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俗语熟词源头之趣
7198700000067

第67章 十一画(2)

教师节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家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教育工会商定,废除了6月6日这个旧教师节,并在1951年规定:教师节和“五一”劳动节合并在一起。可实践证明,“五一”节并没有教师的特点。时间一长,人们只知道“五一”是劳动节而逐渐把教师节忘记了。为了提高教师的地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体现教师的特点,1985年1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么,什么是“浮屠”?浮屠是佛教用语,浮屠,也叫“浮图”、“休屠”。起初,佛教徒被称为“浮屠”,佛教被称为“浮屠道”。后来,称“佛塔”也叫“浮屠”。现在大家说到浮屠,一般都只指佛塔了。佛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三级等,其中以七级为最多,因此有“七级浮屠”的普遍说法。佛塔原来是用来埋葬有德高僧的身骨或藏佛经的,所以,造塔的功德很大。但是,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活人一命更有意义,因此有俗语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在鼓励大家去挽救痴迷不化的众生,让他们得度。《西游记》第八十回就有一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这句话道出了佛的终极目的,佛即救人。从大处说,普度众生。

萨其玛

“萨其玛”听起来像外文中译,但它并非西点,而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小吃。“萨其玛”是满族的一种风味糕点。

“萨其玛”一词,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学士傅恒著《御制增订清文鉴》一书。书中写道:“萨其玛”,把白面(指已和好的)经芝麻油炸后,于糖稀中掺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成书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萨其玛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这里是指萨其玛的制作方法。制作萨其玛的最后两道工序是:将其切成方块,随后码起来。“切”,满语为“萨其非”;“码”,满语为“玛拉木壁”。“萨其玛”便是这两个满语的缩写。早期,萨其玛的汉名叫“糖缠”,这可见于《清文补汇》一书。但此名一直没有传开,而萨其玛却成了满汉两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称。

捧臭脚

“捧臭脚”与溜须拍马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阿谀媚上之举。“捧臭脚”是怎么回事呢?

北宋时,大太监李宪受到皇上宠爱,当上了永兴路副都总管,声势显赫。其部将彭孙,原是绿林出身,想以李宪为靠山,于是私下来到李宪的府邸。正巧,赶上了李宪要洗脚,彭孙抓住机会,来了个毛遂自荐,请求帮李宪洗。李宪乐了,省得自己动手洗脚,也没做什么客气的表示。岂料,鞋袜一脱,一股臭气扑面而来。彭孙显示了真功夫,捧着李宪的脚,耸着鼻子,嘴里却高呼:“太尉脚何香也!”李宪反应也快,就势抬脚丫踹摩着彭孙的脑袋说:“奴谄我,不太甚乎!”

这件事传到苏东坡那里,把它记进了《东坡志林》和《仇池笔记》里。苏东坡是何等人也,他的文章不愁没人看,这令人作呕的“捧臭脚”的丑事,就流传了下来。

在民间,“捧臭脚”还不算最丑,还有比“捧臭脚”更恶心的比喻,叫“舔屁股”。可见,人们对阿谀奉承、拍马溜须之人是多么的厌恶和鄙视。

菩提树

“菩提树”是经常碰到的一个名词,特别是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菩提树是佛教中的圣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这么一首关于菩提树的偈子,流传甚广。那么,菩提树到底存在不存在呢?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觉树”、“道树”、“思惟树”、“佛树”,属于桑科,原产于东印度,为常绿乔木。其叶呈心形而末端尖长,花隐于球形花囊中,花为囊熟时呈暗橙色,内藏小果。

“菩提”为古印度语(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菩提树与佛教渊渊颇深,据传说,两千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轻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佗。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掉链子

“掉链子”用于调侃人们做事情正在兴头上或关键时候,突然卡壳做不下去了,导致事情失败或无法进行。

“掉链子”源于北京口语,具有调侃意味。对喜欢玩单车(自行车)的人来说,都知道车行半路掉链子的尴尬。假期三五知己轻装短打,太阳镜一戴,单车径上风驰电掣竞技,绝对是赏心乐事,大家争先恐后踩动脚踏,链条拉动车轮飞车之时,突然“喀嚓”一声,脚丫子再也蹬不动了,那沾满油污的链子突然掉将下来,眼见驴友们载着欢声笑语远去,自己却要下来挂链条,本来高昂的情绪顿时一落千丈,像泄了气的皮球。

