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我们的幸福感
7123800000031

第31章 幸福感的生理机制

身心状态与幸福感

“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能否都在快乐的情感中度过,这其中一半取决于他的机遇,而另一半则在母亲受孕时便已决定了。”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里肯等对孪生兄弟姐妹进行了长达10年的调查后得到了如此的结论。的确,如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幸福感也有着其生理机制的基础。比如,大脑的不同唤醒状态和不同区域对情绪有着不同的影响,这进而会影响到幸福感的产生;内分泌系统所产生的内分泌物也对情绪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一些神经递质也和幸福感关系密切。

一、幸福感的脑机制

对于幸福感脑机制的研究,一方面来自脑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来自临床医学的证据。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大脑和情绪的关系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这些都有利于揭示幸福感和大脑间的关系。而大脑的损伤所造成的一系列情绪问题,则在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大量的证明。

1.幸福感的脑中枢机制

对于大脑结构和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学家试图将大脑的结构细化,从而找到幸福感在大脑中的定位。比如,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脑网络实验室主任布鲁斯·麦克科米克计划绘制一张脑的联络图,把大脑通过特定的“脑组织扫描仪”切成微小的薄片后,再用激光束进行扫描,最后再用数码相机拍摄下精细的脑组织细节,其精细度可达1厘米的十万分之一。一旦大脑的联络图绘制成功,幸福感的秘密也自然将被发现。另一方面,一些科学家则把大脑看作一个整体,不对其中的细致结构进行研究,而只看其产生的结果,从而找出不同人之间幸福的共性。

除此之外,大量来自脑科学的证据也为幸福感脑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而翔实的证据。

(1)大脑两半球。

大脑的两半球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有研究表明,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Gazzaniga,1967)。由此可见,左半脑是理性的、分析的、功利的半脑,是“自身脑”。人要生存,在社会、事业上获得成功,就要利用好左脑。然而,左脑却无法让人享受到长久的幸福。不仅如此,过度使用左脑还会造成失眠、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这是因为过度使用左脑,会使人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从而产生过多的去甲肾上腺素和活性氧,这两种物质长时间的大量存在,将对人的身心产生重要危害,并且会使人感受轻松、愉快的能力下降。而右脑则是“祖先的大脑”,它属于灵感的、直觉的、音乐的、艺术的、宗教的,是可以带来美感和喜悦感的半脑。日本学者春山茂雄(1997)发现,学会使用右脑可以使人体分泌更多的β-内啡肽,而这种神经生化物质已被证明是能够使人产生幸福感的脑内“黄金”。

(2)下丘脑。

下丘脑与情绪、动机有着密切联系。动物实验表明,用微电极刺激动物(猫)的下丘脑,会引起动物强烈的情绪反应,产生明显的情绪性行为。刺激下丘脑的部位不同,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绪行为模式,一种是斗争或发怒,另一种则是逃避或恐惧。另外,Olds(1954)在对老鼠进行的“自我刺激”实验中发现,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在对人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在人的下丘脑中存在着这一“快乐中枢”。

(3)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对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保证人处于清醒状态有重要作用。它的功能在于唤醒,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Lindsley,1951)。有研究者推论,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障碍可能就是由网状激活系统的活动失常引起的;并且,对于一些情感障碍的患者而言,其情绪低落、淡漠、悲观、麻木都可能与网状结构的破坏有关。

(4)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对情绪的影响是很复杂的,它既可以表现为愉快反应,也可以表现为愤怒反应。在动物的研究中发现,当刺激猫的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恐惧反应就会消失;而刺激连接地区,猫则会产生兴奋的情绪反应。在对人的研究中发现,刺激人的边缘系统也会产生类似的反应(PanskePP,1986)。另外,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LeDoux,1996)。一旦杏仁核受损,患者就将失去识别恐惧的能力,也没有恐惧的表情。Scott等人(1997)研究后认为,损坏杏仁核削弱了恐惧和愤怒的再认,这个似乎合理的假设说明,杏仁核可能卷入对危险的评价和恐惧的情绪中。还有研究者(Bard&Mounteaste,1984)认为,杏仁核会对负责愤怒反应的下丘脑施加抑制影响。

2.脑损伤与幸福感

李敏、丁雨、黄智玉(2002)在对6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后发现,与正常老年组相比,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总分、正性因子分显著低于正常老年人,而负性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老年人。左侧病变者主观幸福感低于右侧病变者,多发梗死者智商、记忆商及主观幸福感都显著低于单发梗死者。脑梗死严重影响躯体功能、智力、记忆等,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患者的主观幸福感。他们进一步分析后认为,原因可能是多灶性脑梗死更易引起认知功能改变、躯体功能异常及预后更差。而左半球病变更容易引起紧张状态,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主观幸福感的降低。娄振宇等人(2004)的研究发现,病变部位(额叶、基底结和顶枕叶、小脑等)对患者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丁跃庆、刘哲宁等人(2001)在对63例脑损伤病人(其中脑肿瘤14例,脑外伤49例)进行研究后发现,和正常人相比,这些病人的满意度较缺乏,而抑郁、悲观、自伤等消极情感发生率较高。研究还发现,大部分脑外科疾病患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同时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与损害部位并无显著关系。

