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国内之源。中国古代的“秀”,源更深,流更长。“秀”在中文的本义虽非是展览、表演之意,却有引人注意之处。“秀”始出《论语》,孔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南宋朱熹的解释是:“谷之始生曰苗,吐华曰秀,成谷曰实。”朱熹的解释虽是古文,却明白无误,“秀”就是花。《诗经》有诗云:“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就是形容禾谷生长的过程。《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有“王瓜生,苦瓜秀”的句子,也就是苦菜开花的意思。所以,花蕾绽放就是“秀”了。植物的“秀”,用以招蜂引蝶,传花授粉。艺人做秀,无非是绽放才华,展现年华,正像花卉吐华。
今日之“做秀”,不要做作、故弄姿态,还是“实发实秀,实坚实好”的好。
做生日
(做寿)生日人人有,生日年年过,但怎么过,差别却很大,有句俗语叫“穷不过生日富不过年”。其实,过生日和做生日不是一回事,做生日是有讲究的。
“做生日”的习俗由来已久,有明确记载的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自滋以后,二亲若在,生至经日,尝有酒食之事耳。”唐代封寅的《封氏闻见记·降诞》记述更确凿:“近代风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会。”那么,做生日的本义是什么呢?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感激母亲赋予生命。十月怀胎,备尝艰辛。好不容易盼到孩子临盆,可以说喜悦与痛苦并存,新生与死亡同来,母亲需要承担心理和生理上的巨大负担,常言说“儿生娘苦日”,做生日的本义就是感激母亲赋予生命。“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劬”是劳苦、辛苦的意思,希望通过做生日追思母恩。在这方面有几个皇帝做得很好。隋文帝杨坚生日那天不许杀猪宰羊,要求举国吃素以追思双亲;唐太宗及五代时后汉高祖都不搞生日喜庆,而是举行纪念仪式。《颜氏家训》的作者还痛斥有些人设酒庆生日为“无教之徒”。可见,当时“做生日”多是出于感激和纪念父母。
还有一种说法是消灾去邪,是带有原始色彩的做法。古代因为医疗条件简陋,接生方法不够科学,一旦遇有难产,母子性命堪忧。因此,古人把孩子诞生这天当做危险之日,成为提心吊胆的关口,因而要消灾避邪,祈求平安。每到孩子生日这天,要给孩子精心制作红衣服、红腰带、红帽子等作为生日礼物,一曰庆祝生日,一曰作为一种保护措施,希望化险为夷,保证健康的作用。特别是遇到本命年,成年人要特意买一条红腰带系上,成为风俗。
做生日还有一种说法是庆祝生命的延续和兴旺。这天父老乡亲前来送礼祝贺,备酒庆祝。做生日的习俗延续至今,应该三说合一,庆贺在内,感恩在内,消灾在内,三全其美,许多人都是这样践行的。
做生意
“做生意”指商业经营,俗称“做买卖”。为什么把“做买卖”说成“做生意”呢?
“做生意”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期《世说新语·言语》引用的一个故事:以前孙吴(指孙权听建立的东吴政权)时曾有人把鸟翼用剪刀剪下,扇起风来力不减,如同圆扇一样。但当时没有“生意”,直到晋灭吴以后,才得到大家的使用。这里“生意”一词是说物品能够引起人们发生兴趣,才会被人去买。后世遂将经商做买卖之事称为“做生意”,意思是引人感兴趣之后买卖方才具有生机。《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有“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即去改业做生意”之语。此乃把做买卖称为“做生意”的首次记载。也是做生意的源头。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句俗语有混日子、消磨时光的贬义。生活中,有人遇事敷衍,得过且过,凑合着混日子,于是就会被别人戏称为撞钟和尚,甚至说连钟也撞不响。那么,这一俗语源出何处呢?
