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
7208300000009

第9章 世子之争(1)

慎择主暗助曹丕

这几年的求学经历,让司马懿的学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他对为人处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司马懿的心中已经深深地烙上了“忍”字。这个“忍”不仅体现在行动上,更体现在他的思想中。

曹操第三次邀请,来者不善,司马懿是迫不得已才去的。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先保住了性命,其他事以后再说。虽说自己有很多北方望族的庇佑,但得罪了曹操,一定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的。司马懿明白,出山之后,他必须慎重地作出每一个决定,因为这些有可能关系到自己的前途与抱负,甚至关系到一家老小的性命与安危。

司马懿所作的第一个决定,便是艰难而又充满危险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纷争的天下,注定了这是一个豪杰辈出的时代。在曹操这个大枭雄的手下,有无数才华横溢的人,一流的文官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还有天妒英才的郭嘉;一流的武将有曹洪、徐晃、曹仁、夏侯渊、夏侯惇等。虽说司马懿年纪轻轻就已经才华横溢,但对于他这样一个刚刚踏进曹府的新人而言,想要在众多的能人贤才面前脱颖而出,简直比登天还难。有什么捷径可走吗?

答案是有。

这条路的标签就两个字——世子。

纵观历朝历代,世子的竞争总是那么激烈。且不说杀红眼时的父子反目成仇,兄弟兵戈相向,单单是平静的外表下的钩心斗角和耍弄权谋,要是没有非常好的心理素质,恐怕很难应付得来。那种天天处于高危和高压下的生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谁叫皇上(世子算作是准皇上)的位置那么吃香呢,而且天底下又只有一个。

历来,对世子之位的争夺都是皇宫不安定的一个重大因素,因此,老祖宗就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用来阻止这种世世代代都会延续下去的不安定因素,那就是立长子为王。不过,中国人有一点非常厉害,那就是懂得变通。你不是要立长子吗?好,我把比我年纪大的人都杀了,我不就是长子了吗?说世子只是准继承人,还不是皇帝?好,那就连父皇一起杀了,这样,我就名正言顺了。争夺世子之位和皇位,是封建社会世袭制度的弊端,充满了残酷和血腥。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世子立长不立幼”这一约定俗成的规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尖锐的纷争,但是,这毕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对世子之位的争夺太过于激烈,是皇宫不安定的重大因素,甚至有时候会使皇帝连自己的帝位都不保,所以,历朝历代在台面上对立世子这一话题都讳莫如深,皇上一旦发现有人暗地里搞权力投机,就立刻处理,从不留情面。不过,世子所争夺的利益实在是太具有诱惑力了,因而,虽然名义上禁止,但很多投机者还是会在暗地里为之前赴后继。有的人因为事情暴露而丢了性命,有的人却因为选对了拥戴者而一步登天。

不过,司马懿是投资者,而不是投机者。

投资者和投机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投机者只着眼于眼前的小利,容易因为一些外力因素而动摇自己的立场,从而改变自己的决定;而投资者会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目标,他们知道自己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作为一个投资者,司马懿首先要确定的便是他的投资对象。

司马懿刚进入曹府的时候,发现曹府表面看来似乎非常平静,但实际上却暗流涌动。曹操是何许人也?简而言之,四个字——一代枭雄。别的不看,单单只看他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就足见其非同凡人,而且,女儿还要另算。儿子有二十五个,但世子之位却只有一个,竞争的激烈程度是难以想象的。

历来,那些过早参加世子之争并被揭发的大臣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可是,这个曹府就像一个大染缸,既然跳进来了,那就由不得你了。

进入曹府后,司马懿发现对世子之位的争夺竟是如此激烈。

这里所说的激烈,不是说当事人之间的争夺有多么激烈,例如曹植每天只是饮酒赋诗作乐,根本看不出来他有多少搞阴谋的心思;而是说那些大臣斗得热火朝天。

当时,曹操挟持了天子,占据了政治上和舆论上的优势。曹操所占据的中原之地,不仅土地广袤,而且地理位置优越。这样看来,曹操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的天下霸主,而曹操的儿子不就顺利成章地成了天下未来的主人了吗?

那么,曹操的众多儿子中,哪一个更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世子呢?

