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艾的帮助下,司马懿在屯田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改善,制定了军屯制。曹叡在司马懿的建议下,设立了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专门负责此项事务的官员。可以说,屯田制的大规模实施和推广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进行的。他们在魏国和西蜀相邻的西部边境处分别设置了长安、槐里、陈仓、上邽等军屯,其中,以上邽军屯最为有名。司马懿深知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战争中的权衡作用,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战争中很容易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于是,公元233年,司马懿在他所驻守的雍凉地区广开河渠,使那一带的粮食产量在魏国总产量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为魏国日后和西蜀的连年战争打下了稳固的基础。甚至,后来魏国大旱的时候,司马懿还从雍凉边境紧急调拨了五百万斛粟,运送到京师洛阳救急。
司马懿驻守雍凉,对曹氏家族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诸葛亮而言,却如晴天霹雳。原来,诸葛亮已经通过努力,说服了后主刘禅北伐魏国,夺取中原,可当他们正准备筹备战事时,忽然听说司马懿来雍凉安家了,成了魏国的桥头堡,这让他烦恼不已。无奈之下,他找来自己的学生马谡,想听听他的意见。
马谡熟读兵书,熟知战法,是诸葛亮众多学生中最优秀的一个。诸葛亮将其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并经常和他一起讨论战事。马谡听了诸葛亮的叙述后,立刻有了主意,便劝解说:“先生莫要忧虑,学生有一计,可令司马懿不战自退,解除我蜀汉之隐忧。”
诸葛亮一听,脸色由阴转晴,便催促马谡快讲。
马谡接着说道:“学生听说,司马懿之所以会从许昌来到这西边荒凉之地,是因为他受到了曹氏集团的排挤,可见曹魏内部并不团结,我们正好可以以此来做文章。学生以为,我们可命人乔装打扮,混入宛城,并四处张贴告示,散布流言,说司马懿要起兵造反,以离间他和曹叡之间的关系,借曹叡之手除掉司马懿,以解我蜀汉心头之患。”
诸葛亮听后,连声称妙,并对他赞赏有加。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流言的放大效应是非常可怕的,仅仅几张告示,一些流言飞语,司马懿要造反的消息便很快地传遍了宛城,并且,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到了曹真的耳朵里。
“好你个司马懿,老子原本就猜测你会造反,没想到你一跑到边境,就露出狐狸尾巴!”听说司马懿要造反,曹真惶恐之下连忙找来曹休,商量着要把这事禀奏圣上,直接除掉司马懿。这样一来,整个江山就真的被曹氏所控了。但是,曹休却不同意,他跟曹真说:“这会不会是流言啊?如果真的就这么禀告皇上,到时候一查是流言,我们岂不是很没面子,以后在这宫里还怎么混呢?”于是,两人一合计,决定派一细作前去打探。
结果,还真的没有令曹真和曹休失望。就算司马昭训练军队再隐秘,但总归是数量庞大的军队,想不被发现是很难的。得到细作的第一手资料后,曹真和曹休便向曹叡禀报了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
听完曹休和曹真的小报告后,曹叡大惊失色。你想,刚刚登基不久的新皇帝,听到三朝老臣、朝中第二号人物在边境集结军队要造反的消息后,应该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不过,曹叡定下神来仔细想了想,又觉得有点疑惑,他平时见司马懿忠心耿耿,并不像有异心的样子,而且,司马懿的妻室还在洛阳城内,不像是要造反的样子啊,这一下,曹叡犹疑不定,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曹真见曹叡一下子六神无主,不知如何是好,心中窃喜,因为这正中他下怀。于是,他上前禀告说:“陛下莫要惊慌,臣有一条妙计。雍凉原有军队不足两万,且多为老弱病残,臣闻司马昭私自训练的军队也不到两万的样子,两者相加,总共不到四万,难以和我大魏军队相比。臣建议,陛下可率十万军队,以西巡的名义前往雍凉,以查究竟。臣料想,就算司马懿想造反,也必定会寡不敌众,被我等一举歼灭。”
曹叡听后,连连点头,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说道:“就依爱卿的计策办。”
受贬谪国家危殆
古代天子出巡,是要派使者先行告知地方官员的,这样一来,地方官员也好事先有个准备。但这次例外,曹叡带着大批人马前来,不是来巡视或者视察的,所以也就没有提前告知的必要。等到司马懿父子听说皇上将要来视察的时候,曹叡的军队已经离雍凉很近了。而当司马昭进一步问清皇上一行有多少随从时,使者的话令他大吃一惊,十万!这是出巡吗?还是来打仗的?