原来,出家人里确有专司撞钟之事的和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钟,指的是寺庙里的晨昏钟。据佛家讲,人生共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所以,按以前的寺规,就是在早晨和黄昏各敲一百零八下的钟,以清除人生的烦恼,称为晨昏钟。
撞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存在一套严格的规定。撞钟前,和尚必须默诵佛经,诵毕方能撞钟。在撞钟时要撞出轻重缓急的节奏,抑扬顿挫的韵律。晨昏两次钟,紧七下,缓八下,平平二十下,是为一通。如是者三,名为三通,共击一百零五下,再撞三下,前后共撞钟一百零八下。做一个合格的撞钟和尚谈何容易,故被挑选上的弟子不仅手脚麻利,脑子灵活,责任心强,而且还要精通经文,方可称职。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撞钟的和尚必须在二十分钟之内敲完一百零八下,而且最后一下必须敲在十二点整(零时),差一秒不行,过一秒也不行,最后一下“夜半钟声到客船”。如此分秒不差的撞钟功夫,实在令人叹服。据说敲完钟的和尚每回都有“犹如卸下千斤担”的感觉。真是“钟上一分钟,钟下十年功”啊。
无奈俗人不解其中味,误认为撞钟的和尚轻松自如。真要是能像和尚一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工作就是高标准了。
梨园
“梨园”是戏剧界的雅称,不过它真的和梨树有关,它源自两种说法,但都与唐玄宗有关。
其一,清朝学者孙星衍在《吴郡老郎庙之记》中记述:“余往来京师,见有老郎庙(以唐玄宗为祭祀对象的庙宇)之神。相传唐玄宗时,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赐姓李氏,恩养宫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植梨树,因名曰梨园。后代奉以为乐之祖师。”
其二,现代学者李尤白《梨园考论》认为,梨园位于长安城北皇家禁苑中,后来该园为唐玄宗李隆基所利用,将其变成一座演习歌舞戏曲的专用场所。
不过,无论哪一说,把“梨园”演化成戏曲界的代称,无疑与唐玄宗有直接关系。《新唐书》中《礼乐志》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史书记载,“梨园”起于唐无异。可见唐玄宗李隆基是音律戏曲的专家。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唐朝政府发展了太乐署的职能,以梨园为场所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文艺人才的艺术学院。从学生来源上讲,除了最初应招的宫女之外,玄宗还将太乐署里面的优秀人才选拔过来。经过筹备,当时梨园里仅乐工就有数万人。像这样庞大的皇家艺术学院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大奇迹。所以,后世戏曲界共同推戴唐玄宗李隆基为其鼻祖,当之无愧。“梨园”就是当时最大的戏园子。
铜臭
“铜臭”用来讽刺只知钻钱眼的市侩气。“铜臭”意为钱味,但反过来成“臭铜(钱)”也很形象。
它源自《后汉书·崔烈传》。东汉时,崔烈花钱五百万买了个司徒的官职。那时,称丞相为司徒,司徒与太尉、司空合称三公,三公是辅佐国君掌管军政的最高长官。由于崔烈此官职是花钱买来的,因此人们议论纷纷。崔烈也自知别人有议论,就问他儿子崔钧说:“我当上三公,别人有什么议论?”崔钧说:“论者嫌其铜臭。”他儿子说别人嫌你身上有钱味。久而久之,钱味(铜臭)变成了“臭钱”,反而对那些钻眼的人,特别是对象崔烈那样买官的人的抨击更重了。
领袖
“领袖”现在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等的领导人。如伟大领袖毛主席。“领袖”的本义是衣领和袖口。衣领和袖口在衣饰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将“领”和“袖”合并在一起使用的最早见于《后汉书》,《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中就有“苍头衣绿褠,领袖正白”的描写。
第一次将领袖用来形容人的是《晋书·魏舒传》,其中写道:“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意思是说魏舒仪表堂堂,气魄非凡,如同衣服的领和袖,具有卓越地位,堪称世人之表率。后来,人们逐渐将同一类人中的突出者称为“领袖”。现在,专用于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
象棋
象棋在中国是一种非常普及且深奥无止境的一种棋类游戏。
乍一看来,象棋好像产生在汉代,因为棋盘中心格的界河中写有“楚河、汉界”字样。其实,它是借用两军对垒的局势,渲染气氛,与楚汉相争无关。
中国象棋的来源有几种说法,多与周朝文、武二王有关。《诗·踯颂序》中说:“维清,奏象舞也。”周文王时已有击刺的战斗技术,武王作乐,象征击刺排练为舞,故取此名。说明象棋是一种战争厮杀的棋戏。还有人认为象棋就是周武王所造:“象棋,武王所造,其进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争国用兵战斗之术。以象牙饰旗,故曰象棋。”到底哪种说法有道理,至今没有定论。在没有史料和文物实物出土之前,所谓定论,只是讨论者一家之言。