3.享受右半脑

在婚恋关系中,Antill(1983)在一项对已婚夫妇的性别类型匹配以及他们婚姻的幸福程度的研究中发现,幸福感来自女性化特征,即当被试的配偶是女性化的或双性化的,那么这个人将对他们的夫妻关系非常满意。和一个缺乏女性特征(男性化或未分化)的人结婚,将预示着不幸福的婚姻。这从某种程度上和“右半脑是幸福感的来源”的说法是相符的,因为右半脑是直觉的、艺术的、感性的,而这些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化特征。

现代人生活忙忙碌碌,习惯用左脑去看待问题和思考生活,而过度地使用左脑则会导致人感受轻松愉快和幸福生活的能力下降,从而产生焦虑、抑郁、无价值感等消极情绪。因此,通过训练来锻炼和使用右脑会使人的情感更为丰富,生活更加幸福。

(1)散步。

散步是锻炼右脑的最直接方法,找一条安静的小路,可以独自一人,也可和他人一道。暂时把工作和学习丢到一边,全身心地放松,完全沉浸在自我的感觉当中。

(2)音乐。

音乐对于人们缓解疲劳、锻炼右脑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一些古典音乐,对右脑的开发非常有帮助。专家推荐的对右脑开发有帮助的音乐菜单中包括花之歌(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巴洛克音乐集锦、皮尔金组曲——清晨(葛里格)、月光曲(德彪西)、梦幻曲(舒曼)、G弦之歌(巴赫)、蓝色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等。

(3)冥思。

冥思可以使我们的左脑暂时得到休息,而让右脑发挥其直观的形象思维能力。冥思的方法是:背靠椅上,头部或靠或斜,顺其自然,闭目静思。所思所想最好是以往(特别是儿童时代)的愉快事情,也可以是大自然瑰丽的风光、天宇间茫茫的星系,并由此联想各式各样、丰富多彩而颇有情趣的画面。在浮想中,应及时抹掉语言,尽量让脑中出现画面,哪怕这些画面是蒙太奇式的,甚至毫无连贯性。

(4)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注意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起到锻炼右脑的作用。比如,在喝咖啡时,不要急匆匆地,而是要停一停,静静地感受一下咖啡的味道,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感觉中去。它可能会引起你一连串的遐想,把你带入过去的美好时光。而这种回忆和遐想,也是锻炼右脑的有效方法。

除此之外,吟唱、垂钓、放眼夜空、瑜伽、做健美操、过田园生活、使用幽默语言、回忆美好时光等也都有助于我们右脑的开发。同时,我们应尽可能地在左脑“主控”的环境(如工作状态)下,尽量开启右脑,给自己放松的机会。

二、内分泌与幸福感

人体的腺体有两类。一类是外分泌腺,这类腺体是有管腺,其分泌物通过导管流入某种管道或皮肤表面,如泪腺,汗腺等。另一类是内分泌腺,这类腺体所分泌的生理活性物质被称作内分泌物或荷尔蒙,和外分泌腺不同,它们由腺体细胞直接渗出血液或淋巴,并带到全身,从而影响有机体内其他细胞的功能。

在特定的情绪状态下,外分泌腺的活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如恐惧焦虑时冒冷汗,伤心、难过时流眼泪等。同时,内分泌腺与情绪也密切相关,一方面,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引起内分泌腺的变化,从而影响内分泌物的分泌;另一方面,不同的内分泌物对情绪的影响也会不同。其中,肾上腺同情绪的关系最为密切,它实际上是情绪与内脏反应的最主要来源,同时也可以提供个体情绪状态的信息。

1.内分泌对情绪的影响

肾上腺位于肾脏上端,左右各一个。每个肾上腺又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其中肾上腺髓质所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有机体应对紧急事件和压力有着重要作用。有实验表明,焦虑者血液中肾上腺素增多,愤怒者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肾上腺既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又受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调节,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则通过两条不同的神经内分泌途径对情绪行为产生影响。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下丘脑和脑垂体既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又是重要的内分泌腺。在情绪状态下,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调节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分泌量,同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又控制着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的分泌。而肾上腺皮质激素一方面既影响身体各器官的生理效应,另一方面又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垂体腺具有反馈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焦虑、愤怒、恐惧等负性情绪下,有机体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类固醇的分泌量将明显增加,并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2)下丘脑—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肾上腺髓质系统是受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的。在情绪性刺激作用下,交感神经同时刺激内脏器官和肾上腺髓质。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内脏器官立即进入应激状态;同时,肾上腺髓质则分泌两种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来促进生理应激反应。这些激素到达靶器官后,被受体吸收,从而使最初由神经递质发起的活动得以持续。激素到达器官较慢,并广泛地流经血液循环,但它们的作用可能会延迟并持续较长时间,直到活动的需要终结为止。

