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史并不如烟5
7204300000013

第13章 自作孽,不可活(1)

哥舒翰的报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用在哥舒翰身上同样适合。

自从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以来,哥舒翰的心头一直有个结,结的名字叫安氏兄弟。

安氏兄弟指的是安禄山和安思顺,当年他俩与哥舒翰一直不和,而且在高力士召集的酒宴上,安禄山曾经大骂哥舒翰“突厥狗”。

想起这一幕,哥舒翰心里便不是滋味,明明自己已经想和解,偏偏安禄山没文化听不懂自己的话,反而骂自己“突厥狗”,实在是欺人太甚。

想想这潼关真有意思,一道关把安禄山兄弟从中间隔开,安禄山在外面造反,安思顺在里面当官,有点意思。

往日恩怨是不是就这么算了?哥舒翰问自己。

几次自问自答后,哥舒翰心绪难平,不行,不能就这么算了,就算现在收拾不了安禄山,也要把安思顺收拾了。

哥舒翰开始在心中谋划,一场阴谋正在针对安思顺展开。

安思顺并没有意识到哥舒翰要报复,他正处于劫后余生的庆幸之中,暂时顾不上哥舒翰。

原本,以他与安禄山的堂兄弟关系,安禄山起兵造反,他是脱不了干系的,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安字,虽然他是原装,安禄山是山寨。

幸好,七十岁的李隆基并不糊涂,他清楚记得安思顺数年前曾经向他汇报过安禄山可能造反,那次汇报成了安思顺的护身符。

范阳兵变后,安思顺调离敏感的朔方节度使职位,到长安出任户部尚书,这说明李隆基恩怨分明。

安思顺没有想到,恩怨分明的不仅有李隆基,同样有哥舒翰。

不久,潼关关卡上,哥舒翰的部下抓住一个人,从这个人身上搜出了一封信,是安禄山写给安思顺的。

“如获至宝”的哥舒翰马上给李隆基写了一封奏疏,指控安思顺犯有七大罪状,建议李隆基将之处死。

人证、物证俱在,安思顺,你如何抵赖!

不久,户部尚书安思顺以及安思顺的兄弟、太仆卿安元贞被李隆基诛杀,家属全部流放岭南。

这时,哥舒翰长出了一口气,舒坦。

从始至终,整件事都是哥舒翰导演的,信是伪造的,人是指使的,扣是给安思顺做好的,刀是借李隆基的。哥舒翰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他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

然而,朝廷上下逐渐都知道了,这次是哥舒翰故意栽赃陷害,而李隆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糊涂而已。

试想,安思顺真想叛乱,早跟安禄山一块起兵了,何必等到今天。

哥舒翰的报复被很多人看在了眼里,同时也被杨国忠看在眼里,杨国忠心里一惊,原来哥舒翰手这么狠呢!

看来以前看走眼了。

相互猜忌

从相爱到分手,需要多久?

或许数年,或许一天。

从推心置腹到相互猜忌,需要多久?

或许天长日久,或许一天足够。

在某种程度上,官场如同情场,有亲密无间时,也有分崩离析日。

现在,杨国忠和哥舒翰便走到了翻脸的十字路口,究其主要原因,是身边传话的人太多了。

众所周知,杨国忠与安禄山一直不和,安禄山起兵打出的口号就是“诛杀杨国忠”。本来“诛杀杨国忠”只是安禄山拉大旗,作虎皮,没想到杨国忠的人缘太差了,这句口号居然得到了多数人的响应,其中便包括哥舒翰的手下、兵马使王思礼。

王思礼是懂历史典故的人,他知道汉朝“七王之乱”时,汉景帝杀掉晁错让“七王之乱”失去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既然汉景帝能杀晁错解围,那么本朝为什么不能杀杨国忠呢?况且那个杨国忠确实该杀。杀了杨国忠,安禄山一伙不就没有冠冕堂皇的借口了吗?

王思礼在心中起了杀机。

为了杀掉杨国忠,王思礼制定了两套方案,一套文杀,一套武杀。

文杀,必须通过哥舒翰,他现在说话最有分量。

王思礼找到哥舒翰,给哥舒翰提了一个建议:上疏李隆基,恳请李隆基诛杀杨国忠。

哥舒翰听完,使劲摇了摇头,诛杀杨国忠?还让我上疏?怎么可能!

文杀方案被哥舒翰否决,王思礼马上启动第二套方案:武杀。

王思礼说:“你不上疏也行,那就给我三十名骑兵,我去长安把他劫到潼关,就在潼关把他杀了!”

如果这个方案得以执行该多好!

决定权交到哥舒翰手中,如果他同意,杨国忠的命挺不过当晚。

哥舒翰摇摇头,说:“如果这样做的话,那就是哥舒翰造反,而不是安禄山造反了!”

文杀、武杀两套方案就这样无疾而终,哥舒翰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居然过不去。

不久,就有人到杨国忠的耳边传话了,传话人没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姑且就叫无名氏吧。

无名氏对杨国忠说:“如今朝廷重兵都在哥舒翰手中,如果哥舒翰挥旗西指,宰相大人您不就危险了吗?”

