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与很多心理状态都关系密切。这些心理状态可通过改变个体的情绪、认知等对幸福感产生影响。应激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通常会降低人们对幸福感的体验。物质依赖是指长期滥用某种物质后,产生的一种心理上和躯体上的强烈而不能克制寻觅该种物质的状态。对于某些物质,如果适量地使用,不仅无害,而且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快乐体验。但一旦长期滥用,则会严重降低人们的幸福感。
一、应激与幸福感
应激(stress)就是通常所称的压力,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Hans Selye于1936年提出。他认为应激是一种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一般而言,应激由两个部分组成:躯体的,包括肉体或躯体直接受到挑战;心理的,包括个体在生活中怎样感知周围的环境(Lovallo,1997)。
1.应激与情绪
情绪倾向于伴随着应激,因此人们通常利用情绪状态来评估应激。同时,认知评估的过程也会对心理应激和情绪的表现产生影响(Lazaus,1999)。通常,在应激状态下,人们体验到更多的是消极情绪,其中最常见的情绪反应就是害怕,包括心理的不安和生理的唤醒。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应激状态下,会体验到许多不同类型和强度的害怕,心理学将它们分成两大部分:恐惧和焦虑。恐惧是极度强烈和非理性的害怕,与具体的事件和情况直接相关联。焦虑则是一种模糊的不舒适和不安的情绪——一种大难临头的悲观期望,通常包括一种相关的不明确或非特定的威胁。也就是说,一个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似乎要引起焦虑的状况,或者没有意识到注定失败所需要承担的责任(Edward,2006)。比如,当你在树林间散步时,突然看见一条毒蛇,你会立即体验到一种极度强烈的害怕,这就是恐惧。而在你走入树林散步时,由于担心会不会有毒蛇或其他具有危险性的动物出现,这时会产生一种模糊的不舒适和不安感,这种情绪就是焦虑。除此之外,心理应激还可导致悲伤或抑郁情绪的出现。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是愤怒,尤其是在个体感觉受到伤害或遇到挫折的情况下。
但是,应激并不是总带来消极情绪,适度的应激也会给情绪带来积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适度应激或轻度应激状况下,个体可能在理智的控制范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对应激事件进行较妥善的处理,从而使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得到增强,并且通过压力事件的磨炼,自身对新环境、新问题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也会相应逐渐增强,从而在以后面对困难时,可以以一种乐观的心情来应对压力。另外,应激对情绪产生的积极影响还可以通过认知评估产生作用,如在树林间散步时发现了一条毒蛇,如果你是研究毒蛇的专家,并且对找寻这一类型的毒蛇已经绞尽脑汁,那么,这个应激事件带给你更多的无疑是快乐和欣喜,而非恐惧。
最后,在讨论应激对个体情绪的影响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时,应注意到个体对应激作用的感受性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就像人体对病毒和细菌作用的反应有区别一样(John Mason,1975),并且这些差异似乎还来源于文化上的不同。
2.应激与身心幸福感
应激对人的身心影响,可通过“身心幸福感”这一指标进行评估,通常用“心理幸福感”和“身体幸福感”分别评估应激对心理状况和身体状况的消极影响。心理幸福感低者通常会感觉心神不宁、情绪低落、莫名苦恼等,身体幸福感低者则通常会感觉身体疲劳、吸烟量增加等。张西超和程小青(2007)在对中国企业经理人的压力和幸福感进行研究后发现,压力给经理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压力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降低了经理人的工作效率,导致消极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在压力对个人生活的负面影响方面,有47.8%的人因压力产生消极情绪,47%的人出现睡眠问题,25.5%的人出现生理疾病。其中,因压力出现消极情绪、生理疾病的人比往年有所增加。
他们的调查结果还显示,2006年中国企业经理人身心幸福感有所下降,低心理幸福感的经理人为8%,比上年增加了4%。低身体幸福感者为15.5%,也比上年增加了4%。其中,女性经理人的心理幸福感要较高于男性,并且年龄越大、职位越高、任职时间越长,其心理幸福感则越高;56岁以上、高级管理、任职16年以上的经理人,其心理幸福感远高于25岁以下、初级管理、任职5年以下者。在身体幸福感方面,女性经理人则低于男性,调查显示,43.1%的女性身体幸福感较高,男性的比例则为46.5%;26~35岁的经理人身体幸福感最低,56岁以上的最高;任职6~10年的经理人身体幸福感最低,任职16年以上的最高;初中级管理者有着高身体幸福感的占43.6%,高级和最高级管理者占47%左右。
3.应对应激性情境
