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海派律师在虹口
72010500000005

第5章 邵曙范 在老百姓的身上,我看到了民生甘苦

文/律新社

“如果政府不处理他,我一定要为女儿报仇,与他们拼个鱼死网破!”七八年前的某一天,中年男子李某找到正进行信访接待的邵曙范,声泪俱下控诉女儿被邻居闯进家门砸来的热水瓶烫伤:“女儿在读高三,才17岁,她以后怎么生活,怎么见人?!一个多月了,这个事情还没有处理。”

这样的情形并非偶发。激动愤懑的情绪,剑拔弩张的气氛,是邵曙范数十年以来常常要面对的,但他却数十年如一日地把为群众维权、为人民分忧看作自己的本分,将解决社会矛盾、调处民间纠纷当作自己的职责。

今年,邵曙范已经66岁。百姓,依然是他心中无法割舍的牵挂。

看着老前辈的背影走进法律的殿堂

在走上法律服务道路之前,邵曙范跟大多数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一样,也成了知青,到内地参加三线建设,后在厂校中做了八年的中文老师。这一段经历对他的社会认知、抗压能力都有很大帮助,使他在认定目标后学会了坚守。

“那时我们单位的法律顾问就是1979年成立的第二律师事务所(上海市震旦律师事务所前身)的主任,我做办公室主任时跟他接触比较多,因此他对我的影响很大。”

如果说是老主任的引导让邵曙范喜欢上了法律,那么老律师的以身作则则让邵曙范深深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从此在法律的世界中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上世纪80年代,上海涌现出了李国机、郑传本等一批优秀律师,他们的光辉事迹让邵曙范的心中充满了对律师工作的向往。“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对规则的坚守,对事业的热爱,对追求司法公平正义的不懈努力让我非常感动。”回忆起前辈的兢兢业业,邵曙范至今仍感慨万千。

在先辈的激励下,邵曙范决定做一名律师,立志通过法律为国家和社会的规范运转作出自己的贡献。1986年,他作为兼职法律工作者进入行业;1988年,他参加全国律师资格统考,拿到了律师执业证,正式作为律师开始执业。怀着对法律服务工作的一腔热忱,从第二律师事务所到震旦律师事务所,他一干就是三十年。

或许天生就与法律工作有默契,邵曙范对业务具有极强的敏感度和前瞻性。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兴起股份上市,必须经有资格证的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在很多律师对证券领域尚未了解的当时,邵曙范已经对此有所涉猎,并且积累了不少的业务经验。在上海第一批具有证券从业资质的18名律师中,邵曙范的名字赫然在列,自此,他的股份上市法律服务业务蒸蒸日上。

然而,就在其事业如日中天,可以大展宏图之时,邵曙范却将目光转向了“鸡毛蒜皮”的信访工作。

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

上海市震旦律师事务所占据了所在大厦的一整层,而邵曙范的办公室几乎在事务所的最深处,面积不大,对于律所主任而言甚至稍显“局促”。房间内的摆设也十分简朴,唯一的装饰品就是墙上悬挂的一幅字,写着孙中山先生的遗言——“天下为公”。

“百姓面对纠纷常常感到十分无奈无助,为他们维权成功,有种特别大的成就感,不亚于打赢一场艰难的官司。”信访问题的解决往往耗日持久,投入大还没产出,但正是百姓的认可,支撑着邵曙范全力以赴。

早在1999年市司法局与市委市政府信访办组建上海市律师志愿团时,邵曙范就成为首批成员,配合接待员一起做工作、宣传法律知识,耐心疏导,引导群众通过合适的途径来解决问题。邵曙范律师真心诚意地为上访者提供法律咨询,引导他们通过正确的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他曾多方努力,维护上百股民权益;也曾奔波近十个月,终还毁容少女公道;十多年来,邵曙范充分发挥职业律师的特长,以娴熟的法律技巧,理清疑难信访矛盾中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提供专业法律意见作为化解方案的重要法律依据。