司马懿在拜师胡昭期间,探听过有关曹魏的消息,他利用这段时间就曹操对世子的选择做了一个深刻的剖析。

曹操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首先将早薨的排除在外,他们分别是曹熊、曹铄、曹矩、曹上、曹勤、曹乘、曹京、曹棘,还剩十七人。早年,曹操的长子曹昂被张绣所杀,除去他,还剩十六人。在剩下的儿子当中,根据司马懿平时的观察来看,最具有竞争力的有三个人,一个是次子曹丕,也就是目前事实上的长子;一个是曹植;还有一个是曹冲。那么,在这三个人当中,曹操当如何抉择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曹冲。可以讲,曹冲是曹操最喜欢的一个儿子,因为他天赋异禀。曹冲的聪明才智,从一个叫“曹冲称象”的故事中便不难看出。据说,有一次,吴主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几个儿子一同去看。当时,魏国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大象。曹操看到面前这个动物的一条腿比一根大木桩还要粗得多,非常惊讶,便饶有兴致地问道:“如此庞然大物,不知道它究竟有多重?”问题一出,群臣便议论开了。有人提出用大杆秤来称,可是,一时间去哪里找如此巨大的秤,又由谁来抬呢?还有人提议把大象杀了,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分开来称,可是,这样大象就死了。这时,站在曹操旁边的年仅五岁的曹冲出了一个主意:把大象赶到船上,在水浸没船的地方画一条线。然后,赶下大象,装上石头,装到水漫到画线的地方为止。最后,分别称出每块石头的重量,相加就可以了。曹操和众官员听后,连声称妙,并用这个办法成功地算出了大象的重量。

这件事只不过是曹冲过人天赋的一个缩影而已。不仅如此,曹冲还有一颗宽容仁厚的心,这对于养尊处优的公子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制定《大明律》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乱世用重典”的思想,即在乱世之中,应当用严酷的刑罚来制止各类犯罪,以平民生。此时,正值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是一个真正的乱世。曹操治下的魏国常常采用严刑峻法来约束人民。一次,曹操的马鞍在仓库里被老鼠咬坏了,守卫仓库的官吏们惊恐不已,担心曹操怪罪下来,必死无疑,于是,便商议着把自己绑去自首。曹冲知道这件事后,就让他们先等几天。之后,曹冲拿刀划破自己的衣服,又假装很失意,脸上显出发愁的样子。曹操见了,问他缘由。他回答说:“世俗的人认为衣服被老鼠咬破,对衣服的主人不吉利。现在,我的衣服也被咬破了,所以,我很发愁。”曹操说:“这是胡说,不要担心。”不久,曹操听说马鞍被咬了,就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穿在身上,都被咬了,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所以,他没有追究这件事。曹冲凭借着宽厚的心胸以及聪明才智,拯救了守卫仓库的官吏的性命,受到了大家的一致拥戴。此外,曹冲还经常为一些迫不得已而去犯罪的善良的百姓辩护,使他们免受应有的刑罚。极高的智商,再配上一颗仁慈的心,这是一位好君主所必需的。这一点,曹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这么一位优秀的儿子,一位天生的君主,曹操自然是百般疼惜,见人就夸赞。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看出来了,曹操想要立曹冲为世子,而且,这种想法颇为强烈。

不过,看似完美的曹冲,却有一个缺点,恰恰这个缺点是足以致命的。那就是他不懂得掩饰,换句话说,太过于张扬。他年纪轻轻,才华横溢,却毫无顾忌地将自己的才华展示在众人面前,并得到了父亲的格外喜爱。试问,这让比他年长的哥哥们的脸往哪里搁?他对哥哥们已经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他们岂能轻易容得下这颗眼中钉。

如果选择了曹冲,就相当于和曹冲那些强势的哥哥为敌,处境就非常危险了。天真宽容的曹冲很难在这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下继续生存下去,或者说,会生存得非常艰难。这就是司马懿对这位被曹操视为世子第一候选人的曹冲敬而远之的原因。

接下来,看一看曹丕和曹植之间的恩怨。前面提到曹丕和曹植的关系还不算太糟糕,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关系不恶劣。他们的关系恶化,主要源于两件事:一件是感情问题;另一件是政治问题。

