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枣古今纵横谈(1) (1)
医家论述
大枣: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除烦闷,疗心下悬,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从“早生贵子”说起
“祝你早生贵子!”在人们的欢喧哄闹声中,新娘羞怯而又幸福地吃下一颗颗鲜红的大枣。在我国传统的婚庆典礼上,总少不了大枣的踪影。人们把祈求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心愿,用大枣来表达,祈求“早(枣)得贵子。”
枣在我国人民心目中,象征着幸福、美满和吉祥。“枣”与“早”谐音,它寓意着人们对吉祥、美好的祝愿,期盼幸福早点到来。在各种喜庆和年节活动中,大枣都是不可缺少的。除夕之夜,中国人有“守岁”的习惯。守岁时要准备各种糕点糖果,大枣也是必不可少的,寓意为“春来早”。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七夕节”,妇女们在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注: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活动是传统的习俗。陕北人喜欢在接待贵宾时,用一杯开水,泡上五颗大枣,寓意为“五子早登科”,让人听着顺耳,心也舒坦。
“枣”与“早”的谐音也常被用到戏曲小说中。《高僧传》记载:“一僧参五祖,五祖与粳米三粒、枣一枚,僧遂去。人问故,僧曰:‘师令我三更早来也。’”相传此僧即为六祖惠能。这与《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暗示悟空半夜授艺有异曲同工之妙!《西厢记》也有用“三更枣”暗指“三更早些来”的隐语。元曲《香囊怨》用“干枣儿”谐音“赶早儿”。
枣之所以取名为“枣”,据说还和黄帝有关:相传中秋时节,黄帝带领大臣、卫士到野外狩猎。来到一个山谷,只见半山腰上有几棵大树,树上结有拇指大小的果实。士兵们吃后连声说好,但都不知其名,就请黄帝为该果赐名。黄帝说:“此果解了我们饥劳之困,一路找来不易,就叫它‘找’吧!”仓颉造字时,根据该树有刺的特点,用刺的偏旁叠起来,创造了繁体“”字。
大枣渊源及其价值
我国是枣的故乡。据考证,中国栽培枣树始于7000年前,是从野生酸枣培育而来的。酸枣,古代叫棘,我们聪明的祖先,圆枣对酸枣进行选育栽培品种改良,经过一代代筛选,培育出味道鲜美、果肉丰满的枣树,故有“金枣银枣都离不开酸枣”之说。
中国人吃枣历史也很久。早在3000多年前,《诗经》中有“园有棘,其实之食”和“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打)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句。在几千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枣和中国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礼记》上有“枣、栗、饴、蜜以甘之”,并用于菜肴制作。《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秦游说六国时,对燕文侯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实于民,此所谓天府也。”这说明枣是当时燕国北方的经济命脉,是帝王考虑治国安邦的依据之一。
《齐民要术》里记载,燕国大将乐毅伐齐,将燕枣带到齐地,齐国称为“乐氏枣”。《韩非子》还记载了秦国饥荒时用枣栗救民的事。《史记》中也有:“是岁大荒,百姓皆食枣菜”。在《齐民要术》所论的42种果品中,枣居首位,与桃、李、杏、栗并称为五果。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也将枣树列为果木之首。所以民间一直视枣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之一。 我国的大枣分为南枣和北枣两大类。南枣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的丘陵地区零星栽培,主要是加工枣;北枣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山西和陕西等省市为重点,栽培面积大、产量高,占全国产量的90%,而且品种多、质量好,名扬中外。大枣品种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北京的郎家园枣、山西的板枣、山东的乐陵金丝小枣、河北沧州的金丝小枣、河南的灵宝枣、陕西的大荔枣等,都被誉为“枣中之王”。这些大枣皮薄肉美,味馨极甜,曾在巴黎博览会上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北京的“老虎眼”圆枣、陕西的大荔圆枣、甘肃的敦煌圆枣和山西太谷的壶瓶枣等都是大枣中的上品。
世界上种植枣的国家很多,其中大多数国家的枣树是由中国传入的。中国枣树大约在2000年以前就传到亚洲的西部;公元前1世纪,中国大枣沿“丝绸之路”传到伊朗(波斯)、叙利亚及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意大利(罗马)、西班牙、法国和葡萄牙;8~9世纪时,又传到朝鲜、日本(唐代传到日本)及东南亚诸国;13世纪传到印度。1837年,美国人从欧洲引种枣树,并迅速传到南、北美洲。美国1908年,通过引种人员和传教士又从我国引入大量品种;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枣的优良品种又陆续传入苏联。
大枣功效百家谈
大枣是我国最早的药食兼用果品之一,曾被奉为“仙果”“百果之王”。
祖国医学对大枣的认识
如果你找中医师看病,一般情况下,医师都会嘱咐你在中药里再加上几枚大枣,稍有中医常识的人都知道枣是“药引”。大枣干品你可别小看了这几枚大枣,如果没有它,你的中药可能就会疗效欠佳。
关于大枣入药,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秦始皇外出游猎,在回京都途中,在一棵枣树下休息,这时御医端上了一碗“人参鹿茸大补汤”,秦始皇喝了一小口,感觉又苦又涩,不由心中火气上窜,举起药碗就要向御医头上泼去。这时,一阵秋风吹过,从树上掉下了一颗大枣,不偏不倚正好掉在了药碗中。秦始皇见状一愣,心想,枣自天降,此乃天意。于是,他转怒为喜,开始用药。这时,他明显感觉药汤的味道大变,喝完药后,觉得一股暖流在胸中涌动,大有开始返老还童之感。御医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中。自此开始,每用补药,必定加枣。此方也很快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大枣药用始载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典籍《神农本草经》,书中将大枣列为“上品”,称其有“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和百药”等功效。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列有113个药方,其中有65个药方用上了大枣。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活到101岁(公元581—682年),后人称他为“孙真人”“药王”。他能够长寿,除了他对养生延寿有特殊的理论和方法外,据说他经常服食大枣,孙思邈认为大枣“久服轻身,长年不饥,似神仙”。
《贾氏说林》记载:“昔有人得安期大枣,在大海之南煮,三日始熟,香闻十里,死者生,病者起。”
元代太医忽思慧所作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载:“枣味甘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经脉生津液,是重要的食疗品。”其书中专列有枣粥,多吃可以补益心脾,安神养颜。由上可见古人对大枣功效的推崇。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本草纲目》记载“枣能除烦闷,疗心下悬”。说明枣有养血安神作用。李时珍还讲述了这样两则故事:
有一位妇女患脏躁证,每日悲泣不止,家里人求神拜佛,无济于事。于是,请来宋代名医许叔微,许诊视后拟大枣汤治疗,病人服了几剂药后痊愈了。
还有一则病案引自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当时有一个叫程虎卿的人,他的妻子怀孕四五个月,一到白天就整日里悲伤哭泣,而且哭得非常凄惨,声泪俱下,犹如遇到什么鬼神一般。家人又请医师,又请巫婆,医巫兼治皆无益。一日,程虎卿的友人管伯周到访,程与之谈及家中烦恼之事,管伯周说:“先贤对这种病是有记载的,此病须用大枣汤治疗才能痊愈。”程乃索取其方,如法用之,果然治好了妻子的病。其实,这个药方就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甘麦大枣汤。
现代中药学将大枣归属补气药范畴。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有补脾和胃,益气生津,养血安神,调营卫,解药毒的功效。可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体倦无力,食少便溏,血虚萎黄,消瘦,神志不安,心悸怔忡,营卫不和,或妇女脏躁,精神不安等证。
十大功劳说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