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见曹丕心意已决,便不再说什么了。他现在能做的便是出谋划策,保君王平安,保自己的军队无恙。可是,军队刚刚吃了败仗,士气不高,粮饷马匹也不是非常充裕,如何才能在接下来和蜀国的交战中取得先机,进而化优势为战果呢?司马懿稍作思考,心生一计,便禀奏道:“既然陛下决定讨伐西蜀,扬我军威,那么,微臣以为,可以兵分五路,各个击破,以期胜果。”
此语一出,举座哗然。魏军刚刚失利,损失颇为惨重,此时还要分五路进攻西蜀,兵从何来?一时间,文武百官议论纷纷,认为兵分五路的策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还不如集中兵力攻击一两处要害。但是,曹丕并不为所动,在他看来,司马懿必定是有了什么出其不意的计策,否则,他是不会贸然提出这种看似荒唐的意见的。
“请先生明示,这五路大军从何而来?如何分派?”
司马懿不紧不慢地说道:“考虑到蜀道艰险,易守难攻,如果只派出国内的军队,是很难在短期内达到速胜的目的的,而如果战事拉长了,对我们就更不利了,因此,我们应该派出‘五路’大军讨伐,使诸葛亮难以首尾相顾。蜀国彝陵大战失败后,南蛮王孟获趁势兴起,他手下约有十万人,且各个骁勇。陛下可通好孟获,许事成之后割南中一带,令孟获起兵十万,取益州、永昌等地,此一路也。西北羌王轲比能已经入朝,且统一了西凉各部,其声势不小,士兵多为西凉铁骑,英勇无比。陛下可赂以金帛,命他起羌兵十万,夺取西平关,杀入剑阁,此二路也。孙、刘两人如今势不两立。陛下可遣人使吴,许以割地,令孙权起兵十万,攻四川夹口,取涪城,此三路也。新城太守孟达原是蜀将,承蒙陛下恩惠,投我大魏,驻守襄阳、樊城。陛下可命其起上庸兵十万,讨伐旧主,攻取葭萌关,此四路也。”
听完这一连串的计策后,曹丕连连拍手称赞道:“先生此计甚妙!不费我一兵一卒,便可天降神兵四十万。用兵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还有第五路军,请先生速速道来。”
“这第五路军,便是微臣率领的十万军队,我将由京兆出阳平关,取西川,和诸葛亮正面交锋。五路互为策应,定有不可抗拒之势。诸葛亮纵有三头六臂,也难挡我军神威!”
曹丕大喜,对群臣说道:“五路出击甚妙也!朕早就听说那诸葛亮是神算,此次,面对我军如此凌厉的攻势,他定会顾此失彼啊。不过,朕以为出征沙场乃武将之责,此外,大军出征,跋山涉水,朕恐先生累坏了身体。依朕看,不如这第五路兵马就由曹仁大将军统领,先生还是留在朝中运筹帷幄,镇守后方吧。”说完,曹丕便分派使者,调兵遣将,准备出征。
司马懿轻轻地叹了口气,看来,曹丕依旧对他心存戒备。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向曹丕提过带兵出征的请求。
在司马懿身后,是跃跃欲试的曹丕。虽然司马懿讲出这五路大军之计的时候,信誓旦旦,但是,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说是天降神兵,五路大军齐头并进,实际上,除了曹仁的中路军外,其他几路大军能否成行,都很难说。此番出征,最忌讳的就是相互失去策应,如果其中任何一路没有成行,对于全军来说,都是一个很大打击,更何况,五路中有四路都是前途未卜的“雇佣兵”。此计看似出其不意,实则相当危险,稍有不备,就会全线溃败。
满腹韬略的司马懿怎么会不知道这些呢?如果最终战事不利,自己作为用兵的谋臣,肯定难辞其咎,也难免会招致他人的议论,甚至嘲笑。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为曹丕一心想要伐蜀,以建功立业,这一计是权宜之计。若能取胜,则以很小的代价换回了巨大的胜利,满足了曹丕的野心;若不幸失败,损失也不会很大,还是能够保存魏国的有生力量。
公元223年八月,魏国分五路大军伐蜀。和曹丕的斗志昂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懿的忧心忡忡。他在担心这“五路”大军最终能否成行,能否发挥各自的作用。他隐隐约约感到了一丝不安。
很快,司马懿的不安得到了印证,前线告急的战报一份接着一份地传来。
诸葛亮在战后痛定思痛,加之和东吴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刘备已经离世,他便派邓芝前往东吴重修旧好。邓芝来到东吴营中面见吴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之以三江之险、西川之固、摒弃前嫌、共拒曹魏云云,终于打动了孙权。再加上陆逊的支持,孙、刘联盟重新建立起来了。
不过,羌人倒是爽快,拿钱办事,雷厉风行。可当西凉铁骑一路杀到西平关时,都傻眼了。因为蜀军镇守关隘的人正是马超。马超是先前西凉军统领马腾的儿子,骁勇异常,人称“小吕布”,在西凉军中有极高的威望。羌人私下里将马超视作“神威天将军”。如此天神一般的人物,哪个敢来交战?于是,羌兵不战自退,此一路也不了了之。
另一路,孟获领导的南蛮军虽说武力了得,但军中没有一个像样的军师,除了猛砍猛杀,别的基本不会。蜀军略施小计,他们便退回山中,不再出战。
再说降将孟达。其实,他也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主。在他看来,要想在乱世之中生存,拥有自己的军队才是正道。况且,他还是一员降将,他哪肯这么轻易地为魏国卖命呢?不过,命是领了,不打也不好看。于是,孟达象征性地出来活动了一下筋骨,便借口生病,又退了回去。
四路大军匆匆收兵,中路的曹仁也遇到了赵云的顽强抵抗,不能前进。眼看着其他几路军队逃的逃,散的散,军中的士气更加低落了,曹仁也只好悻悻收兵而回。
五路大军中,有好几路基本没有成行,这仗真的没法打了。前方传来了战败的消息,曹丕又羞又气,羞的是自己上任以来打的两次仗都无功而返,第一次大败而归,第二次则是草草收场;气的是孙权见风使舵,孟达龟缩求生,羌人斗志衰竭,还有孟获的不堪一击。
恼羞成怒的曹丕杀红了眼,他怎么也想不通,训练有素、以逸待劳的精兵强将为什么总是战胜不了看起来并不强大的对手。“我就不信这个邪了,这次一定要倾全国之力打一个漂亮的胜仗。不然,作为大魏的皇帝,屡战屡败,颜面何存?”