在面对应激性情境,尤其是让人感到不满或不安的情境时,人们往往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这种愤怒的情绪对人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将产生消极影响,从而降低人们对幸福感的体验。因此,学会合理地去应对应激性情境也就显得非常重要。Raymond Novaco(1975,1978)证明了应激接种训练和放松对帮助人们控制愤怒情绪所起的作用,这种应激接种训练举例如下:
(1)为激怒做准备。这可能是一种艰难的处境,但是你知道如何处理,你可以制订一个计划控制它,这样做很容易。记住,不改变这些问题,并且不要被它激怒,也没有任何争论的必要,因为你知道应该做什么。
(2)冲突和对抗。只要你保持冷静,你就能控制这一处境,你不需要证明你自己,也不要比你必须做的做得更多。发怒并没有用,想一想你必须要做的,寻找积极的一面,不要急于得出结论。
(3)反对唤起。肌肉越来越紧张时,应放松,平静下来,做一次深呼吸,然后让我们一点点地解决这个问题。你的怒气是你需要做什么的一个信号,可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对方很可能希望你生气,相信你会建设性地处理这个问题。
(4)继发反应。①冲突未解决时,可忘掉这些烦恼,想想这只是让你觉得不安,努力摆脱它,不要让它干扰你的工作,不要被它激怒,这件事很可能没那么严重。记住放松,这比发怒好多了。②冲突解决说明你处理得非常好,你做了一件漂亮的工作,实际上你没有发怒工作也顺利地完成了。
二、物质依赖与幸福感
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是指违反社会常规或与公认的医疗实践不相关或不一致地间断或持续过度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现象。物质滥用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对某种特定物质的依赖。物质依赖又称成瘾(addiction),是一种由于反复应用某种自然或者合成的物质,而使人们在生理或者心理上对该种物质产生依赖的一种状态。生理性依赖发生于机体适应该种物质并将其融合进机体组织的正常功能中,如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化学变化(Torres&Horowitz,1999)。心理性依赖是人们由于该物质产生的快感而不断地应用它,并非因为生理上的必须。成瘾也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这种影响一般是通过情绪和认知的改变来实现的。能使人成瘾的物质很多,常见的有烟草、酒精、毒品以及网络等。
1.吸烟与幸福感
心理学家Silvan Tomkins(1966,1968)曾指出为什么人们会继续吸烟,进而产生烟瘾的四种心理原因:一是要达到正性效应——通过吸烟来获得刺激、放松和快感;二是减少负性效应,如减轻焦虑和紧张等;三是在无意识之下,吸烟成为习惯性或自动的行为;四是人们对通过吸烟来调节正性和负性情绪状态产生了心理依赖。根据Tomkins的观点,以上的某一原因会是某人吸烟行为的主导因素。
通常,吸烟行为会带来暂时的幸福和快乐的体验。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对中枢神经产生作用,进而对精神起到兴奋和镇静作用,而烟草烟气中含有的烟碱,被确认具有使精神兴奋与镇静两方面的作用。这就是说,在焦躁或紧张的时候,吸烟可以起到消除消极情绪的作用,而在犯困或头脑反应迟钝时,吸烟能使头脑清醒。另外,也有研究者认为尼古丁还有降低敌对性较高的人的愤怒情绪的作用(Jamner,ShaPiro&Jarvik,1999)。
然而,长期吸烟不仅会缩短人们的寿命,增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而且还会产生抑郁症状,降低人们的幸福感。香港大学医学院连同香港卫生署学生健康服务组,在对1800多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评估后发现,那些吸烟者比从未吸烟者出现抑郁症状的机会高出57%;接受评估一年后,那些仍吸烟者比从未吸烟者出现较多抑郁症状的机会高出120%。调查还显示,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与他们吸烟有着相互增长的恶性循环。
2.饮酒与幸福感
适量地饮酒不仅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烘托气氛,消除紧张、抑郁、烦恼等消极情绪,适度饮酒者(男性每天两杯,女性每天一杯)比不饮酒者出现抑郁的症状要少,并且饮酒能够缓解女性常见的焦虑情绪,减少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给她们以轻松的心情。但要注意,酒的好处都是在适量的基础上的,无论如何,过量饮酒对人的身体健康没有好处。
长期酗酒者,或称酒精滥用者,大多是对酒精产生了心理依赖,并因此危害其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滥用酒精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为常见,其中一个可能原因在于面对压力时,男女的表现不同。压力大时,女性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可能性更高,而男性患上“酒精麻醉型”心理紊乱症的可能性更高。有研究发现,酒精依赖者往往还有明显的人格异常,存在着明显的抑郁、焦虑情绪以及情绪和述情障碍(陈忠,李树教,田胜硕,2001)。