杨国忠顿时出了一身冷汗,哥舒翰算计安思顺的手法他已经见识过了,他知道这个人的手有多黑。

如果那样,恐怕……

杨国忠感觉身上有些发冷。

以杨国忠与哥舒翰的关系,原本不至于到翻脸的地步,只是两人身边传话的人太多了,传着传着便走样了。

同样一句话,经过瞎传,可能完全变样,这一点在冯巩、郭冬临的小品《得寸进尺》中有过一针见血的体现:

冯:郭大腕儿,您可千万别着急。有什么事儿你跟我说,我给您转达。要不然非打起来不可呀。

郭:其实咱不想走,咱想演戏。咱是演员呀!

冯(传话给导演):他说了,要演戏,得加钱呀。

导演:加钱?你问问他,加多少?

冯(传话给郭冬临):她说了,你不演,就拉倒。

郭:我不演……我不跟她一般见识。这个导演太年轻。

冯(传话给导演):他说你是狐狸精。

导演:这种演员,这种演员太猖狂。

冯(传话给郭冬临):她说你是黄鼠狼。

郭:这个女人招人烦。

冯(传话给导演):他说你吃了摇头丸。

导演:这种男人真要命。

冯(传话给郭冬临):他说你得了疯牛病啊。

郭:我不演了我。

看看,好好的话,一搅和,全变味了。

现在杨国忠和哥舒翰的关系就被搅和紧张了,杨国忠意识到,必须行动起来,给自己装一道防火墙。

杨国忠对李隆基说:“潼关大军虽然军容强盛,但在其背后却没有常规军做后援,万一失利,京城就危险了。不如从皇宫所属士兵中挑选出三千人,就在宫中训练,以保安全。”

李隆基一想,不无道理,重兵都在潼关,长安却空了,充实一下长安防务实在应该。

三千士兵就这样抽调了出来,杨国忠任命自己的亲信李福德等人率领,这是杨国忠为自己装的第一道防火墙。

有了第一道防火墙,杨国忠觉得还是不踏实,有必要再装第二道。

不久,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人,他把这一万人交给亲信杜乾运率领,这一万人驻扎霸上,名义上防贼,实际上却是防火、防盗、防哥舒翰。

杨国忠完成两道防火墙安装,以为这下安全了,没想到,安全没有随之而来,哥舒翰的猜忌却加深了。

两道防火墙扎眼地矗立在那里,哥舒翰如鲠在喉,他知道,这是杨国忠用来对付自己的,看来这个人想要对自己不利。

哥舒翰决定行动,动手拆防火墙。

拆除霸上防火墙,哥舒翰用了两步。

第一步,哥舒翰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建议统一潼关和霸上军队的指挥权,霸上军队交由他统一指挥。

李隆基表示同意。

第二步,哥舒翰给霸上守将杜乾运发了一个通知:到潼关议事。

这次议事,杜乾运有去无回。

哥舒翰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将杜乾运斩首。

霸上防火墙拆除完毕。

这时,杨国忠彻底怕了,再这么下去,哥舒翰对自己下死手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潼关陷落

杨国忠在算计哥舒翰,哥舒翰也在提防杨国忠,潼关仗还没打,政局便陷入两大高官的相互倾轧之中。

杨国忠夜不能寐,他在苦思自保方略,他必须找到一条万全之策,才能保证自己全家无忧。

工夫不负有心人,杨国忠找到了。

杨国忠的万全之策与两个地方有关,一个是剑南战区,一个是潼关关卡,两者结合到一起,就是杨国忠的理想算盘:

先通知剑南战区作好接驾准备,后逼迫哥舒翰出潼关决战。

一先一后,背后隐藏着玄机:

让剑南战区作好接驾准备,这是杨国忠提前给自己准备好后路,即使潼关失守,自己也能跑到剑南战区享福,那里是自己的地盘,我的地盘我做主;

让哥舒翰出潼关决战,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哥舒翰打胜了,那么好,功高震主,该卸磨杀驴了;另一种可能,哥舒翰打败了,那更好,正好借安禄山的刀。

算盘打到这一步,潼关之战在杨国忠看来就必须打了,无论哥舒翰打赢打输,对哥舒翰都没有好处,而对杨国忠有百利而无一害。

从这个算盘来看,杨国忠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而他的如意算盘也把伟人和小人的区别诠释得淋漓尽致。

伟人宁可牺牲小我,成全大局;小人宁可牺牲大局,成全小我。

小人杨国忠把整个王朝绑架了,他要拿整个王朝的安危做赌注,去换取自家的安全。

造化弄人,就在这时,难得的“战机”出现了。

探马奏报,叛军将领崔乾祐驻防陕郡,据说只有不到四千兵马,而且都是老弱残兵。

杨国忠眼前一片阳光灿烂,真是想什么来什么。

同样被奏报鼓舞的还有李隆基,他同样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决战良机,于是李隆基派出使节催促哥舒翰出兵。

哥舒翰没有遵旨,而是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