例如长达十余年、涉及数千人、金额多达十亿余元的“苏州塔陵群访案”,法律关系复杂,在市信访办等政府部门制定解决方案时,邵曙范多次参与开会讨论,针对不同的法律事实,协助理清不同的法律关系,为政府依法化解该疑难信访突出矛盾提出相应的法律意见,被相关领导采纳。

无论严寒酷暑,邵曙范都不辞辛劳地为群众解答各种法律问题。对方承担不起律师代理费用,他毅然无偿代理,既保障了信访群众的合法权益,又有效地维护了政府的公信力。上海市领导在接见邵曙范时,亲切地称他为“不在编的信访干部”。

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邵曙范用了600多个工作日,坚持无偿协助市信访办等相关部门化解疑难信访问题。在日常信访接待中,邵曙范发现不少上访群众主要是因为不清楚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才向有关部门求助的;有了律师参与接待,群众就多了一条获得法律指导的途径。“我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尊重‘白丁’,关爱‘白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也是体现律师的社会责任感。”邵曙范笑道。

在邵曙范看来,信访案件的处理看似毫不起眼,繁琐而枯燥,不如在法庭上滔滔雄辩风光,也比不上做项目回报丰厚,但他乐此不疲,因为从中感受到的是巨大的成就感。在经手成百上千件案例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艰辛;在接待的近万名信访群众身上,他看到了民生甘苦。

“我的工作以及我的经历,使我明白民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更是我们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普通百姓的矛盾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演变成影响整个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继而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邵曙范坚定地表示,“百姓无小事,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律师,我有责任为此贡献出自己的心力。”

邵曙范把实践上升为理论。2009年9月,受上海市委邀请,邵曙范在上海市委中心组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关于疑难信访矛盾的形成和化解”的报告。他根据自己十多年来致力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践与经验,从疑难信访矛盾的化解等方面进行阐述,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并提出了推动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的若干建议。两个小时的报告得到了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我们可能“落伍”了,但乐此不悔

履行社会责任是震旦所的“老传统”。从第二律师事务所开始,提供法律援助就成为律师们雷打不动的重要法律事务。

“我做了二十年的主任,做公益一直是震旦的传统,其实在我之前的老主任就已经奠定了基调。”在邵曙范看来,律师提供公益服务就是一种融化在血液里的理念,不能像一阵风呼啸而过,贵在坚持。多年以前,震旦律师就已经在法院、监狱、残疾人联合会等多个机构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未曾间断。那时补贴很少,但是律师们都很积极。

对服刑犯的合法民事权益,震旦律师也尽力保障。几年前,一名服刑人员拥有的房屋面临动拆迁,但有很多事宜都无法亲自处理,他本人心急如焚,监狱干警也爱莫能助。震旦律师主动援手,免费为他提供法律服务,将此事妥善处理,服刑人员十分感激监狱和律师,特意写信表示:“虽然我犯了罪,但是党和政府没有抛弃我,让我的权益得到了保障。”当年年底,这位服刑人员还被监狱评为劳动改造积极分子。

“人都有闪亮点,虽然他犯罪服刑,但是我们仍然要维护他的合法权益,让他能够更好地改造,感受到社会的善意和温暖。”邵曙范说道。

除了对外的无偿法律援助外,对内的人文关怀也在震旦所代代传承。

震旦所过去是公办所,注重体恤员工,改制后也将这一传统沿袭下来。对退休的老律师,震旦每年都要发补助津贴,并尽可能探望他们。其实,从法律角度来说,律师事务所不必再做这样的事,让老律师到司法局申请福利即可;从经济角度来说,给得多了,分得就少了,如果现有人员没有理念上的共鸣,就无法在利益上达成一致。

“很多老同志以前作了无数贡献,他们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干,后来律师可以拿提成了,他们却已经退休了,照顾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事。”邵曙范认为,给后辈做身体力行的榜样,让律所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比开会讲大道理有用得多。