感情问题主要指的是他们对于甄宓的争夺。甄宓,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甄姬。甄姬是一位才貌双全的美女,她不仅精于填词作赋,而且绝色貌美,和当时的“江南二乔”齐名。甄姬起初是袁绍之子袁熙的老婆。后来,曹操率大军攻破了冀州城,因为垂涎于甄姬的美貌,便下令任何人不得擅闯袁熙的宅府。表面上是善待敌人的家属,实际上是想将甄姬据为己有。可没想到,曹丕居然也对甄姬垂涎三尺,他不顾父亲的禁令,闯入袁熙的府宅,抢先一步夺下了甄姬。见曹丕先自己一步,曹操也只好无奈地默许了曹丕对甄姬的占有。魏军将甄姬带回魏都后,曹植也被甄姬的美貌深深吸引了,可惜曹丕已经把她抢走了。从此,曹丕和曹植便结下了梁子。

政治问题自不必多说。自古以来,帝王之家甄选世子,废长立幼是大忌。曹操虽算不上帝王,但好歹也算是一方枭雄,而且还是个准帝王。可是,曹操偏偏在世子问题上有个爱好——不立长。早年,曹操的长子曹昂战死后,曹操便对聪明智慧的曹冲非常喜爱,甚至一度想将其立为世子,但由于群臣的反对,一直没有施行。后来,曹冲死了,曹操异常悲痛,曾经对自己的儿子们说:“冲儿死了,对我来说是大不幸;对你们来说,却是大幸啊!”言语中既透露出对曹冲的喜爱和不舍,也将选世子一事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然,要争夺世子,也要有一定的资本。在曹操的众多儿子中,最幸运的当属曹丕、曹植两人。他们的资本是什么?曹丕的资本是“长子”;曹植的资本则是才华。两人实力相当、分庭抗礼,而且势如水火。这些,不仅他们两人知道,几乎整个曹府的人都知道,当然,司马懿也知道。

那么,司马懿会作何决断呢?司马懿的决定是:等待。

司马懿进入曹府任职后,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以下三个细节:一是曹植嗜酒。当时,曹植经常和自己的门客在府上喝酒赋诗,并且,每次都喝得酩酊大醉。二是曹植的天赋高出曹丕许多。曹植出口成章,文风飘逸,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三是曹丕比曹植老实。一直以来,曹丕都以老实低调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光看这一点,曹丕和司马懿还真有些类似。就凭这三点,司马懿便果断地选择了曹丕。从将来发生的事情来看,这一决定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中国历史。

司马懿何以作此决断?要知道,当时,曹植的爵位是平原侯,而曹丕不过是一个五官中郎将。从两者官职的高低便可以看出曹操对他这两个儿子的喜爱程度。很明显,曹植在这场也许他自己并不愿意参加的斗争中占据先机。

曹植天赋过人,尤其在文学方面,造诣更是非凡。曹冲死后,曹操自然对所有儿子中最有天赋的曹植喜爱有加。可是,立世子不是儿戏,曹操在立世子时,不可能仅凭自己的喜好,他还得考虑大臣们的意见。那么,大臣们有什么意见呢?从古至今,世子立长几乎成了不成文的规矩,而一向倾向于奉承祖训的文官们更是不敢怠慢。曹昂死后,曹丕便成了事实上的长子,这便是他和曹植抗衡的最强力的武器。

不过,光凭这一点,是不足以打动司马懿的。在司马懿看来,曹丕较之曹植,有一个更重要的优势,那就是他的主观能动性。曹植虽然很有才华,但他生性嗜酒,满腹才学尽用在了酒后的吟诗作赋中,因为那才是他所追求的生活,他厌倦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喜欢的是自由与放纵。可曹丕不一样,他明白除了长子的身份以外,他可以和曹植竞争的实在太少。于是,他便早早地培养自己的亲信,丰满自己的羽翼,增强自己的政治嗅觉。话又说回来,虽然曹植没有过多地参加政治活动,而是每天沉醉于酒精的麻痹之中,但是,他的身后却有一股强大的政治推动力。

司马懿是一位投资者,而且还不是一位普通的投资者。他和一般投资者的区别在于:他是一个藏得很深的投资者。

一个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帮扶世子虽然有很大的收益,但也有很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就是自己可能会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但凡成功的政治家,都是善于韬光养晦之人,平静如水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波涛汹涌的内心。很幸运,司马懿也拥有这样难能可贵的品质。他可以在暗中偷偷帮助曹丕,也可以让曹丕知道自己在帮助他,但就是不会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帮助曹丕。这就是在政治斗争中生存的智慧。

司马懿为自己暗中帮助的“世子”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让他以退为进。司马懿叫来他的三弟、同在曹府为官的司马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