这个消息令司马懿非常震惊。之前,他也听到过一些流言,他原本以为,曹氏集团只是想削弱他在朝廷中的影响。既然他已经自己请求来到了远离洛阳的雍凉,远离了权力中心,那么,曹休和曹真应该对他没什么兴趣了吧。可是,事实证明,他错了。就算他跑到天涯海角,只要有机会下手,曹休和曹真就不会放过。
“父亲,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司马昭忐忑不安地问。
“你我只带贴身随从,待陛下来时,出军营大门迎接。”司马懿面不改色地回答。
“可是……”司马昭觉得,皇上此行来者不善,赤手空拳相迎,不是找死吗?但是,父亲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便将这话咽回了肚子里。
司马懿像是看出了儿子的心声,回答说:“就算皇上是来要我们的命的,我们也必须只身相迎。”况且,退一步讲,皇上会真的要司马父子的命吗?
两天后,曹叡率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赶来了。司马懿父子以及几名随从官员一同来到宛城城郊的军营大门前,迎接皇上的到来。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前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相比之下司马懿父子以及几名随从官员看起来是那么渺小。曹叡见司马懿父子前来出迎,也不过多地寒暄,便直截了当地问道:“司马懿,朕听说你在西部边疆擅自招募军队,意欲挑战朝廷,可有此事?”
听到这话,司马懿非常吃惊,心想,自己秘密训练军队的事情到底还是让曹叡知道了,看来曹叡此行也是有备而来,当下,自己最应该做的就是将自己招募军队的真正意图告知皇上,以消除误会。于是,司马懿不慌不忙、不卑不亢地回答道:“望陛下恕罪。臣确实在招募和训练军队,但目的并非像皇上听说的那样。臣承蒙皇恩,来到宛城,守卫边境,保家卫国。但当臣来到军营清点兵马粮饷的时候,发现本地很多官员贪污受贿,虚报数字。经臣查实,本地的实际军队仅有一万有余,且多是老弱病残。宛城是我大魏抵御西蜀的前线,如果诸葛亮此时率兵杀来,我军凭此兵马,实难抵挡。于是,臣斗胆先行招募兵马,原本想待训练合格,编入正规军队时,再向皇上禀告。今陛下问及,臣如实相告。”
一旁的曹真早就听得不耐烦了,叫道:“大胆司马懿,私募兵马已是死罪,如今,你又想用这些花言巧语来欺瞒圣上,该当何罪?”
曹叡原本也想直接治司马懿一个死罪,但想到先王驾崩前曾叮嘱过“众臣子中,司马懿最有才能,当用之,但须防之”,便觉得如此有才华之人,杀了太可惜了。而且,他又是三朝老臣,有整个北方司马家族为他撑腰,加之他刚才所讲的私募兵马的理由确实也能站得住脚,所以,曹叡便说道:“也罢。司马懿听旨,罪臣司马懿,滥用职权,私募兵马,其罪当诛,但念及本意为国,故饶恕司马懿父子,革去一切职务,贬为庶民。”消除了一个有隐患的人,同时,却保住了他的命,在自己需要的时候随叫随用。曹叡的小算盘打得真好。
司马懿伏地长拜道:“罪臣司马懿携犬子谢陛下不杀之恩。”随后便领旨,带着两个儿子回到了宛城,过起了普通人的生活。
面对反对者的怒斥,面对皇帝的质疑,司马懿并没有过多地争辩,因为他知道,在这种时候,争辩是没有用的,曹叡能够带领大批军马赶来,事实上也就已经默认了曹真、曹休等人对自己的诋毁,自己多说也无益,倒不如直接接受惩罚。这样,在旁人看来,司马懿是一个做了事情就敢于担当,犯了错误就接受处罚的人。况且,接受处罚也并没有什么不好,跳出朝廷,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待在宛城,使司马懿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还有不要忘了,他命司马昭训练的军队还在,他们已经被编入朝廷的正规军了。
司马懿被贬的消息传到成都,诸葛亮大喜。自从彝陵之战以来,蜀国并未打过大规模的战役。凭借西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的自然条件,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可供调度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之多,且这些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来之能战。加上马谡的离间计进展得非常顺利,阻碍西蜀步伐的最重要的障碍——司马懿已经扫除了,于是,诸葛亮决定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北伐,一举攻下中原地区。
