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
7208300000010

第10章 世子之争(2)

作为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不仅学识深厚,博古通今,而且温恭谦让,几乎不与人结怨,是一位四面讨好的老实人,或者说,是一位老好人。因为司马懿“三拒邀请”,所以,他进入曹府的时间比司马懿要早一些。最近,司马孚刚刚升任为西曹属,这可是一个拥有实权的官职,掌管着府内的财政收支等事务。虽然他身居要职,但依旧保持着一贯的低调与谦让,遇事也仍然向一些前辈或是同僚讨教,丝毫没有独断专行之举,也没有妄自骄纵之行。司马孚的所作所为,令司马懿这个做哥哥的非常欣慰。沉浮于官场,就是要保持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还有温恭谦让的品行,这样才能够洁身自保,同时八面玲珑。

司马孚见到司马懿后,兄弟两人热泪盈眶,相拥许久。虽然同在曹府为官,但两人见面的机会却不多。加之司马懿进曹府之前装病在家,韬光养晦,兄弟俩更加没有见面的机会。

寒暄以后,司马懿请司马孚坐下,命下人为司马孚斟泡上好的茶叶,然后吩咐下人退下,关好门窗。

见哥哥的举动奇怪,司马孚马上意识到哥哥有话要讲。

不等司马孚开口,司马懿先说道:“三弟,为兄有一个建议,想要和你说一说。”

虽然兄弟两人聚少离多,但因为他们的大哥司马朗很早就外出做官,家中的大小事务都由司马懿一人来打理,可以说,包括司马孚在内的弟弟们对司马懿非常敬重。于是,司马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哥哥有什么事,尽管吩咐,只要小弟能做到的,一定尽力而为。”

望着懂事的三弟,司马懿欣慰地笑了笑,说道:“三弟,你先别忙着答应,听哥哥把话说完,再做考虑也不迟。如今,汉朝已经腐朽之至。历来,顺天者昌,看来汉朝真的要没落了。接下来,将会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现在看来,有三个人最有可能成就天下霸业,他们是孙权、刘备和曹操。江东的孙权,凭长江天险以据守,加之江南土地肥沃而富庶,他拥有不可小觑的实力。但是,他最大的弱势在于兵种单一,手下的将军和士兵都以水军为主,没有优秀的骑兵和步兵,是很难称霸中原的。皇叔刘备,虽然他以皇叔自诩,以仁德感召天下,但是,仁厚会成为他称霸的牵绊,加之他基础薄弱,因而,恢复汉室很有可能会流于空谈。依我看来,如今最有实力成就大业的便是曹操了。他虽然生性多疑,但在用人、用兵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而且,他的势力最为庞大,兵力最为强盛。不过,成就大业毕竟需要时间,因而,曹操的世子很有可能就是未来江山的主人。”

司马孚是个一点就通的人,哥哥这么一说,他便明白了哥哥的意思,于是,他追问道:“那哥哥希望我怎么做呢?”

司马懿接着说:“三弟进入曹府这段时间,所取得的成功和收获,我这个做哥哥的都看见了。三弟的才能能够得到赏识,被委以重任,我真替你感到高兴。但是,曹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方,三弟年纪尚轻,与其早早地占据高位要职,倒不如在下面再历练几年。依愚兄观察,三弟和平原侯(曹植)志趣相投,很能谈得来,为兄希望你可以做他的中庶子(相当于智囊团,帮忙出主意的人)。平原侯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相信三弟和他接触后,一定能够收获不少东西。”

司马孚心中早有准备,但听司马懿这么一说,颇感意外。原先的丞相府西曹属一职,虽然谈不上什么很大的职位,但毕竟掌管着府中的财务,算是实权部门。如今,哥哥让他去做平原侯的中庶子,这等于是自降官职,远离了权力和利益中心。他实在不明白哥哥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出于对哥哥的信任,他试探着问道:“恐怕哥哥的想法不止于此吧?”

