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鸡叫
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半夜鸡叫》,说的是地主周扒皮为使长工们多干活,半夜起来学鸡叫的故事。好像“半夜鸣叫”是周扒皮发明的,其实不然,他已经晚了两千多年。
在战国时代中国著名的函谷关,每天清晨开关的时间都以鸡叫为准。据史书记载,齐国贵族孟尝君落魄从秦国逃出来的时候,正是半夜间路过函谷关,关门紧闭,他担心后面有追兵,心里特别着急害怕。他门下的食客中有一个人会口技,情急之下当即学鸡叫,这一叫引来了周围雄鸡都叫了起来,于是骗开了关门,使孟尝君得以逃出险境。这才是中国“半夜鸡叫”第一叫。
在这里不免介绍一下“鸡叫”的起源。传说古时候在中国东南方有座桃都山,山上有一棵很大的树叫“桃都”,桃树枝长达三千里,树枝上有“天鸡”。每当日出时,阳光照满桃树,这时天鸡就开始啼叫,天下所有的鸡都随着叫了起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里就有歌颂“天鸡”的诗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自此,雄鸡随天鸡开始五更时分报时,遂有“鸡司晨,狗守夜”之说。
半瓶子醋
“半瓶子醋”借喻知识浅薄,对某种知识、某种技艺一知半解,却又喜欢自己吹嘘的人。
这句俗语出自《古今杂剧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半瓶子醋”和“半盆子水”差不多,还有句类似的俗语叫做“整盆子不响,半盆子晃荡”,意思同“半瓶子醋”一样,指那些不求上进,一知半解自吹自擂的人,很是让人厌恶。
半路出家
“半路出家”这一俗语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的意思。它源自佛教。
佛教所说的“出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幼出家,一种是成年以后才出家,后一种叫做“半路出家”。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半路出家。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成道以后称为“释迦牟尼”。他在幼年的时候,已经通晓世间的一切学问,年龄稍长,见世界上人类和其他动物互相残杀,互相吞吃,循环不停,有感于生老病死,在所难免,感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痛苦,欲求一个解除苦恼的方法。因此,到了十九岁那年,他放弃了荣华富贵,出家修行,经历许多艰难困苦,决不灰心,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得道成佛。成佛后便周游各处,说法劝化他人。释迦牟尼如此说法,前后长达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岁涅槃。
其实僧人大多数为半路出家,只有少数是在寺庙里长大,从小做了和尚的。僧人“半路出家”的说法,被俗世借用转义,变成了半路转行。
半截入土
“半截入土”比喻病老将衰的人活在世上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半截入土”源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东坡志林》,其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关于“半截入土”的寓言:桃符抬头望着艾人说:“你这个小草芥,怎么能在我上面?”艾人就低头讽刺桃符说:“你已经有半截在土里了,还想争做高人吗?”这里的桃符和艾人都是古代人在元旦时用来怯邪、辟毒的东西,桃符钉在门旁的土里,艾人挂在门上,所以艾人嘲笑桃符“半截入土”。它们的原意是比高低,可后来人们用“半截入土”比喻快死的人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其代表作。《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后世许多帝王将相都把《论语》当做治国良策。北宋初期的宰相赵普甚至说出了“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的大话。可见,《论语》在统治阶级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此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
此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赵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谋士,他为建立北宋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治国平天下也有自己的一套本事。相传每当赵普遇到政事不能决时,回家后便于书房中查阅书箱里的一本书,第二天就能解决问题了。久而久之,他的家人十分好奇,趁宰相大人不在时偷偷打开那个书箱,结果发现里面只有半部《论语》。于是时人便说,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才有赵光义与赵普的一段精彩的对话。