出征前,诸葛亮做了很多其他的努力。除了散布流言,贬谪司马懿外,他还派人给吴国送信,请求和吴国重修旧好,目的就是为了稳固第三方,集中精力对付魏国。为了出其不意,诸葛亮甚至在开战前采取了麻痹曹叡的策略。当曹叡派人给蜀国送劝降信后,诸葛亮暂不表态,以表示自己正在考虑。这么做,就是为了让曹叡放松警惕,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看起来,这些准备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并且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但仔细想想,似乎遗漏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没错,是进军的方略。
曹操在世时曾经说过:“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意思是,从汉中北进入中原地区,必须越过几百里的崇山峻岭。自古以来,从汉中赶往中原,有三个方向、五条线路。其一,出秦岭入关中,也就是在子午谷、褒斜谷、傥骆谷的栈道上行走,山高路陡,不适宜大军行进。另外,褒斜谷还有一条支路,地势平坦,却有散关和陈仓两座要塞坐落在此,自曹操从汉中撤兵以后,便有重兵把守,难以攻克。其二,由汉中经阳平关、祁山,出天水,道路较远,但较为平坦。其三,由汉中向东,迂回武关、蓝田,这条路路线过长,且靠近魏国首都洛阳,有重兵把守。
在讨论出兵的线路时,诸葛亮和蜀国大将魏延产生了分歧。诸葛亮主张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魏延看来,如果这样一个城池一个城池地打下去,对蜀国损失巨大,且时间过长。对此,他提出了一条速胜的奇袭之计,这就是有名的“子午谷之计”。前面提到,子午谷在秦岭的险要山道上,不适合大军通行,因而,魏军的防备并不严密,军事力量比较薄弱。魏延正是看出了魏军这一弱点,建议率一队精锐取道子午谷,突袭长安。大部分历史分析学家都对魏延的计策持支持态度,因为这个计策如果失败了,最坏的结果不过是损失数千兵士,还有一员将军而已;而如若此计成功,则可趁驻守长安的魏国兵力薄弱之际,一举攻占长安,这对魏军的心理打击是毁灭性的,甚至将一举奠定胜局。可惜的是,一向以“稳”著称的诸葛亮拒绝了魏延这一提议,坚持自己所提出的大军稳步推进的策略。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开始了对魏国的第一次北伐。
蜀兵大举压境。魏主曹叡正在大殿上欣赏歌舞,直到前方的哨骑来报时,他才如梦初醒。一直以来,魏国都将东吴视为心腹大患,这从曹丕在位时的三次伐吴就可以看出,因而,魏国的军事中心一直都偏于东南。而且,诸葛亮放出了一系列迷惑魏国的烟雾弹,所以,当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突然杀过来时,皇帝分外的惊讶,也就不足为奇了。
曹叡连忙召集众大臣商议御敌对策。陈群认为,魏国的军事中心东移,导致了西部边境军事力量的薄弱,这才使得诸葛亮有机可乘,因此,他建议朝廷派兵西进,同时平衡东西部的兵力部署。众大臣纷纷表示支持。末了,曹叡决定由曹休任西线统帅,统领西部各部兵力御敌。
魏国西部兵力因为久疏战阵,所以,面对准备充分的蜀兵时,兵败如山倒,诸葛亮很快便占据了祁山。曹叡派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前往拒敌,可是,夏侯楙生性胆小而吝啬,又没有什么谋略,很快便败下阵来,被蜀军将领王平活捉了去。见出师不利,夏侯楙还被敌军活捉,曹休非常着急,便问诸位将军:“谁可助我杀退蜀兵?”
一旁的王朗上前道:“小小孔明不足惧也。来日,我军只要整肃队伍,大展旌旗,老夫只凭这三寸不烂之舌,便可将其骂回。”曹休听后大喜,连忙命三军回营休息,只等第二天的不战而胜。