2.情绪对内分泌的影响

情绪对内分泌的影响作用也得到了大量的实验支持。比如,有研究表明,消极情绪与皮质醇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恐惧、焦虑、无望、失控等情境都可造成皮质醇的释放(Buchanan T.W.,al'Absi M.&Lovallo W.R.,1999)。Buchanan等人(1999)的研究用30分钟的幽默片作为诱发材料,与休息对照条件相比,观看幽默录像后被试积极情绪增加,消极情绪减少,唾液皮质醇水平明显下降。McKinney等人(1997)的研究也表明,经过6次指导性放松和音乐的训练之后可使被试皮质醇水平显著下降,并且时间可以持续6周。

另外,也有研究表明,用现代的摇滚音乐诱发的被试紧张、焦虑、苦闷和紧迫感等消极情绪状态,可以造成血压、心率发生变化,血浆、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明显增加;而古典音乐可以诱发被试安宁、平静、放松等积极的情绪状态,但刺激后机体血浆的神经递质、皮质激素水平未见明显变化(Gerra G.etal.,1998)。运用不同情绪色彩的图片也可以诱发健康被试正性、中性和负性的情绪反应,进而影响内分泌物的分泌,负性情绪图片可以诱发被试心率、血压明显增加;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明显增加,但是正性和中性情绪图片则无明显反应变化(Gerra G.etal.,2003)。

三、神经递质与幸福感

对于脊柱动物来说,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没有细胞质相连,仅相互接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就称为突触(synaPse)。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来完成的。突触分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种。兴奋性突触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5-羟色胺等。抑制性突触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doPamine,DA)、甘氨酸等。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已经超过50种,其中与情绪密切相关,并且通过情绪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神经递质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多巴胺

赖特在《基因的力量——人是天生的还是造就的》一书中指出,与基因相联系的多巴胺“在决定我们是否快乐或郁闷、积极或消极、聪明或迟钝、开朗或保守、相信唯物主义或信仰宗教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多巴胺可能是与幸福感最为密切相关的一种神经递质。

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的化学物质,主要负责传递大脑的情欲、感觉、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多巴胺能传递快感,能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欢愉感受。一旦多巴胺分泌减少,向下传递的信号就无法很正确地传递到肢体,这个时候我们执行的命令就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根本没有受到大脑控制。

对多巴胺与幸福感阐释最多的莫过于认为爱情的产生是源于多巴胺的分泌所带来的特殊亢奋。当人们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会源源不断地分泌出来。直到某个时刻时,多巴胺浓度达到峰值,前额叶皮层再也压抑不住冲动。除此之外,人们的情绪,尤其是幸福和快乐的情绪,也都受多巴胺控制。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人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而从另一方面看,人的一切不良情绪也都有着多巴胺方面的生理根源,如在抑郁症患者身上,多巴胺的水平是比较低的。

2.内啡肽

内腓肽也被称为“快感荷尔蒙”或者“年轻荷尔蒙”,这就意味着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可以使人心情振奋、精神愉悦。内啡肽与情绪改变有关系,德国的研究人员在使用先进的神经科学技术对跑步者进行研究后发现,跑步可以让血液中的内啡肽进入大脑,并且跑步者体内产生的内啡肽越多,改变情绪的效果就越强。还有研究者在对运动员跑步前后两小时各进行一次PET扫描来确定大脑中内啡肽的含量,并且要求完成一份标准的心理测试来表明他们在跑步前后的情绪。结果显示,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的确产生了内啡肽,并且内啡肽对与情绪有关的脑区发生了作用,特别是对边缘系统和前额叶区域。结果还显示,跑步者报告的幸福感越强,大脑中的内啡肽也就越多。

3.复合胺

复合胺是一种使人镇静和放松的化学物质,影响着人的情绪和个性。在大脑中,复合胺参与调节睡眠、焦虑、酒精中毒、药物滥用、饮食、性行为、情绪以及其他大脑不参与的活动。除此之外,复合胺还与抑郁和敌意等情绪密切相关,有研究人员对56名18岁至49岁的健康男女进行研究后发现,正常或更高的复合胺,可使细胞素(一种对付压力的物质)不升高。这也说明了在复合胺水平低时,人们容易抑郁和产生敌意。还有研究者认为,体重严重过轻的人之所以更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是因为其血液中的复合胺含量较低。

4.5-羟色胺

5-羟色胺(5-hydroxytry Ptamine,5-HT)是控制情绪的主要物质,并且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如喜怒哀乐、睡眠、食欲等。当5-羟色胺浓度过高时,人就会产生过度兴奋现象;而当5-羟色胺浓度过低时,又会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病态,如焦虑、惊恐、抑郁,从而引发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因此,很多抗抑郁药物也正是通过提高体内的5-羟色胺含量来起到治疗作用的。在持续光照条件下,人们容易产生愉快的心情,这也是由于持续的光照可以使松果体内的5-羟色胺含量增多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