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低碳农业
7196300000021

第21章 发展低碳农村,共建和谐家园(2)

③农村人才培养。荷兰现代农村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劳动者的先进农业技术、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等知识的普遍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与高效利用。荷兰农民多数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的还是双学位或获得过硕士、博士学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各国在低碳农村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四、与低碳新农村携手共行

低碳农业并不是只停留在政府的规划层面,不少农村已经在实施“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1.生态河横村示范“低碳”经济

曾被授予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的姜堰市沈高镇河横村,长期以来坚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农业及乡村生态旅游,致力于按照绿色产业标准规范产业行为和进行生产加工。经过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的严格审查,被评选为“低碳农业先进村”,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三个自然村之一。

河横村有两项很有意思的政策,一是坚持“不冒烟”致富。河横村不欢迎冶金、化工、针织等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对低碳农业项目却情有独钟。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先后在河横村农业生态科技园区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和教育试验基地,进行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高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等。具有代表性的是溱湖湿地农业生态园的建设,这一生态园将科研、观光休闲、秸秆气化循环等结合在一起,凸显出了“低碳效应”。

禁用高污染高残留农药,是河横村的另一条“清规戒律”。他们通过采取施用有机肥料等措施,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使得园区内各类农田的土壤、大气、灌溉用水均符合主要农作物及蔬菜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形成了“河横”大米、“三泰”酱菜、“如春”蛋品等系列品牌农产品。

目前,河横村正在进一步做大“低碳”经济蛋糕:建设种苗工厂、良种繁育场、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千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以及10个百亩特色花卉、果蔬、苗木设施栽培项目;建设循环经济园工程,建成20处农家小院以及立体种植、养殖园。

2.低碳排放剑阁农户换回25万美元

广元市2008年由市环保局与美国环保协会签订了“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交易额度为5万吨二氧化碳,金额25万美元。该项目位于剑阁县汉阳镇等14个乡镇,主要采取农业测土配方施肥方式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达到减少氧化亚氮的排放、保护全球气候的目的。该合作项目实施以来,共与剑阁县14个乡镇194个村48040户农户签订了自愿减排协议,美国生态基金将注资给予农户一定的资金补贴。按照《杜克法则》,该项目估算2009年可减少氧化亚氮144.2吨,折合二氧化碳4.47万余吨。

2009年9月,美国环保专家对广元市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后认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效果明显,农民增收效益突出,为改善当地和全球生态环境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他们还准备把广元市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经验和做法带到2009年12月份联合国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进行交流和推广。

测土配方施肥的减碳项目还用在了世博会。广元市与上海世博会就碳中和项目进行合作,售出3.6万吨碳指标,用于“世博绿色出行”公交卡,所用的碳减排指标正是来自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3.绥滨农场打造“低碳农业”名片

绥滨农场从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太阳能经济”等多个产业入手,为农场打造“低碳农业”名片。

农场的工业园区引进了稻壳制碳厂、秸秆固化厂、糠醛厂等11家绿色产业。据测算,这些企业每年可以消耗20多万亩稻壳、玉米秸秆、玉米芯,不但减少了上千吨的农业生产碳排放,还为农户带来1000余万元效益。

2009年,全场19.8万头生猪养殖场和6000头奶(黄)牛养殖基地产生的全部有机粪肥都进行了储存和发酵,等待明年用于还田处理。目前,这个农场已储存有机粪肥1300余吨。

农场规定,每组农户除留存少量用于引火做饭外,剩余豆秸、水稻秸秆等不准在野外焚烧,全部用于生物质还田和能源开发项目。农场还鼓励农户购买秸秆还田机械,准备利用两年时间,取消居民组使用作物秸秆和烧煤等传统取暖方式,推广使用电热和气热供暖。

4.务滋村循环模式打造京郊新农村

位于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的务滋村,是北京市都市农产品示范区,全村种植果树3800亩,占村总面积一半以上。从2008年开始,村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果树间间作金银花2000亩,使林下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还在林下饲养蚯蚓。蚯蚓直接作为鸡饲料,蚯蚓粪便则是金银花最好的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同时,成立金银花合作社,对金银花种植户进行统一管理、加工和销售。

