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嗜血的老狐狸司马懿
7208300000021

第21章 辅佐文帝(5)

陈群进言说:“陛下,臣以为先前伐吴之误在于水军。吴、魏两国交战,重点就在于水战;而水战的成败,重点在于水军的战斗力;水军战斗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船的规模。吴有长江之险,但是,我们可以造大小战船,从蔡颍入淮河,取寿春,至广陵,渡江口,直取南徐。如此一来,顺势而下。届时,必定成破竹之势,杀得孙权片甲不留。”

曹休也支持陈群的意见道:“陛下,如今,西蜀诸葛亮正困扰于孟获的骚扰,无暇东顾,此时正是我们出兵的绝佳时机。不妨造龙舟数只,并造小船若干,既可攻坚摧城,又能灵活机动。”

曹丕听后大悦,说:“就照爱卿的意思办,速速打造大小战船。”

九月,曹丕御驾亲征,率领一干大将及三十万军队,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广陵,这个曾经令他望而却步的地方。司马懿仍旧奉命镇守洛阳,及时为前线提供必要的支援。

曹丕连连率军亲征,后方各种各样的事务就全压在了司马懿一个人的身上。不得不承认,司马懿确实是一个有雄才大略、聪慧过人的人。不过,从宏观的角度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优秀的男人在美色面前总是不知所措。人们常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司马懿也不幸栽在了这上面。

曾经,司马懿和张春华一见钟情;司马懿迎娶张春华的时候,是那么欣喜若狂;张春华杀掉婢女的时候,司马懿对她又是那么钦佩。而如今,张春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春华”,那些曾经的美好也如过眼云烟一样悄然散去。当司马懿迎娶了年轻貌美的柏夫人之后,他们的爱情变得更淡了。一个人的爱是有限度的,过多地爱一个人,就会疏远另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懿对年老色衰的张春华越来越厌烦了,可是,张春华并不知情。

司马懿夜以继日地处理没完没了的公文,他的身体也受到了影响,累得病倒了。张春华疼惜自己的丈夫,便前往他的住处探望。没想到,等待她的却是丈夫莫名其妙的怒火。看到张春华来了,司马懿便将多日的郁闷之情一下子发泄了出来,对她怒吼道:“你这老东西,来这里做什么?”原本满腹柔情地前来探望自己的丈夫,没想到被骂了一顿,张春华哪里咽得下这口气?她是又羞又气,又无可奈何,于是,决定用绝食自杀的方式来抗议。

这样一来,可不得了。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昭和司马师弄清缘由之后,坚定地站在了自己母亲一边,和她一起绝食。司马懿觉得年老色衰的老婆死了没什么可惜的,但要是连累到他的两个宝贝儿子,那他就要抱憾终身了。迫于无奈,司马懿只好妥协,向自己的发妻张春华道歉。当然,这应该不是真心的道歉。自从这件事情之后,司马懿和张春华的关系更加冷淡了,而张春华也在郁郁寡欢中度过了余下的二十多年,当然了,这是后话。

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的司马懿,却在这场看似实力悬殊的家庭战争中败下阵来,让人不得不感叹母以子贵的道理啊。由此看来,在古代的封建体制下,弱小的女子要和强势的丈夫对抗,毫无胜算,但是,如果她将自己和丈夫都疼爱的儿子发展成自己的左膀右臂,那么,蚂蚁扳倒大象也不是没有可能。

家里的事情不顺利也就罢了,可是,前方的战局也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当曹丕率领三十万水军浩浩荡荡地来到长江边上时,他们又一次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此时,正值深秋,长江上烟波浩渺,透过浓雾望去,长江那一边是一望无际的芦苇丛,危机四伏。曹丕倚在粗壮的龙船栏杆上,萧瑟的秋风掀起他的龙袍,又重重地丢下。如今,大军又一次到达这里,若退,那么,他们就是接连两次尚未交手便大举退兵,这叫堂堂大魏君王颜面何存;若进,前方暗藏杀机,敌人在暗处,我军在明处,贸然出击,很可能会全军覆没。

罢了罢了,既然进也不是,退也不是,那么,干脆先不动好了,静观其变。

古人告诉我们,不能打没有准备的仗,因为没有准备的仗往往是打不好的。曹丕率领一干将士连年征战,却连年不胜,其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准确地把握好时机,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这一次也不例外。不过,更加令曹丕意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面。

天气就像故意和曹丕作对一样,已经过了数十日,雾气仍然不肯散去。这天,曹丕又坐在船舱里犯起愁来,今天本是阖家团圆之际,军中将士已有思家之心,况且,驻军许久,粮草也所剩不多了,如此拖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正当曹丕一筹莫展之际,忽然有军士来报,说江上雾气已经散去。曹丕欣喜若狂,连忙跑出船舱,发现果如军士所言,雾气散去,芦苇枯萎,对岸清晰可见。可是马上,曹丕便发现有些不对劲,如今已是寒冬,江上的水面已经结冰了,龙舟乃原木所制,如何经得住冰层的冲击。这个状况直接断了曹丕继续进军的想法。万念俱灰之下,曹丕再一次下令撤军。

前方战事不利的消息传来后,司马懿很是无奈,只好率领洛阳城内的大小官员来南门迎接皇帝。曹丕远远地望见司马懿带着众官员在城门口迎接他,心中有了一丝宽慰,还是家里好啊!