李建华等人(1999)在对68例被诊断为酒精依赖者的男性的婚姻质量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在SCL-90量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中酒精依赖者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在Olson婚姻质量量表中,酒精依赖者对婚姻满意度、性格相容性、夫妻交流、解决冲突方式、业余活动、性生活、子女婚姻、亲友关系以及角色平等性等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这说明长期饮酒会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并由此产生的心理障碍及精神症状对婚姻质量产生负面的影响。
3.吸毒与幸福感
吸毒不仅会给吸毒者的身体和家庭带来损伤,同时也会对其情绪、幸福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赵建新(2003)在对云南省121名戒毒人员的幸福感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与正常人群相比,吸毒人群在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指数上均显著低于正常人群。在进一步分析后认为,毒品依赖对吸毒人员的认知和情感功能的消极影响直接降低了其幸福感水平。
另一项对云南省197名在戒毒所人员(男性120名,女性77名)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也发现,在构成幸福感指数的每一个具体项目上,正在戒毒人员的平均指数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的平均指数。正在戒毒人员的平均幸福感指数为6.898,而普通人群的平均幸福感指数为9.672。在性别上,正在戒毒的男性平均幸福感指数为6.857,而普通男性群体的平均幸福感指数为9.417;正在戒毒的女性平均幸福感指数为6.949,而普通女性群体的平均幸福感指数为10.425。由此看来,无论是正在戒毒的男性还是女性,其幸福感指数均分别显著低于普通男性或女性,并且与正常人群相比,正在戒毒人员随年龄增大而幸福感指数降低的趋势更为明显(赵建新,赵锋,2003)。
还有研究表明,吸毒与情绪性心理压力、惊恐等社会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与正常人相比,吸毒者幸福感、自尊感较低,交往焦虑、无力感、无意义感较高,整体的社会生活质量处于较差水平(王垒等,2004),并且主观幸福感水平高的戒毒者戒毒时间短于低水平戒毒者,复吸的可能性也低于低水平者。
4.网络成瘾与幸福感
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一种无理由地过度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并由此导致的一系列心理性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着的某些生理上的不适。梁宁建和吴明证等人(2004)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者持有对网络自动化的心理倾向,且这种心理倾向具有相对稳定性。
网络成瘾往往和个体的消极情绪相关,如孤独感(Morahan,Martin&Schumacher,2000)、无助感、内疚感、焦虑和抑郁等(Egger&Rauterberg,1996)。有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症与神经症当中的抑郁症、焦虑症最为相关,50%以上网络成瘾患者同时存在情绪障碍、品行障碍、人格障碍,甚至伴有精神分裂症前期症状。还有研究发现,随着网络游戏时间的增加,人际关系质量将随之下降,而社交焦虑却随之增加(Lo SK,Wang CC.&FangW,2005)。Kim K等人(2006)在研究后发现,网络成瘾的高中生,其抑郁和自杀观念在调查人群中最强。朱玉华等人(2006)在对上海中学生网络成瘾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中发现,与正常被试者相比,成瘾者的情绪问题明显高于非成瘾者,在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和学校恐怖等的因子分也明显高于非成瘾者。还有研究发现,网络成瘾水平和个体社会交往焦虑呈显著正相关(王立皓,童辉杰,2003),过多使用网络会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社会交往减少,与用户孤独体验呈正相关(Krautetal.,1998)。这些消极情绪及由此产生的心理障碍,势必会导致幸福感的下降。
网络成瘾者幸福感的下降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研究者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梁宁建等人(2006)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受到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主观幸福感。当大学生网络成瘾者遇到消极生活事件时,大多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这也是造成他们幸福感降低的原因之一(麻爱华,王相立,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