“近年来,我们投入了不少精力做公益,从创收上来看,我们现在可能‘落伍’了。”邵曙范笑道,“但是除了作经济贡献还要作社会贡献,我们保留了好的传统和理念始终践行,并且乐此不悔。”

在邵曙范的带领下,震旦所律师长期坚持做公益活动,并乐此不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多次荣获司法部全国法律服务文明窗口、全国法律援助先进集体、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十佳律师事务所、上海市优秀律师事务所、司法系统先进集体、爱心助残律师事务所等光荣称号。

律师的价值不能用金钱衡量

经常有年轻律师问邵曙范:“做诉讼律师好还是非讼律师好?”

邵曙范对此的回答是:“要想做非讼律师,也要先做诉讼律师。”

婚姻家事、劳动、知识产权、海事海商、金融证券……在邵曙范的三十年律师生涯中,他接触过以上各种各样的领域。对于这段丰富的经历,他认为和医生别无二致。大学刚毕业的医学生要先在各个科室实习,从各方面奠定知识基础,学习做全科医生,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做专科医生。对律师而言,经常会遭遇复杂的法律问题,不是单一的知识体系可以应对的,全面的涉猎对某一领域的专注同样有所帮助。对于专业选择,在邵曙范心中,律师也与医生一样,用武之地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并非股权金融、知识产权就是阳春白雪,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就是下里巴人。

法律业务各有难点、特点,法律关系都可能是错综复杂的,非讼律师去社区处理纠纷可能束手无策,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化解社会矛盾更为复杂,因为除了法律专业能力外,还要考验律师的社会关系处理能力。“说服上市公司老总很容易,告诉其利弊关系、原因结果,对方心中当即就有了判断,”邵曙范笑道,“但化解社区矛盾,跟老百姓沟通法律问题却可能复杂得多,也无法同等计费。”

但对他而言,在为百姓服务的过程中,他更加感受到了作为律师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往小里说,为百姓分忧,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往大里说,对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发挥了作用。随着社会矛盾的解决,法治中国的进程又推动了一步。

在他看来,如果没有人为老百姓服务,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没有金钱回报只是人民的经济水平尚未达到更高的程度,而不是律师的付出没有价值。

“我为老百姓做了二十年的法律服务了,没有钱我反而挺开心的。”邵曙范感慨道,“我的生活无忧得益于改革开放,人要有感恩之心,立足社会就要回馈社会,所以我热心公益,更要兢兢业业。”

自第二律师事务所(上海市震旦律师事务所前身)于1979年成立,震旦所就与虹口结下了近四十年的缘分,与虹口的律师行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放眼整个上海乃至中国的律师发展史,震旦律师事务所正如其名,旭日东升一般将光辉散播到更广阔的土地,一代又一代的律师在此伫立,为法治建设奉献青春,也留下希望。

“一朝身为律师,就要投入自己的精力、能力、思想,而投入的前提则是对中国的法治有信心,我们的法治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与国外横向比较的同时也要与历史纵向比较,要看到中国法治四十年来稳固发展的状态,对宏观趋势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对律师行业有信念。”邵曙范语重心长地说道,“对经济发展有所成就,对民生公益一如既往,这就是我对震旦的期望。”

邵曙范

中共党员。上海市震旦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

曾任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委政法委案件评查特邀评查员、上海市信访办法律顾问、上海市人民政府信访复查复核专家组成员、虹口区人大代表。

业务方向及专长领域:金融证券、知识产权、公司、房地产、民事商事诉讼。作为全国第一批被授予证券法律服务资格的律师,先后为上海三十多家企业公司的资产重组、上市、股权分置等提供全套法律服务;还办理了本市第一起虚假投毒案、著名翻译家的翻译作品《复活》、越剧《红楼梦》著作权纠纷案等一批有影响的案件,被中外媒体广泛报道。

主要荣誉有全国优秀律师、上海市东方大律师、上海市劳动模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