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高人(有智慧的人)所创,历代研习完善,才形成了超人的智慧。看看象棋活动的发展轨迹,或许对认识它的产生会有帮助。
象棋活动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如《楚辞·招魂》:“蓖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道相迫些……”早期象棋活动到南北朝时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个象棋迷,首次撰写出《象经》,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象棋博弈的指导书籍。到了北宋,象棋就基本定型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北宋墓中发现了瓷质象棋,黑白子各十六枚,与今象棋十分相似。明代的象棋活动,已经比较成熟,其标志是棋书、棋谱多达17种。清代的棋书、棋谱大都完整保存下来,基本分为三类:应用棋谱、残局谱、全局谱。这些棋谱是历代象棋活动的经验总结,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盘缠
现在上点岁数的人还把出门时所带的路费叫做“盘缠”。为什么把路费称为“盘缠”呢?原来这与古代钱币有关。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多是铜钱。人们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铜钱穿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如有出戏剧就叫《十五贯》。古时既没有旅行支票,又没有信用卡,就算纸币也是后来才有的。于是,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在腰间,古人衣裳又肥又大,不露山,不露水,既方便又安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路费叫做“盘缠”了。
脱帽礼
“脱帽礼”多在隆重、庄严的场合下使用,如升旗、聆听尊者讲话(讲课)或悼念亡者。这一礼节源自欧洲。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战火不断,作战时与敌短兵相接,肉搏而战,头部容易受到袭击,因而不得不戴上笨重的头盔。士兵们到达安全地带就脱下头盔以减轻负担;同时,到别人家里去,来者为了表示自己不是敌人,就首先把头盔掀开,露出自己的面孔。这种习惯发展到近代,就成了脱帽礼。
偷吃禁果
“偷吃禁果”多指未婚男女青年发生性行为而导致怀孕,它源于西方的一个传说。
伊甸园是上帝创造的供亚当与夏娃居住的乐园。上帝警告亚当不能偷吃“分辨善恶的智慧树”上的果子,不然就会马上死去。但亚当和夏娃在狡猾的蛇的引诱下偷吃了禁果,他们的眼睛打开了,看见自己赤身裸体。上帝惩罚蛇,让它吞食尘土,用腹部在地上爬行。而没有服从他指示的夏娃则将在怀孕分娩时遭到痛苦,并永远受亚当的管辖。亚当则将终生为每日的口粮在大地上辛苦操劳。上帝用兽皮将二人遮身并把他们逐出乐园,避免他们再吃生命之果而获得永生。并派了一个天使守在乐园的东方,防止人类再进去。原来偷吃禁果就意味着付出代价,人生就是受苦也是上帝安排的。
偷香窃玉
“偷香窃玉”常用来比喻男子暗中引诱、玩弄女子的行为,属贬义。其实,它的原意不是贬义,是好事多磨,有情人终成眷属。典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溺惑》。据载,晋人韩寿,是三国时魏司徒韩暨的曾孙,英俊潇洒,才华出众,在当时权臣贾充门下任司空掾(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吧)。
贾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贾南凤,嫁给了史上著名的白痴太子司马衷,小女儿贾午,尚未出阁。
贾午在府中偶见韩寿,就被韩寿的美貌迷住,经常到韩寿办公的地方偷窥。但是,一连好多天,韩寿也没来,贾午相思成疾,卧床不起,不吃不喝。婢女大多知道小姐是暗恋成疾。一婢女自告奋勇愿往韩寿住处,将贾小姐的意思代为转达。韩寿闻言心花怒放,当即与婢女定下三更时分前往贾午小姐的闺房,与美人幽会。
两人一番恩爱缠绵之后,韩寿惊奇贾午身上有一种幽香,这种幽香非常特别,从未从别的女人身上闻到过。贾午告诉他,这是外国人进贡给皇帝的异香,皇帝特赐给她老爸,她从老爸那里要来的,一经沾到身上,几个月都不消失。自打那以后,韩寿欲罢不能,隔三差五跳墙入室与贾午小姐约会。
时间长了,搞得韩寿身上也有了异香。同事们不解,大男人擦什么香水。贾午的父亲也嗅出来了,好熟悉的味道啊。他终于想起来了,那是皇上特意赏给自己的香水,别人有钱也买不到啊。在家中我也只给了宝贝女儿,难道她和他……
贾充和夫人把几个婢女叫过来,一番软硬兼施,婢女全招了:“小姐和那韩公子早就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