龙车越驶越近,正当曹丕快到南门时,忽然晴天一声巨响,一块巨石从天而降,砸在地上,官员、侍从们纷纷四散逃奔。一时间,巨石砸在地上的轰鸣声,人们的惨叫声,官员、侍从们大喊“保护皇上”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现场乱成一片。

少顷,嘈杂声散去,南门外渐渐安静了下来。曹丕从扭曲变形的龙椅下面爬了出来,向外望去,眼前已是一片废墟。见曹丕安然无恙地出来,躲在一旁的司马懿终于松了一口气,他连忙走上前去,向曹丕禀奏道:“幸好陛下安然无恙,臣带领洛阳城内的文武百官再次恭候陛下。”

曹丕问道:“刚才是怎么回事?”

司马懿回答说:“回陛下,乃是南门年久失修,不堪风雨侵蚀,突然崩塌。臣定详查此事,对负责维修南门的工匠严惩不贷。”

曹丕屡战不胜,郁闷不堪。如今,他又遭遇南门无故崩塌一事。这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不祥之兆。对曹丕而言,又是精神上的沉重打击。这次回来之后,曹丕的情绪一直非常低落,不久,竟然一病不起。

事实上,曹丕的身体状况一直都不是很好。但之前曹操在世时,他为了夺取世子的位子,精心掩饰,便也瞒了过去。后来,他继承了帝位,沉溺于后宫之事,如今,在战场上一次又一次的失利沉重地打击了他,终于,他的身体垮了。

公元226年五月的一天,曹丕忽然召集四位大臣——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和抚军大将军司马懿,说是有要事相商。接到久病不愈的君王的召唤,司马懿的心里已经猜出了三分缘由。

曹丕见四位大臣来到病榻前,便稍稍卧起,对四人说:“六年前,父王过世,承蒙父王垂青,朕得以继承王位,成为魏国的君王。没想到,才过了六年,朕就要去面见父王了。”

曹休一听这话,分外难过,连忙劝慰道:“陛下莫要如此悲观,臣等以为陛下不过小病耳,不日定当痊愈。臣等还望陛下早日康复,领兵攻打孙权小儿。”

曹丕苦笑几声,挥了挥手,有气无力地说道:“朕的身体,朕自己清楚。今天叫众爱卿来,是要将王位之事托付给众位爱卿,以解朕身后之忧。吾子曹叡,虽无开天辟地之才,却有治国安邦之德。朕死后,愿众位大臣尽心辅佐曹叡。”

听闻此言,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四人连忙说道:“臣等定不辜负陛下所托,愿为新主效犬马之劳。”

话音未落,曹丕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公元226年,体弱多病的曹丕病逝了,享年四十岁。曹丕和甄姬的儿子曹叡继位,改年号为“太和”。曹叡,字元仲,史称“魏明帝”,与曹操、曹丕并称为“三祖”。曹叡继位后,追谥曹丕为“文皇帝”,追谥含冤而死的母亲甄姬为“文昭皇后”。

当年,曹操临终托孤时,曾告诫曹丕说,司马懿非久居人下之人,其“鹰视狼顾”之貌,象征他将来可能会成为曹家一统江山的最大障碍。曹操给曹丕的建议是,司马懿可以用,但必须得防他。曹丕在位这些年,虽然对司马懿敬重有加,而且,司马懿不论是在争夺世子之位的过程中,还是在他执政期间,都对他鞍前马后、忠心耿耿,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父亲临终前的教诲。

曹丕只给了司马懿出谋划策的机会,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采纳他的意见。但是,一旦司马懿提出想要执掌兵权,为国出征的时候,曹丕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加以回绝。因此,曹丕在位期间,司马懿一直没有机会掌握实际的权力。纵使曹丕御驾亲征,而又大败而归,他也绝不放下手中的兵权,将其交给司马懿。

司马懿是一个聪明人,虽然始终远离兵权,但他并没有抱怨,并没有失望,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他任劳任怨,当曹丕用他的时候,他便积极地出谋划策;当曹丕因为忌惮而将他扔到一边的时候,他就一个人默默地品味着寂寞与孤独。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隐忍,是为了等待属于自己的那一天。显然,那一天还没有到来。所以,司马懿只有等待……

也许有人会问,曹丕既然猜忌司马懿,为什么不在临死前直接杀了他呢?他真的可以杀了司马懿吗?从成为世子开始,司马懿跟了他这么多年,多次在关键时刻或是危难之际挽救和帮助他。这样一位勤勤恳恳的老臣,没有任何罪名,岂是说杀就能杀的?曹魏所统治的北方,有很多名门望族,这些家族的势力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如果贸然杀了司马懿,势必会引起这些名门望族的不满。如果他们起兵造反,这对天下尚未平定,周围敌人虎视眈眈的魏国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况且,东面和西面还有两个非常危险的敌人。当初,曹操死的时候,为曹丕留下了这么多文武。与其杀掉司马懿,倒不如将他留下来,继续为曹家所用。

因而,曹丕临死前,和他父亲当年一样,告诫继位者曹叡,司马懿可用之,但不得不防之。看来,司马懿的理想在屡屡被猜忌中很难实现了,但是,年轻的曹叡对司马懿的警惕,远不如他父亲和他爷爷,司马懿终于等到了这位能够给予他更多机会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