北京的自行车是上百万人每日上班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对脚下“私家车”掉链子的扫兴、尴尬、着急、无奈,体会更加深切。于是北京人展开联想,发明了“掉链子”一词,真是形象之至。

推出午门斩首

在戏剧舞台上,朝廷断案或朝议时有大臣触犯龙颜,常听到皇上“推出午门斩首”的台词。那么,真的是在午门前处决人犯吗?

“午门”是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的正门,是很庄严神圣的地方,许多重要的礼仪都在这是举行。

明清两代处斩过不少将军、大臣、亲王等人,而历史记载,明代是“被斩于市曹”。清代晚期“辛酉政变”处斩辅政八大臣中的肃顺等人,“戊戌变法”处斩谭嗣同等六君子,是在北京外城菜市口执行的。在当时封建的观念下,杀人被认为是凶事,在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会让这种不吉利的杀人之地靠近自己的宫室的。所以,自古以来,处斩人的地方不仅不在皇宫大内的门口,而且一般都要在都城之外。所以,“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是错误的。那这戏词就一点根据也没有吗?

不过,在明代,如果官员因奏事或进谏触犯了皇帝,往往会被拿出午门外施以“廷杖”,廷杖就是当廷杖责。廷杖之下,被打致死是常有的事。据明史记载:“正德十四年,以谏止南巡,廷杖舒芬、黄巩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嘉靖三年,群臣争大礼,廷杖丰熙等百三十四人,死者十六人。”总之在明朝一代先后在南京及北京的午门外,廷杖大臣达五百多人次,死者众多。这大概就是“推出午门斩首”说法的流言吧。戏剧有艺术夸张的成分,看戏需要分析,分清虚构或真实。

理发店的三色转灯

理发店是统一的三色标志,一般都有一个玻璃圆筒,里面绕着红蓝白三色相间,不断向上旋转的条形彩柱。这种标志,在全世界通用。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据说,在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巴黎有一位革命者被敌人追捕,跑到一家理发店躲藏。敌人追到理发店时,理发师傅们在敌人面前说东道西,巧妙机智地保护了那位革命者。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法国政府为了表彰理发店工人对革命的贡献,便在理发店门口装饰其象征法国国旗上红蓝白三色的彩柱。这是对理发店的最高奖赏,也是理发店的荣耀。后来世界各地的理发店认为这种彩柱很好看,也很醒目,就纷纷效仿。

悬壶

“悬壶”听起来生疏,但在医院和医生那里却备受追捧,也经常能看到患者送的写着“悬壶济世”的匾牌。其实,“悬壶”就是行医的代名词。它来源于《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据记载:东汉时的费长房是汝南(今河南上蔡附近)人士,曾经是管理市场的小官吏。在他常去的市场上,有一个卖药的老翁。这个老翁卖药时会在自己的摊位前悬挂一个壶,等到散市的时候就跳入壶中。集市的人都没有看到他的这个举动,只有费长房正好在楼上看到了。于是他带着酒肉等礼物去拜访老翁。老翁见他心诚,就带他进入壶中。只见壶里别有洞天,“玉堂严丽,酒甘肴盈”,二人尽兴而出。后来,老翁对费长房说:“我是神仙之人,因为犯了错误所以才受到责罚。现在对我的责罚期限满了,我就要离开此地,你是否跟我一起离开呢?”费长房于是追随老者学道,经历了许多考验与磨难,学成后返乡,“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驱使社公(土地神)”,成为一代名医。传说,他后来因为失去了护身符,而被众鬼斩杀。

壶公与费长房的传说,令后世行医者神往不已,“悬壶”就因此成为行医的代称。因为“壶”与“葫”谐音,所以常以葫芦作为药铺的标志,也因此有了“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说法。