他急招文武大臣觐见,商量下一次的出征事宜。
连年的战事,使得魏国的军队士气大大削弱,边境附近的村庄里更是民不聊生。这样打下去,莫要说击垮对手,搞不好自己先从内部坍塌了。司马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陛下,”司马懿率先禀奏道,“臣以为,万不可再次用兵。我军已遭连败,将士疲惫不堪,粮草供应不足,又加上大司马曹仁、大将军张辽刚刚过世,如若此时开战,恐难以获胜啊。”
“仲达莫要再误导皇上,”一旁的曹真站了出来,瞥了司马懿一眼,脸上略微露出几分得意的笑容,“先前,皇上就是误信了你的什么‘五路神兵’之计,才导致今天的战局如此被动,借来的四路兵马,没有一路能发挥作用,你还想再误导皇上,真是可笑。陛下,臣虽不才,但在臣看来,西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因为地形原因,对我们的威胁有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于我而言,不在话下。我们当前真正要做的是集中力量消灭东吴。孙吴兵多将广,少主孙权善弄谋略,都督陆逊年轻有为,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日后必对我魏国构成威胁。臣建议,陛下可以以南巡为借口,突袭东吴,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曹丕点了点头,说道:“你们都不要争了,朕意已决,不日出兵讨吴。命曹真为帅,统领前部;徐晃、文聘为大将,统领主力;刘晔、蒋济二人为军师。另外,征蜀失利并非仲达先生的过错,封仲达先生为抚军大将军,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镇守洛阳,以解朕后顾之忧。”
司马懿听闻此言,大吃一惊。之前攻打西蜀失败完全是由自身计策的不完善导致的,曹丕非但不责罚自己,反而还封赏,恐难以服众,于是,他连忙拒绝道:“陛下,万万不可,臣受之有愧。先前一役乃臣之过失,陛下能够饶恕臣,已是万幸。如今,陛下又对臣加以封赏,古人云‘无功不受禄’,假如臣以戴罪之身享陛下之恩惠,实在受之有愧,臣将寝食难安啊。”
曹丕劝慰道:“先生莫要推辞。先前,朕已经说过,战事失利,过错不在于你。朕也不想再去追究。先生为朕鞠躬尽瘁,加官晋爵是理所应当之事。先前,汉高祖外战,皆倚重大将曹参,不过,他还是一直以萧何为重。如今,先生就是朕的‘萧何’啊!万望先生不负朕之嘱托,镇守后方,如此,朕上前线也少了一番牵挂。”
这一番话说得司马懿热泪盈眶。
曹真见曹丕仍然对司马懿信任有加,虽非常气恼,但又无可奈何。
魏文帝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曹丕以南巡为由来到吴、魏边界,希望借此发动对吴的突然袭击,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当大部队来到广陵的时候,令曹丕意想不到的场景出现了:河岸对面密密麻麻全是人,数不清的东吴水军正在操练。原来,孙权得到曹丕南巡的消息,特意加强了戒备,以防范其突然袭击,可以说是有备而来。自己所率领的军队多为北方士兵,如果在长江之上和孙权的水军正面交锋,恐怕没有胜算,于是,曹丕无奈地摇了摇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和对岸数不清的军士,长叹道:“孙权小儿早已有了防备,我们还是撤退吧。”
劳师动众,还未出兵就已撤退,曹丕失望的心情可想而知。不过,曹丕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从下令退兵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下定了再次打回来的决心。跟随曹丕多年的文武百官都知道,曹丕迟早会再次出征的。不过,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
辅新主冷落发妻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八月,曹丕再次集结军队直指东吴。经过一年的休整,魏军人员齐备、粮草充裕、士气高昂。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曹丕兴致勃勃,再一次召集权臣,谋划伐吴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