看来三弟这几年在曹府中真的经受了历练,作为兄长,司马懿感到非常欣慰。不过,曹府是一个充满心机和暗算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危险的地方,还是知道得越少越好。虽然亲为兄弟,但出于保护弟弟的目的,司马懿并没有向司马孚透露他心中的想法。

司马孚心领神会,便坚定地向哥哥点了点头,算是回应。

司马懿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司马懿是一位投资者。投资者和投机者除了上面提到的区别以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那就是投机者容易孤注一掷,而投资者往往不会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司马懿这样做,实为规避风险。司马懿对自己所作的判断很有信心,不过,凡事都有万一。如今,自己的弟弟和曹植志趣相投,相处得很融洽,相信他一定会得到曹植的信任。这样,两个最有希望被曹操立为世子的公子手下,都有他们司马家族的人,也算是一个“双保险”。

司马懿这样做的另一个原因是,这有利于他对曹丕的支持。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自己的弟弟在曹植手下办事,并且取得了曹植的信任,那么,就更有利于他掌握竞争对手的信息,在世子之位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司马懿的眼光之长远,考虑之周全,令人叹服。

显才能奠定地位

对于司马懿——这位自己“三请”才得到的贤才,曹操并没有迅速给予重任。相反,在提拔这件事上,曹操表现得不怎么积极。这倒不是因为曹操对司马懿怀恨在心,故意为难他。事实上,对于所有刚进来的新人而言,这都是一个类似的过程。这可以看做是对司马懿的一种保护。如果对刚刚进府的司马懿委以重任,那就相当于把司马懿置于众矢之的,容易引起低级官员的不满。此外,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也是对司马懿的警告:你司马懿别胡思乱想了,乖乖地为我效命吧。不然,你哪儿也别想去。

当然,司马懿也深深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他并没有锋芒毕露,或是急于升迁,而是始终保持低调,就如一粒沙砾一样,静静地隐藏在曹府的众多官员当中。每天,他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安心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不去问不该问的话,不去做不该做的事。这一切,推荐他的荀彧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般而言,有才能的人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太过于自傲。先前在陆浑山,司马懿因为过于高傲而险遭周生等人的毒手。那一件事情在司马懿的心中深深地留下了烙印。进入曹府后,他亲眼目睹了一件事,这件事让他下定了“将低调进行到底”的决心。

这件事便是孔融的不幸遭遇。一提到孔融,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孔融让梨”的典故。故事原文如下: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某月某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七岁的时候就能表现出如此不凡的气度和修养,着实令人赞叹。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着超人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孔融也如大家期望的那样成了一介名流,在很多士大夫心中颇有名望。可是,孔融犯了一个很多才华横溢之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太过于锋芒毕露了。

“让梨”这种小事件不足以让孔融闻名天下,真正使孔融成名的是,他十六岁的时候,为了挽救被朝廷宦官迫害的张俭,与哥哥孔褒争相牺牲生命。这一举动让全天下人认识了性格正直、疾恶如仇的孔融,也成就了他一方名士的地位。孔融的第二次高升在他四十二岁的时候,他得到了刘备的举荐,成了青州刺史。不久,袁绍的儿子袁谭出兵攻打青州,孔融逃出青州,四处奔走,辗转来到了曹操府上。

成为曹操的手下后,孔融非但没有收敛,而且愈加肆无忌惮。他甚至写了很多文章来批评曹操的政治主张。对于这一切,曹操一忍再忍。公元179年发生的一件事,使曹操的忍耐超出了限度,也给孔融后来的悲剧谢幕埋下了祸根。

这一年,抢到玉玺的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虽然暗自窃喜(袁术成了众矢之的),但是,作为政治家,他仍然要表现出和袁术势不两立,以增加自己在诸侯当中的影响力。碍于袁术的势力较强,不好动手,于是,他便对袁术的亲家太尉杨彪下手。曹操上奏,说杨彪密谋反叛国家,应当处死。

孔融知道这件事后,他骨子里疾恶如仇的基因再一次蠢蠢欲动了。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孔融在家休假,他顾不上穿好朝服,便急急忙忙地跑到曹操面前。当曹操看到面前这个气喘吁吁的中年人时,已经猜出了他此行的目的。曹操连眼皮也没有抬一下,问道:“你来干什么?”