圈阅

现在领导传阅文件,看完后都要划圈并写上自己的名字,把这种做法称为“圈阅”。许多人认为“圈阅”是现代人发明的,殊不知古已有之。

“圈阅”的发明人是宋代的宰相王安石。王安石为什么要在公文上“画圈”呢?原来早在魏晋时期,官员们就有了在公文上签署名字的做法。当时,他们在阅办公文时,也要郑重签署自己的尊姓大名,以示负责或同意。到了唐代,官员们为了快捷,便在公文上只写自己名字的一个字,很快在官场风行起来,一直到宋代依旧如此。

王安石当了宰相后,大刀阔斧推行新政,每天接触大量的公文、呈文,忙得不可开交。可再忙也得在公文上签上“石”字。据《事林燕语》记载,王安石是个急性子,在签写“石”字时,把“口”简化草写成“〇”,引得群臣们有议论。再后来,王安石干脆连“石”字的一横一撇也省了,只匆匆画个圆圈就算完事,甚至这个圆圈也画不圆。许多人不知道王安石搞得什么名堂,他阅过的文件常常又转了回来,把王安石搞得很恼火。他在一次朝会上特意说了画圈的事,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大臣们这才知道宰相的圆圈儿是“阅毕”的意思。如此一来大家跟着仿效,画圆圈便成了“阅毕”文件的特殊符号。这种做法被后人所认可,官场中画圆圈儿的做法就约定俗成地延续下来。

眼中钉,肉中刺

这一俗语用来比喻最可恨、最痛恶、非除去不可的人和事。它源自五代时期。

据《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后唐明宗时,赵在礼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任节度使。他为官贪婪,横征暴敛,巧取豪夺,见钱就取。宋州百姓苦不堪言,对其恨之入骨,将其比作眼中钉子,一刻也不能容忍。正巧,朝廷下圣旨调赵在礼去镇守永州(今湖南零陵),消息传开后,宋州百姓拍手称快,大家奔走相告:“眼中拔钉,乐哉乐哉!”这家伙终于走了。不料,这话传到赵在礼耳中,他不禁火冒三丈,恼羞成怒,决定对宋州百姓实施报复,马上给后唐明宗写了一个奏折,讲了一大通理由,请求继续留任宋州,不去永州履新,明宗不明就里,同意了他的请求。

赵在礼的计划得逞以后,立马发出一道告示:凡属宋州百姓,每户缴纳一千文钱,自号“拔钉钱”。百姓见了哭笑不得,知道这是赵大人报复,惧于他的权势,只好缴纳“拔钉钱”。“眼中钉”由此而来。

不知道谁还嫌“眼中钉”不够分量,又把“肉中刺”拿来与“眼中钉”合用,成了对句,说起来上口,进一步加重了这一比喻的分量和程度。以后,“眼中钉”、“肉中刺”常常并在一块使用。

做东

朋友们聚会,主动大方者说:“今天我做东,请大家吃烤鸭。”这里“做东”是主人请客的意思。“做东”源自春秋时期,它的初起义是“主人”的意思。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了春秋时期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文公以供应秦国后勤物资为由请求秦国撤兵。他派出烛之武对秦穆公说:“如果秦不灭掉郑国,而让郑国成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中缺乏资财食用,就可以由郑国来供应,这样做对秦国有利无害。”后来秦国果然撤军,晋国军队无奈也只好作罢。“舍郑以东道为主”,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国。在《礼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礼记》中的《曲礼篇》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从有关主客之间礼仪的规定中,可以看到“东”位就是代表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我们所说的“房东”、“股东”、“东家”、“做东”等,其实都是从以上两篇文献中演化而来的。

做秀

“做秀”是主观故意将亮点显摆给公众,目的带有功利色彩。“做秀”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港、台地区流行的新词,八十年代流入国内,并迅速蔓延。“做秀”一词,时下可谓蹿红,甚至泛滥成灾。“做秀”的秀拿出来还可单独使用,比如“秀一把”、“宝宝秀”等,不一而足。

“做秀”之源,中外皆有。先说国外之源。“秀”一词来自洋文的show,是展览表演的意思,指艺坛歌星、影星的表演活动。后“做秀”一词应用日益广泛,并不单限于艺人。政治上有所谓政治秀,学术界里有学人做秀,他们看见摄影记者,挤着向前站,无时无地不抓麦克风,想秀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