圣诞节
每年12月25日是西方基督世界的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为纪念耶稣诞生而设的节日。早在公元336年,12月25日正式被罗马教会定为圣诞节。《圣经》中没有耶稣诞生日期的记载,12月25日原为太阳神诞生日期,基督教会以此作为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系取耶稣为“正义的太阳”之意。到5世纪中叶,圣诞节已成为教会的传统宗教节日,后来逐渐大众化,成为许多国家的法定节日。圣诞节有许多重要活动,12月24日晚称为“圣诞夜”,也叫“平安夜”。人们团聚在一起,共进圣诞晚餐,互赠礼品。一棵漂亮的圣诞树是圣诞节必不可少的。到了圣诞节子夜时分,教堂举行隆重的子夜弥撒,黎明和上午还要举行两次。
圣诞树在西方,不论是否基督教徒,过圣诞节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添节日气氛。西风东渐,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圣诞树也开始流行起来。
据说是阿尔萨斯地区最先把冷杉树枝或冷杉树做成的圣诞树竖在屋内,树上点缀着许多糕果和苹果。到了十八世纪,圣诞树已经很流行,而且圣诞树上已经有了插蜡烛的习俗。而人们在圣诞树上饰以花卉,则是因为在民间传说或《圣经》故事里面都描述过天堂乐园里果树开花的盛况,因而从一开始人们就喜欢用苹果来装饰圣诞树。现在,圣诞树上的饰物更多了,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还挂上各种圣诞礼物,电源一通,五光十色,十分好看。
圣诞老人
圣诞节期间,在英、美等国,不少大百货商店、超市专门派人装扮成圣诞老人,向顾客,尤其是孩子们分发糖果和礼品,这一风俗现在已传到中国,商店或超市也有了圣诞老人的形象。那么,圣诞老人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圣诞老人是罗马帝国东部小亚细亚每拉城(今土耳其境内)的主教圣尼古拉的化身。圣尼古拉主教生前乐善好施,曾暗地里赠送金子给一个农夫的三个待嫁的女儿做嫁妆,将其中一袋金子从烟囱口扔进去,恰好掉在壁炉上的一只长筒袜子中。于是,现在每逢圣诞夜,必有不少天真的孩子把袜子口朝上小心翼翼地吊在壁炉旁,期待圣诞老人送来礼品。圣诞老人的形象非常可爱。他是个留着银白胡须、和蔼可亲的老人。头戴红色尖帽,身穿白皮袖边,白皮领子的大红袍,腰间扎一条宽布带。传说圣诞老人住在北极。在圣诞夜,圣诞老人架着八只鹿拉着满载礼品的雪橇,从北方雪原来到各家,由屋顶的烟囱下来,经过壁炉到房间内,把糖果、玩具等礼品装进孩子们早已吊在壁炉旁或床头上的袜子里。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民以食为天
这个俗语的意思是它强调了吃对老百姓的重要性。它源出东汉班固《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讲的是秦朝末年,有个叫郦食其的读书人,他年届六十,穷极潦倒,却满口狂言,人们称他为“狂生”。
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为了争夺全国政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一次战斗中,刘邦的军队败退到荥阳、成皋一带。荥阳附近有一座小城,城内有许多储藏粮食的仓库,因地处敖山,所以称为“敖仓”。它是秦朝留下来当时关东最大的粮仓。
刘邦因抵挡不住项羽的进攻,一时又调不来援兵,导致荥阳失守。于是他打算把成皋以东的地区让给项羽。为此,特地找郦食其来商议这个问题。
郦食其对刘邦的打算表示反对。他说:“称王的人以百姓为依赖,而百姓又以粮食为依赖。敖仓是储藏大量粮食的要害之处,如果放弃这要害之处,等于把它拱手让人,这对战局是非常不利的。”
刘邦听了点头称是,采取了郦食其的建议,坚守敖仓,终于取得了胜利。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一俗语是指阴谋家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已为人们所共知。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接替了他的职位,从此,魏国大权旁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的手里。大臣中若有谁反对他们,司马师就会将其除掉。魏少帝曹芳早就对司马师兄弟的霸道行径极为不满,一直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但还没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髦继承了皇位。
司马师病死后,司马昭便做了大将军,他比司马师更为专横霸道。魏帝曹髦实在忍无可忍了,有一天,他把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死,今天,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诛杀他。”虽然没有杀死司马昭,反被司马昭所杀,但比当傀儡受气有志气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