孔融可管不了那么多了。在他心里,和圣律相违背的东西就是错误的东西,他要将纠正这些视为己任。于是,孔融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杨公(指曹操要处理的杨彪)有四代的清明大德,全国人民都对之敬佩。臣记得《周书》上说,罪行不应当相互牵连。就算是父子、兄弟之间,任何一方犯了罪,都不应当牵连另外一方。如今,袁术称帝,有罪于百姓,可是,你怎么能把这罪行强加到杨公的头上呢?”

孔融的这种律法思想不可谓不先进。可惜的是,虽然这种律法思想在现代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但是,在那个朝代,曹操根本不会理会孔融的这种说辞。他要做的是,利用处理杨彪一事,来展现自己与称帝颠覆汉朝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很快,孔融得到消息,曹操令许昌令满宠来审理杨彪的案子。见明的不行,孔融决定来暗的。他暗地里利用人脉关系找到了同样对杨彪无端受害不满的荀彧。这一招可不得了,荀彧乃曹操手下第一谋士,他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极有分量,荀彧对满宠说:“审问杨彪时,请只录口供,不要拷打。”

满宠心领神会,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不过,他使出了更绝的一招,直接对杨彪严刑拷打,一句话也不问。结果,杨彪在严刑拷打之下,愣是一个字没讲。末了,满宠对曹操说:“杨彪这个人一个字都没讲。但是,他在各地都颇有名气,如果不把事情搞清楚,恐怕难以说服天下人。”曹操无奈,只好把杨彪给放了。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率领魏军攻下袁绍的都城邺城。在曹丕的争取下,曹操成人之美,将袁绍的儿媳甄宓(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甄姬)许给了他做妻子。这下,孔融可不干了,他连忙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看得云里雾里的,因为据他所知,历史上并没有这个典故,他不明白孔融为什么要写信。他以为孔融学识渊博,一定是引用了自己不知道的什么典故,于是,便找了个机会,问孔融这件事出自哪个典故。孔融轻蔑地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实际上,孔融是用自己杜撰的东西来嘲笑曹操把敌人的女人赐给自己的亲戚。这简直就是对自己的上司赤裸裸的嘲笑。孔融一再挑衅,使曹操又嫉妒又愤怒。无奈,由于北方的形势尚未平定,加之孔融的名声很大,因而,曹操暂时还不敢对他怎么样。

曹操的一再忍让并没有让孔融意识到自己的骄纵,相反,他越来越得意忘形,直到最后,矛盾爆发了。公元208年,正是司马懿刚进曹府的这一年,曹操准备攻打荆州的刘备。一向敬重刘备的孔融再一次跳了出来,唱起了对台戏。曹操终于忍无可忍了,他派和孔融向来不和的郗虑出任御史大夫,想借郗虑之手除掉孔融。郗虑上任后,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搜集孔融的罪状。很快,孔融被扣上了两个罪不可赦的大帽子,分别是“不忠”和“不孝”。

孔融曾经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意思是真正能征服天下的人,是不会用武力的。巧的是,卯金刀是“刘”的繁体字,这就是谋反,就是不忠。至于不孝,孔融曾经对别人说,如果父亲不好,宁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让父亲饿死。孔融还认为,母亲和儿子没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双方就毫无关系了。这何止是不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嘛。

基于这两种十恶不赦的罪行,曹操将孔融和他全家人都砍了,然后扔到了菜市口(弃市)。末了,曹操还不解气,在公告上亲笔写道:“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君臣关系至此,着实令人惋惜,但这一切还得算到孔融自己的头上。

孔融的前车之鉴给了司马懿极大的震撼,成了他时时刻刻告诫自己要低调为人、低调处世的反面教材。尽管司马懿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但心里却暗流涌动。在曹府里,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用他那双敏锐的眼睛观察着身边的人的一举一动,并思考着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此时,曹操也没有过多的心思来理会司马懿,因为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即将到来的战争上。对于曹操来讲,他麾下的军士多为北方人,要想攻打孙权,水军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北方的士兵不习水性,这是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的事实,所以,他只有多操心,督促士兵加紧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