村里引进的琉璃河镇中原肉联厂万头猪场,虽然解决了村民就业和增收,但猪场粪便却污染村里环境。为此,村里新建了一个1000立方米的沼气站,沼渣、沼液年产2500吨。猪场产生的粪污运到沼气站,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用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剩余的沼渣和沼液作为肥料用于果树和中药材,实现了“养猪—沼气—肥料”为链条的循环经济。

五、回归自然——德国农村的再生

位于北莱茵西伐利亚邦的欧豪村,是个仅有580位居民的小农村,占地约400公顷。红屋瓦、半木头的传统房舍、群树丛生、百花齐绽,漫步于村中,仿佛置身于《格林童话》里的某个熟悉场景。一个古老的国家,一个严肃的民族,却拥有浪漫主义的田园情怀。

事实上,欧豪村如今的景色也曾经经历了从土路到柏油路,再从柏油路到土路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至70年代,一连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将农村质朴自然的原始面貌,覆上一层厚重的都市气息:水泥铺面、道路拓宽、增辟安全岛、金属线围篱、混凝土墙等。那时的人们觉得铺设柏油路才会卫生,如果有树叶掉在地上,就会弄脏街道,而且还要清扫。

农村环境面临巨大变迁之后,天然资源及物种流失,导致大雨过后淹水、交通安全及噪声问题也堪虞。这些骤变让欧豪村的居民重新思索:自己的住家环境,该如何做才能兼具生态和现代化?从1990年开始,村民终于无法忍受当前的生活条件,决定进行生态改造。1993年,欧豪村达成杰出的成果,赢得德国联邦农村更新金牌奖;1996年,欧豪村被欧洲各国选为“欧洲生态示范村”。

曾经的停车场和道路由水泥或柏油材质铺成,但如今已部分铲除,以植草的地面、透水砖或自然石取而代之,而且车道的缝隙扩大,主要作用是增加透水性。1990年以前,欧豪村使用的是地下排水系统,混合雨水和家庭废水一并排放至污水处理厂。如此一来,可以循环回收的雨水就浪费掉了。重现土壤、植物和碎石后,等于设置天然的集水和导水系统,比起混凝土排水沟,更能活化资源及涵养地下水源。道路两旁辟绿带,吸收的水分又回流成地下水再利用,从家家户户的水龙头里流出来。原本由金属线缠绕做成的围篱,如今都加种灌木,绿化大过人造的环境。先前种松树的地方,改种当地的果树如樱桃树,但同时也保留象征德国精神的老橡树,兼容并蓄。

村里的公家花园旁有一幢房屋,顶上装有蓄存雨水的导管。收集的雨水可供灌溉那片小花园。此外,村里的低洼处也划为湿地或滞留池,保育水资源的同时,也抚育当地动植物。

欧豪村有1150年的历史,村里的房舍或农舍,多为传统的木造建筑,但由于产业结构转型,农业人口下滑,许多老农舍、畜厩便因而闲置。更新计划执行后,村里的人重新启用老房子,譬如将畜舍改建成住家或农场咖啡馆,空间重新利用,不需再盖多余的房子,这除了意味着无须另铺水泥外,同时也能节省能源。

现在这里的居民都了解到绿色环境才是永续之道,大家一起致力于农村再生。

六、浦北沼气吹绿农村低碳家园

在广西,钦州市浦北县以创建低碳县为目标,以发展户用沼气为纽带,探索出“专业化施工、物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新路子,农村沼气低碳建设持续健康发展。至2005年6月,全县沼气池总数达31998个,是1999年的42.38倍,使用率达96%,建池数占可建池户的比例由1999年的0.005%提高到32.2%。从2000年起,浦北连续5年获得钦州市低碳建设先进县、钦州市沼气建设先进奖,得到区、市领导的高度肯定。

