高度处各放置一个无菌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打开平皿盖,暴露5~10分钟后盖好平皿盖。对各平皿应做好标记。

②消毒后采样。空气消毒达到规定的时间后,在消毒前采样的相同位置上,另放一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置方法和暴露时间与消毒前采样相同。同时取2个未经采样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作为阴性对照。

将消毒前、后的样本和阴性对照样本,尽快送实验室,于37℃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计数菌落。

第三节 重点行业、灾区的消毒监测

通过对感染控制重点行业、消毒产品生产企业、灾区开展消毒质量与感染情况监测,确定消毒效果,发现感染危险因素,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工作提供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消毒质量。

一、托幼机构消毒和监测

(一)基本理论

根据托幼机构的具体情况,选择可能引起感染的重点部门或环节进行预防性消毒质量与感染情况监测,分析危险因素,提高幼儿学习、生活环境,达到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二)基本知识

1.感染控制重点行业

包括托幼机构,敬老院,慈善机构,毛皮、羽毛、骨等收购、贮存、加工行业,信托旧衣、旧物商店,火葬场,洗涤机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回收处理单位等行业。

2.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

在实施监测过程中,根据托幼机构实际情况,拟订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方案,对易发生问题的重要环节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教室、寝室及活动室的空气、物体表面(玩具、桌面、毛巾等)、餐具、工作人员手表面等的细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紫外线灯强度等。

(三)基本技能

1.托幼机构消毒方法

包括空气消毒(自然通风、机械通风、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法或化学消毒剂消毒、物品及物体表面消毒、托幼机构的玩具消毒、其他有餐饮具的消毒、生活饮用水消毒、饮水机消毒、衣服和被褥、毛巾等纺织品消毒等、供风设备和通风管道的消毒、卫生间、厕所的消毒、手的清洗消毒、学习用具消毒。紫外线照射消毒时,应在无人时进行,定期消毒,每次消毒60分钟。物体表面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或擦拭,玩具可用有效浓度的消毒液浸泡消毒。衣服、被褥、毛巾等要勤洗勤晒。幼儿饭前、便后及外出回来,必须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洗手。

2.托幼机构消毒效果监测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玩具、毛巾、桌椅等物体表面作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沙门菌)等指标的检测,对老师、保育员或保健医生的手作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的检测,对餐饮具、熟食盛器等重点环节作大肠菌群、致病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沙门菌)检测;对儿童教室、活动室、寝室室内空气做细菌菌落总数和溶血性链球菌检测;使用中消毒液做有效成分含量或含菌量测定;每个学校测定2支以上紫外线灯紫外线强度。

3.托幼机构感染监测 托幼机构应对本单位发生的感染性疾病进行监测,包括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续发情况。

二、消毒产品生产企业消毒质量监测

(一)基本理论

根据辖区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包括生产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等的生产企业)具体情况,选择可能引起感染的重点部门或环节进行监测,通过对消毒产品生产企业消毒质量与感染情况的监测,确定消毒效果,发现感染危险因素,为消毒产品生产企业消毒工作提供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消毒质量。

(二)基本知识

根据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实际情况,拟订消毒产品生产企业消毒质量监测方案,对易发生问题的重要环节进行监测。消毒产品生产企业消毒质量监测内容包括生产环境卫生指标,具体包括装配与包装车间的空气细菌菌落总数、工人手表面细菌菌落总数、工作台表面细菌菌落总数,消毒产品卫生指标以及紫外线灯强度、洁净车间尘埃粒子数、压差等。

(三)基本技能

在监测中所使用的监测仪器包括紫外线强度计、激光粒子计数器、差压表按规定定期进行检定,操作中由具有合格上岗证资质的技术人员严格按相关仪器的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排放的污水按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检测;物品、环境物体表面等重点环节做细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检测。

1.生产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企业的产品采样与检测、生产环境采样与测试、消毒效果生物监测评价依据《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15979-2002进行。

2.生产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企业的产品采样与检测、生产车间卫生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和生产工人手细菌总数检测依据《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GB15980-1995(附录A-附录G)进行。

3.激光粒子计数器、紫外线强度计、差压表的操作及风速的测量严格按制订的《作业指导书》进行。

三、灾区的消毒及病媒生物控制

(一)基本理论

自然灾害包括旱、涝、地震等,突发事件包括传染病暴发、敌人发动的生物战等。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传染病暴发等突发事件,要立即拟定救灾防病技术方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灾区蚊、蝇、鼠等的种群分布及密度,及时组织人员包括专业队伍与群众,采取消毒、杀虫、灭鼠等综合性措施,同时作好安全防护工作,有效地保护灾区人民身体健康。

(二)基本知识

灾难发生后,容易造成生活环境恶化,蚊蝇鼠密度大幅度上升,一些蚊媒疾病、肠道传染病和鼠传疾病容易暴发和流行,因此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广泛宣传发动,要坚持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综合管理,做好资源和技术储备,紧急开展消毒工作,加强防蚊灭蚊、防蝇灭蝇、防鼠灭鼠工作,并开展常规监测,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预防病媒传染病扩散和蔓延。

1.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救灾防病期间灾区有关医疗卫生机构要实行24小时值班,实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对甲类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实行疫情每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其他重点传染病实行周报,全面做好疫情的监测、收集、预测预警及相关地区的联防通报、反馈和上报工作。

2.重点抓好水源保护和饮水消毒

着重做好集中式供水的消毒,要鼓励群众喝开水,在没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行用漂白粉及漂白粉精片对分散式供水进行消毒。饮水消毒措施要落实到每家每户。要划定临时饮水水源区域,并做好水源保护工作。对旱灾灾区的送水设备,要做到一用一消毒。

3.要组织有关部门动员广大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搞好环境卫生,组织专人指导群众,及时清除垃圾、人、畜粪便和尸体。对受淹的住房和公共场所要及时做好消毒和卫生处理。

4.消灭蚊蝇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