1.专业化施工

浦北针对沼气建设专业技术性强的特点,推进专业化施工,使沼气建设有可靠的技术保障。在全县推广8~10立方米的圆筒形水压式自动排渣沼气池型,建立“持证上岗、专业承包、合同管理”的施工制度,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和工程监理制。农村沼气建设服务队和施工员必须与农户签订施工责任书,对沼气池实行“三包”:即包建、包用、一年内包免费维修。沼气池建成完工后,施工员提出验收申请,县能源站派技术人员进行试压验收,经验收合格用户签字方能交付使用,这样就能严格保证工程质量。自实行专业化施工以来,专业服务队承建的沼气池合格率达到100%。目前,全县成立了沼气建设专业队伍69支,共有合格技术员960余人,其中80多人持有国家沼气生产工资格证书。

2.产业化管理

浦北县在沼气建设较集中的村委成立沼气建设服务队,服务站和服务队做到“五个有”:有合格的技术人员、有地方办公、有牌子、有工作人员相片和联系电话、有章程和服务内容。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覆盖了全县5075个自然村。北通镇清湖村沼气建设服务队自2003年3月组建至今,共承建新池209座,维修病池30座,检修故障42户,使该村的建池入户率、使用率分别由原来的11%、79%提高到目前的32%、100%。通过实施产业化管理,做到了农户想建池有必建、想使用有人指导、想学有人培训、出现问题有人服务,促进了低碳沼气项目的建设。

3.市场化经营

浦北县各农村沼气建设服务队均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实行股份制经营管理方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日常开展农村沼气池的有偿维修服务。服务队出售的所有沼气池器材设备、沼气炉灶具及其配件均由县能源站统一供应,确保优质、优价、足量、及时供应。目前,农村沼气低碳建设和维修服务已成为一个新行业,解决就业或兼职就业1600多人。石冲镇旺盛江村沼气建设服务队负责本村及周边几个村的沼气池建设维修服务。目前共有技术人员5人,出售沼气池器材设备、沼气炉具及配件等,帮助农户建设沼气池、维修沼气池或设备、炉具时,收取一定的费用,以此来“养活”服务队。其中,该服务队的沼气池建筑模具租用比较频繁,甚至出现了农户抢租模具的现象。自2008年以来,已收取模具租金达1.3万元。因经营有方、技术高、信誉好、服务佳,要求上门帮助建池、维修沼气池和炉具的农户络绎不绝,技术员人均月最低收入达600多元。浦北还注意做大以沼气为核心的相关产品市场,拉动建材、配件等行业的发展。目前,与农村沼气低碳建设相关的产品需求每年已达到400多万元。

七、日本“一村一品”的低碳农村

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从打造乡村低碳经济竞争力的角度展示日本农村低碳建设的经验。

走进一家日本超市,在牛肉货架旁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一种日本本地生产的牛肉——“松阪牛”,比旁边的美国、欧洲进口牛肉的价格要高很多,但是销售却比进口牛肉要好。原来,“松阪牛”的饲养程序极为严格,饲料是经过挑选的大麦、豆饼为主的混合饲料。牛长肥后,为了增进牛的食欲,每天要给牛喝啤酒、为牛按摩,甚至让牛听音乐、晒日光浴。尽管一头优质“松阪牛”的价格在四五千万日元,却仍然深受日本人的欢迎,拥有美国、欧洲等进口牛肉所无法取代的地位,由此可见品牌效应的影响。给牛喝啤酒、按摩、听音乐,这在我们看来似乎是有些胡闹的趣事,却正是日本“一村一品”特色农村发展的精髓所在。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还有一个经验是政策支持和保护。第一,支持山区农村。对山区粮食生产给予财政补贴,其中50%直接补贴给农户,50%补贴给农村社区,主要用于山区农田基本建设和新增农村劳动力的培养。第二,设立农村保险基金。由农民投保保费和政府补贴各占50%组成。第三,建立农产品价格风险基金。为保持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日本政府除直接进行农产品价格干预外,还建立了农产品价格风险基金,农民和政府各出资30%和70%,由农林水产省负责管理。第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一村一品”运动的成功揭示了农村产业发展的三个特点:一是最能体现当地的优势;二是最能占领消费市场,质量优异,经济效益好;三是最能使产品获得较好的声誉。尽管地方产品有些“肉包子登不上席面”的感觉,但只要用心去培育、用心去经营,就可以使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过去最为常见、最为普通的土特产品完全可能成为全国乃至国际著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